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邢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864
颗粒名称: 一 邢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分类号: X21;C91
页数: 18
页码: 5-22
摘要: 本文将记述了邢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概括了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和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对邢窑创烧的影响、北方其它几处北朝时期的窑场等。
关键词: 邢窑 自然环境 人文环境

内容

1、自然环境地理位置邢台市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脉南段东麓,华北平原西部边缘。东以卫运河为界与山东省相望,西依太行山和山西省毗邻,南与邯郸市相连,北及东北分别与石家庄市、衡水市接壤。
  辖区东西最长处约185千米,南北最宽处约80千米,总面积12486平方千米。市政府所在地邢台市北距省会石家庄市106千米,距首都北京396千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境内京广铁路、京九铁路、京深高速、308和108国道贯穿南北,沟通东西,还有冀南航空港——邢台飞机场。
  邢台市河流属于海河流域子牙河和黑龙港两大水系。滏阳河由南向北流经全市,分为滏西和黑龙港两部分,卫运河掠东部边境而过,没有支流汇入。滏西区的河流有洨河、北沙河、午河、泜河、李阳河、小马河、牛尾河、七里河、南澧河、沙洺河、留垒河、北澧河、滏阳河、滏阳新河等15条行洪河道。这些河道除留垒河外,均发源于西部太行山区。上游支沟源头繁多,流域形状呈扫帚型,且多为季节性河道,平时水流很少,甚至干涸,汛期洪水暴发,河水陡涨陡落,历时很短,中下游常常漫溢决口,形成灾害。留垒河、沙洺河、七里河、牛尾河、白马河、小马河、李阳河等8条河道来水,汇集大陆泽,于任县环水村汇入北澧河;泜河、午河、北沙河、洨河等流入宁晋泊,至艾辛庄汇入滏阳新河,流入衡水市。
  邢台市地处太行山脉和华北平原交汇处,自西向东,山地、丘陵、平原呈阶梯状排列,以平原为主。西部的山区和山前丘陵区,位于太行山东麓,海拔在100—1000米之间,主要山峰有十字格梁、吉道山、紫金山、灵霄山、老爷山、奶奶顶、仙翁山等,最高山峰海拔1822米。中部、东部为河北平原(华北在平原西北部)的一部分,中部以山前冲积平原为主,东部则为子牙河和古黄河系冲种平原,海拔在100米以下。平原区缓岗、自然堤、废河道随处可见、洼地较多,平乡、威县、巨鹿、广宗、临西、清河、新河、南宫东部八县属黑龙港流域,地势低洼平坦,有宁晋泊、大陆泽两大洼地。最低海拔仅20米。
  地质条件和自然资源邢台西依太行,东接平原,在区域地质构造位置上正处于华北地台内山西台背斜与河淮台向斜之间的过渡地带。在数十亿年漫长的地质演化发展过程中,沉积构造比较完整,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区域变质作用多期,具有比较优越的成矿条件,因而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储量也比较丰富。
  上述区域在地貌上处于山前丘陵地带和山前倾斜平原的河旁阶地上。整个区域西高东低,地面在50米—150米之间,位于泜河流域之内。泜河系自北而南可分泲河、泜河、李阳河、马河四支,而古窑址则在泜河系支流旁侧分布较为集中。该区域在地质构造上正处于内丘隆起的东侧,内丘——临城石炭二叠纪含煤坳陷的西缘。附近出露地层有:太古界赞皇群变质杂岩系、中元古界常州村组、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与上古生界。
  其中上古生界的地层由上而下可分中石炭系本溪组、上石炭系太原组、下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本溪组仅在白家窑、竹壁、祁村、南程村、澄底、火石岗(陈刘庄西山)、西邵明、西瓷窑沟,永固等处有出露。组成的岩石有铁质粘土、铝矾土、硬质耐火土、半软质粘土(白矸土)、碳质粘土(紫木节)、碳质泥岩及中细粒沙岩等,含不稳定的薄煤层及极不稳定的石灰岩。太原组则由灰色或灰黑色泥岩及粉砂岩为主,中间夹有灰白色薄层或中层的砂岩,并夹有数层石灰岩和7—11层的煤层,是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但地表很少出露。山西组地层在祁村、岗头村附近有出露,由灰白色中细粒砂岩、黑色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本组下部有2号煤层(大煤),是开采煤的主要对象,而中部夹有“紫砂石”与“紫木节”的混合型瓷土矿层,质虽优良,但很不稳定。下石盒子组则为陆相沉积的泥岩、粉砂岩、砂岩及砂砾岩地层,广泛出露于该区域的东部。
