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圆融三教行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830
颗粒名称: 12、圆融三教行秀
分类号: B949.9
页数: 8
页码: 104-1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胸睿智的邢台高僧圆融三教行秀。
关键词: 佛教高僧 邢台 行秀

内容

行秀(1166—1246年),俗姓蔡,法讳行秀,自号万松,世称万松1老人。行秀祖籍河内解县(今河南沁阳县),其父蔡真多艺能,好佛法,因战乱携家逃难,曾于金皇统元年(1141年)盘桓洺水(今邢台市威县),后因喜好永年(今邯郸市永年县)风物,定居该县。行秀幼承家教,精通儒学并信仰佛教。十五岁时,他恳求父母准他出家为僧。他的父母因其志不可夺,遂带他到邢州城内净土寺,礼拜赟允和尚为师,系统学习《法华》、《心地观》、《金光明》、《报恩》、《华严》等五部经,以参加金王朝定期举行的僧试。
  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行秀为取得僧藉,应试于有司。当时,与行秀一起应试者共二百人。初试后行秀的成绩名列第七。当同时应试的老僧靖恩因成绩不佳而担心名落孙山时,行秀决意将名额让与靖恩,复试时竟不答试题,独献律诗而归。没想到,主考孙椿年读到行秀所作律诗后非常欣赏,表示愿荐行秀为官并将己女许他为妻。行秀婉言谢绝了孙椿年的这番美意,并以这首律诗顺利通过僧籍考试,成为朝廷承认的合格僧人。
  次年,行秀在邢州净土寺接受具足戒后不久,就北上游学,到了燕京(今北京)。为参访名师,先后在潭柘、庆寿、万寿三寺挂单。万寿寺胜默老人曾幵示他说:“学习禅学如同锻金,渣滓不尽,精真不显。我看你眉宇间尚有很多世俗之见显现,这些东西不痛下决心,是不能断绝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清香来!这道理不须我多讲,到时候你自会明白。”自此以后,行秀习禅越发刻苦自励,勇猛精进,有时甚至会废寝忘食。
  再后,行秀又拜别胜默,南下磁州(今邯郸市磁县)大明寺,到雪岩如满禅师座下参学,当时的中国宋、金对峙,雪岩如满因直承鹿门自觉法系,被金统治区
  佛教界尊为曹洞宗第十三世宗主,门庭高广,饮誉北国。如满因与行秀
  言语投机,遂准其留寺修学,并委其以书记之职。两年后,行秀经如满
  倾心相授,禅学大进。如满因识行秀必将大有作为,果断将本门衣钵法偈传给了行秀,并一再勉励他要以弘扬佛教为己任,矢志不渝。行秀由此继承雪岩如满衣钵,取得曹洞宗在北中国第十四世宗主之地位。
  行秀在大明寺得法后,声名大震,各地纷纷请他开讲。邢州净土寺的赟允等老和尚作为行秀最初的老师,欣慰之下也向行秀致函邀请。行秀念及自己在净土寺出家受戒之大因缘,欣然回归并在寺内筑万松轩,接众自修,并由此而得“万松”之号。其时约在大定二十八、九年(1188—1189年)间。
  明昌元年(1190年),行秀又自邢州净土寺北上,受金王朝之命住持燕京万寿寺。明昌四年(1193年),金章宗因敬仰行秀道德卓然,特诏他到内殿说法并躬身行礼,且以锦绮大僧祗衣相赠。皇室贵族及后宫嫔妃也纷纷对其礼拜并施以珍财。承安二年(1197年),行秀奉诏住持燕京仰山栖隐寺,承续曹洞宗北方第世祖青州希弁、第十二世祖灵岩法宝在该寺所留禅灯。泰和元年(1206年),金章宗至燕京西山秋猎时,行秀特作诗偈进献,其中有“成汤也展恢天网,吕望希垂钓月钩”之句。很明显,行秀是把金章宗比作古贤王成汤,而把自己比作了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实现天下太平的吕望。金章宗得到行秀的献诗后非常高兴,次日特到栖隐寺方丈去会见行秀,并因他法讳行秀而命名西山将军埚为“独秀峰”。泰和八年(1208年)后,行秀应邀先后住持报恩、洪济二寺(洪济寺即今北京广济寺)。
  贞祐三年(1215年),蒙古铁骑围攻燕京,守城金军弃城而逃,城中百姓也四散逃亡。当众弟子都劝行秀南下避难时,行秀坚决拒绝并斥责众弟子:“难道蒙古人就不懂佛教么!”城陷后,寺门很快便被手持利刃的蒙军封锁。行秀毫无惧色,仍像平日一样率领僧众高诵楞严咒。行秀的为法忘躯,高深莫测不仅折服了如狼似虎的蒙军将士,也感动了其主帅史天泽。史天泽不但命令部下以武力保障行秀之安全,还亲自扶持他登车前往西山栖隐寺,并在这所被誉为曹洞祖庭的古刹中接受行秀之教,皈依佛门做了护法居士。因此,行秀开始受到志在统一中国的蒙古汗庭的重视。
  元太宗二年(1230年),行秀蒙诏再住万寿寺,窝阔台汗特赐佛牙一枚给他,并尊称他为万松老人。元太宗四年(1232年),六十七岁的行秀率燕京僧道朝拜窝阔台汗于官山九十九泉(今内蒙察哈尔右翼中旗南)行宫。窝阔台汗因此免除了蒙军占领区僧道徭役。元太宗六年(1234年),金王朝被蒙军消灭。元太宗八年(1236年),蒙古汗
  庭为改善因战争导致僧侣久废讲习,读经甚少,素质降低之弊,决定精选高僧主持通考,淘汰劣僧。行秀应选后,与海云禅师共主其事。他们精诚合作,巧为周旋,才使那些知识浅薄但道行良好的僧人保住了僧籍。
