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隋唐到五代邢州之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815
颗粒名称: 3、隋唐到五代邢州之佛教
分类号: B948
页数: 12
页码: 22-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二次大一统王朝的重建期,国力雄厚,文化繁荣。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佛教逐步实现中国化并进入鼎盛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在北朝襄国郡基础上改设的邢州佛教亦不例外。这时的中国佛教不仅完成了对此前各种佛教理论的总结和概括,而且出现了如天台、三论、净土、唯识、华严、律、密、禅等自成体系,各具特点,规模空前庞大的宗派。
关键词: 邢台市 佛教 宗教文化

内容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二次大一统王朝的重建期,国力雄厚,文化繁荣。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佛教逐步实现中国化并进入鼎盛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在北朝襄国郡基础上改设的邢州佛教亦不例外。这时的中国佛教不仅完成了对此前各种佛教理论的总结和概括,而且出现了如天台、三论、净土、唯识、华严、律、密、禅等自成体系,各具特点,规模空前庞大的宗派。
  隋唐佛教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形势,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它首先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从长期分裂割据到相对政治统一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隋开皇元年(518年),诞生于尼寺的隋王朝开国皇帝杨坚出于对佛教兴慈劝善,资助王化的深刻领悟,即位之初就曾以佛门弟子的口吻,宣称“律师度人为善,弟子禁人为恶,言虽有异,意则不殊”,“我兴由佛法”,使得曾遭北周武帝灭佛打击的北统佛教迅速复兴。开皇九年(589年)正月,隋军攻克南陈首都建业,南陈灭亡,隋王朝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中国近三百年战乱与封建割据。两年后,杨坚诏示天下:“朕位在人王,绍隆王室,永言至理,弘阐大乘。”几乎将佛教提到了国教的高度。一代译经大师,柏人(今邢台市隆尧县境)彦悰即于此时被奉请入长安大兴善寺,主持佛经翻译。仁寿年间(601一604年),杨坚又两次下令在全国各州兴建舍利宝塔共110座,同时举行统一标准的大规模法事活动。其中,邢州(今邢台市)的舍利宝塔被选建在泛爱寺(或即今邢台开元寺),贝州(今邢台市清河县)的舍利宝塔选建在宝融寺(北宋时改名隆兴寺)。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为“破斥南北,禅义均弘”,统一中国佛教,则在东都洛阳建四道场,召天下名僧居,为他们不断交流,相互影响提供条件,使北统的禅法修持和南统的义理研究得到交融与贯通。由隋入唐后,唐太宗李世民虽曾一再宣称他“所好唯尧舜周孔之道”,“至于佛教,非意所遵”,实则对佛教亦曾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心,数度下诏普度僧尼,占地建寺,优礼名僧。昭庆县(今邢台市隆尧县境)唐祖陵规划,始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至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方告竣工。附建于此的大唐帝陵光业寺,亦于同时规划兴建。有唐一代,除唐武宗曾一度灭佛外,其他诸帝与唐太宗一样,对佛教均行支持、利用政策。但由于他们对佛教信仰强调的方面不同,支持的僧团亦有不同,从而也就决定了佛教在强调统一性的同时,又必然地形成了不同的宗派。
