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内丘且停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844
颗粒名称: 6、内丘且停寺
分类号: K878.6
页数: 8
页码: 177-1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内丘且停寺又名梵云寺,位于内丘县城西北的寺沟村南。且停寺座落于群山环抱之中,北有且停山,隔一条清澈如镜的山溪,与南边的群峰遥遥相望。自南而北,全盛时由南老母庙(即观音殿)、慈云桥,山门、东、西僧寮、戏楼、穿心殿、钟楼、登云桥、大雄宝殿,龙王庙、石佛殿等主要建筑组成。
关键词: 内丘 且停寺 寺庙

内容

内丘且停寺又名梵云寺,位于内丘县城西北的寺沟村南。据《顺德府志》记载,且停寺始建年代不详,元朝至大年间(1308—1310年)重建。此后又于明宣德、万历,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历经多次重修。百姓口碑相传,说且停寺因春秋时虢国太子前去鹊山拜师,途中曾于此处小憩而得名;明宣德年间重修时,朱元璋的军师、诚意伯刘基之子刘琦曾奉宣德皇帝御旨监工,并留下“万岁牌”一面。梵云寺则由元武宗敕额命名。
  且停寺座落于群山环抱之中,北有且停山,隔一条清澈如镜的山溪,与南边的群峰遥遥相望。自南而北,全盛时由南老母庙(即观音殿)、慈云桥,山门、东、西僧寮、戏楼、穿心殿、钟楼、登云桥、大雄宝殿,龙王庙、石佛殿等主要建筑组成。其中,处于中轴线上的依次是南老母庙、慈云桥、山门、穿心殿、登云桥、大雄宝殿、石佛殿。现在的且停寺遗址慈云桥尚在,山门处只遗两尊石狮,穿心殿惟遗耀人眼目的四根石柱,中间两根浮雕滚龙,大有欲冲青天之势。大雄宝殿和石佛殿今均不存,但原供养于石佛殿中的三尊金光佛石像栩栩如生,至今仍在。此外,该遗址尚存元碑一通、明碑三通、清碑五通,以其不容置疑的凿凿青史与穿心殿那伟岸冲天的石柱、慈云桥栏板上的画面以及随处可见的残砖败瓦—起,默默地向今人证实着这里曾有的佛国香火和经呗钟鸣,虽然无声而胜有声,以至于使很多游客颇为沧桑地赞叹该遗址是藏在深山中的邢台“圆明园遗址”。
  元《敕赐梵云寺记》碑俗称圣旨碑,系因“大元口鼠儿年卯月十三日”即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四月十三日圣旨而立。该圣旨为颇具蒙古族语言特色的白话文,全文不长,现录于下:
  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军官每根底、军人每根底、城子里达鲁花赤官人每根底、往来行的官人每根底,宣谕圣旨成吉思皇帝、月阔女皇帝、薛禅皇帝、完者笃皇帝、曲律皇帝圣旨里,和尚、也里可温先生每不拣甚公差发,休着告天祈福者公道有来,如今呵依着在前圣旨躯例里,拣甚公差发,休着告天祈福者公道。顺德路內丘县西山有的梵云寺、洗肠院、洪水院等寺里住持的讲主里吉祥、玘吉祥、潭吉祥三个根前众和尚根底,执把的圣旨与了也。这的每寺里,下院房舍里他每的,使臣休安下者,铺马□应休拿要者,商税地税休与者,二属寺院家的田产、人口、头匹、园林、碾磨、店舍铺席、解典库、浴堂□休甚公他每的,不拣是谁,休夺要者,休倚气力者。这和尚每有圣旨公道,无躯例勾当休做者。做呵他们不怕那么。(圣旨御宝)
  □大元□鼠儿年卯月十三日大都有时分写来。
  碑文开始的“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是元代所颁白话圣旨的通用格式,类似于明清圣旨起首的“奉天承运”。因为当时的蒙古族皇帝崇拜长生天,自诩有长生天的福荫护助。据全文分析,可知这道圣旨是刚即位不久的元仁宗为重申祖宗成法,特颁给梵云寺的僧人,让军官们、军人们、包括各级达鲁花赤在内的所有地方官员以及路过的各级朝廷命官们共同遵守的。文中的“每”即“们”。“根底”即“根前达鲁花赤为蒙古语,是元代路、府、州、县的最高长官,意为镇压者、制裁者,均由蒙古族人或色目人出任。
