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向白瓷的过渡——隋代化妆白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879
颗粒名称: 青瓷向白瓷的过渡——隋代化妆白瓷
分类号: K876.3
页数: 4
页码: 63-66
摘要: 白瓷是一种在青瓷灰胎上施白色化妆土”然后再施透明釉而使釉色变白的白瓷,在施有白色化妆的地方釉成白色,但如釉汁施在未挂化妆土的灰胎上则釉色变为青色,这种白瓷不是真正白瓷:而是披着白色外衣的假白瓷“化妆白瓷并不是今天人们眼中真正意义上的白瓷,化妆白瓷的胎体其实与青瓷的胎体是一样的”它具有灰胎、白衣、透明釉三者同体的特点。我们称这种瓷为粗白瓷,可知邢窑化妆白瓷流行于隋代,科学分析表明隋唐化妆白瓷因胎的铁含量的不同而呈色不一,其化学组成与青瓷胎基本一致。而化妆白瓷的釉料与青瓷相比却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关键词: 隋代 化妆白瓷 文物

内容

“化妆”白瓷是一种在青瓷灰胎上施白色化妆土,然后再施透明釉而使釉色变白的白瓷。从窑址出土的标本上可以明显看出,在施有白色化妆的地方釉成白色,但如釉汁施在未挂化妆土的灰胎上则釉色变为青色。所以有人认为:“这种白瓷不是真正白瓷,而是披着白色外衣的假白瓷”。化妆白瓷并不是今天人们眼中真正意义上的白瓷。化妆白瓷的胎体其实与青瓷的胎体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变化。还没有完全脱离青瓷的影子,可以说是一种变种瓷,它具有灰胎、白衣、透明釉三者同体的特点,我们称这种瓷为粗白瓷。根据窑址标本和墓葬器物,可知邢窑化妆白瓷流行于隋代,唐朝时仍大量烧制。
  科学分析表明隋唐化妆白瓷因胎的铁含量的不同而呈色不一,分为浅灰色和深灰色两种,其化学组成与青瓷胎基本一致。而化妆白瓷的釉料与青瓷相比却出现了较大的变化,釉的含铁量明显降低,透明度增加,釉层的厚度减薄,积釉流釉现象少见,玻璃质感更加强烈。
  根据魏晋南北朝瓷器发展的情况来看,北朝完全具备了生产白瓷的条件,古代文献记载的白瓷还会更早一些。内丘的城区、北双流和临城的陈刘庄等窑址出土的白瓷,品类不下十几种,最常见的有深腹杯和深腹碗。
  深腹杯的口微侈,口沿尖薄,中腹至底器壁逐渐加厚,底部很小,圆饼状足,足的边棱略为外侈,有的底部稍宽一些。灰白胎,施化妆土,白釉玻璃质强,下腹近底处露胎,具有隋代白瓷的特征。河南安阳张盛墓、西安李静训墓、姬威墓的白瓷基本上与它一致。邢台隋大业四年墓出土的白瓷双龙柄盘口尊、天津市文管会收藏的双龙柄双身尊应是隋代邢窑的产品。

知识出处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邢窑一直被誉为我国白瓷的发祥地,邢瓷是我国早期白瓷的代表。本书结合历年来的考古发掘,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丰富精美的邢瓷藏品,对邢窑的生产环境、邢窑遗址的发现和分布、邢窑的烧制技术、邢窑的产品种类和工艺特征、邢窑的外销和传播等,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本书具有科学性、通俗性、可读性的特点,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文物考古工作者、大中学生、文物爱好者了解邢窑的优秀读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