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邢台县玉泉禅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841
颗粒名称: 3、邢台县玉泉禅寺
分类号: K878.6
页数: 11
页码: 158-1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玉泉寺位于邢台县皇寺镇的凤山之巅,始建于唐,中兴于金,得名于山门之前的玉泉。玉泉夕照是著名的邢台八景之一。玉泉俗名“流不干”,是玉泉寺得天独厚蒙地恩养,自唐代至今历经沧桑,至今香火犹盛的主要原因。玉泉、金泉、银泉作为邢台这片山前台地最高阶上的自然泉群,曾与这片山前台地中阶的达活泉、白沙泉、紫金泉、野狐泉,以及位于这片山前台地下阶平原区的百泉、流珠泉、珍珠泉、韩家泉、瓦泉、狼泉、小龙泉、黑沙泉、明沙泉、沟头泉、永泽泉、黑龙潭、晋祠泉等两大自然泉群一起,共同组成邢台蔚为奇观的泉文化,令世人叫绝。
关键词: 邢台市 玉泉禅寺 寺庙

内容

玉泉寺位于邢台县皇寺镇的凤山之巅,始建于唐,中兴于金,得名于山门之前的玉泉。玉泉夕照是著名的邢台八景之一。玉泉俗名“流不干”,是玉泉寺得天独厚蒙地恩养,自唐代至今历经沧桑,至今香火犹盛的主要原因。玉泉、金泉、银泉作为邢台这片山前台地最高阶上的自然泉群,曾与这片山前台地中阶的达活泉、白沙泉、紫金泉、野狐泉,以及位于这片山前台地下阶平原区的百泉、流珠泉、珍珠泉、韩家泉、瓦泉、狼泉、小龙泉、黑沙泉、明沙泉、沟头泉、永泽泉、黑龙潭、晋祠泉等两大自然泉群一起,共同组成邢台蔚为奇观的泉文化,令世人叫绝。但自20世纪70年代始,因多种原因导致的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与自然生态的日趋恶化,这些喷银涌玉的自然良泉先后枯竭,只有玉泉还默然镶嵌在凤山之麓,向世人展示大地母亲“流不干”的胸怀,继续用琼浆般的泉乳养育生生不息的皇寺人,与玉泉寺中“普渡众生”的佛祖为伴,成为今古奇观。
  关于玉泉的过去,光绪三十一年《邢台县志》记载,当时的龙山(即棋盘山)西北、凤山之半有泉甘洁如玉、喷涌为池,“广可二亩,即玉泉。蒹葭杨柳掩映,为一方之胜”。玉泉池畔有一古碑面南而立,碑阳精镌“喷玉泉”,碑阴精镌“凤山”,五字硕大盈尺,笔势古峭,乃是明嘉靖时大名兵备道守备陈大宾之手笔。龙山碧云洞与玉泉南北相对,互为壮观,“嘉靖七子”之一张佳胤因而赋诗:“双目难遮天地界,飞泉不断古今流。”当时陈大宾还曾以其特有的管辖权,调集皇寺巡检司兵力采集石料,把玉泉疏凿砌筑成如满月一样的泉池。他还以石筑基,独具匠心地在泉池中央建起一座四角攒顶,碧瓦飞甍,斗拱出跳,楹柱围栏的水心凉亭,并以磴道和池岸相连,命其名曰“喷玉亭”。每当游客在亭中雅聚小憩,置身山光水色之中极目骋怀,便会浮想联翩,诗兴大发,即所谓“一时名流多有题咏”。
  时至万历年间(1573—1619年),邢台县知县朱诰又在玉泉池南修建起一座四柱三间的青石牌坊,坊柱雕龙镌凤,坊间宝相环绕,坊额则由朱诰操翰榜书“玉泉”两个行书大字,使坊,池、亭、桥与青山绿水构成十分独特而又完善的人文景观,与千年古刹玉泉寺一起掩映在蒹葭垂柳、翠柏山花之中,每当落日西斜,红霞万道之时,便会形成一幅流光溢彩,如梦似幻的天然图画,使人聆听着随风播出的佛号经韵,宛若置身于海市蜃楼之中,人们因美其景曰“玉泉夕照”。
  玉泉寺俗名皇寺,据寺内原遗古碑记载,始建于唐贞观初期(627—636年)。据父老口碑,督建者为尉迟敬德和柴绍。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曾率兵平定河北,在今邢台一带与窦建德及其余部刘黑闼起义军激战。当时,敬德是秦王帐下猛将,柴绍是唐高祖李渊之婿、李世民之姐夫。邢台西山的秦王岭,相传即李世民屯兵处。内丘县界内的娘娘岭,相传即平阳公主与柴绍夫妻屯兵处。有一次,李世民率部与刘黑闼义军在龙山与凤山之间交战被困,幸由平阳公主与柴绍引兵救援才化险为夷。李世民为宣扬君权神授,却把他的脱险归功于佛祖的保佑,命名自己所据之山为龙山、平阳公主所据之山为凤山,要敬德和柴绍在凤山监工督建了玉泉寺,以作纪念。有关乎此的古碑而今已荡然无存,但玉泉寺中的千年鸟柏、茶柏和唐柏,以及龙山石龛群中那些颇具宋金风貌的石佛造像,却足以证明玉泉寺始建于唐的传说绝非空穴来风。玉泉寺所以又名皇寺,也并非如清代民间镌立之碑所云,是因元顺帝曾于该寺歇马之故。元顺帝作为亡国之君,北逃塞外时绝不会北辕南辙,前来邢台自投虎口。
