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明清顺德府之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817
颗粒名称: 5、明清顺德府之佛教
分类号: B948
页数: 10
页码: 43-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明太祖朱元璋早年曾岀家为僧的经历,使他在建国之初就对汉传佛教持全面支持态度,这也是禅、净、律、天台、贤首诸宗均能在明初得以恢复发展的主要政治原因。此后明代诸帝绝大多数是在推崇宋明理学的同时,兼崇佛教。以“儒家为主,佛道辅翼”为意识形态结构,使得明代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文化上的儒释道三教融合达到很高的程度。明王朝充分吸收历代佛教管理体制方面的成功经验,比较有分寸的利用和控制佛教,既不因崇拜支持而使其发展过度,又不因规范管理而对其造成摧残,因此才使明代佛教基本呈现为一种平稳发展状态。
关键词: 邢台市 佛教 宗教文化

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曾岀家为僧的经历,使他在建国之初就对汉传佛教持全面支持态度,这也是禅、净、律、天台、贤首诸宗均能在明初得以恢复发展的主要政治原因。此后明代诸帝绝大多数是在推崇宋明理学的同时,兼崇佛教。以“儒家为主,佛道辅翼”为意识形态结构,使得明代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文化上的儒释道三教融合达到很高的程度。明王朝充分吸收历代佛教管理体制方面的成功经验,比较有分寸的利用和控制佛教,既不因崇拜支持而使其发展过度,又不因规范管理而对其造成摧残,因此才使明代佛教基本呈现为一种平稳发展状态。
  清王朝的佛教政策几乎完全承袭于明代。在对佛教的管理上,清王朝依照明代的僧官制,在朝廷设僧录司,所有僧官都经礼部考选,由吏部委任。各府、州、县僧官则由各省布政司遴选,报呈礼部授职。自上而下所有僧官的职别名称,亦与明代无异,即府设僧纲,州设僧正,县设僧会。但自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由于中国社会及佛教自身发展中的诸多原因,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开始进入萧条期。就中国社会发展而言,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迫使有识之士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西方,使得西方的近代科学、哲学乃至宗教开始对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佛教却因无助于解决迫切的社会问题,逐渐遭到人们的鄙视、冷落乃至淡忘。就佛教自身的发展而言,佛教理论的过分世俗化、僧尼佛学修养的不断下降,又导致了佛教理论的停滞和宗派的流于形式,使得当时的僧团队伍根本无力承担振兴佛教之使命,只好与道教、民间宗教交相为伍,甚至把主要的法事活动转移到了为世俗百姓追求现世利益如祛病消灾.增福添寿、保子佑孙、超度亡灵、提供宗教服务上。或者说,清代佛教的迅速庸俗化,不但最终动摇了其自身崇高的宗教地位,也逐渐失去了令人信服的感召力。
  明清顺德府一带的佛教基本上就是在上述的历史大背景下,沿着上述的历史脉络而发展的。但由于佛教文化在此特有的深厚积淀,又使这里高僧辈出,倾尽心力为振兴渐趋萧条的中国佛教频开新篇。其中,首屈一指的则非小山宗书莫属。宗书俗籍顺德府南和县(今邢台市南和县),明正德九年(1514年)出家于邢台幵元寺,为大开元宗祖师广恩座下第十一代传人。此后他曾先后游学住持嵩山少林寺、燕京兴德寺,洛阳天庆寺、山西五台山。自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始,宗书开始住持燕京宗镜庵,静心修禅,一些佛教典籍因称他为“宗镜小山”。