  辖区内蕴藏着黑色金属、辅助原料、煤炭、化工原料、建材原料及其他金属原料等38种矿产。受成矿条件的限制,矿产资源在辖区内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某些矿种在局部小区集中分布。煤炭、石膏、硫铁矿、白云岩、灰岩、耐火粘土、铝土、瓷土、铜、钴、镍等主要集中在内丘、临城、隆尧一带。其中除著名的煤、铁、石灰岩、石膏等矿产外,瓷土资源也十分丰富。
  “瓷土”是古代烧制瓷器原料的通称,实际上是指能用来烧制陶瓷的各种粘土矿。邢台的粘土矿种类较多,但与南方的风化型矿床不同,而具有典型的北方特点,均产出于石炭二叠纪沉积含煤地层之中。南起沙河市,经邢台、内丘、北到临城的北部,都有瓷土产出。据地质资料介绍,邢台的瓷土探明储量位居全省第一,为邢窑瓷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邢窑的人文环境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良好的人文环境邢台历史悠久,早在距今约十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巨增,遗址遍布全市。《禹贡》记为冀州之域。公元前15世纪,商王祖乙曾迁都于邢,为京畿之地。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周公旦四子姬苴为邢侯,建立邢国,统辖邢地。春秋为晋国领地,战国为赵国信都,属于赵国,因“赵襄子食采于此,故有襄国之名”,邢称襄国便开始于此。公元前372年赵成侯据邢,改邢为信都。秦统一六国后,施行郡县制,设立信都县,辖区属邯郸郡(一说属钜鹿郡)。秦末汉初,项羽攻占赵地,“立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更名襄国”。东汉属于魏郡,三国时属于广平郡、钜鹿郡。西晋末年,羯人石勒建立后赵,定都襄国。后来他的侄子石虎称帝,迁都于邺,邢地设立襄国郡。隋朝开皇16年,废掉襄国郡设立邢州。唐天宝元年改为钜鹿郡,至德二年复改为邢州。宋宣和元年改邢州为信府,金又改为邢州。元中统三年(1269年)世祖忽必烈在邢台建元帅府。
  同年9月,改邢州为顺德府。至元二年改顺德府为顺德路。明洪武元年改顺德路为顺德府,清沿用明朝的制度不变。中华民国初期废府留县,属直隶省。1914年设大名道,邢台属之。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大名道被废,各县均直属于省。1936年在邢台设第十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7年“七·七”事变,10月15日日军侵占邢台,设立冀南道,不久改顺德道。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深入华北敌后建立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政府,辖区公属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
  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建立邢台市。1949年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并恢复河北省建制,撤销冀南署和太行行署,成立邢台专员公署,辖邢台、沙河、临城、内丘、威县、南宫、任县、隆尧、柏乡、宁晋等县,撤邢台市为邢台镇。1952年清河县划归邢台专区,1953年邢台镇复升为邢台市。1958年,邢台专区撤销,宁晋、新河划入石家庄专区。其它各县并入邯郸专区。1961年邢台专区复置。1964年,临西县归属邢台专区,辖区为1市17县。1984年,邢台市升格为省辖市,辖两区与邢台地区分设,1986年,邢台县划归邢台市领辖。1986年、1987年,南宫、沙河先后改建为县级市。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邢台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将所属县区归邢台市管辖。
  邢台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华夏神医扁鹊,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元代杰出科学家郭守敬,珠算之法的创者郭伯玉,三国名将、常胜将军赵云,黄巾起义的发动者和领导者、太平道教的创人张角,清未义和团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人赵三多,“反清灭洋”起义领袖景廷宾,风起云涌称英雄;唐初政治家、千古一谏臣魏征,唐朝贤相宋璟,元朝建国立制的奠基人、元初名臣刘秉忠,乌头宰相魏裔介,纵横捭阖建奇功;唐代大诗人常建,《二十四孝图》的编辑者、元代的郭守正,生花妙笔织华章;打虎英雄武松,倒骑毛驴的张果老,传奇故事令人赞叹。