  行秀作为一代高僧,却能精通孔老庄周、百家之学,圆融三教,变出世法为住世法,取得金、蒙两代最高决策集团的崇高礼遇和无比信任,在国家政权交替引发的民族战争中,以仁济世,以善度人,尽自己的能力减少民族仇杀,化解民族矛盾,其道行之高、智慧之广、弘法之巧可谓罕有其俦。当然,能够取得这样的功效,一方面是基于他自己“吕望希垂钓月钩“的远大抱负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他的皈依弟子,金末元初的两大居士耶律楚材和李纯甫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耶律楚材自元太祖十四年(1219年)受命扈从成吉思汗西征,开始在蒙古汗庭参赞军机起,到元太宗元年(1229年)被窝阔台汗任命为中书令,成为蒙古汗庭的首辅大臣,直至乃马真皇后称制二年(1243年)逝世前的二十五年中,一直都在秉承师教,于蒙古贵族与统治阶级上层宣扬“三教同源”,“仁而不杀”,并卓有成效地影响了他们的政治决策。李纯甫则通过自己的理论实践,尤其是通过《鸣道集说》的著述,实现了南宋理学与行秀“三教同源”思想亦即中国传统儒学与佛教创新理论的沟通,从而使行秀所开创的佛学思想得到“孔门禅”之誉,使其在取得当时社会各阶层广泛信仰的同时,也为其在蒙元统一中国的政治后,统一中国的佛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行秀作为禅宗的一代宗师,为了全面提高自己的佛学修养,不但认真通读过三遍《大藏经》,精通华严宗的法界圆融之学,而且著作等身,在继承与发展中国禅宗的社会实践中,实现了理论上的创新。自其住持邢州净土寺起,到其晚年退养于燕京万寿寺(在今北京紫竹桥东)从容庵止,他依次著有语录体的《净土》,《仰山》、《洪济》、《万寿》、《从容》、《请益》等书。此外,他还编著了《祖灯录》62卷以及《释氏新闻》、《<鸣道集〉辨宗说》、《心经风鸣》、《禅悦法喜》、《观音道场》、《药师金轮》等佛学著作。其中,《从容庵录》是行秀应弟子耶律楚材之请,评唱天童正觉《颂古百则》的禅学名著,全称《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该书评唱的每则公案皆由五部分组成。一为示众,是为公案所作的引子,二是正觉的公案原文,三是行秀对该公案的评唱,四是正觉的颂古原文,五是行秀对该颂古的评唱。该书主旨则在于阐释正觉《颂古百则》之精微,为此行秀征引了大量佛学典故,非常透彻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耶律楚材对该书非常推崇,认为“其片言只字,咸有指归;结款出眼,高冠古今,是为万世之楷模”。《万寿语录》则是行秀著作中最后面世的一部。它由行秀的弟子法隆记纂,由耶律楚材作序发行,也是行秀“决择玄微,得曹洞之血脉;判断语录,具云门之善巧;拈提公案,备临济之机锋;沩仰、法眼之炉篝兼而有之”的禅学创新理论结晶。
  行秀作为在金,元政权交替之际中兴曹洞宗并光大了禅宗“一花五叶”的一代宗师,不但使邢州净土寺、燕京栖隐寺、洪济寺、万寿寺成了众望所归的曹洞宗祖庭,进而使其禅法广布中国南北,而且使其法脉在禅宗祖庭少林寺得以最系统也最久远之传承。行秀法脉以其在邢州净土寺所定“行从福智立,贯彻八环中,化统三千界,宏开洞上宗”二十字谱为正传,得其亲授并得法者达一百二十人之多。行秀法脉在少林寺的传续自金末其弟子东林志隆、乳峰德仁在该寺出任住持始,至其弟子雪庭福
  裕、林泉从伦、吾舍从宽等代代相传住持该寺一直到了清末。其中,福庭雪裕还因在少林新立七十字传承谱系,被其后世尊为少林“中兴之主”。
  元定宗元年(1246年)四月初七,自知即将辞世的行秀向侍奉他的亲近弟子索取纸笔,以其苍劲飘逸的书法作偈告诫众弟子:“八十一年,只此一语:珍重诸人,切莫错举。”闻讯赶来方丈的众弟子足甫及门,他已安然圆寂万寿寺从容庵中。众弟子为其行荼毗礼于燕京通玄门外后,把捡获的舍利分而建塔,以做纪念。其中,最为著名的两座一是邢州净土寺内的万松舍利塔,它位于净土寺大殿西北,是创建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的八角八级实心密檐式石塔,通高约6米。塔基分三部分,最下部为两层石砌方台;中部为圆鼓石;上部为八角三层迭涩。塔身第一层为八角柱状,再上七层均设密檐,檐角翘起并呈凹曲线。从下至上各层塔檐明显收缩,顶层塔檐较大。塔刹为宝瓶式。塔身镌有“万松大师舍利塔”七个大字及“万松大师舍利塔铭”。整座塔的造型介于幢式与密檐式相互过渡之间,十分罕见。一是今存北京西四砖塔胡同的万松老人塔,现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宏观处着眼、微观处入手,通过历史分期、高僧生平、寺院兴废,简要叙述了邢台这一特定地域内的佛教文化发展状况。精美的图片、流畅的文字,可以使读者既直观、又理性地了解到邢台佛教文化的精华所在,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阅读

相关人物

行秀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