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明的见证——邢台名胜古迹》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800
颗粒名称: 二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分类号: K928.702.2
页数: 74
页码: 31-104
摘要: 本文介绍了邢台市内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曹演庄遗址、鹿城岗城址、柏人城址、杜村遗址、柏畅城遗址、尧山城址、贝州城址、沙丘平台遗址、补要村遗址、临清古城遗址、后底阁遗址、小关村遗址、钜鹿郡城遗址、王固遗址、张家屯遗址、董家村寺庙遗址、灵霄山寨、邢台道德经幢、清风楼、顺德府文庙大成殿、邢台天宁寺、邢台火神庙、七里河御路石桥、普彤塔、威县弥勒经幢、平乡文庙大成殿、中张千佛阁、王交台牛王庙戏楼、广宗官署正堂、蛤蟆桥、潘氏贞节坊、息波亭及护城石堤、八里圈清真寺、兴固寺、英谈古寨、隆尧碑刻群、北柴村造像碑、南和造像碑、澧水石桥碑、宋君碑、重修南宫县学碑、平乡大观圣作之碑、广阳山石窟、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校旧址、侵华日军碉堡、田麻痒庄园、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司令部旧址、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领导机关旧址、临城煤矿遗址、韩厥墓、广宗王刘如意墓、塚子村古墓、吴村古墓、塔底村古墓、左村汉墓、任敖墓、游雅墓、西镇李氏墓、内丘宋代家族墓地、南宫白氏家庭墓地、曹鼐墓、朱正色墓、乔氏墓群、小架梅花拳创始人张从富墓、邹氏墓群。
关键词: 邢台市 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省

内容

1、曹演庄遗址
  曹演庄遗址位于邢台市桥西区曹演庄村东南市粮库院内,为商、战国时期文化遗址。1954年调查时发现,1956~1957年发掘。面积2万平方米。发掘面积2535平方米,该遗址包含两个时期的文物堆积,第①层为战国文化层,遗迹灰坑和水井。遗物有豆、碗、罐、尊、钵等。第②层和第③层为商文化层,遗迹有灰坑、陶窑、房址,出土遗物有石器、陶器、骨器、铜器等。上层陶器以粗绳纹矮足鬲最多,其次是半尖足鬲,此外尚有豆、盆、罐、甲骨、骨笄、骨刀、石铲等;下层以绳纹高足鬲为主,也有部分半高足鬲,另有镂空豆、圜底罐、石斧、甲骨等。从遗址出土文物判断,商代文化的早期早于殷墟文化一期,与祖乙迁邢的年代大体相当,是探索祖乙迁邢地望的重要考古依据。1982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鹿城岗城址
  鹿城岗城址位于邢台市旧城西北约10公里处,战国时期中等规模城址。城址平面略呈不规则形,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2000米,占地面积约为48万平方米。南垣最长,西部突起,约805米;西垣次之,约617米;北垣再次之,约591米;东垣最短,约560米。其中南垣、北垣基本呈平直的东西走向,东垣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西垣较曲折,约略呈西南——东北走向。现存西城垣大部,北城垣西端,南城垣西段,残高1~7米,南城垣中部偏西有一豁口。西城垣南段外侧取土剥落的立面可见清晰的夯层,厚约5~8厘米;局部取土坑穴暴露有夯窝,直径约6~8厘米。城址内遗物主要出土于城垣坍塌堆积中,有陶器、铜器和石器三类。陶器有板瓦、筒瓦,铜器为小件青铜器,石器为斧。以后由于多种原因该城被废弃,大部分面积被农田覆盖。
  因未有大型动土建设用地,地下层未被严重扰乱,保留了丰富的原始信息,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研究价值,也为研究邢台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柏人城址
  柏人城址位于河北省隆尧县城正西12.5公里的双碑乡亦城、城角二村周围,大体始建于春秋时期。该城近方形,西北部为斜角,东城墙长2225米,南城墙1915米,西城墙1451米,北城墙2426米,总长度8017米,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东、西城墙的南半段及南城墙除部分地段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外,大部分墙体轮廓清晰,保存基本完好。城墙基部宽16.5米,残高2~7米不等,墙体内部夯土层厚8厘米,墙体中部有木棍孔痕迹,孔径12-16厘米,上下、左右均距0.5米左右。外层夯土层厚9~12厘米。该城共有九座城门,东、西各三座,南二座,北一座。由勘测得知:城门宽约16.5米,护城河距城墙10米,向外宽18米。重点建筑集中区在城内北中部,亦城、城角二村以南,南北宽300米,东西长1400米,占地面积约4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5米。该城历年出土器物多为灰陶,器形有绳纹鬲、豆、盆、罐、宫殿大板瓦,筒瓦、排水槽、陶井等,还出土有青瓷钵、铜戈、铜箭簇、铜镜、钱币等。
  柏人城战国时期属赵国,秦时属邯郸郡。汉初置柏人县,属冀州赵国。唐天宝元年(742年),柏人城被洪水淹没而废,县治迁至现在隆尧县尧山镇,改名为尧山县。此后柏人城址内虽建有村庄,但文化层未经严重扰乱。柏人城是河北省保存比较完整的古代大型城址之一。1982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杜村遗址
  杜村遗址位于清河县王官庄乡杜村东侧,商代。遗址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20米,面积约20000平方米。1985年当地群众取土时发现,出土有陶器、铜器、石器、钱币和龟甲等遗物。陶器有:绳纹鬲、绳纹罐等;石器有镰、斧、铲等;铜器有鼎、爵、镰等。杜村遗址主要以商代遗址、墓葬为主,保存较好,内涵丰富,对研究商王朝的地望、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1993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柏畅城遗址
  柏畅城遗址位于临城县西竖乡东柏畅村,是战国至汉代的一处古城址。城垣依山势而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500米,东西宽约800米,总面积40万平方米。城墙西、南两面断续存在,北面和东面已被平掉。城址内外散布绳纹陶片及砖瓦碎片,城址曾出土青铜器和陶器。据《汉书•王子侯表》记载:“武帝元朔五年,封赵敬肃王子终古为柏畅侯”。《隆庆赵州志》卷一《地理志•古迹》载“柏畅亭,在临城县西十五里”。《水经》载:“汦水东经柏畅亭,即此。按《汉书•王子侯表》,武帝封赵敬肃王子终古为侯,建此,今废。俗呼为柏畅城”。
  1958年在城址西南800米处发现战国墓群,出土遗物有铜鼎、铜剑等;1984年在城址东北部靠近城垣处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兵器窖藏,出土铜戈4件,铜矛14件,傲32件,其中两件戈有铭文“柏人”2字,1件矛上铸有“郾王喜”字样;1985年城内又发现战国时期的冶炼作坊遗址,发现铜渣、木炭、铜镞、铜刀等遗物。1993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尧山城址
  尧山城址位于隆尧县尧山乡尧城镇村,唐至清代遗址。城址现埋于地下,现存城墙主要是在城的西北角,约500余米,残高7米,南城门高8米,宽20米,内外券表面均为0.46米宽的券条石砌筑。地下现存除六棱石柱为唐代建筑遗存外,多为元、明时期的遗存。
  石柱为六棱体,地表上的高度为1.7米,顶部浮雕盘龙。城址内出土的遗物有唐代陶罐、盆、青白瓷碗等。据史料记载,唐天宝元年(742年),柏人城被洪水淹没,始迁县城于此,更名尧山县。至宋大观年间,该城又被洪水淹没。因此,地下多为唐、宋时期遗存。
  1993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贝州城址贝州城址位于清河县城关乡城关村,宋代。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约600米。城墙夯筑,断续可见。城墙的东北角尚存500米,西南角尚存200米,西北角尚存200米,残高4~6米。城内采集遗物有白釉、青釉、白地黑花的瓷碗、盘、罐、瓶等陶器与瓷器残片,并在北墙下出土瓷碗和瓷缸。据《顺德府志》载“宋,清河县于端拱元年(988年)徙于永定镇,淳化五年(994年)又迁治今县城关”;《清河县志》载:“宋元祐中监官赵荐之重修,城周九里,高二丈,阔二丈”。据此分析,贝州城的始建年代当在宋淳化年间,北宋祐元年间(1086-1094年)又经过重修。1993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沙丘平台遗址
  沙丘平台遗址又称沙丘宫遗址,位于广宗县大平台村,时代为商至秦。原平台遗址面积较大,台地较高,几千年来,由于风雨剥蚀及人为破坏,平台范围逐渐缩小。现存沙丘平台遗址东西长10米,南北宽5米,高约2.5米,有明显夯土层。该遗址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据史料记载曾有三大历史事件发生于此。公元前十一世纪,商纣王大兴土木,筑苑台于沙丘,多取珍禽异兽置其中,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令众多宫女赤身追逐其间,狂歌滥饮,通宵达旦,成语“酒池肉林”即源于此;战国赵武灵王在此建造离宫,即沙丘宫,传位时,发生兵变,赵武灵王被困于此地,致使一代名君饿死于沙丘宫;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为取长生不老药出巡东游,在返回咸阳的途中驾崩于沙丘平台。赵高、李斯密不发丧,于此谋杀太子扶苏,另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史称“沙丘之变”。在沙丘平台遗址及周围地表残存有大量的砖瓦碎片,时代上起商周下至隋唐,在动土中还出土有西周陶鬲等完整器物。秦汉以来,文人墨客多来沙丘平台怀古凭吊,留下许多题咏沙丘的诗文,清代诗人王惆《探雀宫月》诗“武灵遗恨满沙丘,赵氏英名从此休。同去月来春寂寞,故宫雀鼠尚含羞”。2001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补要村遗址