  隋唐时以田产为主体的寺院经济继续发展,也为佛教的盛行及其宗派的标然林立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当时朝廷敕建的国家大寺除有口分之田外,还“别有敕赐田庄,所有供给,并是国家供养”,邢州开元寺即是这样由皇帝敕额的国家大寺,该寺塔林及塔林周围的寺有田产,即始于唐。同时,一些官僚豪富也纷纷建立华池兰若(即私立寺庙),广招僧众供养并利用他们经营田地牟利。邢州天宁寺就是始建于唐的华池兰若。加之一些寺院还兼营长生库及工商杂业,竟致当时“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由于有了强大的寺院经济,僧侣迫切需要以宗派形式强化其僧团组织,维护既得的经济权益和相应的社会地位,从而产生以继承祖师衣钵(佛学理论)与寺产为标志的方丈世袭制,并直接催生出了众多的佛教宗派。
  隋唐佛教的盛行及其宗派的形成,也是佛教在中国长期发展后的必然结果。当时的中国经过长期战乱和封建割据后,政治、文化渐趋统一,佛学逐步一致,很多高僧博览群经,知识精深,各有独到见解,“教相判释”即判教活动得以流行,开宗立派的条件因而具备。所谓判教,即判别或判定佛说各类经典的意义和地位。各个佛教宗派为调合佛教内部的不同说法,树立本宗的正统和权威,会对先后所出经典从形式到内容给予重新排列和估价,分别深浅、大小、权实、偏圆等’用以确定本宗为佛的最完满说教。通过判教,佛教各宗派还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学,道教等进行分析,决定取舍并有机融入自己的学说。但追根寻源,隋唐中国佛教各大宗派得以创立的基础,几乎全都是佛图澄、道安等前辈高僧毕生弘扬的大乘般若学,其酝酿、创建和发展又都和邢州(即隋前之襄国)一带的佛门高僧有着至关重要、至为密切之关系。
  天台宗尊龙树菩萨为初祖、以北齐慧文为二祖、南陈慧思为三祖,实际开创人却是陈隋之际的四祖智。智是慧思的嫡传弟子,曾于南陈太建七年(575年)率僧众廿余人入居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国清寺十年,该宗故以天台为名。该宗奉《法华经》为经中之王,又以智所撰《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为依据,故又称法华宗。天台宗主张“双弘定慧”,即研习经义和修持禅定并重,并以“真如缘起”为出发点,创立了“一念三千”、“一心三观圆融三谛”的基础理论,指出“泥洹(即涅槃)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止,即禅,或称定,亦即通过坐禅入定之法求得心之寂静;观,即般若,或称慧,系指佛教的智慧、义理,亦即修持者对心的反省观察。这就是把此前南统的重义理和北统的求禅定化为一统了。祖籍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的天台宗高僧智璪和法彦,都是智的亲传弟子。另据宋修《高僧传》等诸多文献考证,被后世传为文殊、普贤二菩萨转世的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曾于宪、穆、敬、文四朝时(806一840年)栖隐天台三十余年,定慧双修。据明、清各版《顺德府志》、《任县志》记载,任县双蓬头村即是寒山、拾得故里,或称今双蓬头村东之国清寺遗址即是寒山、拾得最初岀家修行之所。该处至今尚存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所立《直隶顺德府任县双蓬头重修天台寺碑记》,记述寒山、拾得当时行状。
