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传说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764
颗粒名称: 七 传说故事
分类号: I277.3
页数: 14
页码: 169-182
摘要: 关于雾子垴的神话传说有很多。相传八仙过海时路过这里,由于长途跋涉,一路上十分的辛苦也略有乏意。此时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手持宝剑,从雾子垴的半山腰切出一块四方岩石,八仙道友就落坐其上,纷纷谈论过海成仙之道。在正值兴浓时,太阳西坠,天色渐晚,雾子垴西边的山头要遮住那落日的余晖。东棒槌山和西棒槌山相对应矗立在雾子垴两侧,东棒槌山和西棒槌山大致相同。山下有一形如海龟岩石的突出地面,又似海龟驮着一块大石碑,由此得名“海龟驮石碑”。据传说,雾子垴一带,远古时期还是一片汪洋,属东海管辖。一天,东海将军报告海龙王,说海域西部有几座山高于海面,有损于海龙王的权力和威风,于是龙王派遣海龟前去压制。
关键词: 邢台市 英谈 传说

内容

1、雾子垴神话传说
  关于雾子垴的神话传说有很多。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个地方渺无人烟,是一片汪洋,有几座孤立的山头现出海面,上面飞禽猛兽各尽其能,海里鱼鳖虾蟹样样齐全。相传八仙过海时路过这里,由于长途跋涉,一路上十分的辛苦也略有乏意。此时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手持宝剑,从雾子垴的半山腰切出一块四方岩石,八仙道友就落坐其上,纷纷谈论过海成仙之道。在正值兴浓时,太阳西坠,天色渐晚,雾子垴西边的山头要遮住那落日的余晖。此时曹国舅操起象牙虎板,只听“轰隆”一声巨响,雾子垴西边的半座山头沉落水中,夕阳重新照亮八仙。沉入海中的半座山就是后天形成的西棒槌山,切出的四方岩石就形成了现在雾子垴北面的“天然石窗”。东棒槌山和西棒槌山相对应矗立在雾子垴两侧,东棒槌山和西棒槌山大致相同。山下有一形如海龟岩石的突出地面,又似海龟驮着一块大石碑,由此得名“海龟驮石碑”。
  据传说,雾子垴一带,远古时期还是一片汪洋,属东海管辖。一天,东海将军报告海龙王,说海域西部有几座山高于海面,有损于海龙王的权力和威风,于是龙王派遣海龟前去压制。海龟凭着巨大无比的力
  量驮着大石碑,每到一处,就用石碑把露出海面的山头压入海中。从东到西,压低了高纵云端的白云山,压下了小西天,压弯了桃山的峰尖,压裂了三半山,压跪了猫头山。它见山就压,终于压怒了雾子垴的百兽飞禽。它们团结起来,共战海龟,誓死保卫自己的家园。海龟来到雾子垴东,与百兽大战七天七夜。在此期间,海龟抓裂了两座大山,就是人们传说中的两座五指山,使用法术镇住了迎日出的猿猴,这就形成“群猴迎日”景点,海龟把指挥群兽作战的鹰王,化成了岩石,这就是雾子垴山中景点“神鹰石”的来历。百兽誓死捍卫家园的精神感动了上天,上天把发生的事情透给了云游四方的八仙,八仙想起云游
  时,曾经落脚雾子垴,于是就来到故地,打退了海龟,变成岩石永久守候在雾子垴东侧。
  海龟压山,没有到西方去,使那里的高山留下了。所以,越往西去走,山势越高。当海水退去,就形成我国西高东低地形特征。
  (路忠林讲述)
  2、松鼠拜佛的传说
  在雾子垴的山顶上,有一块天然大石头,站在下面看,酷似活泼逗人的小松鼠,拖着尾巴,前面的两个小手合十,遥望着远方稽手朝拜,这就是雾子垴著名的景点——松鼠拜佛。