  补要村遗址位于河北省临城县东镇镇补要村东和村东南镇楼公路南北两边平坦的农田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中公路切割遗址形成高3~5米的断崖。公路南边部分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80米,渠线内面积约8000平米。文化层堆积为:第一层耕土。第二层为灰褐土或黑褐土,深1.3~1.5米,有的灰坑深可超过2米。第三层为黄褐色土,较纯为生土层。公路北边遗址面积较大,试掘地层为:第一层耕土。第二层为黄沙土,厚约0.1米,层质稍硬。两层下出土一座双人合葬的土洞墓,随葬有陶罐和青瓷碗等,从随葬品看为唐代墓葬。第三、四层为商周时期文化堆积。第三层土色黄褐,较松软,夹杂有烧土粒等,厚0.5~0.6米,出土有陶片和石斧,陶片主要有夹沙黑陶、磨光陶片和绳纹陶片,偶有红陶片,器型有鬲、盆、罐。第四层为灰褐土,质松软,最深处超过1.8米,遗物较多,有绳纹陶鬲、磨光黑陶、夹砂陶片等,还见有贝壳、残断骨器等。第四层下有灰沟一条,出土有夹砂陶片、磨光陶片、彩陶片、红顶钵、石环、鹿角等,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较大,文化内涵丰实,时代跨越新石器时代的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是河北南部仅有的一处保存完好、遗物丰富的早期人类居住生活的遗址。
  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0、临清古城遗址
  临清县古城遗址位于临西县县城东南的仓上村东,时代是北魏至金。
  古城呈长方形,南北长6华里,东西宽3华里,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
  北城墙、北城门遗址犹存,北城门在北城墙中部偏东的位置,城墙基础宽15米,残高1米,夯土层明显。城内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主要有:古县衙、钟鼓楼、文庙、奶奶庙、净域寺等。
  城内建筑集中区在钟鼓楼和文庙之间。
  该城历年出土器物主要有:石斧、石弹、石磨、石柱础、兽吻、瓦当,陶灯、陶碗、盆等,青瓷钵、碗、罐、三彩器,宋代哥、定、钧等名窑产品,也有耀州窑刻花器,景德镇青白瓷枕、罐、碗、铁权、铜箭簇、铜镜、铜铁钱币等。
  金天会五年(1127年),因水患和大运河东移等原因,县治所东迁四十里至曹仁镇。此后,遗址除净域寺外全部变为农田,文化层未经严重扰乱,基本保持了原始状况。在古城址东南,有大范围的墓葬区,时代与古城使用年代一致。墓葬分布密集,是临清古县官宦名士墓地,部分遭到破坏,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文物价值。
  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1、后底阁遗址
  后底阁遗址位于南宫市紫冢镇,范围跨越后底阁、西底阁、杨家卷、贾屯4个自然村,北朝至唐时期遗址。遗址区东西长1428米,南北长1542米,面积1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大多都在0.2~0.5米之间,部分厚的地方为1米,跨地表深3~4米。2006年4月,南宫市紫冢镇后底阁村村民取土时发现石雕佛像70余块。发掘区位于后底阁村西,处于取土坑北侧,原为村民打谷场,处于遗址的西北部。村民取土发现的石造像,位于取土坑北壁。发掘面积430平方米,发现遗迹19处,其中灰坑15座,藏佛造像窖穴1座(H16),砖铺地面2处,共出土残汉白玉佛像300余块,并出土部分陶及汉白玉佛像残块30余件。灰沟中出土大量建筑构件,有砖、筒瓦、板瓦、铺地砖以及氏鸟吻残件,在填土中有许多白灰墙皮,有的还残存有红色彩绘。在灰沟边发现一处砖砌地面,另出土一块带铭文的汉白玉佛像残片,上有天宝十一载的纪年。另外在遗址外侧发现两处墓葬区:一处位于西底阁村南,遗址南缘;另一处位于贾屯村东,均为砖室墓,遭严重破坏。后底阁遗址在我省考古史上是少见的,尤其是汉白玉佛造像的出土是我省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曲阳县修德寺之后佛教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对推动佛教考古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2、小关村遗址
  小关村遗址位于南宫市北胡办事处小关村南,群英水库北库区,北齐时期寺庙遗址。遗址文化层上部被挖水库时人为破坏,距现地表4~5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2007年3月,群众耕地时出土北齐时期汉白玉佛造像残件50余块,部分造像佛座有铭文,个别有彩绘、泥金。经过专家调查,整个遗址暴露有北齐时期的砖、板瓦、筒瓦、砖雕残件和建筑构件。小关村遗址汉白玉石造像残件的出土,对推动佛教考古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3、钜鹿郡城遗址
  钜鹿郡城遗址位于河北省平乡县城西南14.3公里处的平乡镇,秦至东汉初期遗址。
  遗址城区近似正方形,东西宽1200米,南北长1300米,面积约1.56万平方米。现地表之上还存有断续的部分城墙,护城坡和护城河。1985年通过文物部门的调查、勘探,发现该城外筑有坚实的城墙,城门、护坡、护城河、外廓城;城内建筑有官署、寺庙、操兵场、民居等遗址。城墙宽10米,地表层以下城墙高3.3米,周长5000米。四门分东西南北,东西门宽4.2米,南北门宽5.5米,护城坡宽8米,护城河宽18米。不同方位的横剖面断层显示,该城古墙基础深度为3.3米,由15~20厘米灰土层夯基而成,城基最低基础座于沙土层之上。距地表0.5~1.3米的深处,发现了龙虎纹饰的汉瓦当碎片。距地表1.4~3.3米的深度文化层,有绳纹和各种硬印花灰泥质、夹砂质陶片出土。2005年,在配合邢临高速公路建设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古城廓,该城廓为土夯而成,宽10米,南城廓墙折而向东,被专家确定为镇鹿郡外城廓遗址。同时专家认定真正的古钜鹿郡城遗址,就在现城区范围之下。
  《畿辅通志》云“东挖堂阳钜鹿,西连水井三台,为天雄信都之孔道,山左山右之通衢”。其地理位置之重要,为历代兵家所必争,著名的钜鹿大战就发生在郡城周边一带。公元前228年,秦灭赵设钜鹿郡、钜鹿县,郡、县皆治于今平乡镇。
  西汉时钜鹿郡属冀州。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析钜鹿郡增置广平郡,钜鹿郡面积缩小。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有广平国以其县仍属钜鹿郡。该遗址的文化内涵为进一步研究钜鹿之战、钜鹿郡城与平乡境内王固沙丘苑台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14、王固遗址
  王固遗址位于平乡县城王固村,商至汉文化遗址。在该区域有2个取土坑,编号为1号和2号。1号坑,东西宽30米,南北长90米。在距地表6米深的土层发现有文化层,文化层厚0.7~1.1米,土质略硬,土色呈灰色,层内包含物有炭灰、红烧土块、碎骨、陶片。在此断层处,发现并出土了夹砂印方格纹陶罐和陶盆等器物。2号坑,东西宽200米,南北长150米。在距地表深5.5米处有文化层,文化层厚1.5~2.1米,土色呈灰色,层内包含物有炭灰、红烧土块、陶片、碎骨。在文化层中发现灰坑1处、陶窑2座,出土带有大篆“米”“京”文字陶片和多种纹饰陶片。1988年,在取土坑东南处发现战国墓一座,出土陶鼎、陶豆、陶盘、青铜剑等文物。王固遗址地层共分9层,经众多考古专家鉴定,此处为商至汉代的文化遗址,沙丘平台的一部分。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5、张家屯遗址
  张家屯遗址位于平乡县旧城(钜鹿郡遗址)东北二十二里,新县城(丰州镇)西南十八里,商代遗址。遗址在村南100米处的一取土深坑,坑断崖文化层厚约1.2~2.2米,土质松软,呈深灰色,包含有大量的炭灰和红烧土块、陶片、碎骨、蚌片。从断崖多处灰坑出土有绳纹陶片、陶鬲、陶纺轮、草拌泥块、骨头、蚌片。出土的夹砂陶、泥质陶又分为红陶和灰陶两种。张家屯村遗址位于《史记》和大量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沙丘台在邢州平乡县东北二十里,又云四十里”范围区域之内,当为“沙丘苑台”的一部分。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6、董家村寺庙遗址
  董家村寺庙遗址位于平乡县河古庙镇董家村村西北500米处,宋代。遗址南北长28米,东西宽18米,总面积504平方米。2004年4月群众起土时发现了该遗址,出土白石质罗汉圆雕像5尊,现场散布有砖、板瓦、陶盆、陶罐、陶器以及人骨等。断崖近底部发现有向东北方向倒塌的土坯墙、西向砖墙,墙上面为中间高两侧低的板瓦分布层。遗址分四层:第①层,耕土层,厚0.3~0.45米,含有大量当代遗迹、遗物。第②层,淤土层,距地表0.3~0.4米,层厚2.5~3米,由多层厚薄不一的黄绵沙层及胶泥土相互叠压组成。本层下在石造像出土点发现寺庙遗址1处,大型村落遗址1处,灰坑2处,砖室墓3座。第③层为宋代文化层,土质软,色灰褐,距地表深2.8~3.4米,层厚0.2~1米。
  本层含有大量烧土炭灰,局部残砖碎瓦较多,有少量白瓷片。西部地层较薄,向北、向东文化层逐渐变厚,并且包含物也较为丰富。第④层为生土层。董家村寺庙,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重建,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大水,寺庙被洪水淹没。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7、灵霄山寨
  灵霄山寨位于邢台县灵霄山。灵霄山位于太行山深处,海拔1062米,四面皆悬崖绝壁,山势壮丽,泉水长流。据传东汉末年,著名起义军领袖张角招兵纳将,聚义于此山。现用片石垒砌的四个寨门依稀可见,点将台、练兵场、百余级的上天梯、八角琉璃井遗痕可辨认。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乃至嗣后,山下相继兴建了灵霄寺、南寺塔。
