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御用高僧通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837
颗粒名称: 19、御用高僧通理
分类号: B949.9
页数: 6
页码: 135-1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胸睿智的邢台高僧御用高僧通理。
关键词: 佛教高僧 邢台 通理

内容

通理(1701—1782年),字达天,俗姓赵,清新河县(今邢台市新河县)苏田村名儒赵士公之次子。他虽生性端慧,却因七八岁时接连失去双亲,只能为人牧羊,所以年纪很小却已饱尝了餐风露宿,饥寒交迫之苦。十岁时,食不果腹的通理为能继续活命,只能投身于故现村慈明庵中,礼拜妙音铎和尚为师,皈依佛门做了小沙弥。稍后,他又转投新河县城东关十方禅院,随显如珍和尚参学经论。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年方二十的通理北上京城游学时,礼拜潭柘山岫云寺住持德彰为师并受具足戒,开始精心研究戒律之学,曰以讲习为念。此后,负笈都门的通理还曾听讲《弥陀经》于善应寺,微有开省;在衍法座下听讲《楞严经》,别见会心。
  雍正三年(1725年),当不二老和尚在京北香岩寺开讲《法华经》时,通理前去参学,每于难以解释处自发新悟,屡屡得到不二老和尚的印可。通理退而隐居妙峰山下石草精舍后,立志注释《法华》诸经。当他注释《方便品》“初双“叹”二智“之文时,曾经疑窦丛生,以至于视听罔觉,食不知味,十余日不能措一词,凝然深究,苦无所得。但当他读经时偶至“如是相”处,忽然有了透彻的理解,自此开始,通理遍阅群经,无不泮若冰释。
  通理自觉学有所成后,再次前往岫云寺,参拜洞翁律主研究“四分止作之宗”,“五篇轻重之谊”。当他进入水乳交融之境后,得到洞翁律主印可,被允许成为南山律宗的正式传人。此后,通理又进京城参谒永祥有祖,深得华严秘要后,开始为发明十宗五教之旨而不遗余力,终于成为有清一代振兴华严宗的第一人。
  通理既集华严、律宗之大成,遂以教授之职在北京万善寺为四众幵讲。两年后,他又辞居遗光寺,虽处老屋败椽之中,仍然讲诵不辍。此外,影响日隆的通理还曾先后应请住持过嘉兴、善应、香界、拈花诸寺,组织和主持大规模的法会三十余次、弘戒法会十四期,每逢其举拂,总会引来万指环绕,造就新学尤为众多。
  通理拜读《清凉大疏》后,对于传说中的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十分向往,遂发心前往礼拜。当时他曾挂单万缘庵,应请开讲《报恩经》,深得五台僧众礼敬和供养。通理还曾自述,有一天他浏览北台,霁日光风中忽见白云叆叇,山谷里竟然出现了一道银河般的光带。但因天色向晚,他却迷失了回庵的路径,不得不祈求“菩萨示我“。当他礼拜而起后,顷刻之间已至庵门。他不由得大喜过望,进庵后不但向众僧诉说了自己的奇遇,连声赞叹“菩萨送我归来”,当即还口占一偈:“菩萨慈悲,不可思议。六十余里,倾刻而至。”
  乾隆十八年(1755年),通理奉命管理僧录司印务,并兼圆明园佛楼行走之职,入清字经馆协助章嘉国师校译满汉藏经,得到乾隆皇帝亲赐紫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秋,乾隆皇帝为庆祝自己的七十大寿,举行万寿节。西藏班禅额尔德尼六世贝丹意希专程晋京,为乾隆皇帝祝寿。通理在与六世班禅共同为乾隆诵赞之余,还就佛法大义及其奥妙之旨与六世班禅进行了深入探讨。由于通理的见解莫不推勘深致,使这位西藏活佛连连称善,并向通理敬赠了香帛曼达等礼物。为此乾隆皇帝特下谕旨,对通理“绍尊宿之薪传”,“受都纲之印录”,“侍佛楼而合掌”,“直经馆以斋心”的非凡业绩予以表彰,同时敕封其以“阐教禅师“之号”这一年通理恰届八十高龄。
  此前,即雍正十一年(1733年)春,通理曾奉敕入圆明园,校对《宗镜录》及教乘诸书,精心研仇,深合颇通佛教典故的雍正皇帝之意。雍正十三年(1775年)八月,雍正皇帝驾崩后,通理离开圆明园,回到香界寺旧居,更寻前绪,穷年伏案,老不遑宁,终于著作等身。仅据喻谦《新续高僧传》刊列,通理所著计有《楞严指掌疏》H卷、《法华指掌疏》十卷、《心经合释》一卷、《金刚新眼》二卷:《盂兰摘要》一卷、《五教仪增注》五卷。
  此外,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秋,潭柘山岫云寺的监院圆琳琮璋在刊印不二老和尚所赠、洪应明编著的《菜根谭》前,邀请通理撰写序言。通理为弘扬华严宗“圆融无碍”,“会通本末”之旨,也为了使广大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菜根谭》这本书的内容,欣然以“三山病夫通理”之名命笔。通理面对着这本有持身语,有涉世语,有隐逸语,有隐达语,有迁善语,有介节语,有仁语,有义语,有禅语,有趣语,有学道语,有见道语,词约意明,文简理诣的世间奇书,最终把目光盯在了《菜根谭》三个字上。为此他在序中说:“菜之为物,日用所不可少,以其有味也。但味由根发,故凡种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是此书所说世味乃出世味,皆为培根之论,可尊重欤!”他还说:“古人云,性是菜根香。夫菜根,弃物也。如此书,人多忽之,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读此书,唯静心沉玩者,乃能知旨。”经通理如此一番推介,《菜根潭》的版本越来越多,并且流行日本等国,不但广为世人所重,而且时久靡香,直至今日。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六月十三曰,通理问众弟子:“我八十多年未离佛法。你们说说,现在是有佛法,还是无佛法?“众弟子都不能回答。通理遂在遍视众弟子后,微笑辞世,享年八十二岁。通理毕生以慈悲为怀,以度人济世为念,不但为清王朝所重视,亦为普通百姓所景仰。尤其在他的家乡新河县民间,还流传着不少有关他的传说。光绪版《新河县志》甚至把他的事迹归入《仙释》一目,进行颂扬说,通理在北京“住锡拈花寺,为阐教禅师。会西域活佛来,师与之印证心源,共参色空。佛反拘于禅缚,不能解师之铃,因订石上后约而去”。民国版《新河县志》则说,通理“为清乾隆帝替僧,故时人称为赵达天。”“旅京新河同乡无资返里者,多藉达天之力返里。后羽化登仙,不知所终”。

知识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宏观处着眼、微观处入手,通过历史分期、高僧生平、寺院兴废,简要叙述了邢台这一特定地域内的佛教文化发展状况。精美的图片、流畅的文字,可以使读者既直观、又理性地了解到邢台佛教文化的精华所在,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阅读

相关人物

通理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