  关于松鼠拜佛,在当地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雾子垴山下住着一户人家,年轻的夫妇和两个老人,小伙子是每天下田勤劳耕作,女的在家操持家务孝敬两位老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
  —日,小伙子砍柴来到雾子垴山坡上,看到了一个小松鼠,不知是怎么回事,是被什么动物咬伤,还是自己摔伤,卧在那里也不能活动
  了。当小伙子路过这里时,松鼠用眼睛看着小伙子,这小伙子赶忙把松鼠抱起来,捧在手里,看了看松鼠腿上的伤口,从自己的布衫上撕下一个布条,为松鼠包扎起来,找了一个背风的地方,用干树叶和草给松鼠做了一个温暖的小窝,还采了一些松果放在里面,以免松鼠因行动不便而饿死在里面。
  过了一些时日,小伙子又上山来,想到这件事,就特意来到松鼠的小窝前,看看小松鼠是不是还在里面,走到跟前见窝里已经空了,小伙子想可能是松鼠已经好了,回到原来自己的窝了,就又采了一些松果放进去,以免松鼠回来后吃。
  小伙子就要下山了,这时听到后面有走路的声音,一会儿有一个老太太拄着松枝来到小伙子面前,对小伙子说,我要坐在这里。小伙子搬来一块方石头,把自己的布衫放在上面让老太太坐下,老太太和小伙子就说了起来,小伙子也很恭敬地回答老人的话。说了一会,老太太说,你不要陪我说话了,今天是三月三,我要在这里拜佛,不想让别人打扰我。看你心眼又好,又尊敬老人,刚刚与你说话我也知道你的心愿,我要捎话给王母娘娘,让她满足你的心愿,还说谢谢你救了我。
  小伙子心里想,我什么时候救了你,揣着满肚子的纳闷就向山下走。
  回家里时,媳妇可能是累了,正在炕上午睡。小伙子进门的时候,媳妇惊醒了,起来就说,我刚刚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松鼠给我松果吃,吃的我肚子好涨。两个老人也在屋子里,小伙子就把他在山上遇到的事给老人说了。老人见多识广,说:“这方圆百里没有人烟,你赶快上山,看看老人还在那里吗,别让山风吹着了”。
  小伙子听完就上山了,到了那个与老人相遇的地方,老人不见了,他搬的石头还在那里,只是上面又多了块石头,自己的布衫还在那里,小伙子就去拿可怎么也拿不下来,仔细一看也变成了石头。没有办法小伙子只能下山了,走下向上一看,只见那块石头上有一个松鼠,双手合十向远方朝拜,自己布衫的地方正是松鼠的尾巴。
  小伙子这里联想到老太太下山说的话,心里一下子清楚了,赶紧朝着那块石头拜了拜。
  不久,小伙子的媳妇生下一个胖胖的小子,后来小伙子的两个老人也都活过了百岁。
  3、“二鬼偷油”泉
  在通向英谈古寨3公里处的龙门川南山脚下,有两处涓涓泉水从山脚的半坡流出,泉水甘甜,千百年来从未干涸。这就是传说中的“二鬼偷油”泉。
  唐代末年的时候,在通往英谈古寨的龙门川附近有座寺院,叫苍门寺,因位于龙门川口,又称“龙门寺”。
  当时龙门寺的住持和尚叫李万盛,法名卞律。因为龙门川是通往山西的一个重要通道,黄巢在没有起事前,经常去山西贩私盐,来来往往时常在龙门寺歇脚,这样与李万盛就认识了。日子长了,两个人情投意合,情同手足,都有相见恨晚之感,便结拜为弟兄,双双跪地,点香为证,对佛主发誓,“不求同日生,但愿同日死”。
  再后来,黄巢把自己打算招兵买马,起事造反的想法告诉给了卞律。老和尚知道后,并没有制止黄巢,而是更加支持黄巢的起义计划了,还积极的为黄巢出谋划策。后来这卞律还当上了黄巢的军师。
