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历代邢窑的装饰方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907
颗粒名称: 2、历代邢窑的装饰方法
分类号: J527
页数: 8
页码: 117-124
摘要: 邢窑装饰种类较多,计有旋纹、模印、戳印、压印、按压、雕塑、贴塑、捏塑、刻划、镂空、削边、三彩、彩画、点彩等。北朝时期不论是青瓷还是白瓷,都注重于实用为主,多为素面,纹饰很少,仅见凸凹弦纹和莲花纹。弦纹一般用以装饰器物的口沿或腹部。莲花纹则是在碗或杯的腹部刻划上较为简单的几朵莲花相向排列一周,这些莲花纹饰的线条看起来还不够流畅,表现出北朝邢窑在瓷器装饰艺术上的原始性,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就所采集的标本来看,邢窑在隋代已掌握并使用了刻花、印花、贴花等装饰技法,还出现了艺术性较高的雕塑品。邢窑装饰技法总体上以胎形装饰为主,各阶段的装饰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相应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文化的审美趋向。
关键词: 邢窑 陶瓷 装饰方法

内容

邢窑装饰种类较多,计有旋纹、模印、戳印、压印、按压、雕塑、贴塑、捏塑、刻划、镂空、削边、三彩、彩画、点彩等。
  北朝时期不论是青瓷还是白瓷,都注重于实用为主,多为素面,纹饰很少,仅见凸凹弦纹和莲花纹。弦纹一般用以装饰器物的口沿或腹部。莲花纹则是在碗或杯的腹部刻划上较为简单的几朵莲花相向排列一周,这些莲花纹饰的线条看起来还不够流畅,表现出北朝邢窑在瓷器装饰艺术上的原始性,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但表明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题材的莲花图案已装饰到瓷器上来。就所采集的标本来看,邢窑在隋代已掌握并使用了刻花、印花、贴花等装饰技法,还出现了艺术性较高的雕塑品。
  隋至初唐,装饰技法使用较多,主要有旋纹、贴塑、模印(印花),戳印、刻划、镂空、点彩和单色彩等。涉及器物种类较为广泛。但就整体而言,以模印、旋纹为主,而刻划、戳印主要用于制作模具,装饰以胎形装饰为主,朴实自然。
  印花和贴花均用来装饰器物的外部。如在隋代的印花扁壶上,肩部饰有对称的鸳鸯二系,工匠们巧妙地将眼睛做成圆孔用以穿绳。
  腹周围饰联珠纹,中间花叶丛中二人相对脚踏莲瓣之上,一人作吹乐状,一人作跳舞状,而在二人中间的树藤之上有一童子,生动活泼。
  隋代扁壶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在装饰图案上,都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体现了隋代邢窑匠师的工艺及艺术水平,为隋代陶瓷造型中的上乘之作。雕塑制品人形灯和子母猴肌肉发达隆起,形象逼真,技法娴熟。
  除此之外,还发现飞禽类作品,饰孔雀羽毛纹,断头缺尾。此件作品不是实用器皿,应该是装饰品。隋代设计新颖、造型优美的艺术瓷的出现,标志着邢瓷装饰艺术的进步和发展。盛唐——中唐时期产生了削边、镂空、雕塑和三彩装饰技法。削边使用不多,镂空、三彩只在本期发现。模印使用仍然较多。本期邢窑装饰技法仍以胎形装饰为主,但三彩以及刻划,削边、镂空等工具装饰的应用,使得邢窑装饰逐渐走向一个崭新时期。祁村窑址出土白瓷皮囊壶上采用了印花、刻花和贴花并用手法,在洁白细腻的坯胎装饰出了新颖的图案,再施一层清澈透明的釉子,达到了胎釉和纹饰的完美结合,可以说是邢窑作品的上乘佳品。执壶等器物的大量生产,使得胎形装饰中捏塑、贴塑使用较多,模印的使用仍然不多。刻划使用较多,旋纹使用仍然较为广泛。另外出现了一些特有装饰,如黄釉执壶上的压印扁纹。唐代邢窑仍沿用刻花、印花、贴花、雕塑等技法来装饰瓷器。和以前所不同的是纹饰线条比较流畅,图案的结构比较严谨,艺术手法更臻成熟,时代特点也较为明显。海棠形仿银器盘是晚唐出现的新器型,主要形式之一由单线的花叶组成邢瓷中仿银制品,海棠型白瓷印花盘残片盘缘上的缠枝花纹,纤细规整,他的纹饰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收藏的海棠型银盘边缘纹饰相似,说明邢窑的仿银器制品,不仅在造型上惟妙惟肖,而且在装饰方面的纹饰特点上也具相同的时代特征。莲花纹是邢瓷自北朝至唐所一直沿用的纹饰,从早期刻划简单的小朵莲花,到唐代制作精致的仰莲、覆莲纹佛像座的出现,表明了邢瓷装饰从简到繁的演变规律,也和这一时期大兴佛教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使用釉下彩绘技法的是唐代长沙窑,但目前邢窑不但发现了点彩装饰,而且还出土了白釉褐彩的器物。唐墓中发现的白釉画莲纹釉彩盖罐就是一例。如果说釉下彩绘是长沙窑具有历史意义的首创,那么邢窑这种釉中点彩的技法也是一种创举。这种产品虽然现在发现的还不多,难以窥其全貌,相信随着邢窑的正式发掘和考古工作的不断深人,对揭示釉中点彩这一技法的真面目将会有莫大的帮助。
  晚唐至五代(大致从9世纪中叶到10世纪时),邢窑的装饰技法较多,有模印、压印、按压、雕塑、捏塑、贴塑、戳印、点彩、削边、刻划等。装饰器物较为齐全,涉及碗、盘、罐、执壶、钵、穿带壶、双鱼瓶、小瓷塑等。本时期特有的装饰技法——点彩——由原来的釉上彩发展为釉下彩。双鱼瓶集刻划、贴花、戳印等装饰技术为一身。削边大多削得较浅,有的只稍稍压低一点,或用工具在器物口沿上向里按压成为花口,既省力又不失美观。
  北宋时期的装饰方法主要有印坯、贴花、刻花、戳印、黄绿釉彩,褐彩及捏雕等。
  金元时期,主要有刻划花、印花、铁锈花、剔花、三彩釉、梅花点装饰等。
  邢窑装饰技法总体上以胎形装饰为主,各阶段的装饰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相应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文化的审美趋向。邢窑装饰由最初的光素无纹发展到胎形装饰,再到工具装饰,不仅说明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不断追求,同时也是市场竞争使各窑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学习的结果。

知识出处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邢窑一直被誉为我国白瓷的发祥地,邢瓷是我国早期白瓷的代表。本书结合历年来的考古发掘,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丰富精美的邢瓷藏品,对邢窑的生产环境、邢窑遗址的发现和分布、邢窑的烧制技术、邢窑的产品种类和工艺特征、邢窑的外销和传播等,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本书具有科学性、通俗性、可读性的特点,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文物考古工作者、大中学生、文物爱好者了解邢窑的优秀读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