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雪窦开山恒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826
颗粒名称: 8、雪窦开山恒通
分类号: B949.9
页数: 5
页码: 91-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胸睿智的邢台高僧雪窦开山恒通。
关键词: 佛教高僧 邢台 恒通

内容

恒通(831—905年),俗姓李,唐邢州(今邢台市)平恩县(今丘县境,唐属洛州,归邢洛磁节度使管辖)人。虽然他家世代为儒,他自幼便饱读诗书,但因生于晚唐,耳闻目睹皆是民生之艰,致使他在少年时便产生了拖紫腰金,不过是瞬间浮华的厌世之思。开成五年(840年),年仅十岁的恒通父母双亡。会昌三年(843年),为父母守孝期满的恒通虽然刚到十三岁的年龄,便毅然斩断尘缘,遁入内丘县鹊山寺,访道依师,落发出家,开始了与青灯黄卷、晨钟暮鼓相守的僧侣生活。恒通十五岁时,又遇上了唐武宗灭佛的法难,迫使他不得不继续遁迹山林,躬耕田亩,自食其力。
  大中四年(850年),中国佛教又逐渐得以恢复,年届二十岁的恒通于邢州开元寺受具足戒后,前往京兆(今西安市)荐福寺学习律藏。此后七八年间,他读遍了所有自己能够读到的佛经,却仍未觉悟到佛教的真谛。为此他大为感叹:“自从摄摩腾来华至今,历代大德已经译出了这么多的佛经,而达摩祖师为什么还要在嵩山面壁九年?他所倡言的教外别传,究竟要说明什么呢?”为了探讨禅宗究竟,恒通约在咸通二年(861年)离开荐福寺,前往南方游学。
  当恒通到达长沙时,禅宗大师招贤景岑正在其住持的岳麓寺弘法示众。按照禅宗系谱,招贤景岑是直承达摩的第十代、直承慧能的第五代高僧。招贤景岑作为马祖道一的再传弟子、岳麓禅寺的开山和尚,禅风之猛烈犹如猛虎下山,振聋发聩。时人或称他为长沙和尚,或称他为招贤大师,或称他为“岑大虫”,以表敬畏之意。所以,当恒通前去拜访景岑时,宾主间便发生了如下几句发人深省的问答。
  景岑问:“什么地方人?”
  恒通答:“邢州人。”
  景岑说:“佛法不从那儿来。”
  恒通问;“和尚您还住在这儿不?”
  禅风猛烈的景岑面对敢与他针锋相对并能直通灵山的恒通,当即便在道味相投的一片欣欣然中,认可了他与恒通亦师亦友的关系。但恒通自此始则对景岑执弟子礼,毕恭毕敬。恒通在长沙岳麓寺随景岑问禅期间,还曾参学于洞山良价、石霜庆诸二大师,甚获教益。咸通九年(868年),景岑圆寂后,业已在其座下悟透“若心是生,则梦幻空花亦应是生;若身是生,则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亦应是生“的恒通不久也离幵长沙,再次踏上了游学之路。
  咸通末年(873年),恒通游学到了宣城(今安徽宣城)。时以吏部尚书太子少傅衔外任淮南节度使的崔寓正镇守宣城。崔寓本就十分崇拜禅宗,所以当他领略到恒通脱俗的仪表、睿智的谈吐后,越发心悦诚服。崔寓还特意奏请朝廷批允,在谢仙山为恒通创建了一处禅林,敕额瑞圣禅院。于是,四方僧徒不邀自聚,恒通开始收徒弘法,幵示禅机。当崔寓表示要奏请朝廷,为恒通敕封大师之号时,却因恒通的坚辞而中止。
  据《景德传灯录》记载,恒通的禅风与招贤景岑、洞山良价、石霜庆诸一脉相承。当他住持瑞圣禅院时,曾有僧问:“如何是密室?“他回答:“不通风”。僧又问:“如何是密室中人?”他又回答:“诸圣求睹不见。”当该僧因此向他施礼时,他又说:“千佛不能思,万圣不能议。乾坤坏不坏,虚空包不包。一切比无伦,三世唱不起。”僧接着问:“如何是三世诸佛出身处?”他回答:“伊不肯知有汝三世。”停了好一会儿他又说:“荐否?不然者,且向着佛不得处体取,时中常在。识尽功成,瞥然而起,即是伤他,而况言句乎!”由此可知恒通接引弟子之方法,领略其禅风之大概。
