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太保宗翁弘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831
颗粒名称: 13、太保宗翁弘明
分类号: B949.9
页数: 5
页码: 111-1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胸睿智的邢台高僧太保宗翁弘明。
关键词: 佛教高僧 邢台 弘明

内容

就目前言,以刘秉忠为首,以张文谦、张易,郭守敬、王恂为主要成员的邢州幕僚集团(或称邢州学派)对创建元王朝所立的不世之功,尤其他们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领域的重大成就已为众所周知。但对以行秀为首,以弘明,广恩、至温等为主要成员的邢州僧侣集团以佛教理论创新为动力,在促进中国佛教发展的同时,为化解宋、金、元政权交替时因战争引发的中华民族内部矛盾,促进其关系的相互和谐、文化的相互交融所做的突出贡献,乃至其对邢州幕僚集团至关重要的教化导向作用,或曰刘秉忠与弘明乃至行秀、广恩、至温的师友、同学关系,则至今鲜有人做深入探讨。
  弘明(1196—1252年),字虚照,俗姓申,祖籍辽州榆社县(今山西省榆社县)高家里。还在童年时,他便不愿与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但每当听到僧人们的诵经之声,他便会踊跃作礼。他的父亲遂在惊异之下,认定他日后必会皈依佛门。当他年龄稍大时,他的父亲风闻住持王山古刹的枝足禅师道行高深,名动天下后,就把他带到了太原,请枝足收他为徒。枝足应请剃度他做了小沙弥,并为他署法讳“弘明”。据赵孟頫书《虚照禅师塔记》可知,枝足又称枝足青,是曹洞宗北枝第十二世祖王山僧体(又称大明僧宝或灵岩法宝)的弟子,而行秀的传法师雪岩如满则与王山僧体是同出一门的师兄弟,行秀因此而得在曹洞宗的传承谱系中,位高弘明一辈。
  弘明皈依佛门后,先是专心致力于对佛学经典的学习与研究,进而得到直接向枝足问道参禅的资格,最终成了枝足众多弟子中的佼佼者。这时的弘明虽未得到枝足的印可,但对曹洞禅法已经心光烁然,颇有领悟。为使爱徒能转益多师,枝足乃对弘明说:“如来涅槃妙心,绝非一人所能指授。你应该行脚天下,遍参名师。”于是,志存高远的弘明遵从师教,离开了王山,此后,弘明直奔山东泰山灵岩寺,拜在曹洞宗的另一巨匠、他的师叔仙岩的座下参学。自此他遵仙岩之教,默坐悟禅,夜以继日,可谓用心之至。有一次他在默坐中忽闻磬声,竟然举拂扣床,豁然领悟禅旨。据此可知,他在仙岩座下所参,乃是曹洞宗第九世祖师宠智正觉首倡的默照之禅。默照禅又称坐禅。它是宠智禅师意识到本宗所倡“偏正回互君臣五位”说因缺乏可操作性,已日益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时,所开创的以坐禅看经,融合别宗甚至外学(如儒学)精华的一种悟
  禅法。但宠智为能与传统北宗禅的坐禅观心,拂尘看净有所区别,又与六祖慧能所倡导的明心见性、直下顿悟保持联系,特为其传人的修行实践总结出了一个根本性的指导方针,即《默照铭》,强调“妙存默处,功忘照中”。弘明自取的雅号“虚照”,就缘起于他对《默照铭》的领会,即其举拂扣床,豁然所悟之禅旨:“照与照者,二俱寂灭,于寂灭中能证寂灭者,是你自己。若恁么,桶底子脱去,地水火风,五蕴十八界,扫除无余”。所以,也有文献记弘明雅号为“寂照”者。
  仙岩得禅师因此认为,弘明必当有大作为,终不可淹没,遂予印可并付其衣颂,命其迅速出世弘法。弘明只好谨遵师命,振衣游学,住锡于燕京归义寺。当时,住持燕京圆福寺的无还超和尚与弘明是师兄弟,得知弘明已到燕京后,遂去相会并请弘明至圆福寺幵堂示众。弘明应邀升座,开发天人,提引未悟,遂为一时之宗。