  元仁宗重申的祖宗成法,包括元太祖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元太宗窝阔台(即月阔女汗)、元世祖忽必烈(即薛禅汗)、元成宗铁木耳(即完者笃汗)、元武宗海山(即曲律汗)的同类圣旨。文中的“也里可温先生”,意即“有福缘的人”,特指基督教传教士。元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又称“十字教”。据此可知,当时基督教是与佛教享有同等特权的。“不拣甚公差发”,即不管出于什么官方原因。“差发”,即“差拨”。“公道”即法律。“如今呵依着在前圣旨驱例里”,即现在要遵照此前先帝们所颁圣旨里的有关条文。
  通过这道圣旨还可以知道,当时的梵云寺作为主寺,还拥有洗肠院、洪水院两座下寺,而这三座寺院的住持分别是讲经主里吉祥,玘吉祥和潭吉祥。文中的“吉祥”,是元朝特赐给曾受藏传密宗高僧即帝师之戒的汉族僧人的恩荣之号。元仁宗在这道圣旨里重申的,是自元太祖起,直至元仁宗时以一贯之给予梵云寺僧人们的特权,即一,过往的朝廷使臣不得以任何借口在该寺及其下寺房舍中住宿;二,各级官府不得以任何借口向该寺僧人派粮派款索要财物即“铺马口应”;三,不得向该寺僧人征收商税地税;四,任何人都不得侵占该寺田产人口、头匹园林等动产和不动产。
  据该碑东侧所镌文字可知,元王朝敕赐给梵云寺的寺产四至边界为东至大道东黑石垴,南至苏家洞、高家洞沟中心,西至西晃垴西分水岭,北至大车道。
  林、树木尽属该寺所有。该碑西侧所镌则为梵云寺的二十字传法宗谱:“福惠圆成广,本明义德弘,见文达理智,了道悟心宗”,由是可知该寺在元代的开山之僧应为邢台净土寺万松行秀的再传弟子,与中兴禅宗祖庭少林寺的雪庭福裕同为行秀座下“福”字辈弟子。
  梵云寺遗址尚存的第一通明碑是万历八年(1580年)分别由曾任南京吏部尚书的王本固撰文、曾任兵部左侍郎的赵孔昭篆额、曾任陕西按察司副使的王彦民书丹的《且停山新建慈云桥记》碑。该碑称梵云寺“传谓梵王太子修行暂住于斯,后因建寺,山与寺由此而名”。梵王,即释迦牟尼。太子,则指释迦的世俗身份。但这仅是有关梵云寺的传说之一,并无实据可考。该碑文还说,且停山下“有泉曰马跑、曰圣水,并合流绕僧居而东入于溪。寺之西有庵曰仙人庵,下有泉,亦澄碧可玩“。今马跑、圣水二泉尚有甘液涌出,而仙人庵已无迹可寻。至今尚存的慈云桥则为当时住在虎头山麓的乡绅牛朝臣创建。桥以汉白玉石砌成,桥栏护板上雕刻有苏武牧羊,杨业碰碑,王祥卧冰等表现传统忠孝节义故事的精美画面。
  梵云寺遗址尚存的第二通明碑是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分别由时任内丘县儒学教谕的陆万里撰文,时任内丘县儒学训导的王世杰篆额,从虞城县知县任上退休的内丘人齐原性书丹的《重修且停山梵云寺记》碑。该碑文称“且停云者,虢太子采药停骖处”。这是有关该寺得名的又一传说,亦无实据可考。该碑文还说,梵云寺创建于大宋,明弘治三年(1490年)秋至正德七年(1512年)夏,寺僧曾用了二十三年的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该寺穿心殿遗址今存的四根擎天石柱,即是这次重建时之物。万历二十二年的这次重修,则由当时的住持庆灯主持。
  梵云寺遗址尚存的第三通明碑,是万历三十年(1602年)分别由曾任陕西、宁夏巡抚的朱正色撰文、曾任河南提刑按察司佥事的赵炳篆额、内丘县秀才张泰书丹的《重修梵云寺记》碑。据碑文后的题名可知,这次重修是在时任内丘县知县王一泉等官员的支持下,由管库善人李邦镇等居士共同集资,由寺僧幸清主持完成的。