  明代又有增建,现仍有灵霄塔、白石睡佛洞及大量历代碑刻。1993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8、邢台道德经幢邢台道德经幢位于邢台市桥东区清风园内,唐代。幢高6.89米,由顶、身、座三部分组成。幢八面棱体,阳刻篆额“大唐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注道德经一部”,一至七面刻楷书《道德经》原文及玄宗皇帝的注,第八面上部刻有”大唐开元二十七年,岁在单阅月中南吕五日乙丑,皇五从弟中散大夫使持节邢州诸军事守邢州刺史上柱国质建”,中部为宋端拱元年(988年)“重修邢州龙兴观道德经台记”,下部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及民国重修台记等。
  《道德经》为道教始祖老子著,唐玄宗甚尊崇之,亲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用道门威仪司马秀言,令天下诸州皆于一大观内立石刊刻,邢州刺史李质遂于邢州龙兴观内立此经幢。1982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清风楼
  清风楼位于邢台市府前南街,据府志记载:清风楼始建自唐、宋,后因战乱,遭毁,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重建。楼坐北朝南,立于高6.4米的墩台上。墩台南北向辟券洞可行人车,西侧有露天梯道可达台上。台上木结构楼阁为双层重檐布瓦歇山顶。底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回廊,平面上减去明间两缝梁架之前金柱,东次间设木楼梯。二层平面与一层相同,上部梁架构造为六椽袱用三柱,檐部用五踩双昂斗拱。一楼室内墙壁上镶嵌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的夏、秋、冬三景山水石刻三块。“郡楼远眺”是邢台八景之一。
  1982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顺德府文庙大成殿
  顺德府文庙大成殿位于邢台市内,现存大成殿为明成化年间所建。
  殿坐北朝南,建于石砌台基上,殿身面阔约21米,进深约15米,建筑面积315平方米。殿顶为单檐歇山绿琉璃瓦剪边顶,檐下施有七踩三昂斗拱,梁架进深六椽,五架梁前后单步梁用四柱。此殿为河北省现存最大的文庙单体建筑。
  大成殿是文庙中奉祀孔子神位的主殿。据《顺德府志》载:顺德府文庙始建于唐代,宋代多次维修,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重修,明天顺四年(1460年)和成化六年(1470年)先后两次修扩建,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又有增修。1993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1、邢台天宁寺
  邢台天宁寺位于邢台市内,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宋政和年间赐额“天宁万寿禅林”,元代成为邢台著名寺院,虚照禅师曾主持开宁寺。明代重修,占地约3万平方米。现存前殿,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过,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檐下施五踩斗拱,用材粗大,有元代风格,是邢台市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古建筑。1993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寺正在维修中。
  22、邢台火神庙
  邢台火神庙位于邢台市府前南街南端,残存古城墙的西侧,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后代曾有修缮。现存建筑六座:火神宝殿、东西配殿、库官殿、奶奶殿、送子殿,均为在原址上修复重建,仍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火神庙有完整的院落,东西长39米,南北宽50米,其中包括一段长38米、宽12米的古城墙,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火神宝殿坐北朝南,悬山绿琉璃瓦顶,面阔三间8.5米,进深四间10.1米,其中前部两间为卷棚顶抱厦三间,面阔同殿身,殿身构架为七架梁用三柱,梁柱多为自然材,前檐用一斗三升斗拱,共八攒,前部抱厦四架梁用二柱,抱厦与殿身顶部相交处形成天沟。殿内有塑像为火神及侍从;东配殿为药王殿,西殿为瘟神殿,均为绿琉璃瓦剪边的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灰瓦硬山顶。内院北端为奶奶殿,又称寝宫,面阔三间,塑有火神夫人。东侧为送子殿,坐东朝西,面阔一间,塑抱子老母。寺庙内还存有明、清重修碑九通。2001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3、七里河御路石桥
  七里河御路石桥位于邢台市桥东区柴家庄村南七里河内,清代。石桥长15.5米、宽3.2米、高1.9米,有7个近方形桥洞。桥洞宽窄不宽者1.7米,窄者0.95米。桥面为平面,由35块长方形条石南北向平铺而成,条石长以桥洞宽而定,条石宽在0.25~0.35米之间,厚均为0.15米。桥面由8面柱墙支撑,每墙宽大体为0.3米、高1.85米,两侧每两石间用形铁锯固定,中间6面柱墙最上层顶石中间凿有约0.05米的凹槽,两端高出,使该柱墙顶石面东西两侧有矮挡墙,以固定桥面东西移位;南北两端石柱墙除此外,还各自留有南北挡墙。石柱墙下用柏木抨插入沙层支撑,柏木扦呈黑色,桥洞及石桥东西两侧用条石呈南北向平铺护桥固沙,西侧条石缺失。现石桥东北角有“七里河修桥告竣碑文”石碑一通,高1.9米、宽0.8米、厚0.25米。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4、普彤塔
  普彤塔位于南宫市旧城村东北隅,该塔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后历代重修,现塔为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重修遗物。普彤塔建于一口井之上,为八角形楼阁式仿木结构实心砖塔,高九层,总高33米。
  普彤塔在建筑艺术上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塔基较高较粗,将整个塔身稳稳托住,显得粗壮有力。塔的第一、二层东西两面设置盲窗,一至四层南北两面设有佛龛,五层以上四面均设有佛龛。盲窗大体分直极和“万”字两种,龛可分为券形、竖长方形和"圭”形三种。一层塔体被砖墙包砌,檐部情况不明,二至九层檐下均为砖制仿木斗拱、檀及檀枋,九层檐上为瓦件盖顶。塔体外观逐层收分,一层为晚期墙体包砌,边长不清,二层每面边长2.9米,九层每面边长1.7米。1990年维修时发现一至六层塔心为边长1米的空筒,七、八、九层为实心,此空筒在建塔时当起测量垂直作用。
  1966年邢台地震时,从塔顶震落铜造像三尊,其中一尊铜佛背部刻有铭文“汉明帝永平十年正月十五日……至太和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海和尚重修,至嘉靖十五年七月十五日重修……”明嘉靖时对塔维修时,增置了“仰莲钻首”式铁质塔刹。1990年对普彤塔进行维修时,在龛中发现铜佛像、菩萨像及供养人立像44尊,均为明代,其中二级文物9件,三级文物33件,有待鉴定2件。1982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5、威县弥勒经幢
  威县弥勒经幢位于威县城内,建于北宋淳化二年(991年)。青石质,通高3.28米。幢身刻《弥勒菩萨上坐兜率天经》一部,落款题刻“朝散大夫前殿中丞前知华州常为自身年七十七有老翥预修生藏一所镌上开经一卷”。该幢原被积土掩埋于地下9米处,其中华盖以下四段为北宋元祐年间水灾后积土所埋,是当地地理变迁的实物资料。幢上刻弥勒经亦极为少见。1993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6、平乡文庙大成殿
  平乡文庙大成殿位于平乡县平乡镇,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元、明、清均有重修。现存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315平方米。单檐歇山布瓦绿琉璃剪边顶,梁架为六椽栿用四柱,椽下施七踩斗拱。1993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7、中张千佛阁中张千佛阁位于内丘县中张村,创建于唐天宝年间,寺中现存千佛阁,为明代建筑,因雕有千佛故得名。通高2.65米,长、宽各2.47米,用青石雕刻而成。上部有盖,下有底座,内有一尊石佛像,四壁辟拱门,门两侧有护法金刚。门上浮雕二龙戏珠及祥云图案,内外共有浮雕像近千尊。原寺中还有山门、中殿、后殿,两侧有偏殿,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1993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28、王交台牛王庙
  戏楼王交台牛王庙戏楼位于邢台市内丘县王交台村,建于清代,民国年间有增修。戏楼为砖木结构,由戏台、罩棚两大部分组成,样式独特。
  戏台又分前台和后台。戏台:砖木结构,为布瓦兽档单檐硬山卷棚顶,通高6.02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台中间有两根立柱,在此挂上幕帐,就分隔出前台和后台。前台三面大敞,有六根石柱支撑,面积阔于后台,整个戏台呈“凸”字形,两边各留跨耳。罩棚:木质结构,布瓦卷棚顶,棚下设有二十六根立柱顶支,便于避雨、防潮,其中外围的8根巧妙地设置成石柱,地面青砖土曼地。罩棚的前脸是这一建筑的最精彩的部分,曲脊挑檐门脸,设置斗拱精巧,两个角檐翘起。在戏楼的戏台下还设有排水设施的砖砌洞,一人多高,宽约2米,夏天在罩棚看戏,打开洞口,凉爽宜人。空洞对舞台的音响还能起到膨音的效果。2006年戏楼落架大修。与戏楼对峙的原有一座牛王庙,昔日被毁,2006年在旧址新建牛王庙,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993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9、广宗官署正堂
