2、邢窑遗址在内丘的发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917
颗粒名称: 2、邢窑遗址在内丘的发现
分类号: K878.5
页数: 9
页码: 150-158
摘要: 文献记载邢窑窑址应在内丘,但窑址发现的地点不是内丘而是临城,难免使人们在“振奋”之余又感困惑。首先提出质疑的是河北省地质矿产局程在廉先生,他在《河北陶瓷》上发表了《何处是邢窑?》一文。他根据“陶瓷地质学”的观点,对邢窑窑址的位置和寻找邢窑的走向提出了新看法。他认为北起赞皇,南经临城、内丘直至邢台的“京广路西侧的广大范围内”,属于相同地质结构和具有瓷土与煤共生的特点。“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继临城之后将会在内丘和邢台境内“发现更多的古窑址”。在内丘长期未能发现邢窑,原因应是调查得不彻底。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邢窑调查的热情。
关键词: 邢窑遗址 内丘 考古

内容

文献记载邢窑窑址应在内丘,但窑址发现的地点不是内丘而是临城,难免使人们在“振奋”之余又感困惑。首先提出质疑的是河北省地质矿产局程在廉先生,他在《河北陶瓷》上发表了《何处是邢窑?》一文。他根据“陶瓷地质学”的观点,对邢窑窑址的位置和寻找邢窑的走向提出了新看法。他指出,古代建窑烧瓷大都就地取材,哪里有瓷土、燃料和水,哪里就具备了烧瓷的条件。他认为北起赞皇,南经临城、内丘直至邢台的“京广路西侧的广大范围内”,属于相同地质结构和具有瓷土与煤共生的特点。“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继临城之后将会在内丘和邢台境内“发现更多的古窑址”。
  在临城境内发现邢窑窑址之后,曾一度出现了“邢窑热”,中外学者纷纷著文立说。文章中常常提到“根据文献记载邢窑窑址在内丘”这样的话。在内丘长期未能发现邢窑,原因应是调查得不彻底。对这条信息最敏感的应是郑一民先生。他是内丘县文化馆副馆长贾忠敏先生的同学,大概在1983年夏,郑一民先生将这条信息告知了贾忠敏,立即引起了贾忠敏先生的注意,他立即开始了对“邢窑”遗存的寻找。大概在1983年冬,他在内丘中冯洞发现了一些古瓷片和窑具。贾忠敏先生为了弄清这些粗瓷的断代和窑口,曾到省城找专家鉴定,不料遭到专家的否定。结论是:这些粗瓷不是邢瓷,并说“邢窑窑址在临城”。言外之意就是“窑址不在内丘”,当然这些粗瓷也就不是邢瓷了。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邢窑调查的热情。
  1984年夏,在内丘县文化局副局长孙剑华先生主持下,组织了以贾忠敏为首,以贾永禄、姚卫国、李同信、刘三冰先生为成员的“内丘县文物组”,任务是专门调查邢窑窑址。文物组成员和副局长孙剑华先生,参加了内丘境内的普查,在寒冬酷暑中付出了艰辛劳动。从1984年夏开始,到1985年冬结束,在内丘境内五个乡方圆1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前后在瓷窑沟、南岭、北大丰、中丰洞、北双流、张家庄、西丘、南程村、宋村、冯唐、河村、武家庄、自家庄和城关等地,发现了二十八处古窑址。在位于内丘城关的“城关窑区”和位于李阳河两岸的“李阳河窑区”的窑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器物标本,有粗白瓷、灰白瓷、化妆白瓷、透光白瓷、青瓷、黑釉瓷、褐釉瓷、黄釉瓷、唐三彩和白陶。包括储盛器、餐具、酒具、茶具、冥器和起居、文体、娱乐、宗教用瓷。
  1985年12月初,河北省轻工厅和河北省硅酸盐学会组织了一次考察活动,参加考察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内丘邢窑遗址的发现,证明文献所记不误;邢窑的窑址中心在内丘,已为窑址的分布及其出土器物所证实。如果说临城窑址的发现“初步揭开了邢窑之谜”;那么内丘窑址的发现,则应是正式揭开了邢窑神秘的面纱。
  下面是贾永录先生所作的会议记录:趁中国磁州窑学术研究会成立之机,受内丘县人民政府邀请,以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先生为首的七名专家,于1985年12月8日—9日,历时两天,就内丘县发现的唐代邢窑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鉴赏,并召开了内丘邢窑鉴定会,鉴定会纪要如下:冯先铭先生谈:来之前,我不知内丘有邢窑,后来,听说内丘发现了邢窑,所以我非常想看看。昨天,大家一起看了窑址,今天又看了实物标本,标本虽然不多,但它能反映一些问题:从窑址出土的瓷片来看,有北朝的白瓷、隋代的白瓷、还有盛唐时期的细白瓷。