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隆尧尧山与大唐帝陵光业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848
颗粒名称: 10、隆尧尧山与大唐帝陵光业寺
分类号: K878.6
页数: 10
页码: 204-2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尧山位于隆尧县城西北7.5公里处,又称宣务山,作为太行山延入冀南平原的余脉,原有数峰。尧山虽然不高,却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大唐帝陵位于隆尧县城正南的王尹村北,为唐高祖李渊的四世祖宣皇帝李熙与其妻宣庄皇后张氏、三世祖光皇帝李天赐与其妻光懿皇后贾氏的墓地。大唐帝陵光业寺遗址则位于陵园之东,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隆尧尧山 光业寺 寺庙

内容

尧山位于隆尧县城西北7.5公里处,又称宣务山,作为太行山延入冀南平原的余脉,原有数峰。尧山虽然不高,却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它集儒、释,道三教精华于一体,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仅就佛教而言,北朝时期尧山即已建寺。北齐时,一代译经大师彦悰曾在宣务山寺诵习《法华经》,开讲《无量寿经》。隋大业六年(610年),彦悰圆寂后,既是其弟子也是其侄子的释行矩就遵其遗嘱,护送其遗体回归家乡,并在宣务山东南麓开凿棺穴,予以安葬。其墓口东侧镌有“隋国翻经师彦悰遗身”,西侧镌有“大业六年七月二十四日无常”。
  隋灭唐兴,祖籍柏人(今隆尧县之一部)的大唐开国皇帝李渊随即升置柏人县为东龙州,予以特别关照,尧山的佛教文化亦随之得到光大。武德六年(623年)四月初八日,赵郡象城(即后之隆平县,亦今隆尧县一尧山石窟旧影部分)人李惠宽乃于尧山报国,起建贤劫千佛塔,该塔又称准提塔,解放前尚存,今已复建。约于此同时,邢州青山县(隋唐时析龙冈即邢台、内丘二县各一部而立)人杨山宝在尧山无量殿石室内壁刊刻石经一部,俗称无影碑,后有题名曰:“经主邢州青山县骑都尉、给事郎、前赵州司户参军杨山宝为父母(造)法经一部。”此外,尧山石窟造像艺术非常丰富也非常精湛,相对于洛阳龙门、大同云冈等地的大型石窟造像群,曾与邯郸响堂山、安阳小南海等石窟造像群并称为中原四小石窟群而闻名遐迩。尧山石窟造像群的主体为千佛殿、同声谷石窟、卧佛殿等。其中,千佛殿旁石室内外石壁上共有造像739龛,大多供养一佛二菩萨,最大龛高0.8米,宽0.97米,除镌有大量供养人题名和年款外,还镌有石经三部。千佛殿主体实为一较为规整的南向石窟,高3.14米,东西长6.7米,南北宽3.03米,南壁凿有一门二窗。殿内共有造像940龛,大部分为0.13米高的小型龛。龛顶多刻有各种吉祥图案,并有大唐贞观、贞元和宋政和等年号的铭文题字。千佛殿西有一大型摩崖弥陀造像,俗称睡佛,头南脚北,长达4.95米。殿东的多心经石室高1.97米,东西长1.86米,南北宽1.49米,石室北壁正中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系"唐开元二十五年九月十八日,柏乡县比丘妙竟敬造"。
  尧山同声谷石室又名罗汉堂,在千佛殿石窟群东南,南向开凿,高1.95米,宽2.52米,长3.53米。北壁正面精雕一佛,佛之周围雕有十六罗汉像,所镌造像年款为后唐天成四年(929年)三月十一日。这些石窟和摩崖造像形态各异,有袒胸露背者,有闭目养神者,有诵经说法者,有涅槃长寂者,无不传神达意,栩栩如生。此外,尧山摩崖还有历代文人墨客所留众多的题咏之作,并有被称为"无影碑"的隋碑一通、唐碑三通,宋、元、明、清碑刻更多。其中的一通宋碑上则镌有"大宋邢州尧山县隆胜寺”云云。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如此精美和丰富的尧山佛教文化遗存,却在历经千年沧桑之后,因遭“文革”浩劫而荡然无存。