  黄巢对卞律老和尚非常信任,老和尚说,龙门寺旁的川谷里,是一个天然聚将屯兵、屯粮草的好地方,在那里练兵又十分隐秘,不易被发现,有许多的川谷,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黄巢听从老和尚的建议,把起义军转移到今天的英谈附近的川谷中。还把起义军所用的银两元宝等交给老和尚隐藏保存。
  黄巢躲在这条川谷里秘密招兵买马练兵,并在川谷的半山腰一大石岩内建营扎寨,大石岩内有神泉。老和尚还在寺庙对面的山上的一块大青石上设点将台。山上插着“黄”字旗。
  龙门寺建寺以来,香火旺盛,相安无事。也是龙门寺的鼎盛时期。自从黄巢驻扎后一段时间,庙内时常不得安宁,经常闹鬼。又听说庙里的灯油时常去失,也不知何故。闹的众和尚人心惶惶。老和尚知道后也不知所措,暗地里也犯嘀咕,晚上老和尚蹲在庙里要查出个究竟。终于在一天半夜,他抓住了两个偷油贼。
  经盘问,两个小鬼说出了实情。两人乃阴曹地府的小鬼,只因黄巢密谋起义,一定会死伤好多人,阴曹地府这几天就日夜赶工加班起草生死薄,灯油用完了,所以出来偷油,被寺里住持逮了个正着。老和尚得知这个情况后继续追问,那你们是否知道具体名单是谁。一个小鬼顺嘴说了句,太多了我们记不清楚,但记得第一个名字叫李万盛。老和尚一听霎时惊呆了,阴曹地府阎王爷的生死薄上有了自己的名字,恐怕时日不多了。但是又不能暴露身份,所以故作镇静地和小鬼聊了起来。他想让小鬼帮忙能否把第一个名字去掉,小鬼答应不敢。老和尚只好软硬兼施说服小鬼,小鬼总算答应回去一定帮忙去掉第一个名字。
  老和尚放走了偷油的小鬼。两个小鬼提着油慌忙往回赶路,刚走到河南的山脚下,一声金鸡啼鸣冲破了深夜的寂静,小鬼慌了手脚,丢下油桶撒腿就跑。两只油桶倒在了南山脚下。顿时两股清澈的山泉喷涌而出,源源不断,供后人享用,从古一直流到今。
  此后,人们称这两股泉水为“二鬼偷油”泉。“二鬼偷油”这一神话故事,人们口耳相传一直流传到今天。
  (路忠林、路纪月、路书玲口述,流传于英谈一带)
  4、剑柄岩的传说
  在英谈古寨的南面,有一高高的山峰,在山峰的一侧有独立像剑一样的巨石,这就是剑柄岩。
  相传在古时候当地有一对老夫妻,老来得子好不喜欢,可是长到了十多岁也不会说话。有一天,夫妇两个带着孩子上街市去,看见有个人叫卖一条有七八十斤重的大鲍鱼。这时,从来不说话的儿子突然讲话了,表示要买那条大鱼。夫妇二人听了大喜过望,于是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将这条大鱼买了回来。到家后,他们把大鱼的
  
  肚子破开,只见鱼肚里有一把带鞘的宝剑。儿子说:“这是一位英雄叫我代他保管的宝剑,千万不要把它抽出鞘来,不然我们会遭殃的。”但是感到很好奇的老夫妻就是不相信,忍不住硬要抽出来看看。结果刚一抽出来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见红光一闪,全家人都被杀死了。而那剑径直飞上山梁,插在了那儿。
  又过了很久很久,山东出了个好汉叫黄巢,考试不中的黄巢举起义旗造了反,于是来到了太行山深处的英谈扎下了营盘,结盟各路好汉共商天下大计。黄巢被推为盟主。
  黄巢当上了盟主后,一直没有一把可手的兵器。这天夜里,黄巢隐隐听到一个老者来到他的身边,告诉他如何如何,黄巢一惊就醒了,像是作了一个梦。
  第二天,黄巢带着几个兵士,就朝着老者说的那条沟走去,拐过几个弯后,就看到远远的一个山头上插着一把宝剑,只露着剑柄。于是黄巢正衣冠,摆香案,朝着插剑岭拜了拜,物遇其主,只听轰鸣一声,宝剑从峭壁上飞了下来,站在山下的黄巢一伸手,便把宝剑接住。