  金正大五年(1228年),亦即蒙古托雷汗执政之元年,弘明奉命住持净土寺,历时十年之久,学成行尊,已是当时燕京十分著名的大比丘。《佛祖历载统记》记载,至温在邢州净土寺的落发师为寂照,而寂照即虚照,因知弘明在此期间还曾住持或光临过邢州净土寺。
  元太宗十年(1238年),占领邢州的蒙军元帅府诸将领因慕弘明之大名,特介天宁寺僧洪泰持书信前往燕京,恭请弘明莅邢住持天宁寺。弘明应邀而来后,看到历经沧桑的天宁古刹几经战火,已经沦为一片废墟后,十分感叹并毅然主持了大规模的修缮重建工程。由于他能以深厚的佛学修养使邢州城乡缁素悦服而檀施云集,不但很快便使天宁寺焕然一新,而且使其成了冀南最为著名的禅寺之一。
  同年,弘明听说刘秉忠隐居武安山中,苦形骸,甘淡泊,宅心物外而与全真道士隐居在一起,并欲西游关陕时,因爱其才华而不能舍,遂遣曾与秉忠为少年友的弟子至温和子颜(即阎仲复)前去挽留秉忠。秉忠遂经弘明昭示,于天宁寺落发为僧。弘明特为秉忠起法讳“子聪”,并因其知经书,工翰墨,命其任书记之职。秋七月,邢州蝗旱成灾,饥民遍野,弘明因应妹婿之请,携秉忠逃荒就食于云中(今山西大同市)南堂寺。
  次年(1239年),临济宗大师海云因忽必烈之召北上和林时路过南堂寺,因听寺僧说秉忠博学多艺,求与相见交谈后,深为赞许。但当海云邀秉忠同往晋见忽必烈时,最初秉忠并不同意。后经海云一再力邀,不得已的秉忠才拜辞弘明,与海云前往忽必烈藩邸。弘明则于同年返回邢州,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天宁寺。自元太宗十年(1238年)至元宪宗二年(1252年),弘明住持邢州天宁寺凡十四年,共度僧俗百余人,亲传弟子子聪、子颜、子琪、子明等二十八人皆因坚苦特立而成为元初高僧。
  元宪宗二年(1252年)五月八曰,弘明向弟子索笔写下珍重偈语:“两处住持,无法可说。打破虚空,一轮明月。”书毕趺坐而寂,众弟子为其行荼毗礼时,采得舍利百颗,五色灿然,因为其起塔于天宁寺塔林。次年春,远在和林忽必烈潜邸的刘秉忠(子聪)得到讣告后,奏请将弘明的法身舍利迁葬天宁寺内,得到忽必烈允准和重金资助,天宁寺众僧遂以秉忠名义在天宁寺内为弘明建起了雄伟壮观的“虚照禅师明公之塔
  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八月,元王朝因追念一袭僧衣的聪书记即刘秉忠殚精竭虑二十六年,与张文谦、张易、郭守敬等全力辅佐忽必烈完成统一中国,创建大元王朝的盖世之功,在追封秉忠为“推诚协谋同德翊运功臣、太师幵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常山王”的同时,诏命陈庭实撰文、赵孟頫书丹、郭贵篆额,在邢州天宁寺虚照塔前树起了《天宁寺虚照禅师明公塔铭》。从此,弘明在该寺传续的“弘子友可,福缘善庆,定慧圆明,永宗觉性”十六字法系被中国僧俗两界信众尊称为“刘太保宗”,灯灯相续直到清末民初。虚照塔位于天宁寺西北角,系青砖结构的六角三级密檐式塔。塔的基台高峻,上为塔座、勾栏。塔身建于硕大繁复的三层仰莲瓣上,转角倚柱为密檐式小塔高浮雕,再上施迭涩与枭混曲线之出檐三层。整座塔身装饰异常华丽繁褥。塔顶为覆钵式,上有十三天及刹杆。其建筑立体风格虽为密檐式,却又颇具喇嘛塔之因素,形制十分特殊。

知识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宏观处着眼、微观处入手,通过历史分期、高僧生平、寺院兴废,简要叙述了邢台这一特定地域内的佛教文化发展状况。精美的图片、流畅的文字,可以使读者既直观、又理性地了解到邢台佛教文化的精华所在,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阅读

相关人物

弘明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