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邢台市区顺德北路窑址的发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875
颗粒名称: 1997年邢台市区顺德北路窑址的发掘
分类号: K878.5
页数: 4
页码: 54-57
摘要: 1997年9月1日开始至9月20日止,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对该工程涉及的遗址区域进行了科学的勘探和考古发掘。该窑址出土遗物标本与内丘西关、临城陈刘庄同期遗物对比,器物造形与种类十分接近,制作工艺一致,窑具与装烧方法相同,三者白瓷标本经检测对比,各种成分含量基本接近,应属同一体系的产品。此次邢台窑址遗物中,不见青釉瓷,黄釉瓷而则占有一定比例。发掘资料显示,邢台隋代邢窑的白瓷已是批量生产,不仅数量很大,而且质量较好。该窑址出土的产品与邢台粮库隋大业三年墓中出土的相同,年代应为隋代。
关键词: 文化遗址 考古发掘 邢台市

内容

该处遗址是市第三房地产经营管理公司计划在这里进行综合楼建设工程时发现。1997年9月1日开始至9月20日止,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对该工程涉及的遗址区域进行了科学的勘探和考古发掘。
  该窑址出土遗物标本与内丘西关、临城陈刘庄同期遗物对比,器物造形与种类十分接近,制作工艺一致,窑具与装烧方法相同,三者白瓷标本经检测对比,各种成分含量基本接近,应属同一体系的产品。
  此次邢台窑址遗物中,不见青釉瓷,黄釉瓷而则占有一定比例。
  黄釉主要有黄色与黄褐色二种色调,前者积釉处发黑,釉面有一定玻璃质感,后者无光,玻璃质感较差,两者均开细小冰裂纹片。说明这个时期“青瓷在不断的改革中釉层逐渐加厚,颜色基调也由绿转黄”,至此,青瓷在邢台窑中基本退出传统地位,被釉色鲜艳的黄釉瓷所替代。发掘资料显示,邢台隋代邢窑的白瓷已是批量生产,不仅数量很大,而且质量较好。虽为粗瓷,但制作精细,修胎工整,釉色白净,釉质肥润,玻璃质感强。其胎质瓷化程度虽有尚显不足,但已逐渐摆脱了初创阶段因技术不稳定而带来的诸多困扰,已基本完成了由青瓷向白瓷的过渡与转变。该窑址产品表现出了显著的时代特征与地方特点。首先是品种的丰富,从日常生活用瓷到建筑材料及陈设器、把玩器,涉及多个领域。产品整体造型表现出挺拔、秀气、豪放的风格。器物胎体厚薄比例适当,各部位的制作、安排、衔接协调适用,摆脱了厚重、古拙的形式,显现出向浑圆、饱满、丰腴特点的过渡。本次出土的黑釉瓷丸,晶莹光亮,赛如珠玑,大者直径2.6厘米,小者直径1厘米,均有特制的窑具烧造。该窑址的建筑用黑釉瓷瓦,在已发现的瓷窑遗址中尚无二例,在其他同期相关材料中也没有使用或烧制这种器物的报道。高足尖顶桃形器,制作精美,且大小有序,釉色与瓷瓦相同,其用途推测与瓷瓦相同,与建筑装饰有关。
  该窑址出土的产品与邢台粮库隋大业三年墓中出土的相同,年代应为隋代。

知识出处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邢窑一直被誉为我国白瓷的发祥地,邢瓷是我国早期白瓷的代表。本书结合历年来的考古发掘,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丰富精美的邢瓷藏品,对邢窑的生产环境、邢窑遗址的发现和分布、邢窑的烧制技术、邢窑的产品种类和工艺特征、邢窑的外销和传播等,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本书具有科学性、通俗性、可读性的特点,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文物考古工作者、大中学生、文物爱好者了解邢窑的优秀读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