  (流传于英谈村一带)
  5、“和尚方穴”的传说
  传说,龙门寺的老和尚得知阎王爷生死薄上有自己的名字,也无心做事了。开始担惊受怕起来,整天想着怎样能躲过这一劫难。没过多久,黄巢定下了起义的日子,老和尚更加心急火燎了,自己的末日即将来到。于是老和尚直接去找黄巢,和黄巢把那一晚怎样抓到两个小鬼,怎样套出小鬼的话来,小鬼来偷油的事儿一五一十的和兄弟黄巢讲了一遍。黄巢听完心想,我起义的事虽然算大事,但这也不能让我的结义大哥先去送死啊!黄巢盘算,起义军出去打仗一定会有伤亡,于是就和老和尚商议,等到祭刀的时候,不叫大哥露面了,躲过这3天后,就能逢凶化吉,逃过这一劫。
  到了约定起事的日子,那一天的三更天,天还没亮,四下里一片漆黑,老和尚早就坐立不安了,哪里还能睡得着觉啊,转来转去,觉得哪儿也没有藏身之地。突然老和尚想起来寺外河滩上有一棵千年老柳树,由于年头太长了,树干已经空了,里边成了一个树洞。这树洞十分隐秘,里边可以容得下一个人藏身,并且很少有人知道这树洞。要是祭刀时候,这寺里也不能容身,不如我就去躲在那树洞里吧。老和尚没拿火把,连夜摸黑,到了河滩边老柳树那儿,钻进去躲了起来。
  再说黄巢这边,起义准备已经全部就绪,只等时辰一到,上马出兵。大队人马从川谷里向东走,一路上没遇见任何人踪影。走到河滩边上的大柳树下,黄巢心想我就以此树为我祭刀,振奋一下我军士气。于是,黄巢大吼一声,手持大刀将老柳树一刀砍断。突然从这断了的树桩里喷出一股鲜血,喷了黄巢一脸。黄巢定睛仔细一看,老柳树倒下的一节里边滚落一个圆的东西,是人头,再仔细一看正是自己的结义大哥李万盛的人头。黄巢痛悔莫及,恨自己怎么亲手杀了大哥。顿足捶胸但为时已晚,不能耽搁起义大事。黄巢下马,流着泪用刚才的宝刀在山上砍挖出来一个石洞,把老和尚的头颅放在里边:“老哥哥,你在这儿看着我们起义大军的胜利,小弟起义得胜归来,一定将你厚葬。”黄巢草草葬了老和尚,后来起义失败了,也未能兑现诺言。放置老和尚头颅的方形石洞,就成了后来人们叫的“和尚方穴”。
  时过境迁,起初这个故事都在老百姓中流传,根据上了年岁的村民讲这“和尚方穴”的石洞以前还在,但在数年前的改造中,被炸掉了,只剩了整块岩石的底部。但这二鬼偷油所留下的两股山泉依然源源不断。
  后来村里挖土造田,村民在一处黄土地下,两丈深的地方,挖到了—具无头尸骨,用石板围盖着。按照附近村里人的习俗,一般人的墓葬,周围一定会有家族其他人的墓穴,而不是单独一个坟墓,并且下葬时尸骨的摆列姿势也很随便。并且,也不会用这种石板围盖的方式来下葬死亡的人,有人说:这极有可能是当年黄巢的结拜大哥——李万盛老和尚的尸骸。
  (路忠林口述,流传于英谈一带)
  6、养花与小长工
  夏末初秋时节,英谈村麦花飘香,龙门川的庄稼地里,到处是长工忙碌的身影。
  有一天,老财主骑着高头大马,后面跟着长长的马队,从河南回到了英谈。在地里干活的长工们见东家回来了,立即欢呼起来:“东家回来啦,是东家回来啦……”。
  老财主在庄稼地边停下,长工们询问老财主河南的收成情况,老财主摇摇头叹了口气说:“哎,遭遇大旱,颗粒无收啊。”
  这时,一个八九岁的小丫头走到了老财主身后,扑闪着晶莹雪亮的眼睛,望着眼前雪浪一般翻涌的庄稼和陌生的面孔,眼里充满了惊慌。慈祥和蔼的老财主从身后拉过小女孩,对众人说道:“她是我从河南带回来的,生下来没几天,娘死了,前几天,爹也病死了,遇见她的时候,头上插着稻草,跪在地上,哭得死去活来,小丫头真是可怜啊……”
  长工们问小丫头:“你叫什么名字呀?”