  广宗官署正堂俗称广宗县大堂,位于广宗县老城西大街,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后历代均有修缮,现仍保留着明代建筑的风格,是当时县衙的主要建筑。大堂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布瓦硬山顶,通高11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325平方米,为河北省现存的古代县级衙署之一。2001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0、蛤蟆桥
  蛤蟆桥位于临城县县城北黑城乡竹壁村东500米的午河上,明末清初修建。桥建于两河汇流之处,平面呈“人”字形,因南北桥东有一岩石形似蛤蟆而得名,又因桥为三叉两孔,又名“三叉紫金桥”或曰“双济桥”。全桥由南北桥、东桥和西桥组成,桥身由石灰岩石砌成,全长102米。南北桥长39米,宽3.9米,高7.1米,拱洞跨度9.5米,宽4.11米,高6.7米;东桥长38米,宽3.05米,高6.7米,拱洞跨度9.5米,宽4.11米,高5.7米;西桥长25米,宽4.9米。南北桥、东桥桥拱洞拱券均由青石组成,两拱下半部为青石横券;上半部则为青石纵券,各拱独立,共同组成整个桥拱。南北桥和东桥两侧桥拱均为独立青石纵券,两侧拱顶为浮雕吸水兽头,向下呈吸水状。桥上两侧由80根望柱,78块栏板组成桥栏。现南北桥东边仅存3块栏板,2根望柱;东桥南边仅存3块栏板,2根望柱;西桥西边仅存6块栏板,5根望柱。蛤蟆桥造型独特,古代匠师巧妙利用自然条件,使一桥将两河相隔的东西南北四方完全沟通,是中国古代桥梁设计的精巧之作,在全国绝无仅有。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1、潘氏贞节坊
  潘氏贞节坊位于临城县临城镇南程村,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修建。坊北原建祠堂,废于民国年间,现仅存此坊。贞节坊石灰岩石质料,以木结构手法构成三间四柱三楼式石结构建筑。坊高4.7米(现存高度),面阔5.17米。四柱均为抹角正方形,正楼两根三柱边长0.33米,高29米;次楼两根立柱边长0.31米,高2米,四柱之下均设抱鼓石,高1.3米,厚0.24米。抱鼓石上原雕四只狮子,均为蹲卧状,1966年被砸毁,其高度不可详知。鼓面直径0.29米。正楼两根立柱上阴刻楷书迎联(楹联):“节烈由来静女事,纲常须用贞妇担”十四字,字为10×7厘米。迎联上下为线刻荷叶纹饰,两侧为几何图纹。明间净宽1.95米,随梁坊上阴刻楷书:“旌表清故儒士赵芙之妻潘氏贞节坊”十五字,字为9×9厘米。扁额阴刻楷书“清标彤管",字为20×25厘米;上款阴刻楷书“文林郎临城县事知县何中鹢,儒学教谕陈尧章,训导冯君佐,典史桂光弘”,下款阴刻楷书"男赵思诚、赵思敬、孙赵晟、赵目祥、赵焽、赵智、赵星、曾孙赵廷臣、赵廷槐,大清乾隆岁次乙亥季春彀旦”。梁上浅浮雕两条巨龙,穿云出水,戏嬉火焰宝珠。
  正楼梁上立有四根高拱柱,当中嵌竖匾一方,内阴刻楷书“圣旨”二字。两侧次楼净宽0.97米,随梁坊阴刻楷书“江汉濯之”(东次楼),“秋阳暴之”(西次楼)8字,字为12×9厘米。三楼顶部均以巨石雕成楼顶,筒瓦屋面檐部雕瓦当滴水,四翼角外伸,翼角雕以鸱吻。正楼顶部屋脊上原立石雕宝瓶,现失。
  潘氏,临城县留村人,与赵芙定亲后,赵芙病逝,潘氏终不再嫁,守贞节,尽孝道,为公婆送终,受到世人传颂,县府申报当朝,乾隆帝亲下圣旨为潘氏建坊以表彰贞节孝道。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2、息波亭及护城石堤
  息波亭及护城石堤位于临城县城西南侧,明代修建。护城石堤由巨形石灰岩条石砌成,石下打以木桩,堤宽2.4米,高3米,长650米。
  石堤之上原列石马、石羊、石牛、石人,民国末年大部遗失,仅余一石牛。汦河石堤碑:明万历二十五年六月三日(1597年)原立于护城石堤南端,碑为青石质,高1.8米,宽1.8米,形制为仿照壁式,呈正方形。座为青石条雕刻而成,碑侧立石框,上为瓦脊式顶,中间镶碑身。
  碑阳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知县程鹏挎修筑河堤的申文,碑阴为苏长公(苏东坡)《前赤壁赋》全文。碑阳楷书42行,满行92字,全文共1585字。此碑,碑文底部剥蚀严重,除个别行少数文字剥蚀外,其余基本完好。碑阴,阴刻楷书24行,满行25字,全文共504字,基本完好。该碑所刻知县程鹏挎之申文内容,主要记叙波河泛滥变迁城池受危及修筑石堤的经过。息波亭:为知县程鹏抟在明万历26年(1598年)筑堤之后所建,含有平息河水泛滥之意。息波亭平面呈八角形,高5.5米,石柱木构架青瓦攒尖顶建筑。台基为青石质毛石砌筑直径9.6米,高0.8米,平面呈正八边形占地约36平方米。上布石檐柱八根,石柱断面均为八角形,柱高2.6米。柱下有覆盆式圆形柱础,柱础高17厘米(地表上尺寸),直径0.5米。内侧另有后加石柱四根,断面较檐柱为小,柱高2.7米,四柱为35x27厘米的抹角长方形,应为加固亭体木构架时所添建。石檐柱中部现存有卯孔,应为挂落或其它小木作装修,现均已无存。外八柱内外分别以隶楷书体阳刻古代诗句十四条,诗句上下浅浮雕荷花、荷叶,并施以金粉装饰。正东两柱内侧镌刻“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正西两柱内外镌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月到梧桐上,风来杨柳边”;正南两柱内外镌刻:“秋月扬明辉,春水满四泽”、“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正北两柱内外镌刻“夏云多奇峰,冬岭秀孤松”、“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诗句字体丰润劲媚,颇有书法艺术价值,惜1966年文革中被破坏,诗句下部字迹均遭砸击,但尚可辨认。息波亭现存石柱及木构架均为原构,其木构架构造独特,与明清时期的宜式建筑木构架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异,为中原地区所仅见,是一座具有独特构造的传统建筑实物资料,对研究我国传统建筑艺术有着较高的价值。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3、八里圈清真寺
  八里圈清真寺位于临西县东枣园乡八里圈村西部,坐西朝东,南北、东西各长57.5米,呈方形,占地面积3305平方米。八里圈清真寺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1425~1435年),中殿建于嘉靖年间,清道光年间增建抱厦,清代末年增建后大殿,明清建筑风格。主建筑西大殿面积360余平方米,四周建有南北讲堂及对厅、沐浴室共计二十一间。八里圈清真寺共有四进,一进为古棚出厦,古棚飞檐四出,上有盘龙卧兽;二进为前殿,始建于明代初年,抬梁式木结构,西阔三间,长11米,进深11米,有明柱四根,暗柱四根,柱高3.3米。前殿分前后两部分,相互连通,俱皆起脊,青色方砖铺顶;古棚与前殿中间有十扇高大木隔栅,隔栅上部是别具一格的花窗棱,下部是木雕花纹,中间是两扇木质大门,大门上方有硬木大匾一块,上书“与天同体”四个鎏金大字;三进为后殿,西阔三间9.7米,进深两间6.42米,梁架为抬梁式结构;中部为攒尖式天井,内有木质明柱四根;中间中部为钟楼,其西墙正中辟有一龛,为真主灵位所在,上书伊斯兰文;上部有一长方形墨书匾额,属伊斯兰文;再上部为砖砌道教风格的门扇建筑,两侧为桃形门簪,上部起栏额,两侧起变形林斗;再上部为两层砖砌的油额;油额上部为飞子两层,门面为青色瓦垄、瓦当及滴水;四进为拱窑式殿堂,后殿与拱窑式殿中间有隔墙,隔墙中间有三个凯旋式拱形大门,殿顶用木料叠成方形突起,是全殿最高处,顶端距地面23米。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4、兴固寺
  兴固寺位于河北省平乡县丰州镇窦冯马村西部,清代时期寺院。兴固寺坐北朝南,南部131.8米、北部162.8米,南北长113.5米,现存占地面积16718.6平方米。现中轴线上仅存三殿(民国六年)、大雄宝殿(1990年换顶),大殿东侧金刚舍利殿(清乾隆十五年)等主要建筑。三殿,又名天王殿,高9米,面宽三间,硬山瓦顶,抬梁式木架结构。殿内正面供奉弥勒佛,背后有护法弥陀站像,东西两壁彩绘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高10米,歇山顶滚龙花脊,殿内正面供释迦摩尼像。金刚舍利殿,清乾隆十五年重建,至今保存完好。面宽三楹,进深三间,高三丈余,硬山瓦顶,琉璃镶边,叠梁式木架结构,龙头凤尾斗拱,山花为高浮雕琉璃彩游龙戏珠,背顶东西砖雕“峻”“极”二字,殿前有两组三层砖雕饰头,集透雕、浮悬雕于一身,殿内木雕独特,梁檀柱架交接处的花牙角鱼互不对称,二十四块檀隔架雕造各异。殿内梁檀、托架、金坊遍施彩绘,因年代久远,彩绘匀变乌脱落、唯贴金游龙雨蚀不脱。殿内能看到的木架上都绘有双龙图案,全殿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龙图多达365幅。寺内尚存释佛真身舍利三颗、塔林、碑刻,大藏经20余卷。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5、英谈古寨
  英谈古寨位于邢台县西部太行山区路罗镇,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村域面积为4万平方米,传统的古建筑规模有4500平方米,是我国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石寨。
  相传黄巢起义军在此村扎过营地,各路英雄豪杰相聚于此,谈论战事,故得名英谈。抗战时期此村曾是国民党河北省政府驻地和冀南银行总部。村内的房屋依山就势,高低错落,院院相通,易出易进,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典型的古太行建筑风格。村内的小石楼楼体全部用小石块砌成,是全村最古老的建筑物。德和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路法云手所建,共有房屋33间,院内有滴水神泉一处;贵和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路法胜手所建,共有房屋97间;汝霖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路法尧手所建,依山就势,此院北房半石半楼,建筑别致,富有民俗特色;中和堂始建于咸丰年间,院在桥上,房下流水潺潺,院内有棵梨树,下细上粗,别具一格。古城墙始建于清咸丰六年,并有东南西北四门出入。
  中华第一波浪石影壁是用一块高有2米,宽有1.4米的天然奇石建成。