唐人李肇谈邢窑在内丘是有根据的,内丘发现了邢窑,证实了历史文献记载。1950年,我同陈万里先生来过内丘瓷窑沟,(我们不是盲目来的)在那里没有发现唐代窑址,大部分是宋、元的,当时没下结论。1980年,杨文山同志发现了临城祁村窑后,我们也去了,是听消息后到的。当时内丘没有发现邢窑,我们都认为祁村窑是邢窑。祁村发现了玉璧底碗,但没有“盈”字印记。当时有关临城窑的文章陆续发表了几篇,大家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如今,内丘发现了邢窑,证实了《国史补》与《茶经》的记载。祁村的白瓷片与这里的少数相似,这里(指内丘)是正宗。比如说王二麻子的剪刀,可以说这里是真正的王二麻子的剪刀。(程再廉工程师插话:也可以说是少林的正宗。大家笑了。)这里的品种很多,很丰富,除了白瓷、青瓷,还有“三彩”。这些证明了“三彩”不仅仅河南巩县、陕西耀州有,内丘也有。由此可见,北方唐墓出土的“三彩”,可能就有内丘的。总之,这次发现很重要。陕西大明宫遗址发现了有“盈”字邢州窑白瓷玉璧底碗,还有越窑、X窑(没记上)瓷器,这些都是贡品,供宫廷使用的。有关内丘邢窑整个历史情况,要接受过去的教训,现在还不能下结论。这个发现是河北省重要的一个发现。邢窑在历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省里应该支持。建议由省出面,地方配合,把它搞清楚。
  李知宴同志谈:这里发现了邢窑,这个消息我才知道。我这次来很高兴,看到了丰富的瓷片。过去临城我也去了,在那里没有发现有“盈”字款的瓷器。临城陈刘庄有个庙碑,记载之古代内丘很繁华,是古代陶瓷贸易的集散中心,路子很宽广。古代内丘窑一定是个大的作坊区,比较广。今天内丘发现了这么大的古瓷窑区,证实了李肇的记载。
  发现不在早晚,重在其意义,这次发现的意义不在临城之下。临城走了第一步,你们走了第二步,希望你们尽快把报告写出来,以引起领导的重视。这里的品种很丰富、很复杂,比如说三足黑釉就是一种罕见的器物。我在日本见过一个小的,日本人认为他们收藏的黑釉,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他们的还没有这里的大。邢窑历史长,品种也多,过去发现的研磨器都是粗瓷,咱这里是用细白瓷做的。(李同信同志插言:“咱们这里也有粗瓷的”)细白瓷研磨器,不象是窑工研磨釉料用的,可能是宫廷贡品。程工(指程再康工程师),请您搜集一下地质方面的资料,好进一步考证。
  程再廉同志讲:我只能搞面上的,有关点上的,还得请您们。
  李辉柄同志讲:临城窑杨文山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是肯定的,已经喊出去了,吹到了外国。他们的工作还是不错的,杨说内丘没有烧瓷的条件,我当时就说不能那样讲。邢窑在临城,我是同意杨的看法。文章是据报告写出来的。有人问过:过去明明文字记载邢窑在内丘,为什么到了临城?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我过去说过:将来在内丘发现了那窑,也不能否定祁村窑之为邢窑。因为形制一致,问题不大,前面取的工作还是无可非议的。临城做了大量工作,找到了边沿,这里又迈出了一步,看来和文献记载是一致的。内丘发现了邢窑,证实了隋代白瓷和临城贾村基本一致。贾村粗白瓷胎底较灰,施化妆土,釉色发黄,这里也有,窑具也差不多。看了这里的匣钵,和祁村完全一样,我给它起了个名子叫“盒式匣钵”。盒式钵里只能烧一件,质量好,成品率高,残品少,如今捡到一块细白瓷片是不容易的。定窑没有这样的匣钵。我认为祁村与这里是一个体系。杨文山同志写了一篇有关贾村隋代窑的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我相信他的看法。现在这里发现了邢窑,我很高兴,应该把遗址保留下来,现都盖上了房子,垒上了猪圈,宣传出去,外国人要来看,咱再说重要,怎么讲呢?让人家来看什么?希望你们还要辛苦一年,找到遗址,很好地保护起来。最后望你们尽快写出报告,以便研究。
  王莉英同志谈:我们对内丘白瓷很重视。
  唐代邢窑白瓷,我们过去陈列时,都是按文献记载记的是内丘。但是,始终没有发现窑址,外国人要问,我们没办法回答。1980年,临城发现了白瓷,与文献记载的形制基本上一致,我们就改了。改时心中还感觉到不舒服。今天内丘发现了窑址,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填了这个空白。
  我们看了窑址,捡了些瓷片,又看了看你们采集的标本。临城我也去了,那里窑址分布比较分散,器型品种没这里多。这里,除常见的品种外,还有唐三彩,有仿金银器造型印花器具残片,另外还有北朝时期的白瓷。这些临城没找到。建议窑址要有重点地发掘,请人选好点;宣传工作要跟上;要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派人到民间收集零散文物。经费不足,可根据情况,向国家文物局打报告。