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三十四年(1555年),少林僧众接连三次敦请宗书前往嵩山,住持少林寺,均被其辞谢。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当时任河南巡抚的都御史吴山与少林耆宿再次秉诚礼请宗书住持少林时,他才为了重振几近寂没的曹洞宗风,毅然赴礼部领命赴任。自此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经过宗书的十年苦心经营,不但使颓败不堪的少林祖庭焕然一新,且使曹洞法门再次振兴于全国。由明入清,流布于江南各地的曹洞宗诸缘法系、云居法系、寿昌法系、博山法系、鼓山法系、东苑法系,便都出自于宗书法脉。
  无极明信俗籍明顺德府沙河县(今邢台沙河市),八岁时出家于邢台天宁寺,为太保宗开山祖师虚照座下第代传人。明信而立之后,开始游学,并在燕京延寿寺得临济宗第二十五祖翠峰德山亲传印可后,入住京西吉祥禅院,以常养为怀。另据《贤首宗乘》,明信还曾随鲁庵普泰潜心学习贤首教旨二十余年,深得其要,并由其弟子雪浪洪恩继承后,渐传江南。万历元年(1574年)前,年近花甲的明信曾自燕京回邢台天宁寺凭吊祖塔,并应天宁寺僧之请,为太保宗续订“智能广达,妙用无方,蕴空实际,祖道崇香”十六字法脉。据此可知,明信不仅对弘扬、传承曹洞、临济二禅宗贡献颇大,而且继往幵来,对贤首即华严宗亦有重新振作之功。
  海宽涵宇俗籍顺德府内丘县(今邢台市内丘县),出家于内丘都城寺即圆津庵,后游学于嵩山少林,从住持慧喜心悦参禅,饱受钳锤,方得印可,成为曹洞宗第二十八世传人。崇祯十二年(1639年),慧喜圆寂。自当年七月海宽接受礼部任命,成为少林寺住持起,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灭亡,少林寺风沙迷月,梵宇穿云,一直都处于兵慌马乱,改朝换代的社会大动荡中。临危受命的海宽只能在兵火之余,团结众僧勉力维持禅宗祖灯不灭,静观时变。顺治三年(1646年),定鼎北平(今北京)的清王朝根据河南地方官员的咨保公文,决定为海宽换发委任书。时在京城观风的海宽以有足疾,托辞不受,却在回归嵩山后多方结缘募资,重建少林,再振禅风。同时,海宽还竭其心力,考证编撰出了《释氏源流五家宗派世谱定祖图》,开始主持佛教界的拨乱反正。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王朝礼部根据河南地方官府和少林僧众的一再保举再次行文,任命海宽为少林寺第二十八代传法住持。当年四月初八佛诞日,接受任命的海宽在少林主持法会,登堂说法,面对着“一堂风冷淡千古”的萧条局面,决心大集法众,中兴祖庭。三年之后,他便使少林僧众重又发展到了六百多人。康熙二年(1663年),海宽在初祖庵主持大法会,并满怀希望的继福裕为少林演续的七十字法谱之后,又续订了一百二十字法谱。次年,海宽引身告退,把少林寺住持之职交与其弟子纯白永玉。但清王朝并未采纳海宽对其弟子永玉的推荐,任命永玉出任少林寺住持。所以,海宽也就成了少林寺有史以来,最后一位由朝廷任命的传法住持。
  通理达天俗籍清新河县(今邢台市新河县)苏田村,十岁时于本县慈明庵岀家为僧,旋赴本县东关十方院学习经论。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二十岁的通理游学燕京,礼拜潭柘山岫云寺方丈德彰为师并受具足戒,开始精研律部。雍正三年(1725年),通理又于京北香岩寺随不二老人研习《法华》,得到印可。此后他还曾随洞翁律主研习南山之律,随永祥有祖研究佛法秘要,随有章元焕研习华严经义,最终成为有清一代中兴华严宗和律宗的著名高僧。通理曾先后应邀弘法、住持北平万善寺、遗光寺、嘉兴寺、善应寺、香界寺、拈花寺,培养僧才不可胜计。乾隆十八年(1755年),通理奉命管理僧录司印务,并兼圆明园佛楼行走之职,入清字经馆助章嘉国师校译满文藏经,得到乾隆帝亲赐紫衣,成为乾隆帝的御前高僧。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秋,西藏班禅六世贝丹意希晋京祝贺乾隆帝七十大寿,特与通理一起为乾隆帝诵经赞呗,并在听通理畅论佛法大义和奥妙之旨后,向通理敬献了香帛曼达等礼物,乾隆帝因封通理为阐教禅师。通理作为知识渊博,圆融诸宗的一代高僧,著作等身,不但有《楞严指掌疏》等佛学著作八种三十五卷传世,且曾用心核对过《宗镜录》及教乘诸书,还曾为《莱根谭》的再版作序推介,以广流传。