  2007年6月英谈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6、隆尧碑刻群
  隆尧碑刻群在隆尧县碑刻馆内,集中保存有隆尧境内自北魏至民国各时期碑、石刻300余件,其中重要的有:北魏杨翚碑,唐代的光业寺碑、安乐寺碑、王君德政碑、张习碑、永康寺碑、龙华寺碑,金代崇福寺碑、元代光武灵应碑以及乾隆御碑等。还存有唐代石狮、石塔及宋金时期经幢等石刻。
  杨翚碑,北魏延昌元年(512年)刻立,原在隆尧城西的田野里,1980年迁入此馆。碑青石质,高2.18、宽0.87米,座系后配。碑首半圆,六蟠螭绕顶,造型古朴简练。碑额刻魏书“魏故宁远将军广乐太守柏人男杨府君之碑”,正文楷书(魏体)23行,行43字,剥蚀严重。该碑以书法艺术著称,是魏书发展至成熟时期的佳作,见于多种著录。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列其书法为“精品上”;光业寺碑,原在隆尧城南的赵孟村西光业寺内,刻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碑青石质,身首一体,高4.37、宽1.4米,原座已失。碑首半圆形,四龙盘顶,每侧二龙,一为双角长目,一为独角圆目,较为罕见。碑身上中部刻“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正文40行,行80字,共3000余字。记载了唐高祖李渊的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第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生平事迹,追封帝号及建陵、建寺经过。碑文中载有“维王桑梓、本际城池”之句,证实了当地李氏祖先族葬之地即李唐祖籍(赵郡李),是解决李唐祖籍这一历史悬案、正经补史的重要的实物资料;安乐寺碑,唐太宗第十子纪王李慎任邢州刺史时所立,为盛唐书法精品。1982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7、北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位于平乡镇北柴村东福胜寺遗址上,1984年移至平乡县文化馆内,北齐天统元年(565年)刻立。碑青石质,通高2.3米、宽0.84米。圆首,浮雕六龙,额部为圭形龛,内刻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佛结助。趺坐于仰莲须弥座上,二弟子均为立式。碑阳上部为圆形龛,刻一佛六侍,中部方形龛,刻一佛四侍,底部六边形龛,均刻力士。下半部为题记,隶书,碑身其余空处,均刻供养人姓名及官职,上至太子侍官、太守、将军,下至邑令、参军约30余人,皆为柴姓。由此可知此地柴氏家族为官者甚众,该碑亦当为柴氏家族发愿碑。现碑身中上部断为两截,已黏接。碑首浮雕六龙完整。碑阳额部圭形龛及碑身上部两个方形龛内造像头部均被凿毁,下部仅存龛形,造像被凿掉。碑阴额部圭形龛及上部方形龛内造像全毁,下部题记及碑身空余处的供养人姓名、官职等大部腐蚀不清,龟趺座头部缺。北柴村造像碑布局严谨,雕刻精美,为研究柴氏家族及北朝的历史提供了可贵的文献资料。
  1982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8、南和造像碑
  南和造像碑南和造像碑位于南和县城北关人民医院院内,据县志载,此碑刻于北齐天保十年(559年),原为慧炬寺内遗物,寺已毁。碑青石质,高2.9米、宽1.45米、厚0.4米,圆形首。现碑身断为两截,碑阴阳两面均刻佛像。阳面雕刻精细,阴面粗糙。碑阳露出地面部分刻佛像32尊,头均残,方形和圭形佛龛12个。佛像下刻供养人姓名,正中佛龛右下方刻有“北齐天保己卯”纪年。碑阴露出地面部分半部刻佛像36尊,佛光形佛龛28个,下半部刻佛像17尊,圭形佛龛10个,凸形佛龛1个。现碑立在新建的水泥结构碑楼内,两侧被碑楼包裹,雕刻内容不详。北齐造像碑对研究北齐时期佛教历史和雕刻艺术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1982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9、澧水石桥碑澧水石桥碑位于南和县城关镇东韩村小学院内,刻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碑黑油石质,高2米,宽0.92米,厚0.29米,龟趺座,龟首被砸。半圆形碑首上刻四龙图案,龙头向侧外方下垂,额长方形,篆书阳文“大隋洛州南和县澧水石桥碑”12个字。阳面碑文为隶书阳文,共28行,行40字,字里行间略显方格,笔法工整,遒劲厚朴。碑阴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南和县县令易宗周题隋碑诗一首,碑额有易宗周之子篆书附识,称此碑“文学雄壮而隶书精妙,尤可师法”。碑身下部,由于风化剥蚀,部分字已漫漶不清,碑身两侧被人砸残,参差不齐。1976年建碑亭加以保护。该碑记载了隋代澧水河的泛滥、地理变化和当地民众修桥以济交通的事实,考证甚详,对研究澧水河的历史变迁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1982年7月,河北省入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0、宋君碑
  “大隋南宫令宋君之碑”,又名定觉寺碑,后人简称“宋君碑”,亦称“隋碑”,为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定觉寺住持僧尼(人称美尼姑)为感念南宫令宋景督建定觉寺而立,现位于南宫市文保所内。碑青石质,高1.85米,宽0.74米,厚0.23米,座已失。碑首半圆形,碑冠阳刻六螭,左右各三条,呈对称形,额刻佛龛,龛内刻一佛二菩萨,刀法有力,造型朴拙逼真,浮雕和线刻巧妙结合。碑阴篆额“大隋南官令宋景之碑”9个字。碑文阴刻隶书23行,每行40字,为僧尼以汉隶用药墨亲笔书写于石碑之上,内容多为佛教之言,似是写经,又重宣扬慈善为本。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浊漳泛滥,寺被淹废,碑幸存。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在今城东小街东头重建定觉寺,将此碑移至寺内。清末战乱,寺毁,碑失踪。1951年在原定觉寺附近的深水沟泥中发现了此碑,但未找到碑座,后配以碑座,重立于文化馆内。1995年从文化馆搬迁至文保所内并建碑亭。该碑碑文结构严谨,神采妩媚,流畅潇洒,风韵古朴,刻字笔画瘦硬,横笔两端方而粗,直笔硬而挺,笔势险峻,是隋代隶书代表作,被称为“文、篆、隶三妙”。1982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1、重修南宫县学碑重修南宫县学碑俗称南宫碑,位于南宫市东大街市政府院内,此处原为南宫县学所在地,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立,碑青石质,通高3.68米,碑首高1米,浮雕二龙戏珠,碑额篆书“重修文庙碑记”。碑身高2.28米,宽0.89米,厚0.25米,龟趺座高0.4米。碑阳正文为清代书法家、桐城派学者张裕钊撰文并书丹。碑文先简要记述南宫县学的变迁及沿革,后以“天下之治在于人才,而人才必出于学”的论点,批判了腐朽的科举制度,倡导明体达用之学。全文立论鲜明,结构严谨,文词简洁,宏论强辩,在当时不失为一篇切中时弊的政论文章。碑阴记重修文庙捐款人姓名、地址、款数。其字体结构里圆外方,挺拔劲健,每一个字横笔与竖笔相接围转之处,方中能圆,颇有神韵,圆中见方,内藏筋骨,使每一个字都显得既充实而又有余韵,达到了“柔、峻相兼、融而化之”,曾被誉为“在近代书坛上别开生面,独创一格”的“南宫碑体”,堪称“文、字”双美的书法艺术珍品。此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拓本解放前在京津书肆中就多有出售,风行海内外。
  碑原坐落在县文庙泮池之侧,该文庙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682年)。1927年10月,豫北红枪会攻占南宫城,战斗中该碑遭枪击,致使第七行“取”字,第八行“之”字缺损。1980年南宫县政府修建碑亭加以保护。现碑除“取”、“之”二字缺损、碑身下部微有风化外,余部保存完好。
  张裕钊,清咸丰元年(1851年)考中举人,是清代碑学书派中最有影响的书法大家之一,政治上曾依附曾国藩,为曾氏门下四弟子之一,但由于他不乐仕途,“独以治文为事”,曾历主金陵、武昌、莲池等书院。他不仅在学术上成就卓越,在书法上也造诣甚高。南宫县学碑是张裕钊书法风格成熟期即64岁之作品。1982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2、平乡大观圣作之碑
  大观圣作之碑位于河北省平乡县丰州镇西北平安公园之内,宋大观年间刻立。碑青石质,碑身为一块整体的石料雕刻而成,通高5.14米,宽1.38米,厚0.38米,碑额高1.4米,宽1.5米,浮雕七龙盘顶。碑额“大观圣作之碑"为权相蔡京题写;碑身高2.94米,正面刻宋徽宗颁发的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行"取士的诏旨,共1021字,现残存729字,为书学博士李时雍奉敕仿宋徽宗“瘦金体”摹写而成,笔法俊逸;碑阴额书“大钟主柴如意姊大娘”字样。碑两侧亦刻有文字,但镌刻年代在金大安三年之后,与碑初立之时相差100多年;龟趺座,高0.8米,宽1.5米,长2.7米,为两半块拼制而成。1984年,平乡县文教局将断碑的上段移至县文化馆,2001年又将该碑上段移至文体院内,2002年初将平乡镇文庙所余断碑及龟趺碑座—并移至县文体局院内。2006年,将该碑再次移至平安公园,2007年3月将该碑粘接矗立于公园东侧。
  据史料记载,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九月十八日,资正殿学士郑居正“奏乞以御笔八行诏旨摹刻于石,立于宫学,次及太学,辟雍天下郡邑。”大观二年(1108年)八月二十九日,礼部尚书兼侍讲郑久中“令以所赐刻石”,遂尊上命,刻石立于县学宫文庙内。
  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3、广阳山石窟
  广阳山石窟位于沙河市刘石岗乡渡口村北广阳山上,石窟及其附属文物时代分别为宋代和元代。广阳山石窟是由大小十几个水成岩洞窟组成的。
