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英谈民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774
颗粒名称: 2、英谈民俗
分类号: K892
页数: 2
页码: 186-187
摘要: 民俗奇事一,英谈人不信鬼神敬堂口。探查英谈历史,英谈古寨的宅院中没有农耕社会家庭中敬祭的各种神龛神码,而坐落在村中央的四大路姓堂口在人们心目中却充满了神秘和敬崇。逢年过节大家都到自己所属的堂口去献香祭祖,红白喜事由堂口主持人帮助操办,家庭纠纷由堂口主持人调解。堂口是英谈人的圣殿,也是村民血缘相传的链条和源泉。这种习俗在全国罕见,有人说这是当年黄巢起义军组织体系的孑遗,四大堂口就是驻在营盘中四位将军的支系,也有人说这是古代道教组织在民间的遗存。是与非,尚无定论。
关键词: 邢台市 英谈村 民俗

内容

民俗奇事一,英谈人不信鬼神敬堂口。所谓堂口,就是路姓四堂。探查英谈历史,英谈古寨的宅院中没有农耕社会家庭中敬祭的各种神龛神码,而坐落在村中央的四大路姓堂口在人们心目中却充满了神秘和敬崇。逢年过节大家都到自己所属的堂口去献香祭祖,红白喜事由堂口主持人帮助操办,家庭纠纷由堂口主持人调解。堂口是英谈人的圣殿,也是村民血缘相传的链条和源泉。这种习俗在全国罕见,有人说这是当年黄巢起义军组织体系的孑遗,四大堂口就是驻在营盘中四位将军的支系,也有人说这是古代道教组织在民间的遗存。是与非,尚无定论。
  民俗奇事二,家家有后门。按冀南民居风俗,四合院讲究进出只有临街的大门,认为宅开后门跑财招贼,而英谈古寨不仅家家院落开后门,且门开的与前门一样大,只是没有前门的宏伟和精雕细绘。仔细观察,无论前门或后门,每个门后左右都有一个直角型的墙垛。这固然是固门的需要,但在冷兵器时代,无疑也有着攻防掩体之效能。民俗有敲门而进之说,而英谈村只要家中有人就前后门大敞,客人可以畅通无阻。当地人笑谈,端着碗吃饭可以串遍全村的各家各户。笔者认为,农家院呈现的这种具有军事攻防功能的建筑奇观,不仅是出进方便,也是世人将其称为古堡的重要原因所在。
  民俗奇事三,妇女喜好纳鞋垫。山区人注意保护脚力,粗麻纳底细针纳帮做鞋不罕见,讲究做鞋垫的地方并不多,英谈村妇女对此却情有独钟。串村走户常看到妇女们手拿鞋垫在飞针走线,形成一种罕见的民俗景观。笔者以为这种习俗与历史上这里曾是驻军的营盘有关。军人要行军打仗,亲人远行心连心,送双鞋垫既是古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信物,也是由衷的祝福和惦念。
  民俗奇事四:石臼、石杵、石磨这些用具在今天的英谈村仍是举目可见的活景观。英谈人用它们捣豆沫、玉米渣熬粥,磨豆腐、拐米浆摊煎饼,尽管已有了许多现代化的加工粮面的工具,但英谈人仍固守着这些古老而传统的器具和生活模式,他们称这样加工的米面做饭香,与机器加工的滋味不一样。
  (郑一民)

知识出处

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

《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这是国内第一本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英谈古寨的书。 作者在大量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基础上,用自然环境、历史足迹、抗日伟业、红石建筑、窗棂艺术、路氏家族、 传说故事等章节,生动地介绍了太行山深山里英谈古寨的生态环境与建筑文化特色,揭示英谈路姓“三支四堂”家族在太行山的发展过程,在河北的迁徙和繁衍发展;把口传家史资料、地域文化传说、民俗民风和历史发掘结合起来, 展示冀商路家家族的创业历史。同时挖掘了八路军总部、冀南银行、129师在英谈古寨中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本书把作者本人拍摄的大量图片与通俗文字结合起来,采用古朴大方的设计版式,将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展现在读者面前,是适于文化研究者、旅游者等不同层次的人士了解英谈古寨的理想图书。

阅读

相关人物

郑一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英谈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