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平乡兴固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846
颗粒名称: 8、平乡兴固寺
分类号: K878.6
页数: 8
页码: 189-1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平乡兴固寺位于平乡县窦冯马村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占地面积约108亩,鼎盛时另有寺田300亩。兴固寺的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建有九龙壁、山门、弥勒殿(俗称三殿)、三世佛殿(俗称二殿)、大雄宝殿(俗称大殿、一殿),轴线两侧建有钟鼓楼、大悲殿、方丈、僧寮、戒堂、斋堂及客房等,寺院西侧的塔林则是寺僧的归寂之处。
关键词: 平乡 兴固寺 寺庙

内容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出现过三个高潮,一是东晋南北朝时期,二是隋唐时期,三是元代。而元代佛教的发展所以能形成高潮,一是由于忽必烈在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宋、金等政权长期对峙的局面后,使中国成了世界上版图最大,国力最强、民族最多、文化最为繁荣和幵放的国家;二是由于自成吉思汗起,蒙元帝国的历代统治者无不崇信佛教,并在忽必烈制定帝师制度后,使佛教成了元王朝名副其实的国教;三是在以行秀为首的邢州僧侣集团和以八思巴为首的藏区政教集团全力推动下,汉传和藏传佛教相互依托、相互交融,不但扩大了佛教的传播地域,而且把佛教信仰扩大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平乡县的兴固寺,就是在这一前提下重建复兴的。兴固寺位于平乡县窦冯马村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占地面积约108亩,鼎盛时另有寺田300亩。据《平乡县志》和寺中碑碣记载,元至元元年(1264年),有僧幻儒游方至此,多方募化,建成此寺,遂为十方往来之所。民间另有两种传说,一说该寺创建于东汉永平明帝求法之后;一说该寺为佛图澄在后赵都城襄国弘法时创建,并说北宋时该寺曾为汴京(今开封)安国寺之上寺,地位非常显赫,直到宋、金交兵时才毁于战火。幻儒只不过是重建了该寺。
  据考证,兴固寺的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建有九龙壁、山门、弥勒殿(俗称三殿)、三世佛殿(俗称二殿)、大雄宝殿(俗称大殿、一殿),轴线两侧建有钟鼓楼、大悲殿、方丈、僧寮、戒堂、斋堂及客房等,寺院西侧的塔林则是寺僧的归寂之处。
  今存寺内的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兴固寺重修碑记说,经这次重修后,该寺建筑“金碧辉煌,见者改观。宫殿巍峨,眺远望也;佛像森列,动人钦也”。寺内的一通清代重修碑记说:“兴固寺乃畿南一大丛林”;另—通清代重修碑记不但肯定“兴固寺乃畿南一大丛林“,而且说其足与“天竺白马”、“石雍慈恩”等寺比美。当地百姓中甚至流传“先有兴固寺,后有北京城”之说,认为明清帝王所居的北京紫禁城亦不过如此。
  兴固寺弥勒殿又称天王殿,面阔三间11米,硬山顶,进深8米,通高10米,原为绿色琉璃瓦覆顶,历尽沧桑后已经改换为青灰色布瓦。殿内木架结构所有材质据说全为稀有之鸟柏,鸟柏刮刨翻新后鸟形如燕似鹊,栩栩如生,引人生百鸟朝凤,满殿飞鸣之感。该殿原供泥塑弥勒佛像一尊,背向为泥塑护法韦陀站像,东西两壁则有彩绘四天王像。
  兴固寺三世佛殿已圮,规模及具体样式不详,原供养清静法身佛、圆满报身佛、亿万化身佛各一尊。大雄宝殿面阔五间20米,木架结构歇山顶,进深、通高均为12米。该殿高踞于月台之上,以琉璃瓦覆顶,正脊左右雄踞着高大的吻兽,殿前檐下装有20扇饰有吉祥图案的木门和花窗,整齐划一十分壮观。檐下正中高悬“大雄宝殿”巨匾,左右分悬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制两广盐官潘凤林书“皆大欢喜”、道光十年(1830年)平乡县知县席元榜书“徧覆大千”两大匾额,从而使整座大殿显得异常雄伟庄严。殿内原供养木雕中空金装释迦牟尼坐像一尊。相传中空的佛身内原有纯金佛心(俗称金元宝)一颗,后不知下落。抗曰战争时,八路军还曾在佛身中藏匿过伤员和枪支弹药。由此,亦可想见这尊佛像之大及其包融之广。释迦牟尼佛的四周有泥塑十八罗汉像。佛前安放十三层宝塔形百佛铜灯一座,每层有灯数盏,每盏灯后均铸佛像—尊,供桌上则有大型广锡卍形香炉一、蜡扦二、茶瓶二。
