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南和白雀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847
颗粒名称: 9、南和白雀庵
分类号: K878.6
页数: 9
页码: 196-2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白雀庵位于南和县东北十余公里处的白佛村东北,白佛村原名白佛店,因寺得名。白佛寺位于白雀庵西南不远处。白雀庵原是白佛寺为方便女僧修行而建的下院。所以至今白佛村民仍称白佛寺为“大寺”。白雀庵作为佛教在中国世俗化的典型,有关其创建发展还有内容相当丰富的民间版本,若据父老口碑相传,北朝时的白佛村一带还是一片森林,林中河渠如织,水明草秀,白雀成群。
关键词: 南和 白雀庵 寺庙

内容

白雀庵位于南和县东北十余公里处的白佛村东北,据庵内古碑考证始建于北周时期。北周政权是鲜卑人宇文氏在西魏政权的基础上建立的,时当北齐天保十年(559年)。但直到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正月,北周军进逼邺城,北齐皇室弃城逃亡后,襄国—带(即今邢台市辖区)才进入北周统治之下。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隋文帝杨坚以禅让形式取北周静帝而代之,建立了隋王朝。所以,北周统治襄国一带只有短短的四年。白雀庵如果创建于北周,其时限当然亦在此四年之内。另据乾隆《顺德府志》,白佛村原名白佛店,因寺得名。白佛寺位于白雀庵西南不远处。白雀庵原是白佛寺为方便女僧修行而建的下院。所以至今白佛村民仍称白佛寺为“大寺”。白雀庵若创建于北周,白佛寺的创建则应早于该庵,而不会如乾隆《顺德府志》所记是“元至正年建”。
  白雀庵作为佛教在中国世俗化的典型,有关其创建发展还有内容相当丰富的民间版本,若据父老口碑相传,北朝时的白佛村一带还是一片森林,林中河渠如织,水明草秀,白雀成群。当镇江金山寺的德真法师参学至此后,感叹这里“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于是她发愿在此创建庵院,普渡众生。庵院建成后,当地一位笃信佛教的饱学之士因感念德真尼师三年苦心创业,志若白玉之坚,目睹庵中白雀成群,与四方善男信女的欢喜雀跃交相成景,因而秉笔濡墨,为庵院题名曰“白雀庵”。此后观世音菩萨化身为妙庄王之女妙善公主,为父舍目疗疾,慈心至极,并于白雀庵出家修行,道业成就,重化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护持众生,遂使白雀庵千余年间香客如云、参众如流,成为名闻遐迩的观音菩萨女众道场。白雀庵香火最鼎盛时,所聚女僧多达五百余人。
  妙善公主和妙庄王的故事原出于《搜神记》。《搜神记》原为东晋时干宝所著,但今传本已非原书,而是后人由《法苑珠林》、《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录而成。妙善公主和妙庄王的故事就辑录自唐僧道世所撰的《法苑珠林》。该书略记曰:妙庄王有三女,长妙音,次妙缘,三妙善。妙善即观音大士。王令赘婿不从,逐之御花园,居之白雀寺,苦以搬运,极所不堪,旁役鬼力代之。王怒,命焚白雀寺。寺僧俱毁于焰,大士无恙如初。命斩之,刀三折;命缢以白练,忽黑风遮天,一白虎背之去。至尸多林,青衣童侍立,遂历地府,过奈何桥,救诸苦难。还魂再至尸多林,遇一耆硕,指香山修行。后庄王病急,剜目断臂救之,迩时道成,空中现千手眼,故曰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
  由此可知,妙善和白雀庵的故事早在隋唐时期即已脍炙人口。但这一故事在南和人的口中演绎流传至今,却更为具体和生动。南和人说,妙善公主又称三皇姑,是南北朝时兴林国君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庄王是南和县瓦固村人,其妻㕁宝英小名武燕,是南和县㕁庄人。他们育有三女妙音、妙缘,妙善。当年宝英梦花怀孕,于农历二月十九曰生下第三个女儿,因取妙相善行之意,为其取名妙善。妙善自幼聪明伶俐,渐至豆蔻年华后却不学描龙绣凤,惟好在深宫秘修佛事。当她十六岁时,妙庄王欲将她许配给宰相之子李炳为妻。她执意不从,并乘夜逃离皇宫,避难于南和南杨庄。南杨庄村民所以会把四月初二立为醮会,传续至今,即为纪念三皇姑在该村逃婚避难之日。三皇姑在南杨庄打扮为村姑摸样后,继续辗转前行,并于九月十九日在白佛村白雀庵落发为尼,皈依佛门。妙庄王得报后十分恼怒,因给白雀庵老尼降下一道秘旨,要其事事磨难三皇姑,迫使她回心转意。三皇姑虽遵老尼之命天天挑水、推磨、捣米、做饭、打柴、撞钟、受尽磨难却矢志不渝。当皇后宝英得知三女妙善已经皈依佛门,事事遭受磨难之后,寝食难安并经常密临白雀庵探望爱女。三皇姑有时也会因思母心切秘密回宫。时间长了,母女二人竟在皇宫经南和郭平、南韩村东至白雀庵之间踏出了一条蜿蜒小道,俗称“白佛小路”。当时白雀庵上院白佛寺有一黄龙和尚,竟乘三皇姑外出打柴时出言相戏,虽遭三皇姑正颜怒斥却导致谣言四起。风闻谣言的妙庄王不辨真伪,盛怒之下遂命人将白雀庵付之一炬。大火熊熊之中,五百尼僧命归黄泉,只有守身如玉的三皇姑感动上天,被玉皇大帝派太白金星用通天避火绳救离火海。获救后的三皇姑决心栖影深山,继续参佛。当她行至邢台县界内双楼村南歇脚时,因倒鞋内泥土而使平地隆起了三座山,老百姓因称这三座土山为“三台山”,并于每年农历九月十八、十九两日打醮集会,以作纪念。