  小丫头歪着脑袋,扑闪着眼睛,一声不吭。
  老财主说:“孩子来咱们英谈了,以后就是咱们英谈的丫头,咱们给丫头起个名字,大家伙说好不好?”老财主话音未落,长工立即拍手叫好。
  老财主伸直腰杆,略微沉思了一下,缓缓地说:“荞花,大家伙说怎么样?”长工还没有反应过来,小丫头抬起头,望着老财主,说了一句:“嗯,我喜欢这个名字”。
  从此,小丫头有了名字,就叫“荞花”。
  荞花被带到了老财主家,因其聪明伶俐,机灵可爱,老财主的太太便认下荞花做干闺女,和家里的孩子一样,跟着私塾先生诵读四书五经,跟着绣房的丫鬟们学女红……寒来暑往,冬去春来,一晃荞花在英谈老财主家呆了七年。当年可怜兮兮的小丫头出落成皓齿明眸、冰清玉洁、秀外慧中的女子。
  老财主家里有一个名叫小双的小长工,五官清秀,憨厚能干,年纪和荞花相仿,都深受老财主一家上上下下的喜爱。小双下地干活,每逢中午不回来,总是荞花挎着竹篮子到地里给小双送饭,每当小双蹲在田间地头狼吞虎咽时,荞花的心底就涌起暖暖的情思。
  朝夕相处,日久生情。小双和荞花情投意合,可是俩人谁也不敢张扬,毕竟老财主一家对他们疼爱有加,倘若让他们知道了,怎么能说的过去呢?思索再三,反复商讨,小双和荞花最后决定私奔,远走天涯。
  五年前,荞麦花盛开的时候,荞花被老财主带回英谈;五年后,同样是荞麦花盛开的时候,荞花决定跟着小双离开英谈。想到这些,荞花的心里酸酸的,很不是滋味,可是,荞花还是跟着小双趁着暗夜离开了英谈。
  两个人悄无声息地溜出了家门,岂料,天公不作美,偏偏下起雨来,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小双和荞花到村外的时候,石桥已经被雨水淹没了,小双和荞花望着涨势凶猛的河水,面露难色。最后俩人商议,小双先把东西背到河对岸,然后回来接荞花,荞花答应了。可是当小双放下东西准备折身返回河对岸的时候,他发现水已经越来越大了,淌水过去,恐怕性命难保。思考再三,小双一步三回头,最终弃荞花而去。
  荞花在河边左等右等,不见小双的人影,喊破了嗓子,也没得到回音。荞花望着眼前汹涌的河水,左右为难,不知所措。回去吧,说不定老财主都知道这件事了,无颜面对他们啊,不回去吧,总不能在这里呆着,小双肯定是不要自己了……
  荞花有些悔恨,忍不住低唱起来:
  五黄六月出了家,
  穿红挂绿戴白花。
  恨只恨小双你太狠心,
  有皮没面怎回家?
