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邢窑制瓷原料的种类及其分布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886
颗粒名称: 历史上邢窑制瓷原料的种类及其分布概况
分类号: K876.3
页数: 3
页码: 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历史上邢窑制瓷原料的种类及其分布概况。
关键词: 邢窑 烧制工艺 原料种类

内容

(1)灰色硬质含水铝石的高岭粘土岩。又名高铝粘土或“碱石”。
  以含三氧化二铝量较高(30—40%)为特征。耐火度一般大于1700℃。
  矿物组成以高岭石为主,含少量水铝石,质硬、性脆、断口贝壳状。在沙河的北掌和马庄、邢台煤矿、临城的南程村及西牟一带均有蕴藏。尤以沙河的马庄的储量最多,达一千万吨以上。此种粘土在陶瓷工业中多用来制造粗瓷、大缸和匣钵,或用作砌窑炉的耐火砖等。
  (2)灰白色、白色半软质高岭石粘土,又名“白矸土”、“灰矸土”等。主要矿物组成为高岭石,有时含少量水云母。三氧化二铝含量一般为25—30%,三氧化二铁含量在1%左右,耐火度在1580℃以上。矿石质软,呈页岩状构造,断口参差不齐。加工成坯泥后可塑性中等。特别是在邢台以北山区较多,从内丘的北大丰起,向北经西邵明、磁窑沟,到临城的陈刘庄、澄底、南程村,直到竹壁、西牟及赞皇南部的白家窑、邢郭一带,都有白矸土产出,但以西邵明一带较为集中,探明的储量达250万吨。
  (3)淡紫色或紫红色软质高岭石粘土。又名“红砂石”、“祁村土”。呈紫红色团块状或层状,具有夹砂状结构,含油黑色条纹及炭质,质地松软,组成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含少量多水高岭石。三氧化二铝含量在35%以上,三氧化二铁和二氧化钛含量都低,属优质的瓷用粘土,矿体呈层状,由“红砂石”高岭石粘土团块与薄层紫木节粘土及灰紫半软质粘土岩组成,也就是混合型的矿石。产地以临城祁村为代表,矿体深埋在地表30米以下,矿层较薄,稳定性差,且分三单层,每单层厚仅0.2—0.4米,而且又以紫木节粘土为主。实验发现它的工艺性能是:粘土成型性能良好;干燥收缩率适中,坯体成型后不易开裂;含铁量低,可制高级细白瓷;根据计算耐火度为1761℃C,烧结温度为1394C,烧成性能良好。因此,这种原料可以作为细白瓷的胎料使用。
  (4)紫色富含碳质的软质高岭粘土。因其形状如朽木,又叫“紫木节”。这种粘土一般储存于煤层的风化带中,属煤层夹矸或顶底板的风化残余粘土。含矿层位较多,且分布较广,内丘西邵明、临城陈刘庄、西牟、祁村、石固一带都有产出。紫木节粘土一般呈紫色或檀香木色,疏松土块状,或者具有微挠曲薄层理的朽木构造,结构细腻并有滑感。
  组成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和水云母,此外还含有少量石英、碳酸盐、金红石、榍石、长石及褐铁矿等。矿物组成较复杂,常含有大量炭质或有机质,组成矿石中大量的油泥黑色斑纹,此类粘土的化学组成特点是三氧化二铝含量较高,一般为30—35%,三氧化二铁含量变化大,一般在1.5%以下,泥料的可塑性高,一般作为烧制日用细瓷时的配料,以增加坯料的可塑性和提高成形性能。
  (5)由绢云母或水云母组成的粘土。又名章村瓷土,是邢台所特有的瓷土矿床类型。主要分布于沙河的章村和三王村一带,沙河的白错、北掌、侯庄、金子等处也有产出。分为四种类型,即:绢云母粘土板岩(章村)、含水云母绢云母粘土岩(三王村)、含绢云母水云母粘土岩(白错)水云母粘土(北掌)等。
  矿石呈蛋青色或腊黄色,块状构造,局部见有鳞状、豆状及花斑状构造,主要由绢云母组成,约占95%以上;其次为长石,并含锆英石、钛磁铁矿、榍石、磷灰石、金红石等微量副矿物。矿石质地致密、细腻,具滑感、性脆、断口参差或呈贝壳状。因受轻变质作用而局部粘板岩化,同时也有钠长石化现象,局部矿物组成或以涓云母及钠长石为主。章村瓷土矿属沉积改造矿床。其原岩应是富含铝、钾的沉积粘土岩。
  章村瓷土矿属绢云母粘土,其化学组成是含铝量高,一般三氧化二铝在25—35之间,最高可达37%;含铁量低,三氧化二铁小于1%;含钛量也低,二氧化钛小于1%;各种成份变化比较稳定,煅烧后白度高。尤其是含钾量比较高,一般含氧化钾在3—8%之间,完全可以取代陶瓷配料中的钾长石。但从工艺性能来看,它属低塑性,干燥收缩率小的脊性粘土,结合性能及坯体的抗折强度差,且因熔剂物质钾、钠含量特高,导致耐火度低,烧结范围窄。与其它粘土混用时,由于烧结温度不一致,而容易造成产品起泡。所以它一般不宜做为主粘土,而大量用于坯中,常作为配料使用,掺用量一般在6—10%。
  (6)另有釉土,绿色或灰绿色,呈团块状或粉末状,夹杂有钙质结核,质较软,溶于水后粘性大,可单矿成釉。分布于磁窑沟、水南寺、祁村、竹壁等地的地表。
  除上述制瓷原料外,在内丘神头,临城石城、鸡亮、郝庄一带还蕴藏着数量可观的石英、长石、白云石等矿物。
  通过对邢窑地质概况及制瓷原料的考察可以看出,邢窑自北朝至元代的六百多年间,之所以能连续大量的烧造各种陶瓷,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区域内蕴藏着大量的制胎、制釉、制耐火材料的原料,为历代邢窑陶瓷生产奠定了牢固的物质基础,能适应就地取材,自成体系的古代生产方式。
  但是,还可看到,制造精细白瓷的优质粘土原料,蕴藏量极为稀少,加之地层严重断裂分割,致使优质粘土产状零乱,层位不定,为细白瓷的长期生产造成了困难。这也可能是唐代邢窑细白瓷生产了一段时间名声大振以后,很快又销声匿迹的一个原因。

知识出处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邢窑一直被誉为我国白瓷的发祥地,邢瓷是我国早期白瓷的代表。本书结合历年来的考古发掘,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丰富精美的邢瓷藏品,对邢窑的生产环境、邢窑遗址的发现和分布、邢窑的烧制技术、邢窑的产品种类和工艺特征、邢窑的外销和传播等,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本书具有科学性、通俗性、可读性的特点,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文物考古工作者、大中学生、文物爱好者了解邢窑的优秀读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