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时期的造型演变和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906
颗粒名称: 1、各时期的造型演变和特征
分类号: J527
页数: 8
页码: 109-116
摘要: 陶瓷器物造型有实用与审美两大功能,受不同时代工艺技术水平的发展及姊妹艺术的影响,邢窑各时代器物的造型特征有不同变化。这样做的优点是增大容量,烧制时不易损坏。隋代邢瓷造型的显著变化,是器型种类的增多,由北朝的单一化趋于多样化了。隋代邢瓷的造型特点总的来说是立式器皿增多,作品具有秀气、挺拔、豪放之感,多数器物底足较高并微向外撇。受其它工艺品的影响和人们审美观的提高,形制新颖,造形优美的邢瓷制品也就应运而生了。邢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泛青,衬托在形体丰满凝重朴实的器物上,使其既丰满安静,又华贵典雅。
关键词: 邢窑 陶瓷 造型演变

内容

陶瓷器物造型有实用与审美两大功能,受不同时代工艺技术水平的发展及姊妹艺术的影响,邢窑各时代器物的造型特征有不同变化。
  北齐(朝)时期,瓷器的胎体厚重,胎质较粗,胎色灰黄,一般不施化妆土,釉色多呈青绿或黄绿色。这时期的制瓷技术尚未成熟,产品的种类较少,主要有碗、杯、盘、罐、瓶、钵等器皿。其造型特点是质朴、凝重、粗犷。一般器物的胎体厚重,如常见的深腹碗和杯,可分直口、敛口两种,腹较深,腹壁的外轮廓几乎由直线向下接近底部时内收,口沿处胎薄,下部厚实,平足较小。这样做的优点是增大容量,烧制时不易损坏。
  隋代开始用化妆土装饰青灰色胎体,之后更进一步用白色粘土制胎,烧造粗白瓷。隋代邢瓷造型的显著变化,是器型种类的增多,由北朝的单一化趋于多样化了。隋代邢瓷的造型特点总的来说是立式器皿增多,作品具有秀气、挺拔、豪放之感,多数器物底足较高并微向外撇。
  碗、杯由直口或敛口演变为直口微侈,腹壁斜而直,平足微凹,也有的做浅圈足。胎体的厚薄比例安排的比较协调,趋向于轻快,摆脱了厚重古朴的形式。罐一般无颈或短颈,系略高于口或与口平齐。瓶则多做盘口、溜肩。瓶、罐的腹部由最大腹径在上部到渐渐中部阔大呈近椭圆形,显得修长而不失稳重。高足盘是隋瓷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器物,南北各地的窑场都大量烧造,它的基本特征是浅盘式,下面以空心的喇叭状高足来支撑。
  可能是由于隋末唐初的战乱,使社会经济受到破坏的原因,虽然初唐时期白瓷的产量大,质量也优于隋代,但精美的细白瓷作品并不多见,在造型上也没有大的突破。一般器物的形体较大,由隋代的秀长、挺拔向浑圆饱满过渡。工艺水平显著提高,胎料制备精细,旋削工整,装烧考究,立式器皿显著增多,造型特征是:挺拔、豪放。
  初唐之后,唐王朝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受其它工艺品的影响和人们审美观的提高,形制新颖,造形优美的邢瓷制品也就应运而生了。碗类器物由深腹演变为浅腹,直腹变为曲腹或弧腹。器形在统一中又有变化,如碗有多种形制,主要为敞口、敛口、折腰、葵口、海棠形等。口沿可分圆唇、尖唇、外翻唇三种。足又分平足、圈足、玉璧足、环形足。杯的形制也别具一格,有的做浅腹式,下饰三足,增加了器物的神韵。另有仿银器的深腹杯、高足杯、三足盘、卧牛盘、印花盘等,其造型灵巧而雅致。罐、钵腹部鼓圆,罐多加一盖子,炉多加三兽蹄足,其作品具有体态丰盈、浑厚的特点。中唐的邢瓷在造型方面主要表现在器壁薄而均匀,器物的外轮廓多采用弧度较大,线条注意曲直变化的手法,使其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达到了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效果,这是唐代邢瓷最典型的造型风格。
  唐朝社会生产力得以恢复发展,经济、文化、贸易空前繁荣,各种手工业蓬勃发展。唐代邢窑胎釉原料选择更加精细,旋坯技法更为规范,采用匣钵正烧法,消除了器物内的支烧痕。严格控制火候,产品基本瓷化而不过烧,保证了造型的神韵。种类增多,有大量生活用品,也有不少的陈设品。这一时期的造型特征是:体态丰盈,庄重大方,赏用结合。
  五代时全国统一的局面崩溃,时逢乱世。此时的器物胎质粗松、胎色多灰黄或青灰,釉色多灰白,釉下多施化妆土,制作工艺粗糙,其器物造型特征是:饰用结合,重在功能,粗质细作。
  北宋时期邢窑与巩县窑、越窑、耀州窑、定窑等名窑一样,仍有不少精品做为贡品,进入皇室。此时,器物的造型特征是:秀丽浮华,体态轻盈修长。
  金元时期,我国北方遭受战乱,但为满足社会需求,临城县南程村、山下村、解村、射兽村等窑场又相继恢复了陶瓷生产。在制瓷工艺和装饰方法上借鉴了定窑的手法,但制品的精细程度略逊于定窑,其器物的造型特征是:单调而不单一,实用功能更加突出,体态轻盈。
  邢窑各个时代器物造型又有着共同的艺术风格,邢窑器物具有圆唇口、短颈、丰肩和鼓腹的特点,构成了庄重大方的体态。
  而这些长短曲线、直线的巧妙结合又使得邢窑器物具有了雍容华贵之美。陶瓷器皿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唐代邢窑的工匠将玉石雕刻,金银器的造型艺术应用于陶瓷制造上,在实用与艺术的结合上加以卓越的创造,烧制出了大量千古称赏的佳品。
  如玉壁底碗白如霜雪,碗底形如玉壁。还有花口瓣足碗,花口杯等都是仿金银器形制的制品,既是盛装食物的实用品,又能满足使用的审美要求。邢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泛青,衬托在形体丰满凝重朴实的器物上,使其既丰满安静,又华贵典雅。另外邢窑器物的形体既有直线又有弧线,但以弧线为主。整体线条有行有止,有抑有扬,或一气呵成激流直泻,或蜿蜒曲转舒缓有序。特别是白瓷罐口沿下那条转折的线角,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完美的形体增添了生气。总之,邢窑器物造型朴素大方,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釉色银白恬静,给人们既雍容饱满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

知识出处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邢窑一直被誉为我国白瓷的发祥地,邢瓷是我国早期白瓷的代表。本书结合历年来的考古发掘,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丰富精美的邢瓷藏品,对邢窑的生产环境、邢窑遗址的发现和分布、邢窑的烧制技术、邢窑的产品种类和工艺特征、邢窑的外销和传播等,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本书具有科学性、通俗性、可读性的特点,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文物考古工作者、大中学生、文物爱好者了解邢窑的优秀读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