  乾隆《顺德府志》在论述释、道二教在顺德府一带的发展状况时说:“琳宫梵宇,所在多有。创建例有明禁,而已成者未之或毁,良有深意。曾南丰云:彼之所以盛不由此,所自守者衰欤!士君子能使儒风丕振,理学昌明,彼二氏者任其伏间隐澳,谈元悟空,俱无足为世道人心患,固不系乎寺观之有无尔。”此论简明扼要,颇中明清两代佛教政策之肯繁。该书还记载,当时邢台县计有寺院三十二所,创建于明清两代的有温泉寺、普济庵、净圣庵、宝寿庵、惠济庵,重建或重修于明清两代的有幵元寺、观音寺、洪罗寺、高綦寺、温泉寺、圣水寺、下井寺、玉泉寺、圣果寺,海会庵等;沙河县计有寺院二十所,创建于明清两代的有普陀寺、中阳寺、迎恩寺、重阳寺、准提庵,重建或重修于明清两代的有三教堂、梵爱寺、漆泉寺、净峪寺等;南和县计有寺院二十四所,创建于明清两代的有城内圆通寺、西郭寨圆通寺、张村观音寺、澧水桥观音寺、镇洛观音寺、德胜寺、慈云庵及四座观音堂、白衣庵,重建或重修于明清两代的有慧炬寺、广胜寺、白佛寺,金刚寺、石佛寺、清泉寺、增福寺、清佛寺、圣寿寺、普润寺、水月寺等;乾隆《顺德府志》所记平乡县仅有寺院五所,光绪《平乡县志》所记该县寺院为十二所,创建于明代的有兴教寺、洪福寺、白佛寺、永兴寺、石佛寺、北福圣寺、华明寺,清代该县又创建了准提寺和尼庵一,观音堂三;重建或重修于明清两代的有福圣寺、普照寺、兴固寺;广宗县计有寺院十二所,创建于明清两代的有石佛寺二,永安寺,重建或重修于明清两代的有崇宁寺二、三教寺、青龙寺、永安寺、石佛寺及璞公庵、董里庵、月莲庵等佛教道场;巨鹿县计有寺院二十三所,今据嘉靖《顺德府志》、光绪《钜鹿县志》综合考证,可知创建于明清两代的有崇善寺、白佛寺,金阁寺,重建或重修于明清两代的有观音寺、镇午寺、三明寺、弥陀寺、兴福寺等;内丘县计有寺院三十八处,今可确考曾经明清两代重建或重修的有经阁寺、崇胜寺、清凉寺,圣寿寺,义重寺、延庆寺、梵云寺、千佛寺、圆津庵等,竹如庵、仁济庵、万寿庵则创建于明;明清时的唐山、隆平二县今已合并为邢台市隆尧县,今据乾隆《顺德府志》、雍正《畿辅通志》综合考证,明清时该二县计有寺院十二所,重建或重修于明清两代的有石佛寺、尊善寺、洪福寺、圣寿寺、崇兴寺、等相寺、兴福寺、明院寺等;任县计有寺院十四处,创建于明的仅古庵寺一所,其他如崇胜寺、清凉寺、白佛寺、广化寺、灵光寺、西明寺、洪教寺、八宝寺、神佛寺、圆胜寺、寿圣寺、观音堂、圣水庵等均在明清两代经过重建或重修。
  另据民国《宁晋县志》,当时宁晋县计有寺院三十一处,重建或重修于明清两代的有崇修寺、华岳行宫、华严寺、三教寺、石佛寺、清河寺、开元寺、胜福寺、兴宁寺等,创建于明清两代的有南禅寺、兴龙寺、风化寺、圆觉寺、大士庵、观音院等。
  据《清河文史辑览》,今邢台市清河县原有寺院十余所,曾重建或重修于明清两代的有隆兴寺、刘家村观音寺、石佛寺、龙行寺、法云寺、西赵庄古佛寺、代家屯古佛寺等。
  据民国《新河县志》,当时新河县原有寺院二十余处,创建于明代的有慈光寺、永庆寺、净业庵、慈明庵等。重建或重修于明清两代的有石佛寺、兴国寺,保宁寺、圣全寺、崇胜寺、兴教寺,观音寺等。
  据明、清各版《南宫县志》综合考证,今邢台南宫市原有寺院三十余所,曾重建或重修于明清两代的有普彤寺、洪济寺、兴复寺、庆和寺、报恩寺、重兴寺、法灵寺、永法寺、泰兴寺等。
  据雍正《畿辅通志》等文献考证,今邢台市威县明清时重建或重修的著名寺院有青龙寺、延寿寺、兴国寺、法云寺、崇馨寺等,今邢台市临西县明清时重建或重修的著名寺院有净域寺、圆觉寺、观音寺、宝泉寺、多福寺、石佛寺、慈航院等,今邢台市柏乡县明清时重建或重修的寺院有崇光寺、神应寺,通圣寺,弥陀寺、玉台寺等,今邢台市临城县重建或重修于明清两代的寺院有普利寺、鸾喜寺、草堂寺、天福寺、南泉寺、北泉寺等,创建于明清两代的有龙泉寺、宝峰寺、千佛庵等。

知识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宏观处着眼、微观处入手,通过历史分期、高僧生平、寺院兴废,简要叙述了邢台这一特定地域内的佛教文化发展状况。精美的图片、流畅的文字,可以使读者既直观、又理性地了解到邢台佛教文化的精华所在,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