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总统诸路至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833
颗粒名称: 15、总统诸路至温
分类号: B949.9
页数: 5
页码: 120-1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胸睿智的邢台高僧总统诸路至温。
关键词: 佛教高僧 邢台 至温

内容

至温(1217—1267年),字其玉,号全一,本为金邢州城内(今邢台市区)郝氏子。至温自幼聪敏异常,六岁时他的母亲带他到庞马村,在净土寺的下院拜见寂照禅师。寂照问他:“你愿意当和尚吗?”他点点头,以心许之。此后不久,寂照因蒙、金不断在邢州一带交战,避难辽西(今山西大同市西)。金正大四年(1227年),十一岁的至温被家人送至净土寺,礼拜寂照的弟子辨庵纳公为师,削发为僧。当时净土寺住持无还富公对僧众约束甚严,而至温从不以已过为忤。另据黄缙《上都大龙光华严寺记》,可知寂照即后来住持邢州天宁寺的虚照。而至温与刘秉忠同为其座下弟子,即所谓“少相好,同为僧”,刘法讳子聪,至温法讳子玉。因知至温为其字而非其名,而其玉应是子玉之误。
  正大七年(1230年),无还富禅师应万松行秀之邀,北上燕京万寿寺讲法,年方十四岁的至温与净土寺十僧随同前往。当时,住持万寿寺的行秀正在开讲曹洞宗第十一祖青州一辨所留公案,门庭高广,已成四方之尊。少年至温虽觉行秀师道森严,似不容人,又看到了他的才气过人,博记多闻,论辨无碍,百家诸子之言多所涉猎,草书俊逸颇得颠素之遗法。仰慕之下,他遂于此年转拜行秀为师。自此凡行秀所作偈颂法语,至温一闻皆能了然于胸,并常以侍者身份代行秀应对参谒者。由于至温能深得行秀禅学之要,故其谈锋犀利,凛然难犯,深得时人赞许。元太宗十年(1238年),年长至温一岁并与其为少年好友的刘秉忠因慨叹“大丈夫不得志于世间,当求出世间事”,被邢州天宁寺虚照禅师招致为僧。而代虚照前往武安山中招致刘秉忠者,就有至温。所以虞集在撰《敕赐佛国普安温禅师塔铭》时说:“刘公大厌世,故思学道,师劝之为僧,同参西京宝胜明公。”所谓明公,即指虚照弘明。而西京宝胜寺则是虚照在来邢州天宁寺之前曾任住持之所。次年(1239年),刘秉忠因临济宗大师海云之荐进入忽必烈潜邸后,深得礼遇并逐渐成为忽必烈的帷幄重臣。刘秉忠因向忽必烈推荐说,至温亦有经天纬地之才,实为可以大用之人。忽必烈因此召见至温,相互交谈后非常高兴,并要授其以官职。至温辞谢说:“能使佛法在天下流通,才是臣僧的毕生志愿。至于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并非我所希望。”但由于忽必烈与刘秉忠的真诚与热情挽留,至温仍在忽必烈的幕府中留居了三年,并在忽必烈处理军国大事时,多有赞预。约在元太宗二十年(1225年)年初,当至温辞别时,忽必烈特向其赠送了大批金资日用而不计其费。
  元宪宗四年(1254年),刘秉忠奉命规划创建开平城(即元上都,在今内蒙正蓝旗闪电河北岸多伦县附近)时,特意在城中兴建了一座被称为“天宫”的大龙光华严寺,并请忽必烈聘至温为该寺首任住持。忽必烈准其所请,并由元宪宗赐至温以“佛国普安大禅师”之号,委其总摄关西五路、河南、南京等路、邢、洛、磁、怀、孟等州僧尼事,使至温成为北方汉传佛教界的领袖人物。从此,至温锐意护卫佛教,凡僧之田庐见侵于豪富及他教者,他都要力争使其归还僧人。
  宪宗六年(1256年)正月,海云奉敕召集天下高僧,在昊天寺举行资戒大会,至温奉命持旨宣布中外而辅成之。据《续指月录》,海云在正月初二即这次法会举行的次日,即于会中突患风疾而半身不举,因知这次法会实际是由至温主持完成的。
  元宪宗九年(1259年),佛、道二教均欲在蒙古贵族面前争取唯我独尊之地位,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蒙哥汗遂召集二教领袖于和林,要他们相互论辨,剖决真伪。至温和行秀的另一弟子福裕作为佛教界领袖,参加论争。论争开始前,二教相互约定,道胜则僧冠首而为道,僧胜则道削发为僧。论争中,僧问道:“你们道教的《老君化胡成佛经》等书说,老子化胡成佛。你们说说佛有什么深义?”道士回答:“佛就是觉悟,就是觉天觉地觉阴觉阳觉仁觉义。”僧说:“错了。所谓觉悟,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圆满,故号佛陀。绝非觉天地、阴阳、仁义就可以概括。”这时,听取辨论的忽必烈特意对其近侍说:“我早就听说,仁义是孔子之语。道士们说佛是觉仁觉义,也太荒谬了。”当道士又持《史记老子列传》等书为证,欲出多说侥幸取胜时,佛教的首席代表八思巴问:“这是些什么书?”道士回答:“前代帝王之史书,”忽必烈插言:“今天让你们辨论二教经典的真伪,用不着攀援前代帝王。”八思巴说:“佛祖所在的古天竺也有这种史书,你们知不知道?”道士回答不知。八思巴说:“古天竺国王频波罗作赞佛偈时,老子在哪里?”道士不能回答。八思巴又问:“《史记》中有老子化胡成佛的记载没有?”道士答:“没有。”八思巴又问:“老子所传何经?”道士答:“《道德经》。”问:“《道德经》中有化胡事没有?”答:“没有。”八思巴遂说:“既然《史记》和《道德经》中都没有化胡之说,可知《老君化胡成佛经》等书是伪造无疑。”尚书姚枢遂当众宣布,道教在这场论辨中彻底失败。忽必烈于是下令如约行罚,命近臣脱欢将参加论辨的道教领袖樊志应等十七人押往大龙光寺,交至温将其削发为僧,并将《道德经》之外的四十五部道教经典全部焚毁,勒令道教将其占据的二百三十七处寺院悉数归还僧人。汉传佛教界因对至温这一无上功德念念不忘,认为忽必烈中统建元,佛教大盛的根基即奠于此。至温则在这次论争之后,主动纳印辞职,每年除用官赐给他的资金修寺之外,对一切世味均已淡泊自如。
  中统元年(1260年)六月,忽必烈在刘秉忠等辅佐下称帝,创建大元王朝后,特在日理万机之际,诏至温自邢州天宁寺起钵,与真定刘郁、彰德胡祗遹等一起,乘传赴阙,商讨国是。至元四年(1267年)五月二十二曰,至温圆寂于开平大龙光寺。荼毗之后,其心、舌、牙不坏,且化舍利无数。关于忽必烈与至温、至温与元初政治、佛教之间的关系,虞集曾作如是评价:“世祖皇帝圣度如天,善驭豪杰。自在潜邸,至于混一海内,天下之人材大小毕至,以足其任使。故其功业之盛巍巍然、赫赫然。三代之下,帝王未有或之及也。浮图氏以寂灭为宗,而材器文辨如温公,亦岂常人之流哉!”

知识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宏观处着眼、微观处入手,通过历史分期、高僧生平、寺院兴废,简要叙述了邢台这一特定地域内的佛教文化发展状况。精美的图片、流畅的文字,可以使读者既直观、又理性地了解到邢台佛教文化的精华所在,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阅读

相关人物

至温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