  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扁鹊庙、开元寺、唐祖陵、宋璟碑、普利寺塔、邢侯墓地、东先贤遗址、义和拳议事厅;还有皇寺、圣水寺、甄泽观、白雀庵、封峦寺、清风楼、张果老山、九龙庙沟、柏仁城遗址、田麻痒庄园、洪官营礼拜寺、明代县衙文宗大堂等著名遗迹。
  有源自张角所创太平道教的太平道乐,源自唐代诗人常建的成语典故“抛砖引玉”,源自项羽的钜鹿之战“破釜沉舟”,“量才用人”系唐贤相宋璟提出的用人之道,“居安思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唐初政治家魏征提出的治国之道,“代人捉刀”则由清河人崔琰替魏王曹操接待来使而来。此外,还有“李绘答书斥太守”“郭巨埋儿”、“王莽赶刘秀”等历史故事。
  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已成为邢台人民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
  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对邢窑创烧的影响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六十余年中,除西晋得到短暂的统一外,我国的北方和南方长期陷于分裂和对峙的局面。这期间,江南广大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而黄河流域一带自西晋末年以来战祸频仍,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民不聊生。在东汉末年西晋永嘉之乱到北朝的几次大的军阀和地方割据政权的混战中,中原广大人民和一些士族地主大批渡江南下,寻找安身立命之地,江南人口激增。三国时,孙权又派大军围攻山越,迫使大批山越人民出山定居,增加大量劳动人手。人们垦荒治田,围湖修堤,开辟山林,江南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开发。时有“荆城跨南土之富,扬都有全吴之沃,……,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之说。
  从西晋八王之乱到十六国混战的一百多年间,北方一带兵连祸结,广大居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大量迁徙流亡。昔日中原的繁荣城市,也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凋敝,手工业极端衰落,没有出现过较为精美的工艺品。因此,这一段时间,制瓷工业一直由南方独断。
  公元398年,魏道武帝打败后燕,从后燕境内(现在河北和山东的一部分)迁来汉族、徒河(即鲜卑慕容部)、高丽和杂夷三十六万人,加上“百工伎巧”(手工业工匠)、共达四十六万人。429年,魏太武帝降服高车,把几十万高车人,迁到近畿。
  451年,南朝“降民”被迁到这个地区来的有五万家,家以五口计算,总数当在二十五万。这是几次规模较大的迁徙。在魏孝文帝迁都之后的一百年中,北魏把被征服和降服于它的各族人民迁到畿内和近畿,大约在20次以上。
  北朝初期的几次规模较大的迁徙使北方的人口大量增加,特别是之前南迁居民的回归,由于他们带来了南方先进的制瓷技术,同时也带来了使用瓷器的习惯,而北方又在经过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社会经济开始恢复,因此在南方制瓷工艺技术的影响下,北方也逐渐出现烧制青瓷的窑场,这一点从出土的北魏后期北方瓷逐渐增多的现象可得证实。后来经过了东魏、北齐的发展,北方不仅青瓷生产赶上了南方,而且还在较短的时间内在青瓷生产的基础上成功的创烧了白瓷。
  考古工作已发现了一些北朝时期的烧瓷窑址有山东淄博寨里窑址。枣庄中陈郝窑址、河北临城、内丘及邢台县的早期窑址、河北邯郸磁县的贾壁窑、峰峰矿区的临水窑等。河南安阳一带的相州窑曾开展过考古发掘,将窑址的朝代定为隋代,但根据目前的考古工作证明这里己有北朝时期的遗存。这些窑场大体形成了三个北方早期瓷器的生产中心,即山东淄博到枣庄一带的生产中心,河北内丘、临城一带的生产中心和河南安阳一带的生产中心。山东的生产中心大体是由于交通的原因受到南方地区的影响,对北方瓷业发展影响不大。最应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河南安阳的生产中心和河北邢台的生产中心,这两个中心还包括河北磁县的早期窑址,这里地近东魏、北齐的统治中心邺城,是此时制瓷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特别是邢台的西北部,由于有着丰富的优质瓷土资源、良好人文环境和先进的制陶工艺,从而使这一带瓷器制造业逐渐成长并壮大起来,经过隋朝的空前发展,到唐代遂成为我国北方的制瓷中心。
