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炉与烧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896
颗粒名称: 窑炉与烧成
分类号: TQ174.6+53
页数: 3
页码: 102-104
摘要: 北朝至隋代的窑炉总体上为馒头式窑,单烟囱,大燃烧室。到了宋金时期,由于烧成温度降低和燃料的改变,其窑炉有了较大的变化,体积增大,容积可达10立方米以上。邢瓷的烧成温度在北朝至唐朝初期在1200℃—1300℃之间。从邢瓷传世作品和窑址出土遗物来看,釉色基本一致,玻璃质感较强,极少有烟熏泛黄的产品。产品胎的瓷化程度基本近似,大都处在微生烧状态,至今所见过烧、欠烧现象并不严重,但由于窑具的耐火度不够,故在出土的瓷片中,器物与匣钵粘连现象十分普遍。这一现象充分说明邢窑已经掌握了高温烧成技术,这是制瓷技术的巨大进步。
关键词: 邢窑 烧制工艺 窑炉

内容

迄今为止,在遗址上已发现16座窑炉,分别位于内丘县西关北、步行街和临城县西双井、祁村、山下等地。
  北朝至隋代的窑炉总体上为馒头式窑,单烟囱,大燃烧室。中晚唐时期的窑炉总体结构与前代变化不大,但窑体变长,窑床增大,呈长方形,平坦,燃烧室较大,双烟囱。窑炉大小规格不同,大的长6米左右,宽2.2米以上。五代时期的窑炉结构大体上与唐时期的窑炉差不多,但其窑床已由平面变为坡面,面积较唐代有所增大,且前高后低,利于前后温差缩小,坯体受热时不易发生前倾甚至倒柱现象。到了宋金时期,由于烧成温度降低和燃料的改变,其窑炉有了较大的变化,体积增大,容积可达10立方米以上。但总体上还是馒头窑。各时期窑炉皆为半倒烟式结构。
  邢窑在五代或北宋初期以前是用木柴作为燃料的,到了宋、金、元之际则全部以煤作为燃料。根据对邢瓷胎釉的物理性能分析,早期邢瓷是在强还原气氛中烧成的,但到了隋末则改为弱还原烧成,宋代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由于改为煤做燃料而采用氧化焰烧成。邢瓷的烧成温度在北朝至唐朝初期在1200℃—1300℃之间。
  到了盛唐以后烧成温度最高,一般在1280—1380℃之间,而到了五代以后烧成温度又下降至1300℃以下。
  从邢瓷传世作品和窑址出土遗物来看,釉色基本一致,玻璃质感较强,极少有烟熏泛黄的产品。产品胎的瓷化程度基本近似,大都处在微生烧状态,至今所见过烧、欠烧现象并不严重,但由于窑具的耐火度不够,故在出土的瓷片中,器物与匣钵粘连现象十分普遍。说明邢窑已熟练地掌握了还原烧成的技术,并对烧成的止火温度已能严格控制。由于胎釉三氧化二铝含量高,要求在1300℃以上烧成,张治刚先生、李家治先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唐代邢窑细白瓷的烧温最高可达1310℃以上,是目前国内所见烧成温度最高古代瓷器,明显高于定窑、景德镇窑、巩县窑的白瓷。这一现象充分说明邢窑已经掌握了高温烧成技术,这是制瓷技术的巨大进步。

知识出处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邢窑一直被誉为我国白瓷的发祥地,邢瓷是我国早期白瓷的代表。本书结合历年来的考古发掘,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丰富精美的邢瓷藏品,对邢窑的生产环境、邢窑遗址的发现和分布、邢窑的烧制技术、邢窑的产品种类和工艺特征、邢窑的外销和传播等,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本书具有科学性、通俗性、可读性的特点,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文物考古工作者、大中学生、文物爱好者了解邢窑的优秀读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