  自中和末(884年)至文德初(888年)的四五年间,宣城一带群寇竟起,兵慌马乱。恒通不得已,只好率领徒众,一路风尘地转移到了四明(今浙江宁波)山中,另辟禅林。大顺二年(891年)。恒通应明州刺史黄晟之请,出任雪窦寺住持而使其蔚然从化,成为全国著名的十方禅院。黄晟则捐田一千三百亩,置于宝丰庄名下,供雪窦寺举行法事和供养僧众之需。
  天祐二年(905年)七月,恒通圆寂于明州雪窦寺,享年七十二岁。他的弟子们安葬他于雪窦禅寺西南,尊他为雪窦开山之祖,并为其建塔纪念。但节外生枝,当时还有人传说,恒通病逝之前曾有遗言:“我庞勋也。”自北宋邵博著述《河南邵氏闻见后录》起,一些野史笔记又说恒通就是黄巢。众说纷纭中,也就越发增加了恒通所具有的传奇色彩。对此略做考证,虽不能确知真相,却能引人遐思。
  首先,据《旧唐书》记载可知,庞勋是咸通九年(868年)七月间,率徐州戍卒反唐的起义军领袖。这次戍卒起义声势浩大,曾经以徐州为中心,以淮南为根据地,聚众二十万,波及扬、楚、庐、寿、滁、和、衮、海、沂、密、曹、濮等十余州,历时一年之久。咸通十年(869年)七月,起义军据守宿州的将领张玄稔率部叛变,迫使庞勋不得不率亲军自徐州
  突围。但当庞勋率领残部南趋濠州时却被马举所率唐军击溃,庞勋亦因
  溺水而死。庞勋领导的这次反唐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其作为此后黄巢大起义的先声,历史影响十分深远,以至于有唐亡于黄巢,而基于庞勋之论。
  若据宋赞宁所著《高僧传》,庞勋起义时,恒通年届三十八岁,在其住持宣城瑞圣禅院之前。如若庞勋是恒通之化名,而其溺水而死只是马举为邀功编造的谎言,恒通遗言“我庞勋也”就有可能是事实。而赞宁断言“此非也”的主要依据“若观年腊,庞勋岂正弱冠来逃难邪“就不靠谱。因为恒通出家时虽年在弱冠,却不能证明他作为僧人就不能投身起义。
  其次,黄巢起义于中和四年(884年)五月失败后,关于黄巢之死却说法不一。《旧唐书》说,黄巢兵败泰山狼虎谷,被其部将林言所杀。《新唐书》说,当时黄巢要林言杀己邀功,林言不忍,黄巢自杀身亡。但这只是官修史书的说法。北宋时的野史笔记却并不以此为是。《河南邵氏闻见后录》说,黄巢兵败,自髡为僧后逃脱了唐军追杀,投奔了河南张全义。《刘氏杂志》说,洛阳南禅寺的翠微禅师就是黄巢。《癸酉杂识》说,黄巢为僧后,因被时任西京留守的张全义认出,才转隐四明雪窦山,化名为恒通的。《四明山志》推测说,创建雪窦寺的恒通禅师或者就是黄巢。明、清《宁波府志》、《奉化县志》也均有类似的记载。前者还说,黄巢遁至四明后,先住栖心寺(今七塔寺),拜心镜禅师乞度。心镜认为黄巢“须日月并明,见雪而止”,而明州之“明”,雪窦之“雪”正应其言,因允在雪窦寺度他。黄巢亦即恒通因此才会在雪窦寺发出“铁衣着尽着僧衣”之叹。《雪窦寺志》则说,恒通在初谒招贤景岑时,景岑问他是何处人,他回答是邢州人,景岑说:“吾道汝不从彼来”,较宋《高僧传》所记多一“汝”字,即是景岑直指恒通隐私之言,因为恒通若即宠勋或黄巢而诈报籍贯邢州,是瞒不过景岑法眼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却均有穿凿附会之嫌。而宋《高僧传》说恒通少年时在内丘鹊山出家,弱冠之年在邢州开元寺受具足戒,以至于其在京兆荐福寺学律、在长沙岳麓寺随景岑悟禅、在宣城谢仙山住持瑞圣禅院,直到住持四明雪窦寺,却是言之凿凿堪为信史的。

知识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宏观处着眼、微观处入手,通过历史分期、高僧生平、寺院兴废,简要叙述了邢台这一特定地域内的佛教文化发展状况。精美的图片、流畅的文字,可以使读者既直观、又理性地了解到邢台佛教文化的精华所在,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阅读

相关人物

恒通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