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红石栏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711
颗粒名称: 10、红石栏板
分类号: K928.79
页数: 2
页码: 109-110
摘要: 在德和堂和贵和堂入口和出口处,可以看到红石栏板。石栏板又称勾栏,大多用于殿堂、亭榭和高台建筑的台基上,也用于石桥、河岸边等建筑上。其主要的用途是维护游人的安全,同时也为建筑增加了观赏性。大多数石栏板上有精美的雕刻,用成组的艺术图案来丰富建筑本身的艺术特色。在英谈的街道和石桥上,或在台阶的外侧,沿沟的街边等地方,都设有石栏板,目的就是用以保护行人的安全。由于后来疏于保护,损坏了不少。这两处古石栏板设于两堂的出入口处,因一侧为崖地,显然是为了保护行人的安全而设置的。德和堂的栏板用红石岩做立柱,并将红石板牢牢固定在中间,每一个立柱的上面有一个圆窝坑,在节日时倒上麻油点燃用于照明。
关键词: 邢台市 英谈 栏板

内容

在德和堂和贵和堂入口和出口处,可以看到红石栏板。石栏板又称勾栏,大多用于殿堂、亭榭和高台建筑的台基上,也用于石桥、河岸边等建筑上。其主要的用途是维护游人的安全,同时也为建筑增加了观赏性。大多数石栏板上有精美的雕刻,用成组的艺术图案来丰富建筑本身的艺术特色。
  在英谈的街道和石桥上,或在台阶的外侧,沿沟的街边等地方,都设有石栏板,目的就是用以保护行人的安全。由于后来疏于保护,损坏了不少。这从村中丢弃的栏杆石柱、石板可以看出。这些石栏板都是就地取材的材料,用民间古朴的做法,从石栏杆的方柱,到柱两侧的凹槽,工匠用传统的技艺把栏板和望柱进行组合,也不用任何黏合物固定就能使栏杆很坚实,不仅能经得起暴风骤雨和外力撞击,还能充当村民休息聊天时的坐凳。
  现在德和堂和贵和堂的出入口还保留有两处古石栏板。这两处古石栏板设于两堂的出入口处,因一侧为崖地,显然是为了保护行人的安全而设置的。红石栅栏古朴大方很有特色,石栏板的做法古朴,栏板上没有装饰和雕刻,而是用一种含铁量高的石材做材料制成。石材呈深褐色,增加了古石栏的古朴和凝重。石栏板用方柱隔成若干小单元,每组有栏板和望柱组成,栏板的起头和收尾处没有抱鼓石。栏板的地伏石没有用条石的做法,而是用一个长方石作基础,在立柱两侧开槽固定石板。
  英谈古寨的红石栏板有两大特色:一个是所用的石板以当地红石板岩为材料。这些红石板岩上有可供欣赏的石纹,有水纹、波浪纹、龟背纹等。二是在红石板的望柱上都有一个深石窝。据研究和村民说,这个深石窝的用途是,每当节日和英谈人喜庆的日子,各堂口在红石栏石柱的深窝里倒上麻油用棉红做捻点起油灯。当夜幕降临时,一个个油灯被点亮为来往行人照明。油灯与大宅门前的红灯笼交相辉映,使灯光下的石寨建筑更加神秘和古老。
  德和堂的栏板用红石岩做立柱,并将红石板牢牢固定在中间,每一个立柱的上面有一个圆窝坑,在节日时倒上麻油点燃用于照明。

知识出处

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

《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这是国内第一本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英谈古寨的书。 作者在大量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基础上,用自然环境、历史足迹、抗日伟业、红石建筑、窗棂艺术、路氏家族、 传说故事等章节,生动地介绍了太行山深山里英谈古寨的生态环境与建筑文化特色,揭示英谈路姓“三支四堂”家族在太行山的发展过程,在河北的迁徙和繁衍发展;把口传家史资料、地域文化传说、民俗民风和历史发掘结合起来, 展示冀商路家家族的创业历史。同时挖掘了八路军总部、冀南银行、129师在英谈古寨中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本书把作者本人拍摄的大量图片与通俗文字结合起来,采用古朴大方的设计版式,将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展现在读者面前,是适于文化研究者、旅游者等不同层次的人士了解英谈古寨的理想图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