  据玉泉寺今存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重建玉泉禅寺碑》记载,玉
  泉寺被曹洞宗弟子奉为正宗禅林,始于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当时有一位洪公老和尚号唯实者,目睹玉泉寺因宋金交兵,沦为瓦砾的破败景象后,决心广结善缘,再振山门。四方檀那闻风施舍,使洪公老和尚得以揭沙淘泉,开山拓基,构殿结墉,密建竹阁,敬济佛像,柏子作禅,广续法统,正式改玉泉寺为玉泉禅寺。洪公老和尚圆寂后,他的弟子们尊他为玉泉禅寺的开山祖师,并遵照他所开创的宗派之源:“智信定德宝,志善了道行,好净本明真,正法惟思敬”,在该寺传续曹洞宗一直到了明代。有学者据乾隆十五年《顺德府志》等志乘考证说,玉泉寺始建于金大定年间,其失误就源于该志作者对元至正十三年《重建玉泉禅寺碑》的误解。洪公老和尚作为曹洞宗的传人,只是由他重修的玉泉禅寺的开山祖师,而不是玉泉寺的创建者。
  据元至正《重建玉泉禅寺碑》碑阴所镌的《玉泉寺宗派之源》可知,洪公老和尚俗姓郝,俗籍内丘县学村。玉泉寺现存年代最早的金石资料,是金代的三通《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其中两通镌有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纪年款,一通镌有“邢台都功德主僧智洪”题名款,因知洪公老和尚法讳智洪,号唯识。另据现存邢台大开元寺的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所铸铁钟题名款中,智洪法讳凡两见,即出现于第一组题名中的“都管勾化主僧智洪”、第三组题名中的“真定府元氏县龙泉乡龙宫院都管勾化缘僧智洪”。经对该钟铭款与玉泉寺其他金石资料综合考证可知,该钟由当时代行邢台县县令之职的王璧、邢台县县尉〓鲁薄刺都与开元寺住持定喜、讲律僧祥戒及智云共同监铸,时在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四月十四日,此其一;时任开元寺住持的定喜有弟子智福、智辨、智宝、智通,作为铸钟的都管勾化主智洪、都功德主智云及小师智性,虽未明确是定喜的弟子,却显然与智福等僧同辈,亦是在开元寺出家的僧人,此其二;智洪是一位广建功德的高僧,他重修玉泉禅寺并在该寺开宗立派的时间当在大定十六年(1176年)前后,在任开元寺铸钟都管勾化主时兼有"真定府元氏县龙泉乡龙宫院都管勾化缘僧"名头,而他完成玉泉禅寺的重建,使其香火田产率皆成就,"所愿既遂,遽示微恙,撒手人寰",其弟子将其灵骨安葬于皇寺双泉河畔的时间,当在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亦即邢台开元寺大铁钟铸成之后,此其三;时至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智洪在玉泉禅寺所传法脉已传至第十代"行"字辈行能等僧,而该寺住持已传至第十四代住持无本和尚,此其四。无本在至正碑上的题名为"玉泉禅寺住持传法嗣祖沙门无本口口",因知无本乃其雅号而非法讳,其既自称"传法嗣祖",自应是智洪所传偈谱"志"或"善"字行之僧。因与其在同碑题名中辈份最尊者为智洪座下第六代志赞、志意,其次为第七代"善"字行,有善玘等十二人。
  清《禅门日诵》之《五家钟板》列玉泉寺开山智洪为曹洞宗第十六世,并据万松行秀在邢台净土寺演派偈谱中有"行从福智立",妄断智洪为"万松下第四世",十分荒谬。因为万松生于大定六年(1166年),智洪重修玉泉禅寺最晚应在大定十六年(1176年),那时刚刚十岁的万松还未出家;智洪参与铸造开元寺大铁钟时,刚届十八岁的万松只有三年僧龄,所以智洪绝不会是万松座下第四世!