  兴固寺现存的佛教建筑艺术精华为金刚舍利殿。该殿位于大雄宝殿东侧一小院内,长、宽、高均为10米,面阔三间,木架结构,硬山瓦顶,琉璃镶边,菱形添心,镶边的纹饰则为髙浮雕琉璃彩游龙戏珠,二龙探首摆尾,生动而又传神。前檐东西两侧的砖雕饰头上不仅有高浮雕的吉祥图案,而且分雕有"峻"、”极"和"胜藏""宝殿"等字,赞美该殿的伟岸不群。大殿门檐上雕有"金刚舍利"四字,前冼下有龙头斗拱,椽悬铜铃,随风叮铛自语,令人在喃声梵乐中顿入空灵之境。殿内的木架结构遍饰彩绘,纹样丰富规整,尤其众多的描金龙象,虽经日月侵蚀而在斑驳陆离、金光闪烁之中愈显活灵活现,精美异常。统观整座大殿,不但建筑工艺十分考究,而且装饰彩绘金碧辉煌,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据《平乡县志》记载,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时,兴固寺僧祥光自山西奉圣寺迎请舍利数颗,藏于寺内。金刚舍利殿就因此而创建。所
  谓山西奉圣寺,更确切地说即今山西省太原市晋祠之南的十方奉圣禅寺。该寺舍利塔与邢州泛爱寺、清河宝融寺(即隆兴寺)的舍利塔一样,均为奉隋文帝分州安养佛祖舍利而建,时在仁寿年间(601—604年)。金贞祐年间(1213—1216年),奉圣寺毁于战火,只有舍利塔幸存。元皇庆二年(1313年),邢州高僧洪智游学山西时,才结四方缘,发大愿力,重建奉圣寺。这也是至今可考的该寺首次与邢台结缘。时至清初,饱历世间沧桑的奉圣寺舍利塔已经破败不堪,摇摇欲坠。时任奉圣寺住持的善修为彰其尊,遂在募集到充足的善资后,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开始重建该塔,并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竣工。当时兴固寺僧祥光前往奉圣寺结无量胜缘,把原在该塔地宫中的部分佛祖舍利迎请到了兴固寺中。对此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兴固寺新建舍利塔记》说:“太老和尚于乾隆十四年闻晋祠舍利而出,与魏等不远徙程,勤因拜祷,求请舍利来也”。太老和尚,即指祥光。该碑记还说,当时奉圣寺的住持僧“乃鉴其诚,遣寺僧普应恭奉舍利十粒,口金瓶中”,“塔以藏之,释佛骨也”。这里的“其”指祥光。“寺僧普应”应为奉圣寺僧,而派遣普应来兴固寺安奉舍利的,则是奉圣寺住持善修。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兴固寺新建舍利塔记》还说,乾隆三十年岁在乙酉(1705年),时任兴固寺住持的慧彻决心仿照晋祠奉圣寺砖筑舍利塔之样式,为兴固寺金刚舍利殿精心设计雕造一座金装仿真木塔,奉养佛祖舍利。该木塔八角九层,每层每面都雕有佛龛佛像,四角则雕护法金刚,镏金彩绘,十分精湛。木塔高耸,直达殿顶,塔座之下则为精心砌筑的舍利地宫。出人意料地是,当木塔造就,慧彻率领寺僧自地宫中请出舍利宝函,虔诚礼拜瞻仰时,却发现"瓶底仅存七粒"而不足祥光迎请的十粒之数。正当众僧满腹疑云,不明所以,慧彻欲去他处增请补足兴固寺供养舍利的十全圆满之数时,却有一僧夜间在舍利殿内诵经,"忽见舍利三粒放光"。这三粒舍利就此失而复得,寺内外四众弟子因而感叹:"慧师与舍利之缘,岂偶然哉!"
  此外,兴固寺原来还藏有明版大藏经之半十二柜4870卷,供寺僧研习奉诵。但这些珍贵的经书和寺中供养的佛祖舍利在民国年间历经浩劫,散失殆尽。据窦冯马村中父老回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时,十粒舍利中的一颗被方丈老圣盗卖给了五台山僧人,另有六颗被小和尚大昌随身带走,其余三颗在土改时散失。大昌为威县人,离寺后曾在平乡、巨鹿、广宗、威县一带行医,名气很大。大昌曾言:"老闺女终要回娘家"。意即机缘和合时,他仍要把所携舍利送回兴固寺供养。但因种种原因,大昌之愿终生未酬,其所携舍利亦不知下落。
  兴固寺大雄宝殿西侧的大悲菩萨殿已圮,规模与建筑工艺不详。该寺塔林亦旧貌不存,只有石质塔身、塔座七零八落地散存其址。据窦冯马村父老回忆,兴固寺内原来古碑林立,但至今可见者,较完整者一为嘉靖十五年(1536年)时住持祖豪、祖允树立的《平乡县兴固寺重修记》碑,一为民国六年(1917年)时住持真法与副司常谋、荣勤、常清树立的《重修兴固寺三殿大悲殿碑文》碑。此外,尚有新出土的两通残碑,其中之一即树立于乾隆四十九年的《直隶顺德府平乡县兴固寺新建舍利塔记》碑。
  1992年,平乡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宗教政策,正式批准兴固寺为佛教活动场所。1996年,曾经师从北京灵广寺海圆法师的印宏游方来邢,接受邢台市佛协委派出任兴固寺住持,使该寺逐渐得到恢复重建。在此期间,自土改时就秘藏民间的三颗佛祖舍利和二十余卷明版大藏经重新面世,可谓盛世福缘。重新面世的三颗佛祖舍利现安放于净瓶之中,一颗为黑色的发舍利,一颗为白色的骨舍利,颗为闪有灵光的绿舍利,实为佛教奇珍。

知识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宏观处着眼、微观处入手,通过历史分期、高僧生平、寺院兴废,简要叙述了邢台这一特定地域内的佛教文化发展状况。精美的图片、流畅的文字,可以使读者既直观、又理性地了解到邢台佛教文化的精华所在,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阅读

相关地名

平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