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东方圣人道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820
颗粒名称: 2、东方圣人道安
分类号: B949.9
页数: 6
页码: 61-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胸睿智的邢台高僧东方圣人道安。
关键词: 佛教高僧 邢台 道安

内容

道安(312-385年),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他是佛图澄最为得意之弟子,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最具关键性之高僧,生前即被誉为“东方圣人”。据《高僧传》,他虽家世英儒,却因生于西晋永嘉乱世,大河以北,兵连祸结,自幼就失去了双亲,由表兄孔氏养育。七岁时,他读书两遍就能背诵,被乡邻赞为神童。十二岁时他出家为僧,虽天性聪敏而形貌丑陋,所以不被乃师看重,只好到田园中去耕作。他执勤就劳整整三年,不但毫无怨色,且能笃性精进,斋戒无缺。如此数年后,他才启求其师授经。师父授他一卷约五千字的小乘《辨义经》。他于次曰赍经入田,利用田间休息时间诵读。傍晚归寺以经还师,请求再换一部,并声称已能背诵该经。师父惊异之下,并不相信,就又授他一部将近万言的大乘《成具光明经》。他次日又在田间休息时阅完,傍晚再次执经还师。师父要他背诵,竟然一字不差。师父大为惊叹,从此对他敬爱有加,并在他受具足戒后,任其出寺游学。时在后赵建武元年(335年)之后,佛图澄已自襄国移住邺城。
  道安游学到了邺城后,前去中寺拜会佛图澄。佛图澄接见道安后,大为嗟叹,并与他对谈了整整一天。其貌不扬的道安得到了如此特殊的礼遇,佛图澄的众弟子颇为不屑。为此佛图澄训诫众弟子:“道安颇有远见卓识,绝非你们可比。”道安也因佛图澄的知识渊博、虚怀若谷而拜其为师。自此,佛图澄每次讲法后,都要道安复讲。师兄弟们心中不服,每每在道安复讲时寻机发难,群起而攻之。但道安总能挫锐解纷,行有余力,从而得到了“漆道人,惊四邻”的时誉。
  后赵建武十四年(348年)十二月,佛图澄圆寂,道安成为佛图澄所遗后赵僧团领袖。次年初,石虎亦死,后赵大乱。彭城王石遵发动兵变,自立为帝后,曾请道安入住华林园。但石遵旋即被侍中石鉴所杀。道安为避后赵接连不断的乱兵之难,遂率僧团离开邺城,避居濩泽(或即大陆泽,一说在山西阳城)。当时,竺法济和支昙讲正在濩泽开讲《阴持入经》。道安遂与他们相互探讨,注解该经,还撰写了《阴持经序》。此后,他又与支昙讲、竺僧辅合注了《道地经》,并应冀州沙门竺道濩之请校订注释了《大十二门经》。
  稍后,道安又和法汰率僧团移居元氏境内的飞龙山(即封龙山),与自幼相识的冀州沙门僧光、法护相会,探讨改进佛经翻译时所用的格义之法,共谋佛教中国化之路。再后,道安又率僧团移居太行恒山,即时在房子县(今邢台市临城县)境之赞皇山,创寺建塔,弘法度众,史称“改服从化者,中分河北”。意即道安在恒山又建立了一个佛教传播中心,
  前燕光寿元年(357年),道安重返邺城住持受都寺时,已是徒众数百,常宣法化的著名高僧。但邺城因遭冉闵之乱,人情萧索,已毫无生气。道安又率徒众先后到过牵口山区(今邯郸市境)、女林山区(在今山西阳城县境)寻求发展,最终南渡黄河,在陆浑(今河南嵩县)山栖木食,艰苦修学。他认为,面对当时的天灾人祸,僧团聚则不立,散则不可,只能暂隐深山。
  前燕建熙六年(365年),道安为避兵灾,决定南投襄阳(今湖北襄樊),深入偏安一隅却又被中原士大夫视为正统的东晋境内弘法。当他在新野第一次分张徒众时,命法汰率部分徒众前往扬州(治在建康,即今南京),说该地多士大夫,民多崇尚风流(玄学);命法和率部分徒众西行入蜀,说该地山水幽美,宜于诵经修禅,意在提醒法汰、法和,一定要适应当地的社会风情,发展佛教。他自己则率所余四百多人渡河夜行,直奔襄阳。这也是佛图澄法系在南中国生根,开花、结果的开端。
  东晋兴宁三年(365年),道安率众跋山涉水,到了襄阳后,在当地僧俗信众的欢迎下,入住白马寺。时隔不久,他又被笃信佛教的荆州剌史桓豁请至江陵弘法。宁康初(373年),镇守襄阳的朱序力邀道安重返襄阳。道安因白马寺狭,又以侨迁江东的清河张殷所捐宅院为基础,创建了拥有佛塔五层、佛殿、僧舍四百间的檀溪寺。太元三年(378年),前秦苻丕等将率军围攻襄阳。大兵压境之际,深感前途叵测的道安为了僧众的生命安全和广泛弘法的大业,再次分张徒众,其高足慧远即于此时告别恩师,率领僧众数十人,辗转到了庐山。