  华严宗以宗奉《华严经》而得名,由于该宗力主法界缘起论,又称法界宗。又由于该宗实际幵创者法藏曾被武则天赐号贤首,也称贤首宗。华严宗追认陈隋间的杜顺为始祖,尊著有《华严孔目章》、《华严五十要问答》、《华严一乘法门》的智俨为二祖。法藏作为该宗三祖,则在参与翻译八十卷《华严经》后,著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旨归》、《华严金狮子章》等。籍贯贝州(今邢台市清河县)的华严宗高僧智隐,则是法藏的入室弟子,对华严宗的承前启后具有不可或替之重要地位。
  三论宗因崇尚龙树及其弟子提婆、龙智所著《中论》、《十二门论》、《百论》而得名,又因该宗倡导“诸法性空”,亦名法性宗。该宗酝酿于鸠摩罗什及其弟子道生、僧睿、昙影、慧观,慧严等,而他们在追随鸠摩罗什之前,多是佛图澄的再传弟子。
  净士宗又称莲宗,源起于道安之高足、佛图澄的再传弟子慧远于东晋元兴元年(402年)在江西庐山结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慧远亦因此被该宗奉为初祖。该宗主奉三经一论,即龙树所著《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和世亲所撰《往生论》,并提倡大修功德,营塔造寺,后与禅宗逐渐合流。现存中国佛教文化遗迹多与净土宗有关,邢台亦不例外。
  唯识宗因唐太宗、唐高宗父子大力支持而创建。该宗尊梵僧无著、世亲为远祖,以梵僧戒贤为开山,而实际创建者是唐僧玄奘。该宗所依经典主要是《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和由玄奘、窥基师徒揉译的《成唯识论》。窥基撰《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撰《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撰《成唯识论演秘钞》则被该宗推崇为“唯识三大部”。因该宗由分析法相入手而阐释“唯识真性”之义,又名法相宗,还因窥基常住长安慈恩寺被称为慈恩宗。该宗以“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为宗旨,主张“三自性”、“阿赖耶识”和“五种姓”说,反对人人均可成佛,因而无法取得广大民众之信仰,很快便转向衰微。玄奘前往印度取经之前,即武德五年(622年)曾自荆扬北上,专程至赵州廮陶县(今邢台市宁晋县)普照庵(即后之云台寺)
  随高僧道深研习《成实论》,共计八个月之久。玄奘取经归国后,奉唐太宗敕命入住长安弘福寺,开设译场译经时,又专程把道深从廮陶请到了长安,担任证义大德,以示道深与其特有的师徒关系。
  律宗是中国佛教中以研习、传持戒律为主的宗派。就佛教典籍而言,戒律是经、律、论三藏之一;就佛教教义而言,戒又是戒、定、慧三学之首。但在隋唐之前,中国只有律学,而无律宗。律宗虽然尊慧光为始祖,但在中国重视戒律之第一人,是在襄国弘法的佛图澄,即道安所谓“至澄和尚,多所正焉”。首为中国僧尼制定戒律规范者,是道安。实际开创中国佛教律宗者,则是祖籍廮陶(今邢台市宁晋县)的禅学大德僧稠的三传弟子、祖籍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的律学高僧慧之高足、唐僧道宣。关乎此,道宣曾在编著《续高僧传》时无限怀念、无比感慨地说,他随慧学律十年,期间慧曾教诲他:“戒净定明,道之次矣;宜先学律,持犯昭融,然后可也。”道宣晚年人慧安葬之终南山,潜心著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等五大部及《广弘明集》、《续高僧传》等,并以大乘教义讲解“四分律”,得弟子千余,被称为律宗之“南山宗”,以别于由相州日光寺法砺所传“相部宗”,由西太原寺东塔院怀素所传“东塔宗”。但相部、东塔二宗仅小有流传,只有南山律宗一枝独盛,传承不绝。