  金家广同志讲:各位专家发表了意见,我很同意他们的看法。我是搞历史教学的。今天看到了你们的发现,我很高兴,有关邢窑在内丘古人有文字记载。过去我教学都是讲邢窑在内丘。后来,临城发现了窑址,听说后,我把它改到了临城。内丘发现了邢窑,今天我又得把它改过来,内丘发现的邢窑丰富了我的教学内容,充实了我的教材。遗址要保护,一定不要在遗址上搞建筑了,要加强宣传,通过宣传,群众还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线索,县政府要支持他们(指搞文物工作的同志)。
  程再廉同志讲:我打算把内丘的地质资料搞出来,我过去曾写过《何处是邢窑一文,内丘有烧瓷条件,现在临城贾村烧缸就是用得内丘瓷土。从地质上看,在邢台以北、赞皇以南京广线西侧,广大范围内,发现隋唐古瓷窑是可能的。
  1987年《文物》第9期发表了内丘县文保所的调查报告即《河北省内丘县邢窑调查简报》其结语是这样写的:“这次发现对邢瓷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为邢瓷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局面:1、内丘窑址是文献上所记载的邢窑。其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我国古时窑口多以州命名,陆羽《茶经》所举七大名窑都是如此。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内丘隶属“邢州钜鹿郡”,“武德四年隶赵州,五年来属”,以后一直归邢州管辖。内丘窑与唐李肇《国史补》所记邢窑方位正相吻合。其二,内丘窑生产陶瓷从北朝至五代一直没有间断,在烧造大量青瓷的基础上,白瓷生产经过北朝产生、隋代发展等过渡时期,进入唐代成熟阶段。烧制的细白瓷质坚胎细,釉色洁白,与文献中“类银、类雪”的称誉相符。内丘瓷土优良,柴草丰富,水陆交通方便,具备成为唐代白瓷名窑的条件。
  2、邢窑是以烧制素白瓷而闻名,但过去认为邢窑器物造型和纹饰变化单调的说法不够全面。邢瓷的早期产品就已有了简单的纹饰。到了唐代,随着制瓷工艺的日趋成熟,无论是在造型方面,还是在纹饰变化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烧制的高档瓷形制多样,如仿银器高足杯、印花菱形盘、印花圈足盘等作品,小巧玲珑,轻盈俏丽,纹饰线条流畅,印纹清晰。隋代黄釉扁壶造型庄重大方,纹饰的布局和所表现的乐舞题材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出土的黑釉、白釉、三彩造型别致,在其它窑口也不多见。人形灯、动物瓷塑造型生动、逼真,更是不可多得的模塑艺术品。这些作品大多不象是民间用品,可能为贡品或外销瓷。
  3、窑址出土的“盈”字款白瓷,为陕西大明宫遗址出土的“盈”字款白瓷碗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盈”字款白瓷盒表明了生产窑口。
  4、根据调查资料推断,邢窑是以内丘城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内丘县境内1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多处窑址遗存。其中以内丘城至中丰洞一带的窑群分布面积大,烧造年代长,出土物也最丰富。这里细白瓷数量多,占全部白瓷产量的40%。而从外围窑址出土物来看,时代风格是隋至初唐时期的,中唐产品较少。至于瓷沟窑所出瓷片,属于宋代以后,多是民用粗瓷,细白瓷极少,产品已全无唐代邢瓷特征。这说明邢窑注重生产与销售相联系,将窑址逐步由边远地区移向交通方便、贸易繁荣的城镇,这也是邢窑成为唐代白瓷重要产地的原因之一”。

知识出处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邢窑一直被誉为我国白瓷的发祥地,邢瓷是我国早期白瓷的代表。本书结合历年来的考古发掘,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丰富精美的邢瓷藏品,对邢窑的生产环境、邢窑遗址的发现和分布、邢窑的烧制技术、邢窑的产品种类和工艺特征、邢窑的外销和传播等,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本书具有科学性、通俗性、可读性的特点,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文物考古工作者、大中学生、文物爱好者了解邢窑的优秀读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