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千年古井与一滴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707
颗粒名称: 8、千年古井与一滴泉
分类号: K928.79
页数: 3
页码: 102-105
摘要: 一滴泉,在贵和堂东院,实际上在贵和堂东院有两个泉眼,一个是在院落门前,因为泉水常年细流如线,日夜不断,人们都叫这眼泉为“一线泉”;在院子里还有一个泉眼,泉水常年一滴一滴的向下滴,不紧不慢,一滴滴落到下面的水池内,故名一滴泉。贵和堂的后人说,这一滴泉的泉水从记事起就是这样,滴水的速度固定不变,雨季是这样,旱天也是这样,春夏秋冬,日夜不息,不多不少。“门外一线泉,门里一滴泉,生活多美满,赛似活神仙”。古寨的村民称为千年古井。井房是英谈保护井水安全的设施,也是英谈古寨的一大特色。由此可以想象到古人对水井的安全与水的卫生是十分重视的。
关键词: 邢台市 英谈 古井 泉眼

内容

一滴泉,在贵和堂东院,实际上在贵和堂东院有两个泉眼,一个是在院落门前,因为泉水常年细流如线,日夜不断,人们都叫这眼泉为“一线泉”;在院子里还有一个泉眼,泉水常年一滴一滴的向下滴,不紧不慢,一滴滴落到下面的水池内,故名一滴泉。
  贵和堂的后人说,这一滴泉的泉水从记事起就是这样,滴水的速度固定不变,雨季是这样,旱天也是这样,春夏秋冬,日夜不息,不多不少。
  从贵和堂东院的建筑历史看,院落建于清代早期,在建房的时候,利用山崖上水脉和泉水,在贵和堂东院规划了门里门外的生活用泉眼。
  当地百姓有句话是这样说的。“门外一线泉,门里一滴泉,生活多美满,赛似活神仙”。
  据传说,这眼一滴山泉水能治百病,为此一滴泉又多了个“神”字,成了一滴神泉。
  在中和堂正房大院的对面,也就是汝霖堂的房下,有一口古井,这眼井的水,水量充盈,水质清澈,甘甜可口。古寨的村民称为千年古井。
  为什么叫千年古井?相传在唐代末年,黄巢起义时,想选一个地方作为他们屯兵的地方,走了许多地方也不是很满意,后来黄巢听龙门寺的老和尚说起在英谈川里有一个好地方。于是,黄巢就带着兵将进入了现在英谈古寨这个地方,进入川口到处是树木,到处是绿叶不见山体,从山上下来溪流“哗啦啦”向下流,随着小径向里越走越深,林荫间百鸟齐鸣,不知拐了多少弯,突然看到在高大的山崖下有一块平坦的山地,用当时的话是风水好,龙脉好。可唯一不足的是,离下面的河流有些远,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黄巢边走边想,这山坡上要是有一眼泉水更好。
  当他从南山上下来时,从路旁拾起一块石头,抡起有力的臂膀投向对面的山上,说:“石落之处就是建营盘之地”。只见石头飞了出去,在很远的地方落下,并听到“嗵”的一声响,惊起了百鸟齐飞,将士们走到前去,看到刚刚石头落下的地方,正好砸出一眼泉水来。
  此后,黄巢在此修建营地,打起了寨墙,将士们练兵渴了,就到这口泉水前喝几口山泉水,于是劲头更足了。后来路家迁到这里后,也相中了这个“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句)”的好地方。在营建房子时,在这眼泉水上修建了一座房子,把泉水保护起来,让以后的子孙都能吃上更干净的井水,这就是千年古井的来历。
  走到英谈古寨,古泉水和古井到处可见,进入东寨门,在贵和桥下一侧就会发现一口“贵和井”,井上有三面的石墙,墙上有木檀并用红石板作顶。
  井房是英谈保护井水安全的设施,也是英谈古寨的一大特色。由此可以想象到古人对水井的安全与水的卫生是十分重视的。像这样的井房,从东寨门到西寨门,有贵和井、官房井、千年古井、寨西井。有井的地方就有井房,而这些水井—直延用到今天。

知识出处

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

《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这是国内第一本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英谈古寨的书。 作者在大量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基础上,用自然环境、历史足迹、抗日伟业、红石建筑、窗棂艺术、路氏家族、 传说故事等章节,生动地介绍了太行山深山里英谈古寨的生态环境与建筑文化特色,揭示英谈路姓“三支四堂”家族在太行山的发展过程,在河北的迁徙和繁衍发展;把口传家史资料、地域文化传说、民俗民风和历史发掘结合起来, 展示冀商路家家族的创业历史。同时挖掘了八路军总部、冀南银行、129师在英谈古寨中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本书把作者本人拍摄的大量图片与通俗文字结合起来,采用古朴大方的设计版式,将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展现在读者面前,是适于文化研究者、旅游者等不同层次的人士了解英谈古寨的理想图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