  密宗奉《大日经》、《金刚顶经》等佛教秘笈为圭臬,经唐开元时梵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翻译传播,并由唐玄宗亲为扶植和提倡,正式形成宗派后流传中国。唐邢州开元寺的曼陀罗道场即奉唐玄宗敕命而建。密宗认为大日如来佛(即毗卢遮那佛)的智慧之光可以遍照一切处,是宇宙万物之本体;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则是宇宙万物之体性,分属胎藏、金刚二界;大,三昧、法、羯摩等四种曼陀罗又名四智印,则是宇宙万物之相状。六大、四曼又和身、语、意三密息息相通。所以,众生修行必依三密,即手结印契为身密,口诵真言为语密,念念观想大日如来为意密,从而可以无比自在,超越时空,即身成佛。密宗在中国的第一传人,即是祖籍钜鹿(今邢台市巨鹿县)的密宗二祖僧一行。
  禅宗主张重在“修心”、“见性”的禅定,并把这种修持称为“传佛心印”,以觉悟所称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故又称佛心宗。该宗在中国最初表现为禅学,盛行于北朝,故所尊初祖是继佛陀、僧稠在嵩山面壁修禅的梵僧菩提达摩。但禅宗主张的顿悟说,实起源于道生,中唐之后禅宗创立,并盛弘于晚唐五代和北宋,直至金、元、明、清,成为在中国流传最久、势力最大,影响最广、也最为中国化的佛教宗派。按照禅宗正统谱系,菩提达摩而下,依次为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由初祖至四祖皆依师例,不说法,不著书。所以,原立于邢州开元寺内的宋徽宗《敕赐开元寺圆照塔记》碑明确记载:该寺“有梵刹崛起于前者”,为“二祖传钵之地“,却不得其详。五祖弘忍始开山授徒,多至千余,其中继其而起的神秀应诏至洛阳长安弘法,慧能在岭南弘法,时称“南能北秀”。
  但慧能被确立为禅宗六祖,却有一番波折。据有关文献记载,神秀原为弘忍门下七百众之首。弘忍圆寂后,他率众入住荆州当阳度门寺,旋被武则天请至两京传法,在内道场供养,至唐中宗时尤被礼重,素有“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之称。神龙二年(706年)神秀圆寂,张说奉敕撰《大通禅师碑铭》,为中国禅宗开列传法系统时,明确神秀为“东山之法”的正统继承人,亦即禅宗六祖。这一谱系稍后又在李邕所撰《嵩岳寺碑》、《大照禅师碑》、严挺之所撰《大证禅师碑》中得到确认。时至开元二十二年(234年),慧能的弟子神会在滑台大云寺设无遮大会,开始颠覆神秀在禅宗史上的六祖地位,明确宣称慧能才是得到真传的禅宗六祖。神会“为天下学道者定宗旨,为天下学道者辨是非”,故不许把神秀妄竖为禅宗第六祖,更不许神秀弟子普寂自称为禅宗第七代。神会对神秀一系的这次攻击单刀直入,却因当时普寂健在且为朝野所宗,并无立竿见影之效。天宝四年(745年),神会被兵部侍郎宋鼎请入洛阳,再作《南宗定是非论》和《显宗论》,才使慧能的“曹溪了义大播于洛阳”,神会的“荷泽顿门派流于天下”。为了巩固慧能的禅宗六祖地位,神会特在洛阳荷泽寺为慧能建树真堂,并分别在该寺和滑台大云寺、邢州开元寺树立由宋鼎撰文、史维则书丹的《能大师碑》,以垂永远。神会所以要选这三座大寺为慧能立碑,一是因为他晚年一直住持荷泽寺,弘扬慧能之学并创立了“荷泽顿门”,又称荷泽宗;二是他曾首在滑台大云寺设无遮大会,为慧能力争六祖之位;三是邢州开元寺曾为禅宗二祖慧可的传钵之地,堪称禅宗祖庭之一而影响深远。