  梵云寺遗址今存的五通清碑,分别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的《且停山梵云寺重修前殿记》碑,乾隆十年(1745年)的《且停山梵云寺重修碑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的《重修且停山登云桥碑记》,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重修且停山梵云寺前大殿碑记》和光绪九年(1883年)的《重修且停寺庙碑记》。
  但最能证明梵云寺创建之古的,则是至今仍令内丘人念念不忘的,据说能使“四人打牌八人看,卖麻糖的绕边转,西枝上敲锣,东枝上听不见”的千年白果树。白果树又名银杏树、公孙树,曾被郭沫若誉为“中国的国树”,“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有生命的纪念塔我国特有的活化石”。梵云寺的这棵千年古树植根于登云桥北,树干八人合搂,树冠—亩有余。树干上的空洞就像座敦实的小木屋。其中虽容不下四人打牌八人看,却确实容得下四人打牌。这空空的主干支撑着四根分干,就像擎天柱一般被数不清的枝叶簇拥着,郁郁苍苍。1977年5月的一个晚上,在漆黑的阴云中突然爆出一声惊雷,随即便有一道电火击伤了白果树的东南枝,被撕下长长一块树皮的伤口处煞白煞白,就像人的骨头。几天后,这受了伤的枝干又被一场突起的大风斩断落地,丈量后居然长达30米,直径五尺,截断后装了整整三汽车。1982年春,内丘县政府为了保护这棵千年奇树,特拨专款在树的西北建起了一座避雷塔。但出人意料,当年门月末的一天深夜中,竟有一精神病患者夜游树下,把柴草塞进树洞点起了大火。当四起的浓烟和冲天的火光召来灭火的人们时,已经十分凶猛的火势竟使二百多人和两辆消防车的力量显得无济于事。大火中,就像五年前被狂风斩断的东南枝一样粗大的东北枝被烧断了。人们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才将余火彻底扑灭。令人喜出望外地是这棵历经雷击、风劈、火焚,四枝失去两枝的千年奇树无比坚韧的生命力。因为在次年春天,它虽然仍带着劫火的累累伤疤,西部仅存的两大分枝上竟又孳生岀了密密麻麻的枝条,很快就又变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但令人遗憾、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当这千年奇树以空空的树干支撑着它那犹如半壁江山的西向两枝进入1997年后,却在又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里轰然倒地,结束了它历经沧桑的生命历程。据说,后来又在这千年奇树的立根之处孳生出了许多小白果树。但人们若要目睹这里的千年白果树究竟能生长成什么样子,只有等再一个千年之后方能实现。到那时,人们看到的梵云寺遗址或许不再是今人眼中的藏在深山中的“邢台的圆明园遗址”,只能吟诵着“树木参天境自幽,梵王古殿正初秋。鸟鸣警起三更月,坐听泉声不断流”的诗句,发思古之悠情了。

知识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宏观处着眼、微观处入手,通过历史分期、高僧生平、寺院兴废,简要叙述了邢台这一特定地域内的佛教文化发展状况。精美的图片、流畅的文字,可以使读者既直观、又理性地了解到邢台佛教文化的精华所在,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