  眼瞅着东方露出了鱼肚白,天就要亮了,荞花怕引人怀疑,赶紧跑回了村里。小双毕竟深爱着荞花,走后重新折了回来,回到了英谈村。
  荞花和小双一起向老财主求情,成全他们。谁料,老财主连连称好,吹吹打打,张灯结彩,为他俩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喜事。原来,老财主早就看出来荞麦和小双彼此情投意合,也正想着撮合他们拜堂成亲呢。
  后来,老财主在英谈附近一个叫孟家庄的村子整修了大片田地,盖了石头房子,让荞花和小双扎根到孟家庄村,耕耘劳作,繁衍生子。
  (路忠林讲述,英子整理)
  7、百布蓝衫与破木桶
  嘉庆年间,英谈村比较富裕,特别注重孩子上私塾念书,随即在路氏祠堂的空地上,放了几张桌子,将孩子们召集到这里,请来私塾先生教孩子们诵读四书五经。大东家闲来无事,也爱到祠堂外溜达几圈,听到琅琅书声,闻到缭绕墨香,心里对私塾先生深感敬仰。
  秋去冬来,天气越来越寒冷,燕子南飞,枯叶坠落,处处天寒地冻。私塾老师已经年近50,瘦巴巴的身子骨就像祠堂院子里挂在树枝上的黄叶,摇摇欲坠。无可奈何之下,私塾先生心怀忐忑,找到管家恳请他向东家的求个情儿,能不能给自己做件蓝衫,也好让自己在数九寒天暖暖这把老骨头。
  管家也是年近半百的人了,心地善良,见私塾先生在寒风中瑟瑟抖动着,立即禀报给东家。东家听罢,二话没说请来私塾先生,恭恭敬敬地对私塾先生说:“先生,实在是抱歉,没有替您想周全,让您在大冷天里受冻了。”私塾先生没有想到东家如此坦诚,如此热情,连连道谢。东家问私塾先生有什么要求,私塾先生略微沉思,缓缓说道:“俗话说的好,吃千家饭,能长命百岁;穿百家衣,能延年益寿。我没什么要求,能不能让每位学生从家里拿一尺布,不够的东家给补上,然后找个裁缝为我量体裁衣,将长衫染成蓝色,我就千恩万谢,感激不尽了。”
  东家按照私塾先生的要求,让孩子们每人从家里带来一尺白布,又从自家拿出几尺,喊来村子里心灵手巧的裁缝,依照私塾先生的身材,连夜赶出一件合适得体的长衫来,又吩咐管家将长衫送到染坊,将长衫染成蓝色。私塾先生穿上了管家送来的蓝色长衫时,忍不住热泪盈眶。他将心思全部放到孩子们身上,以此来报答东家的慷慨和善良。
  数九寒天,滴水成冰。有一天,私塾先生在德和堂吃过饭,踱着步子,沿着石板街向祠堂走去。路过井房,看到汝霖堂的一位年轻长工挑着一担水从井房出来,晃晃悠悠的走在前面,木桶里的水不断洒落在石板街上,瞬时结成了晶莹的薄冰。私塾先生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岂料,脚下一滑,摔倒在地,他两只枯瘦如柴的手压在冰冷的石板上,挣扎了好久,才爬起来。
  私塾先生顾不得手上的疼痛,连忙低头看自己崭新的蓝衫,上面已经染上了污点,私塾先生心疼不已,望着灰蒙蒙的天空,仰天长叹,低头默吟:
  东一尺,西一尺,
  缝缝补补缝儿多。
  提起落下伤心泪,
  唯有三股能救我。
  私塾先生拖着步子,一瘸一拐,嘴里呢喃着,慢慢地向祠堂走去,在祠堂口遇见孩子们,忍不住将顺口编的段子交给了孩子们听,孩子们回去又讲给了家人听,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这个段子就在英谈传开了。
  善良的东家又扯了一块布做成蓝衫送给了私塾先生。私塾先生对老财主感激万分,兢兢业业教书,老财主的孩子们在私塾先生的教育下,都成为品行兼优的后生。
  (路忠林讲述,英子整理)

知识出处

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

《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这是国内第一本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英谈古寨的书。 作者在大量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基础上,用自然环境、历史足迹、抗日伟业、红石建筑、窗棂艺术、路氏家族、 传说故事等章节,生动地介绍了太行山深山里英谈古寨的生态环境与建筑文化特色,揭示英谈路姓“三支四堂”家族在太行山的发展过程,在河北的迁徙和繁衍发展;把口传家史资料、地域文化传说、民俗民风和历史发掘结合起来, 展示冀商路家家族的创业历史。同时挖掘了八路军总部、冀南银行、129师在英谈古寨中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本书把作者本人拍摄的大量图片与通俗文字结合起来,采用古朴大方的设计版式,将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展现在读者面前,是适于文化研究者、旅游者等不同层次的人士了解英谈古寨的理想图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