  慧能作为中国禅宗六祖的地位经神会力争确立后,其座下弟子又分为荷泽、青原、南岳三大系统。唐德宗时楷定禅门宗旨时,虽曾明确神会为禅宗七祖,其法统为荷泽宗,但仅三传便告中绝。青原行思传石头希迁,再传天皇道悟、药山惟严等,残唐五代时从天皇道悟门下衍生出由云门文偃开创的云门宗、玄沙师备及法眼文益等开创的法眼宗、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幵创的曹洞宗;南岳怀让传马祖道一,再传百丈怀海,残唐五代时其门下沩山灵祐及仰山惠寂开创了沩仰宗、黄檗希运及临济义玄开创了临济宗。云门、法眼、曹洞、沩仰、临济五宗,即所谓中国禅宗的“一花五叶”。其中,云门、法眼、沩仰三宗至北宋初即告中衰,只有曹洞、临济二宗久传不衰,但曹洞宗远不如临济宗发达,所以北宋时即有“临天下,曹一角”之说。
  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敕令灭佛,仅许在长安、洛阳二京各留寺两所,僧各三十人。天下各州城留寺一所,僧二十、十、五人不等。其他各寺限期拆毁,僧尼立即还俗。由于此举彻底破坏了寺院经济,使得中国佛教元气大伤,依靠国家供养的天台、三论、唯实、华严、净土、律、密等宗均遭致命打击而一蹶不振。此后逐渐复兴的中国佛教,基本上便成了主张"农禅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禅宗天下。在残唐五代这一中国佛教的恢复期内,出自邢州一带的禅宗大德则有籍贯邢州钜鹿县(今邢台市巨鹿县)、荷泽宗开山神会的嫡传弟子行觉;出家于内丘鹊山、受戒于邢州开元寺、禅悟于马祖道一再传弟子招贤景岑座下的恒通;籍贯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得道于德山宣鉴门下弟子岩头全奯的诲机,籍贯邢台县,得道于石头希迁三传弟子投子大同的岩俊。
  邢台父老历来口传:“唐修寺,宋修塔”。据地方志乘记载,今邢台市辖地寺院大多创建、重修于隋唐五代时期。其中,邢台城内(即隋唐五代北宋邢州治所)有开元寺、天宁寺、净土寺;邢台县(隋唐五代北宋之龙冈县,宣和二年改名邢台县)域内有西黄村圣水寺、太平村兴福寺、时村建福寺、净峪寺、南会村古定光佛寺、皇寺村玉泉寺、尚汪村下井寺(又称宁照寺)、浆水村灵岩寺、石兰峪龙泉寺;沙河县有寺庄漆泉寺、城内梵爱寺、南王村建福寺、丈八村延庆寺、东葛泉村葛泉寺、权村功德寺;南和县有阎里村广胜寺、善友桥千佛寺;平乡县有八辛庄寺;广宗县有北孝路青龙寺、牛家寨钟楼寺、尹村莲社庵;巨鹿县有城内三明寺、任李花窝弥陀寺、大留庄兴福寺;隆尧县(由原隆平、尧山二县合并)境有尧山隆兴寺,景福村安乐寺、北楼村永康寺、尹村尊善寺、王伊村大唐帝陵光业寺、任村明院寺、阎庄崇兴寺、西董村兴福寺;内丘县境有河渠村宝泉寺、垒东村兴福寺、常丰村天宁寺、尹村真原寺、张麻村龙泉寺、北阳店义重寺,张村千佛寺、辛汪村崇福寺、神头村妙音寺;任县境有台南村清凉寺、颜解村西明寺、北冯村洪教寺(唐名勤息院)、北阳固村八宝寺;清河县境有隆兴寺(隋名宝融寺)、龙行寺;宁晋县境有县城华祝寺、兴宁寺、李村寿圣寺、曹庄兴佛寺、中近村华岳寺、王近村华严寺、安上村云台寺(唐名普照庵)、靳村开元寺、大昭村兴福寺、河渠清河寺;临西境有下堡村净土寺、仓上村净域寺、龙潭村龙潭寺;南宫市有城内兴复寺、普彤寺、定觉寺和城西北七里石佛寺、高村报恩寺;威县境有城北青龙寺、延寿寺、经镇法云寺;临城县境有善利寺;柏乡县境有赵村玉台寺、城内崇光寺。但毫无疑问,这只是隋唐时邢州一带创建、重修寺院的一部分而非全数。
  由于时代久远,又曾迭遭“三武法难“及其他天灾人祸,隋唐五代时期在邢州一带建筑的砖木结构佛塔今已无存,但石质的塔式经幢尚有所遗,如邢州开元寺的唐十六面幢、后梁幢,临城县的唐镌五女塔等。

知识出处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佛源僧脉第一流——邢台佛教文化》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从宏观处着眼、微观处入手,通过历史分期、高僧生平、寺院兴废,简要叙述了邢台这一特定地域内的佛教文化发展状况。精美的图片、流畅的文字,可以使读者既直观、又理性地了解到邢台佛教文化的精华所在,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