  大唐帝陵位于隆尧县城正南的王尹村北,为唐高祖李渊的四世祖宣皇帝李熙与其妻宣庄皇后张氏、三世祖光皇帝李天赐与其妻光懿皇后贾氏的墓地。大唐帝陵光业寺遗址则位于陵园之东,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今存开元十二年(724年)所立《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记载,光业寺作为唐玄宗八代祖宣皇帝、七代祖光皇帝的陵园福田,创建于唐高宗总章之年(668—670年)。但据《唐会要》,李渊在创建大唐王朝之初,即武德元年(618年)六月二十二日昭告太庙时,仅追尊李熙为宣简公、李天赐为懿王。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特派骁卫府长史长孙无忌会同邢州刺史李宽、赵州刺史杜敖等人,扩大唐祖陵的建设规模。长孙无忌等遂在“检谒陵域”,精心规划设计后,“画图进上”,得到唐太宗批准后予以实施。这是唐王朝对隆尧唐陵的第一次大规模修整扩建。但这时的隆尧唐陵尚称宣简公陵和懿王陵,而无帝陵之号。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诏令为宣简公陵和懿王陵各配卫户三十人,“仍令所管县令专知检校,刺史岁别一巡”。《唐会要》说,咸亨五年(674年)八月十五日,追尊李熙为宣皇帝,庙号献祖;追尊李天赐为光皇帝,庙号懿祖。仪凤二年(677年)五月初一日,追封李熙陵为建昌陵、李天赐陵为延光陵,隆尧唐陵始有大唐帝陵之号。但《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却将此统记在了“仪凤之年”,是由中书令李敬玄、宣中书侍郎门下三品薛元超、奉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上柱国郭正一、行侍中太子宾客假通仪大夫守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上骑都尉李恒代表唐高宗,由“所司备礼,昭告宗庙”的。仪凤二年五月,又由李敬玄、薛元超、刘祎之等重臣为特使,前来隆尧唐陵“礼备昭告”。但唐高宗深感到“奉行明命之重,载崇察道之尊,斯著钦若勤修之果,实光帝业者欤”!同时他认为“借如影散真岩,仍留宝塔;函分舍利,尚积珠台。况乎剑履前湖,不无仙馆;桑梓旧国,须筑法宫”,敕命创建大唐帝陵光业寺作为陵园福田,却是在总章之年(668—669年)。
  关于大唐帝陵光业寺创建之迅速、规模之宏大、工艺之精湛,《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有如下记载:“于是乎百堵齐举,千栌竟设,工倍思巧,不日而成。崇其地也,则若丹陵旧墟,白水前址,祗树给园之胜践,初地本际之神乡。尧台翊其前修,禹堤还其远业。瞻言渤澥,森此岸之旃檀;眷波清凉,尽他方之菩萨。金绳界邢、任之国,宝刹舞燕赵之衢,杂树扶疏,共摇禅影;群峰逦迤,竟袭香烟。国土清净于远郊,更得医无闾镇;恒卫既从而接输,即是尼连禅河。钭界城池,参差舍卫,高悬毕昴,依稀佛星宫宇。于是虚亭楼观,此焉飞峙,自然檀山不远;行谒父王,兜率何遥?坐看天寺,不生妖禾怪草;无问小根大茎,从来雨露所搏。是曰珊瑚之树,廊庑修注,自致幽深;庭除砥平,无有高下。银函藏经,竺兰之所来;传玉露仙盘,长老叹其稀有。大士持论,则咼举胜幡;南云雨香,则回拥华盖,岂只六年道树,乃肆经行;但于一处花林,皆堪悟法。寺有阿育素王塑像一铺、景皇帝玉石真容一铺,铭勒如在。故总章敕云:为像、为陵、置寺焉。“所谓景皇帝玉石真容,即李渊的祖父李虎的玉雕仿真肖像。据此可知,大唐帝陵光业寺创建时,是动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的。其建材之精、工艺之妙,可谓无与伦比。
  但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却是由该寺首任住持道霞续建,上座僧玄测最早立碑纪念的。此后,该寺又依次由玄静、性相、圆明出任住持,“传经不疲于骨笔,救俗靡惮于残躯”,才使该寺“自双林变彩,万相潜辉。爪发掩于珠函,天衣藏于银叠。虽则风雨如晦,或现神光;岩岫窈冥,乍留真影。而鹫山空寂,终悲说法之堂;雪岭深岑,永痛安居之寺。于是乎像教住法,塔庙瞻仰。神鬼八万,争圆满月之容;巧工卅,共画开莲之像。罗汉取雄黄之树,即日成龛;沙门奉交露之珠,尔时营塔。