  3、北方其它几处北朝时期的窑场河南安阳窑(相州窑)位于安阳市北郊安阳桥南恒河之滨,1974年,安阳地区革命委员会、计划委员会等单位在进行基本建设工程时发现。窑址所在地原为一片小丘,滨临洹河,隔河与安阳桥村相望。
  窑址南北长约350米、东西阔约260米,面积达90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层一般厚1米左右,最厚的达1.5米。共出土残损的和完整的窑具、瓷器、装饰品、明器等四百余件。还发现瓷土和釉药等原材料。试掘出土的瓷器,器形完整的较少;其中能够复原的有碗、盆、缽、瓮、四系罐、高足盘、高足杯等。安阳窑瓷器的坯胎是用高岭土制成。高岭土似经过淘洗,呈灰白色。一般器物的胎质较细腻,较粗的胎层中夹有铁色的砂粒。
  瓷器的胎壁一般较厚。釉为青色透明的玻璃质,有光泽。安阳窑的勃兴同样和北朝时期冀南豫北地区所出现的短暂的社会安定现象是分不开的。
  邯郸市磁县北贾璧窑邯郸市峰峰矿区临水窑临水窑位于现峰峰矿区的临水镇,该镇因紧临滏水而建,故名。在魏(公元222年)时,临水镇改设临水县,临水县曾一度是邺都的“京畿之地”。在当时,临水县位居邺都脚下,水陆交通便利,商贸比较繁荣,陶瓷烧造在这时也开始了。1975年,峰峰矿区在修建公路时,在临水镇发现了一处古窑址,出土了一批青瓷器,主要器形是钵和碗;其次有杯、高足杯、矮足盘和高足盘等。其中,窑址上出土的碗和北齐高润墓出土的青瓷碗极为相似。故临水窑应是北朝的窑址,和北贾璧青瓷窑应属同一个时期。
  山东淄博寨里窑寨里位于淄博市淄川区城东十余公里处。寨里窑是1957年当地文化部门在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76-1977年山东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山东省博物馆和淄博市博物馆等单位,又对此进行了复查和试掘,初步判定是一处北朝至唐宋时期的窑址。窑址范围较大,初步发现顺道地、大张、甜水井、金盆地四个地点。顺道地在寨里四队场院东北角50米,地面暴露有青瓷片和少量黄釉瓷片及窑具等。大张位于寨里煤矿南约250米,系台地。1973年整地时曾发现窑炉遗迹,今地面暴露有数量较多的青瓷片和窑具。甜水井在寨里村南,因古代遗留下来的一口石井而得名,曾发现黑釉罐、白釉碗和匣钵。寨里窑的主要器物有碗、盆、器盖、罐、盒、瓶、高足盘、贴花罐和铅釉陶、素烧器等,窑具有垫柱、三叉形支具、柱状三叉支具、齿状支具、圈足状支具、垫环。寨里窑的烧造年代应属东魏至唐代中晚期。
  山东枣庄中陈郝瓷窑遗址位于枣庄市西北10公里的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村及其周围方圆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蟠龙河自北向南从遗址中部流过。1978年6月枣庄市文物管理站考古调查时发现,1987年9、10月,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枣庄市博物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隋至元代的房基、料池、窑炉、灰坑、墓葬等遗迹14处。遗物主要是窑具和瓷器。窑具多手制,有三足支钉、筒状支具、不规则支具等。瓷器有碗、胡人头像等。碗数量最多,均为青釉,胎体厚重,胎质粗糙,含有较多的砂粒和铁质,内底多有支烧痕,多数内施全釉,外施半釉。考古调查和发掘表明,中陈郝窑址是一处烧造年代久远,烧造规模宏大的民间瓷窑厂。其烧造年代自北朝晚期至宋元,延续近千年。

知识出处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中国白瓷发祥地——邢窑》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邢窑一直被誉为我国白瓷的发祥地,邢瓷是我国早期白瓷的代表。本书结合历年来的考古发掘,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丰富精美的邢瓷藏品,对邢窑的生产环境、邢窑遗址的发现和分布、邢窑的烧制技术、邢窑的产品种类和工艺特征、邢窑的外销和传播等,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本书具有科学性、通俗性、可读性的特点,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是文物考古工作者、大中学生、文物爱好者了解邢窑的优秀读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