  在玉泉禅寺现存的众多古碑中,有一通始立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的《玉泉寺临济宗派碑记》却使人疑窦丛生。该记由当时钦命的禅宗祖庭大少林寺宗主、嫡传曹洞宗住持、第二十六世嗣祖沙门无言正道撰写,该记说,当时的玉泉寺住持本分鉴于智洪演派法谱“迩者已尽”,遣僧本访前去少林谒见正道,请求他为玉泉寺续派法谱。正道遂继智洪所派,又为玉泉寺增续了“敬谨戒作师,因缘固殊胜,勤求祖知识,续尽传心印”的二十字谱,并要求玉泉寺僧众“勿谓止于缉派,阳遵而阴背之”。自斯时起,玉泉寺僧众由曹洞而转嗣临济,依照正道所派的这二十字法谱,一直把禅宗的祖灯传续到了民国年间。今人所以会疑窦丛生,甚至误认为智洪所传亦是临济宗,皆因正道作为钦命的禅宗祖庭大少林寺宗主,虽然名义上是嫡传曹洞宗住持,却因青年时曾师从于临济禅师而在少林南院暗临济宗,并借机把这暗传之举扩大到了玉泉寺。若据该寺所存咸丰九年(1859年)《鉴戒碑记》,时过二百五十年之后,玉泉寺僧众已遵正道所续法谱,传承了十代有余,由“胜”字行的胜作、胜得担任住持了。若自智洪开山算起,近七百年间灯灯相续,共计传承了三十代有余。
  但据咸丰九年(1859年)玉泉寺住持胜作、胜得所立《鉴戒碑记》,他们的前辈住持殊致、殊数等僧“不遵佛法,不守清净,淫污佛地,秽渎空门”,曾因吃、喝、嫖、赌、抽而将香火地尽行典当给他人’致使“寺内空乏,礼佛无次,禅林坍塌,院亭倾圮“。后来虽由殊敦多方募化劝捐,将寺产赎回,玉泉寺却已很难恢复鼎盛之象。将近百年后亦即邢台解放时,玉泉寺香火清冷,山门寂寞,只有求仲,求实(正道所传法谱的第十二代)两位当家和尚和数名常住在维系三宝,续佛慧命了。再后,这数名僧人或参军,或还俗,各奔前程,玉泉寺这座千年古刹亦被转为他用,惟余“流水万家,天地有情泉一眼浮云千载,江山无恙柏三株”,仍向世人昭示它们的不变情怀。
  2002年。邢台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宗教政策,经与河北省民宗厅及省佛教协会协商一致,共同决定将玉泉寺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并交柏林禅寺僧团管理。当年十二月,中国佛教协会副主席兼河北省佛教协会主席、原柏林寺住持净慧大师亲临玉泉寺,广结善缘,开始了对玉泉寺进行大规模的修葺和重建。经过净慧大师与四众弟子的不懈努力,现在的邢台玉泉寺已经焕然一新。山门前的玉泉池砌整如新,并用汉白玉护栏围护,使游览者在日趋严重的水危机中颇觉别开生面,心旷神怡。走进山门,新建天王殿内的大型汉白玉石雕座屏南向为全堂佛祖图,北向为二十四诸天图,二十四诸天下为汉白玉圆雕护法韦陀造像,殿内左右分列四天王浮雕造像。天王殿北为修葺一新的观音殿(原华严殿俗称大佛殿),殿内供养的观音造像高2.5米,由一整段3吨重的红木(黄花梨)雕塑而成,工艺十分精湛。观音殿北的大雄宝殿装修一新后改名三宝殿,殿内供养的金装佛祖坐像悲天悯人,令人肃然起敬。三宝殿前新建的客堂和斋堂分列东西,循规入矩,颇为静雅。新扩建的西跨院内则新建了净慧大师弘法的五叶堂、禅堂、寮房等近百间,鳞比栉次却又错落有致。寺院内新栽植的幼松稚柏、银杏翠竹郁郁葱葱,使得三株千年古柏在一片勃勃生机中愈显饱经沧桑之伟岸和天然生命之坚韧。寺内众多古碑也一改“残碑历历卧堂前“之旧貌,大多安然地矗立于玻璃罩内,得到了精心保护。可以说,千百年来曾经使无数人留恋忘返的玉泉夕照的人文与自然景观,在僧俗两界的共同努力下,现已全面恢复甚至更臻完美,并使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了净慧大师所吟的生活之禅古殿依然对远山,青龙白虎护禅关。
  —池甘露流不竭,化作春风育世间。

知识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宏观处着眼、微观处入手,通过历史分期、高僧生平、寺院兴废,简要叙述了邢台这一特定地域内的佛教文化发展状况。精美的图片、流畅的文字,可以使读者既直观、又理性地了解到邢台佛教文化的精华所在,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