  太元四年(379年)三月,苻丕麾军攻克襄阳,俘获道安、习凿齿、朱序等人,后将其送到了前秦都城长安。苻坚大喜过望地说:“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所谓一人,即指道安;半人,则指习凿齿。由此可见苻坚对佛教之笃信,对道安之重视。
  自兴宁三年(365年)至太元四年(379年),道安在东晋境内生活十五年,弘法之功主要彰显于三个方面,即对经典之整理,对僧戒之规范,对弥勒净土信仰之建立。道安整理经典的突出成就,是他在广搜博览,析疑解难的同时,把自汉光和时至东晋宁康二年(374年)间所译佛经集合在—起,幵创性地作出了《综理众经目录》。史称“众经有据,实由其功“。同时,道安还总结出了翻译佛经的“五失本”原则和“三不易”之难。可以说,道安对于“五失本”的默许,是为了方便佛经在中国的流通;而其对“三不易”的提示,则是要译经人注意翻译时的难点,尽可能地忠于译事。
  佛门戒规在中国的弘传,是从佛图澄开始的。道安虽从佛图澄学习过,当时却未深入研究。道安南下襄阳时,跟随他的僧人已有四百之众。随着他在江南的威信曰隆,其僧团规模亦迅速扩大。因此,为对僧众有所节制,制定仪轨的重任也就落到了德为物宗,学兼三藏的道安肩头。据《高僧传》,道安所制僧尼规范、佛法宪章有三,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该法凿空拓荒,规方矩圆,循然可行,因而一经刊布,天下僧寺无不从之。道安还提倡,天下僧尼皆为释迦牟尼之弟子,故应以“释“为姓。此论一出,即得到中国佛教界的一致认同,并一直遵守到了现在。
  目睹世间疮痍,饱经困顿流离的道安为了普度众生往生弥勒净土,还曾与弟子僧辅等八人率先在佛前立誓,祈愿众生平等,所有人都形相端庄,福德无常,智慧圆满,神通自在。为此,道安倡念《弥勒下生经》和《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倡导念佛法门和造像修行。慧远在庐山设白莲花会,立净土道场,正是对道安弥勒净土信仰的继承和发展。
  自永平求法以来,传入中国之佛学可分为两大系统,一为禅法,一为般若。而道安继承佛图澄之衣钵,实为集二系之大成者。禅法重修行,般若重义解。道安毕生研究最为致力且著作等身者,就是般若学,其最大收获则是对性空宗义旨的确立。性空宗又称本无宗,是东晋佛教六家七宗中最具影响力的一宗,其宗旨即道安所说:“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一切诸法,本性空寂。”但本无宗之“无“并非有无之“无”,而是一个哲学概念。所以,道安在解释这个“无”字时,又采用了一些禅观和玄学思想,即“以慧断智“,“空者空无”和“空无之智,在灭异想”,要求修习者面对现实世界的“六阶之差”、“四级之别”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忘之又忘,以至于无欲。为此他又把修习般若之道分成了三种境界,即法身、如、真际。
  道安到了长安后,很快便被仰慕他已久的苻坚赠以重礼,奉送到五重寺去担任住持。五重寺作为苻坚的御用大寺,时有僧侣数千人。苻坚礼请道安在五重寺规济当今,陶津来世,无疑又使他成了前秦朝廷的最高政治顾问,佛教界的最高精神领袖。仅就对中国佛教发展而言,道安在长安期间的重要贡献就是全力组织了一大批中外学僧,翻译出了《大品般若经》、《十诵比丘戒》、《增一阿含经》等大、小乘佛经十四部一百八十三卷,总计百余万言。
  前秦建元二十一年(385年)二月,道安圆寂,时年七十四岁。道安生逢乱世,先后活动于黄河南北、江汉平原,所到之处不仅受到僧俗两界信众的普遍敬仰,并曾得到过后赵、东晋,前秦最高统治者的无比宠信,堪称是继佛图澄之后,在佛教中国化之路上走得更远、贡献更大的僧团领袖、一代高僧。当时的译经大师鸠摩罗什相对于西域佛祖而称道安为“东方圣人”,绝非过誉之辞。

知识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宏观处着眼、微观处入手,通过历史分期、高僧生平、寺院兴废,简要叙述了邢台这一特定地域内的佛教文化发展状况。精美的图片、流畅的文字,可以使读者既直观、又理性地了解到邢台佛教文化的精华所在,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阅读

相关人物

道安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