  其中最为久远和出名的有罗汉洞石窟、老君洞石窟、千佛洞石窟、霜洞石窟、草帽洞石窟、通天洞石窟、鸽子洞石窟、蝙蝠洞石窟、日落洞石窟、崔家楼等天然石窟。据该洞口现存摩崖石碑记载,罗汉洞石窟始建于大宋元丰七载甲子之岁(公元1084年),洞深15米,宽2米,高2米。东西两侧石壁上分上下两层,浮雕有释迦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十八罗汉、护法天神、侍童等33尊佛教人物,个个体态丰盈,神情迥异,尽显宋、元时代画像与浮雕艺术风格。
  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大多头部被毁。
  老君洞石窟原为天然石窟,进北向南出口。现洞深7.6米,宽3.4米,高2.9米。该石窟下方有一平台,大元元统年间(公元1334年),曾在平台上建有广阳庵,庵内供奉神像为道教尊神——道德天尊(老子)。明正德元年(1506年)重修广阳庵时,把老君神像移至山上的石窟内,老君洞石窟由此得名。草帽洞石窟位于老君洞石窟西边半山腰处,呈圆形,洞深2.5米,进口直径1.5米,高5米,洞顶成圆锥体,周边岩壁如农人所戴草帽般螺旋上升,形状极为奇妙。千佛洞石窟,洞深16米,宽3.5米,高2.5米。始建年代不详,现有清乾隆十五年重修碑一通矗立洞口,该洞窟现存石灰岩圆雕如来佛像一尊,高1.5米。据传,该洞原有数尊浮雕小佛像,高0.4米,均历遭毁损,现存无几。霜洞石窟位于广阳山顶西侧,洞深15米,宽2.5米,高5米。在广阳山石窟四周,除遗存有大量的石窟群外,还有千佛寺、三清宫、圣人室、尹喜寨等众多宗教文化遗迹及历代文人墨客的摩崖石刻与碑刻诗赋,大多为明清时期文人墨客的作品。
  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4、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校旧址
  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校旧址位于邢台市桥东区师专街邢台学院院内,建于1910年。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校原有九进院落,现仅存校舍两排,占地面积1462平方米,建筑面积579平方米,建筑格式为灰砖硬山式砖木结构。石质券顶式正门,高3.05米,宽1.9米,门口两侧有两列凹凸长方形石面装饰附于墙体,又称“倚柱”。门口上方为著名学者、目录学家傅增湘书丹“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校”匾额,黑底金字,近似楷书,右侧有“中华民国元年”、左侧有“傅增湘书”。匾额之上有三角形装饰建筑物,中间饰单株双叶花卉。北排房屋过道处有一个石质券门,门口两侧也有两列凹凸长方形石面装饰附于墙体。西侧房屋坍塌。院内有立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的直隶第四师范学堂地界碑。地界碑望柱形,柱头球形,柱身四面刻有"直隶第四师范学堂地界”字样。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校是废除科举制度后在邢台地区建立的第一所新式学校,是河北省建立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为我省新式教育奠定了基础,对于研究近现代的教育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5、侵华日军碉堡
  侵华日军碉堡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邢台市一中校区的西北隅,建于1938年。碉堡为圆形,穹窿顶,直径5米,外部高约3.47米,用砖和水泥浇筑而成,非常坚固。门洞位于堡身南侧,高约1.2米,门两侧有水泥门框,木门残块,右侧门框有残留的铁质门搭吊。堡体四周共有12个斗形的射击孔和3个斗形的瞭望孔。瞭望孔位于堡身与顶部交接处,射击孔位置较低,且有一个扇形的平台。堡内低于地面0.2米。目前,侵华日军碉堡除局部稍有残缺外,基本上保存完好。邢台市一中为了防止碉堡遭到破坏,在碉堡外安装了一圈铁栏杆。侵华日军碉堡是日军在邢台遗留下来唯一的军事建筑物,也是日军侵华铁的罪证,对人们进行警世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6、田麻痒庄园
  田麻痒庄园位于邢台县会宁镇北尚汪村,由清末民初邢台有名的大地主兼石油买办商田麻痒修建,耗资50万银元,于民国三年(1914年)动工,历时三年,1917年建成。庄园呈古堡式,坐北朝南,正门为砖砌券式,上有“保卫楼”,前有青石照壁,中轴线为青石铺壤甬路,东西两侧南北纵向排列两组三进四合院式建筑,前后相通,左右相连,房屋共122间。另有花园2处,戏楼1座。屋顶上每隔1米置垛口,垛口内有射击孔。所有建筑装修构件,均用砖、石、木雕琢而成,并施有彩绘。四合院北面是“义学”。这是冀南保存较完好的一座具有清末北方农村建筑风格的封建地主庄园。1993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7、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位于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是中国共产党培养造就军政干部的学校。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1937年初,“红大”随党中央机关迁移到延安,更名为抗大。
  1939年6月20日,抗大奉命深入敌后办学,延安总部组织了七个分校,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分校迁入邢台县西部山区,总部设在浆水镇前南峪村,政治部在浆水镇,供给处驻河东村,学员分散在附近坡子峪、宋家峪等几十个村庄驻防。当时由于战争环境艰苦,都是借用民房办校,为了迎接战略反攻,重返陕北绥德。到1946年2月10日改名为东北军政大学而完成其历史使命。现抗大分校旧址、阅兵台和朱德总司令在前南峪给抗大干部开会的旧址,保存较好,被列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抗大办学10年间,共培训高、中级军政干部十多万人,他们对我党我军的发展壮大,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也为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93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8、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司令部旧址
  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司令部旧址位于南宫市北大街。
  1938年2月~1939年2月,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司令部曾驻此地,作为冀南人民抗日战争指挥中心。该旧址建于1919年,原为天津“英美烟草公司南宫华兴公司烟草经销处”,有西楼两层12间,北屋5间,东屋6间,南屋4间,共27间房屋。
  “七七”事变后,八路军一二九师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于1937年11月12日,抽调30余名干部组成“挺进队”,孙继光任队长、胥光义任政委,作为主力部队东进的先锋军,开往冀南平原开创根据地。
  同年12月5日,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根据上级指示,派陈再道任司令员、李菁玉任政委的5个连组成“东进纵队”,从山西省和顺县石拐镇出发,于1938年1月14日开赴冀南,1938年2月8日进驻南宫县城。东进纵队在南宫期间先后在周围十余个县发展了党组织,建立了政权,创办了机关报《救亡民报》,成立了冀南行政主任公署,建立了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培训抗日干部1400余名,先后收编和改编一些地方游杂武装和抗日义勇军,粉碎了国民党河北省主席鹿钟麟与八路军争夺根据地的阴谋,取得了两次反“扫荡”的重大胜利。在此期间,邓小平、徐向前、宋任穷在南宫会见了来访的美国驻华大使馆海军武官伊•福•卡乐逊,邓小平与国民党军第十军团司令官石友三进行了两次会谈。
  宋任穷率讨逆大军将石友三部3万余众驱出冀南,取得了反顽讨逆斗争的重大胜利。1939年2月9日,南宫县城沦陷,冀南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转移到威县农村开展游击战。
  解放后,“旧址”为南宫县人民银行使用,后为干部职工家属院落,1984年由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划归县文体局管理,作为文保所办公地点。旧址现在西楼双层12间,北屋5间,基本完好,原东屋和南屋于1993年倒塌。1994年,当地清除倒塌房屋,并对现存建筑进行维修。2001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9、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领导机关旧址
  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领导机关旧址位于南宫市区域内,重点包括冀鲁豫边区省委旧址、冀南军区旧址、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旧址、冀南银行旧址、冀鲁豫省委党校旧址、垂杨县委办公地旧址共6处。