  是以育王申愿,果见分躯;景帝归依,湛然常乐。丛台玄服之女,咸希娑碣龙宫;平原珠履之宾,并愿跃摩开士。誓宏深海,愿启仁祠;志景高山,祈安妙相。”据此可知,当时的光业寺内不但有珠函供养的佛祖爪发舍利、唐王朝恩赐的银叠天衣等佛教奇珍,还有用雄黄木精雕的罗汉造像,并曾为此创建佛祖舍利宝塔和阿育王祠。
  开元十二年(724年),经前上座僧惠超提议,时任光业寺住持会山,上座僧守义、都维那僧知一以及弁藏、智藏、敬秀、志成等合寺僧徒一致发愿重修光业寺后,得到象城、柏仁、任县三县士绅百姓的大力赞助,纷纷“植杖耦耕之税,喜入檀财;辞金劝学之资,欢闻施舍”。于是惠超、会山等僧“爰用麟州文杏,杂以徂睐之松,逮乎象林香桂,糅之新甫之柏。匠者乃自水作臬,从星直绳,行动而风生,札飞而江满。瑌〓彩致栭玟鳞,彬将画壁而龙来。始飞檐而凤跂,上三休而超色。欲左域右,平临四注而绝风烟,旋题刻桷,绿犀青壬巢莫非琉璃。绣才而云楣,多连玛瑙。千叶生于倒井,百福现于豪光,真疑弥勒下生,好似莲花后会。天龙八部,即仰螺宫;童子三乘,且欢沙塔。动滴沥而响,何啻鲁灵;光若摛霞而耀天,空传魏景福。宝盖并诸天东下,梵响与众簌俱吟。栋宇而来,斯亦大壮矣。”这就是说,大唐帝陵光业寺经此次重修扩建,其规模、工艺,影响均较此前更胜一筹。《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就是在这次重修扩建工程告竣后,由时任赵州刺史的田再思、象城县令宗文素在次年谒陵致祭后,请前行象城县尉杨晋撰文树立的,时在幵元十三年(725年)六月初二日。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七月十八曰,唐玄宗诏改建昌陵名为建初陵、延光陵名为启运陵。从而使隆尧大唐帝陵最后定制。
  光业寺作为大唐王朝的祖陵福田,在当时确曾金碧辉煌,一派皇家气概。但世事沧桑中,该寺屡经兴废。据当地父老回忆,仅从明、清两代碑刻看,对该寺的重建即达七八次之多。1941年时,该寺佛殿中的五百等身罗汉虽有残损,但大部尚存。1942年,该寺佛殿中仅存的一尊古铜佛被日本侵略者掳去。当时该寺轮廓尚存,正南的山门前有白塔一座。寺内中轴线上的前殿、中殿已圮,仅余残垣;尚存的后殿中壁画精美,佛像众多。1946年土改时,后殿虽遭拆毁,残垣仍在,直到1958年始被彻底荡平。文革浩劫,该寺遗址仅存的二十余通古碑和众多造像均被砸毁或挪做他用。
  现在可供世人观瞻并遐想隆尧唐陵和光业寺之大唐盛世时的皇家气概者,只有饱经劫难而残缺不全的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一通。唐陵园门石狮一对、墓道石柱(华表)一对、翼马一对、仗马两对(均有控马)、翁仲(石人)两对。其中,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为青石质,自龟趺座起,通高5,5米,首身连体,四角抹棱后而呈平面八角状,形制极为罕见。该碑首由四龙盘绕而呈半圆形,碑文洋洋三千言,以行草书就,龙头下垂两侧,但龙头形态各不相同,其中一龙双角长目,一龙独角圆目。龙目睛瞳分明,口中獠牙翘出。通体鳞片均呈半圆形,层层叠压,排列整齐有序;脊部鳞片呈花瓣状叠压,并有左右对称的卷叶纹饰。四肢饰火焰纹,每足三爪。双龙后爪共戏火焰宝珠于碑额上部正中央。宝珠下凿圭形佛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龛右阴刻“皇帝供养”,龛左已残,或有“皇后供养”字。该碑文革中曾被砸为十二块,1980年几经周折才找到十一块,后经精心拼对,修复移入隆尧县碑廊。

知识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宏观处着眼、微观处入手,通过历史分期、高僧生平、寺院兴废,简要叙述了邢台这一特定地域内的佛教文化发展状况。精美的图片、流畅的文字,可以使读者既直观、又理性地了解到邢台佛教文化的精华所在,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阅读

相关地名

隆尧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