  农历九月十八日也是三皇姑跨虎归山的纪念日。正是在这天,当她在苍岩山脚下眼望着崇山峻岭,百感交集放声恸哭时,太白金星特派一只斑斓猛虎将她驮上了苍岩山巅。从那时起,她开始在苍岩日日净手焚香礼佛,虔心悟道。九年后的农历六月十九日,她终于修成正果,得以日赴千坛,眼观万里。
  再说妙庄王火焚白雀庵后,不但气病了皇后宝英,他自己也因神志恍惚,恶梦频繁,患上了怪病人面疮,求遍了天下名医仍未治愈。不念旧恶的三皇姑出于至孝至慈之心,毅然剜目断臂以疗父疾。妙庄王痊愈后,为酬三皇姑的至孝亲情,欲封其为“全手全眼观音菩萨”,但因过于激动却说成了“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他的话音刚落,长出千手千眼的三皇姑即脚踏莲花一样的祥云,出现在天空。妙庄王大喜并诏全国能工巧匠,重建白雀庵,增建了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殿,为三皇姑塑像供养。天下寺院亦纷纷仿效。从此后,这位“千眼遍观世间不平事,千手遍护苦难众百姓”的观音菩萨就成了神通广大,有求必应的人间保护神。人们只要虔诚拜求,就能逢凶化吉,诸事吉祥。再后来,饱受战乱之苦的妙庄王亦看破红尘,与皇后宝英、大女儿妙音、二女儿妙缘一起遁入空门。人们还说,妙音即文殊菩萨化身,妙缘即普贤菩萨化身。
  还有人说,三皇姑即隋炀帝之女南阳公主。南阳公主下嫁宇文化及之弟宇文士及。隋大业十四年(618年)闰二月,宇文化及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发动兵变,弑杀隋炀帝后,挟宫人珍宝且战且走,进入河北,并在魏县称帝。但当他入据齐州聊城(今山东聊城)不久,即被河北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率部生擒,“悉虏其众”,当然也包括南阳公主和宇文士及夫妇。关于宇文化及父子的结局,《隋书》、《旧唐书》说他们被窦建德押至河间县斩首,《新唐书》说他们被窦建德押至邢州大陆县(今邢台市隆尧县境)斩首。至于南阳公主等人的结局,史无明载。所以,民间流传南阳公主先在南和白雀庵落发为尼,修成正果后跨虎归山,栖隐苍岩的故事,也就并非空穴来风了。
  不容置疑的史实是,自从北周创建白雀庵至今,历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和民国,该庵时有兴衰而佛脉一直绵延不绝。白雀庵最盛时应为元代,占地多达一百余亩。民国六年(1917年)白雀庵毁于战乱后,仅存殿堂两间、尼僧觉林一人,惨淡经营,维系三宝,续佛慧命。
  1988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及河北省佛教协会根据国家宗教政策,正式批准建设白雀庵为“河北省南和县白雀庵女众道场”后,住持能文法师陆续收徒百余名,应缘募化,开始了白雀庵的恢复重建,大悲殿、地藏殿、大雄宝殿等先后在其旧址重新崛起,从而形成河北省最大的尼僧道场并被誉为“华北第—庵”。2002年能文法师圆寂,由其弟子释悟贵继任白雀庵住持后,又先后重建了天王殿、般若殿、藏经殿、禅堂、斋堂及东西僧寮等,使白雀庵的建筑规模扩大了一倍还多,庵中常住尼僧四十余名,每年农历四月初四、六月十三、九月二十五、腊月初七的四法会的规模越来越大。目前,白雀庵的影响不仅遍及河北,而且已经扩大到了河南、山东等数省之地。
  白雀庵内所存历代文物很多,西院遗有大型龟趺碑座三个,古碑近十通。其中,可辨者有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所立《直隶顺德府南和县白佛村大悲菩萨殿记碑》、康熙五十年(1711年)所立《创建茶棚碑记》、乾隆四年(1739年)所立《重修白雀庵前殿碑记》、嘉庆三年(1798年)所立《重修白雀庵前殿碑记》、同治十三年(1874年)所立《重修玉皇阁等庙碑记》。最为重要的是新建大雄宝殿等建筑时所用的大型青石线雕柱础,以及散存于大雄宝殿西侧的二十个大型青石素面柱础,均为元、明时期遗物,造型规整,线条明快,非常精美。
  此外,位于白雀庵西南不远处的白佛寺遗址尚存八柱五间硬山顶水路大殿,殿内支撑栋梁等木架结构的八根方形石柱中,有七根镌有“直隶顺德府大明正德十五年(152O年)四月十七建,献柱人武公、射氏、武天……”等纪年、纪事、题名文字,唯西南角一柱为组合式,其下部约三分之二的形状与其他七柱同,最上部为圆柱形,中间的一小截似为一节近似圆形的八角造像幢,八分后东、西、南,北四面高浮雕四菩萨像,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角高浮雕四金刚像,均呈典型的唐代造像风格,十分精湛。据建在该寺遗址的白佛村小学校长说,此前该寺遗址还遗有汉白玉佛像两尊、汉白玉柱础两个和寺产碑一通,现均不知去向。但由此却可以与白雀庵的现存文物形成互证,证实白佛寺、白雀庵的相互依存关系和悠久历史。

知识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宏观处着眼、微观处入手,通过历史分期、高僧生平、寺院兴废,简要叙述了邢台这一特定地域内的佛教文化发展状况。精美的图片、流畅的文字,可以使读者既直观、又理性地了解到邢台佛教文化的精华所在,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和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