  (1)冀鲁豫边区省委旧址位于南宫市鲍家街中段路南5号,始建于民国初期,现存民国式建筑抱厦北屋3间,东西长11.74米,南北长19.69米,占地面积231.16平方米,建筑面积80.3平方米。1938年4月20日冀鲁豫边区省委在此成立,李菁玉任书记,于光汉任组织部长,马国瑞任宣传部长。1939年1月迁离。(2)冀南军区旧址位于南宫市凤岗办事处保安村,现有1920年建北屋5间,大门口1间,东西长18.1米,南北长21.83米,占地面积395.12平方米,建筑面积110.41平方米。1938年4月27日冀南军区在此成立。宋任穷任司令员兼政委,王宏坤任副司令员,文建武任参谋长,王光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5个军分区。1939年1月迁离。(3)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旧址位于南宫市大屯乡孙李村,现有民国式建筑抱厦北屋5间,大门口1间,东西长19.2米,南北长18米,占地面积346.6平方米,建筑面积92.16平方米。附属文物有当年使用的方桌、条几、立柜等5件办公家具。1938年8月14日召开全区各县代表会议,决定撤销冀南军政委员会筹委会,成立冀南行政主任公署,选举杨秀峰任主任,宋任穷任副主任。1938年8月20日,杨秀峰等正式宣誓就职,1939年1月迁离。(4)冀南银行旧址位于南宫市垂杨镇后溹泸村,现存清末建筑抱厦北屋4间,东西长14.64米,南北长24.6米,占地面积360.14平方米,建筑面积96.42平方米。1939年10月15日冀南银行在此成立。高捷成任行长,赖勤任经理,胡景之任副经理。同时还挂牌成立了冀南银行路东行。(5)冀鲁豫边区省委党校旧址位于南宫市凤岗办事处普济桥村,始建于清朝末期,现存建筑抱厦北屋5间,东屋3间,东西长19.03米,南北长22.98米,建筑面积145.8平方米,占地面积437.3平方米,房权属刘汝议。1938年4月2。日,中共冀鲁豫边区省委成立。为培养更多的党政军基层领导干部,省委以编辑部的名义,在该旧址开办了“冀鲁豫省委党校”,省委书记李菁玉兼党校校长,王蕴瑞任党校大队长。1938年6月迁至南宫县城。(6)垂杨县委旧址位于南宫市垂杨镇,现存民国式建筑抱厦北屋3间,东西长11.1米,南北长17.4米,占地面积193.14平方米,建筑面积55.5平方米。为适应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加强对垂杨一带的领导,冀南区领导决定,将南宫一分为二,加上清河、枣强部分村新设垂杨县建制。1940年3月1日,垂杨县委在此成立,高志学任县委书记,何克任县长,属冀南四地委、四专属领导,管辖8个区,260个自然村,10余万人,40万亩土地。1944年7月撤销建制。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0、临城煤矿遗址临城煤矿遗址位于临城县城西北祁村村北,距县城6公里。临城煤矿遗址南北长50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250000平方米。遗址原有主井、副井、绞车房、通风房等地面设施,矿区西部有花园,南部有天主教堂。现仅遗存有主井、副井、绞车房残垣,通风房及煤磕堆积已不存在。主井在南,副井在北,二者相距50米,两井井口直径均为4.7米,井深200米,均用青石浆砌。副井西北55米为通风巷出口,通风巷宽3米,高3米,顶呈拱券形,青石浆砌。主井西50米为绞车房残垣,东西长19.5米,南北宽15.3米。西、北残垣高3.1米;南垣东段高2.5米,西段高1米;东垣北段高3.1米,南段高2.5米。残垣1.5米以下厚0.9米,以上厚0.7米。残垣中间用混凝土砾石浇注,内外砖砌。南北残垣1.5米高处各有等距砖券0.8米直径的圆窗四个。
  1878~1881年,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派湖北试用通判钮秉臣前往临城内邱一带勘察矿点。由于临城煤矿田埋藏较浅,钮秉臣便上奏李鸿章积极要求在临城内邱一带开矿。1882年,钮秉臣组办直隶临(城)内(邱)矿务局(后称临城矿务局)。同年筹集资金139860元开办了石固煤矿、胶泥沟煤矿。1898年8月,中国与比利时首次合办直隶临城煤矿,临城矿务局总办钮秉臣,会办龚照屿和比利时商人沙多签订了合同。1901年,李鸿章死,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袁为了扩充势力,以收回矿权为名,将合同作废,并惩办钮、龚二人,首次合办失败。1903年,中比第二次合办直隶临城煤矿,袁世凯派津关道唐绍仪与比利时商人谈判,唐去职后,梁效彦继任,继续与比利时商人谈判,于1905年签订了合同,比利时商人马楣任临城煤矿总办。经两年多施工,主副井于1907年先后建成,并开始出煤,煤质优良。1912年,该煤矿年产量已达256696吨,居全国七大煤矿第五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马楣回国一段时间。袁世凯派其亲信曹汝霖(时任外交次长)、李晋组办。后临城煤矿年产量高达40多万吨,比利时在矿人员多达13人,中国官员除主要组办人李晋外,还有清末状元刘春霖(河北肃宁人)。1927年,矿井被水淹没,生产全部停顿。1929年比利时人员全部离去。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河北省政府及临城矿务局官员弃矿南逃,煤矿地面物资全部葬入敌手。1942年临城煤矿全部变为废墟。
  51、韩厥墓
  韩厥墓位于内丘县大孟镇韩吴村西约1公里。此地原为李吴村地界,由于东庞煤矿采矿,地质结构发生变化,该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迁移。现墓封土高8米,周长67米,面积288平方米,当地人称之为韩厥墓。该墓早年多次被盗,1970年村民修建水渠时,炸开了墓道,进入墓室后发现盗洞。墓道为砖券,墓室为石砌。墓内陶器大多已碎,出有铜鹤、铜车马饰件、玉器和汉代五铢钱等。
  韩厥,相传为战国时晋国人,号飞燕,晋国著名将领,先后领晋军与齐、楚作战,屡获胜。据清道光《内邱县志》载“飞燕墓在吴村西”。
  1982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2、广宗王刘如意墓
  广宗王刘如意墓俗称“定陵”,位于威县洺州镇大高庙村西360米处,西汉墓葬。据记载,当时筑台建庙,庙外丰碑巨碣,陵前俑马成列,华表高矗。清代时,碑刻、石碣已不存在。现仅存土丘一座,台高15米,直径54米,偶见砖瓦碎片。
  据史书记载,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平帝封代孝王玄孙之子刘如意为广宗王,食邑广宗、经县(今威县)二处。据王建衡《洺名阳杂俎》记载,广宗王墓(定陵)“在邑西北高庙村,台上旧有广宗王庙”。王建衡还将《古庙空台》归于《新洛阳八景》之一,并有诗云:“古庙何时见,空台此日存。崔巍俯万象,寥落近孤村。”“定陵埋骨广宗王,食邑百里旧辉光。硭砀帝气消耗尽,剩有古柏伴斜阳。”广宗王刘如意墓对研究威县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3、塚子村古墓
  塚子村古墓位于清河县辛集乡子村西,汉代。古墓封土近圆锥形,顶略平,高22米,周长200米。此墓群原有封土9座,“文革”期间其余8座被平,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墓室多为砖结构多室墓,出土文物有玉衣片、玉璧、陶制动物、陶罐、耳杯、壶等。1982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4、吴村古墓
  吴村古墓位于南和县东薛屯乡吴村东南,现墓封土平面近方形,东西长26米,南北宽24米,高2米。封土周围可见粗绳纹灰陶瓦片和绿釉红陶片等遗物,推测此墓可能为汉代墓。1982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5、塔底村古墓塔底村古墓位于宁晋县西南的东陈乡塔底村南,汉墓。古墓原有4座,1956年和1975年有3座在平整土地时被毁。墓室为砖室带耳室墓,出土有陶壶、灯、陶奁、五铢钱等遗物和人骨。现存1座封土高4米,南北长60米,东西宽28米。1982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6、左村汉墓
  左村汉墓位于南和县左村南,共有3座,村东南为M1,村西南为M2,村正南为M3。M1于1976年平整土地时破坏,出土有:铜提梁温酒器、铜樽、错金长颈铜壶、博山炉、铜壶等17件珍贵文物。M2于1983年取土时破坏,出土有玉猪、玉璧和青铜短剑等文物,两墓均为砖室多室墓。M3保存较好,现存封土高8米。左村汉墓虽遭破坏,但从其出土文物和规格判断,是西汉时期较高级别的墓葬。1993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7、任敖墓任敖墓
  位于隆尧县隆尧镇丘底村南,汉代。封土南北宽72米,东西长84米,高10.5米。墓地原有墓碑一通,为明嘉靖十三年立,碑文主要记载任敖生平事迹。
  任敖,沛人,少为狱吏,随刘邦创业立有大功,升任御史大夫,后又封为广阿侯。
  据《隆尧县志》记载,广阿城址在隆尧县正东,澧河西岸旧城两侧。2001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8、游雅墓游雅墓位于任县县城东北1000米,北魏墓葬。游雅墓封土高10米,东西长50米,南北宽20米,现保存完好。
  据《魏书》郑五十四•列传第四十二:游雅(403—460年)字伯度,小名黄头,广平任人也。少好学,有高才。征拜中书博士,迁著作郎,稍迁太子少傅,领禁兵,进爵为侯,受诏改定律制。在任廉白,甚有惠政。征为秘书监,委以国史之任。不勤著述,竟无所成。雅性刚憨,好自矜诞,陵猎人物。贵已贱人,皆此类也。雅因议论长短,忿儒者陈奇,遂陷奇至族,舆论甚责之。晚年有点居功自傲,挟私报复。和平二年卒。谥日宣侯。著有《太华殿赋》等。游雅墓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保护研究游雅墓对于任县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利用价值。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9、西镇李氏墓
  西镇李氏墓位于临城县东镇乡西镇村村西,北齐墓葬。墓区南北长200米,东西宽350米。原有封土4座:李祖牧夫妇合葬墓、李祖牧先夫人墓、二子、三子墓。1975年李祖牧夫妇合葬墓及其子墓被平,墓室遭破坏,出土百余件陶俑。李祖牧夫妇合葬墓出土“齐故大鸿胪卿赵州刺史李君墓志铭”和“齐故使持节都督赵州诸军事卫大将军赵州刺史大鸿胪卿始平子李公宋夫人墓志铭”2盒墓志。牧三子君颖墓出土“齐故开府长史君墓志铭”1盒及青瓷高足杯。现存李祖牧先夫人墓封土高6米,周长75米。西镇李氏墓所出土的墓志是研究北齐政治、军事、赵郡李氏家族和北朝书法极为珍贵的资料。
  据志文载,李祖牧,字温伯,赵郡平棘(今临城)人,生于永平三年(510年),天统四年(569年)卒于邺城宣化里,终年59岁。先后任开府参军事、司徒府墨曹参军、襄威将军、太尉府外兵参军、宣威将军、司徒府中兵参军事、太子洗马、冠军将军、卫将军、太尉府诺议参军事军官,始袭爵濮阳伯,后降为始平子。1993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0、内丘宋代家族墓地
  王氏家族墓地位于河北省内丘县五郭店乡张家沟村东800米处,宋代。整个墓地地形呈缓坡阶梯状,西高东低,南北长300米,东西130米,占地面积39000平方米。现墓地无封土、碑石等,地表偶尔有灰砖、瓦片等遗物发现。墓地曾出土《王鬷墓志》、《江氏墓志》、《王康墓志》、《向氏墓志》、《张氏墓志》(现已征集),带盒的端石砚。
  由墓志可知:王氏家族有7代可数,王盛、王忠信、王璘为王氏家族的前三辈,可能是知书达理的书香门第,而不是官宦之家。王鬷(978-1041),字总之,王氏兄弟的祖父,《宋史》有传。官至工部侍郎、知枢密院事(三品)。
  赠户部尚书,谥忠穆。第五代王鬷之子王正思曾作监主簿(早亡);次子王正路,官至右赞善大夫(五品)。第六代王正路长子王蘧,(?~1089年),字子开,官至中奉大夫,曾知秀州、倍州(正四品),妻向氏,与苏轼、苏辙关系密切,诗文、信简交往较多。次子王适,字子立,未仕。妻苏氏,户部侍郎、尚书右丞、门下侍郎,赠少保,谥问定苏辙之次女;季子王遹(1057年~1104年),字子敏,王适之弟,官至奉议郎,曾为河南府陵台令。妻江氏,直龙图阁、左司员外郎,赠右谏议大夫江公望之妹;王康(1086~1110),字彦国,王蘧第五子,官至将仕郎,苏州昆山县尉(九品),妻蔡氏。王氏家族为北宋时期河北一望族,此墓地主人祖籍为赵州临城县龙门乡两口村。王氏兄弟[王适(子立)、王遹(子敏)]系王氏第六代子孙,王氏为苏辙的女婿,兄弟二人是苏轼、苏辙的学生、诗友和亲戚。在北宋时期四代世系为官,并与当时北宋的苏氏、韩氏、宋氏、向氏等四大家族都有姻亲关系,堪称名门望族,对研究北宋的历史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1、南宫白氏家族墓地
  南宫白氏家族墓地位于南宫市紫冢镇西白塔村西200米处,明代。墓地东西长400米,南北长400米,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整个墓地共有墓葬数百个,现存封土完好的墓葬有白圭、白钺、白进忠、白友谅等11个,其它古墓葬因解放后政府多次平坟而消失。其墓地在葬法上实行“抢穴”制。除自白进忠始三世外其后世亡者葬地无定制,在240亩御赐官地中埋葬着自明朝以来白氏家族所有亡者先人,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古墓群。原有神道3个,白圭神道为最东,白友谅神道居中靠东、白钺神道在西,四周有围墙,墓葬完整,神道石器有部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砸毁,百分之八十的被白氏家族埋在地下。现存其他附属文物有白圭、白钺上朝用的象牙笏板,圣旨四道,象牙腰牌一个,白圭、白钺等明代画像10幅。
  白尚书墓群是由明英宗,代宗,宪宗时期四代祖孙尚书白进忠(赠资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白友谅(白进忠之子,资善大夫、太子少保、工部尚书)、白圭(白友谅之三子,资德大夫、政治卿、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赠荣禄大夫、少傅)、白钺(白圭之次子,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及后世子孙的墓地的总称。白氏家族在明代可谓名门望族,定国安邦的有白圭、白镔、白杲、白长龄、白棋龄、白爵、白孚、白采、白绍业、白绍功等沙场将帅;治国抚民的有白钺、白铨、白经、白纶、白霞、白纯、白玄龄、白昌龄、白永龄、白本厚等殿内贤臣。正如白氏祠堂的对联所述“父承子继两世六朝少保,兄先弟后一门四代尚书”、“位列工部兵部礼部,爵居一品二品三品”。2008年10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2、曹鼐墓
  曹鼐墓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南关镇东王里村东北20米,明代墓葬。墓前有神道,两旁原列御碑、文臣、武将、石马、石羊、貔貅等。该墓地还有曹鼐兄弟及其父之墓。现墓地处农田之中,封土无存,具体位置不详,存有石碑3通,风化严重,字迹漫漶不清。2005年12月,一对石狮被盗,石羊移至村委会,一匹石马残断为两块,一匹石马被埋于地下,石翁仲一对均头部遭破坏。据记载,明正统十二年曾立诰命之碑,嘉靖三十五年河南监察御史蔡叆撰文并书丹立“曹公神道碑”,碑阳记曹鼐生平,颜体书写;碑阴记曹氏族谱。明成化十年朝官、乡官、义官为其立“谕祭文碑”。
  曹鼐,明代大臣,字万钟,号恒山。
  生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少伉爽有大志,事继母以孝闻,由乡举授泰和县典史。
  宣德七年(1432年)中顺天乡试,第二年举进士一甲第一名,入翰林为修撰。正统二年(1437年)赐三品章服,五年(1440年)入直文渊阁,参与机务,阁务多取决于曹鼐,帝以为贤,进翰林学士。
  十年(1445年),进吏部左侍郎兼学士,十四年(1449年),瓦剌也先入侵,曹鼐等大臣在“土木之变”中被杀。景帝立,追赠为少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谥号文襄。英宗复位后,加赠太傅,改谥“文忠”。1993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3、朱正色墓
  朱正色墓位于南和县邵屯乡朱营村东北,明代墓葬。墓地南北长400米,东西宽100米。墓区现存封土3座,编号为M1~M30M1为朱正色父母合葬墓,封土高2米,直径9米;M2为朱正色夫妇之墓,封土高2米,直径7米。M2前有神道,神道从北往南依次为文臣、石马、武士、卧鹿、石羊、貔貅、石狮、碑座等;M3为朱正色之子墓,封土高1.5米,直径5米,墓上现存石刻、石碑、香炉等。
  朱正色,明代万历初年进士。万历二年(1574年)授河南偃师县知县,后调任河南卫辉府汲县知县,未及到任,调任湖广荆州江陵县知县。万历六年(1578年),升任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万历八年(1580年),又升任兵部车驾司员外郎。万历十二年(1584年),改任兵部武选司员外郎,同年八月升任钦差总督陕西三边军务都察院右都御史,曾平息边患,向朝廷提出十条治理黄河措施,誉为“名十道本”。朱正色告老还乡后,万历皇帝御批在朱氏故里为朱正色建造坟墓,刻碑以记其功绩。1993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4、乔氏墓群
  乔氏墓群位于临城县黑城乡乔家庄村西北,明代墓群。葬乔辅世、乔中星、乔壁星父子及其后裔。墓群规划宏大,坐北朝南。北为坟丘,南为神道。墓群东西、南北各120米,神道长200米,宽12米,占地16800平方米。神道两侧列有石狮、石碑坊、石虎、石羊、石马、翁仲和石碑等。墓群现存封土一处,高2.5米,直径5米。乔氏墓地以南为尊,最南为乔辅世墓。
  据墓葬前碑文记载,乔氏祖籍山西乐平,洪武初年迁居赵州,后迁居临城北居住。始祖士进以医道为业,二世景新举义民官,三世兴恩诌寿官,四世深输粟赈饥授七品散官,五世直举于乡,开始从乙科起家为江西龙泉令,六世宗华授山东济阳丞,七世乔辅世(1509~1593)封文林郎中牟知县赠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八世壁星由进士历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九世若雯由进士历升吏部员外郎,出任山东兖州知府。乔氏家族史料无记载,该墓群的发现对研究其家庭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2001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5、小架梅花拳创始人张从富墓
  小架梅花拳创始人张从富墓位于平乡县城西南油召乡八辛庄村,清代。封土高2~3米,其后为父母之墓,右侧面为有名望的大弟子墓,墓前有其重孙张殿祥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立的墓碑,1999年以来新立石碑20余通。
  张从富(1736~1816),字寿康,祖籍河北平乡八辛庄,自幼学武,得梅花拳第八代祖师亲传。张从富在原梅花拳基础上大胆尝试,敢于创新,独创小架梅花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因救乾隆皇帝,授官三品。他辞而不受,云游天下,讲文论武,发扬光大梅花拳。张从富所用过的大刀、顶戴,张氏夫妇画像,还有《根源经》、《拳谱》、《秘谱》、《文疏》、《皇极宝卷》等史料保存完好。张从富对近代中国社会有较大的影响,其弟子赵三多(梅拳十三代弟子)为了和教会斗争,取名“义和拳”,景廷宾、田越林、李廷吉等是义和拳运动中的著名人物。2001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6、邹氏墓群邹氏墓群位于平乡县油召乡后马庄村北,为梅花拳祖师邹宏义及其族人墓,清代。现存墓葬6座,封土高1.2~1.5米,有邹宏义、邹文聚、邹克让、邹克谐、邹克诚、邹魁元等人墓葬。墓前有清代宣统三年二月立、五品顶戴候选训导贡生邢邦义书丹石碑一通,及民国时期石碑一通,新立石碑10通并建有碑楼。
  邹氏祖籍河北顺德人,元顺帝时,世祖为“元内臣”,明洪武年间封义军指挥,曾祖时迁山东邹县,高祖居兖州,升太守,后定居河南徐州。相传邹习拳曾得张三丰指教,拳艺精湛,后命名“梅花拳”。后其来河北访祖籍,经当地“三德”(李进德、徐进德、郑玉德)请师,遂定居于此。1993年7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文明的见证——邢台名胜古迹

《文明的见证——邢台名胜古迹》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华北大平原的西部,辖21个县市区。 东西长约185公里,南北宽约80公里,总面积12486平方公里。邢台是座历史古城,古代先贤辛勤劳作,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存, 如同一颗颗灿烂的明珠,点缀在邢台大地上。截至目前,我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35处,还有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1674处文物点,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邢台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一代名相宋璟、魏征政绩卓著,有口皆碑。政治家、科学家僧一行、刘秉忠、郭守敬成就撼天动地,名震寰宇。古城邢台,历史悠久,文化遗存,星罗棋布,动土就有文物,名不虚传。在这众多的邢台历史文物资源中,择其优者,整理成文,配以图片,奉献给关爱邢台历史文化的人们。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