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寨墙修建年代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696
颗粒名称: 3、寨墙修建年代考
分类号: K928.77
页数: 4
页码: 81-84
摘要: 英谈古寨有保存完好的古寨墙,古寨墙筑于何年何月,至今还不是很清楚。关于英谈古寨的寨墙,是当前发现的华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石寨墙。寨墙宽3米,高低不等,最高达10米许。寨墙随地形而建,依山坡蜿蜒起伏,整个寨墙置四门,原四门都修有阁楼,由于时间久远南、西、北面的阁楼被拆掉了,仅在东门保留下一座阁楼。在东寨门洞的横梁上有“大清咸丰柒年九月吉日立”十一个楷书墨字。进一步证实了这段历史的真实性。从英谈保留下来的墓碑看,路全兴,也就是老海财主,死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从地方志书记载和传说分析,路家救灾并非一次,英谈咸丰题记是最后一次修建寨墙的记录。
关键词: 邢台市 英谈 寨墙

内容

英谈古寨有保存完好的古寨墙,古寨墙筑于何年何月,至今还不是很清楚。
  关于英谈古寨的寨墙,是当前发现的华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石寨墙。寨墙宽3米,高低不等,最高达10米许。寨墙随地形而建,依山坡蜿蜒起伏,整个寨墙置四门,原四门都修有阁楼,由于时间久远南、西、北面的阁楼被拆掉了,仅在东门保留下一座阁楼。
  东寨门的阁楼建在寨门上,与寨墙的墙体同宽,南北两侧有门,东西两面留有窗户,阁楼的梁架上施有彩绘,用黑墨、白粉、朱红等绘成云纹、暗八仙、花卉等纹样,虽然装饰较为简单,但大方、朴实、粗犷。在东寨门洞的横梁上有“大清咸丰柒年九月吉日立”十一个楷书墨字。根据题记,可以知道现在的寨墙重修于清代咸丰七年九月,也就是公元1857年。
  东寨门过梁上“大清咸丰柒年九月吉日立”墨书题记南寨门外修石板阶梯,路外有断崖,甚为险峻。
  根据英谈古寨老人的回忆说,关于这座寨墙重修,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当年,河南林县一带闹饥荒,大量的灾民都逃了出来,英谈古寨也来了很多的灾民。那时的汝霖堂当家人是路全兴,村里人都叫他老海财主。此人善于经营,买卖干得很大,远近几个省都有他的生意。老海财主做生意很大但人不小气,经常拿出钱财来施助乡里乡亲,是河北、山西、河南一带有名的大善人。灾民就是冲着老海财主而来的。为了救助这些灾民,老海财主看到灾民的情况,没有二话,没有犹豫,就在英谈古寨路家老院前的大槐树下面支起了大锅,开始向灾民施粥,还安排灾民住在家里,让灾民遮风避雨。
  时间过的很快,灾民们也要随着灾情的过去要回家了。为了表达对老海财主的感激之情,灾民们就想在回乡前给老海财主做点事情,以表谢意,但想来想去大家不知道为老海财主做点什么好。此时有人提出说,英谈村地处深山,常有山匪来袭扰。如果能为老海财主筑一道寨墙用以防匪这不是更好吗?这个想法马上得到大家的支持。灾民说干就干,按照英谈村的地形地貌筑起了英谈寨墙。
  传说归于传说,但实际修筑寨墙的时间,很多人也说不清楚,有说这个事件发生在明代,也有说是清代的。
  河南省林县(1994年改称为林州),这个地方自古就是山多地少,石厚土薄,有民谣这样说:“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急,穷人日夜愁。”1436—1949年共514年来,据历史记载共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其中粮食绝收30次,人相食(触目惊心的数字)5次,据历史数据统计,全县98.5万亩耕地中,仅有1.24万亩有水浇灌。历史上林县人逃荒习惯于到河北、山西等地。
  全国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创造了“红旗渠”奇迹,这才改变了林县的历史。
  英谈古寨老人回忆说,历史上曾有两次大规模的收留灾民的传说,这两次都与林县的灾害有关系。
  清咸丰七年,即公元1857年,根据文献记载,顺德府发生了“顺德起事”这样—件大事,根据《顺德府志》《邢台县志》记载:清咸丰七年(1857年)顺德旱灾严重,贫民觅食艰难,被迫起事,清廷派候补副将达军率兵百名赴顺德镇压。
  为平息民众反抗,清廷于是年十月批准直隶总督向大名、顺德、广平等地灾民散放银米。由此知道在这一年,当时,冀西一带出现了灾情,因灾情严重导致社会混乱,灾民得到路家救助后,也是出于保护路家家产等等原因进行修缮的。
  英谈寨墙进行修缮的事传到了顺德府衙,顺德府便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把路家人抓进了大堂,说有人告路家修寨墙,要聚众造反。后来,林县石匠工头和修城墙的人,跟老海财主一起来到顺德府大堂,集体解释这件事的原因。
  经过审理,这件事有了结果,处理的办法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罚钱,另一种说法是捐献粮食。
  罚钱罚多少?罚了路家银子一平桌,一平桌是多少?就是用当时最常见的家里的大方桌,把银锭堆在上面垒成山形。传说中,老海财主后来给了顺德府两方桌银锭。还有一种说法,顺德知府说老海财主有钱,府城的北门已经是破旧不堪了,也需要进行一下翻修,请老海财主拿出点钱修修。后来老海财主就给了一些钱修了顺德府城的北门。(解放后,邢台挖城墙时还有人见过这块英谈的修城碑。)北门完工后,府衙门还送了一块匾,写有“康慨济民”四个字。
  也有说接受挨罚时,老海财主说罚钱没有,我是土财主有粮食,知府就说那就罚你粮食。关于用多少粮食抵这些银子,还是府内的师爷出了个主意。说当年路家娶少奶奶时与山西财主论家里有多少粮食,是用装粮的布袋,排双行从英谈到山西(过去二斗是一布袋)。这一次,让老海财主用布袋从顺德府城排到英谈,算算有多少距离,就要多少粮食。
  老海财主说行,二话没说扭就回到了英谈,然后就从各地调运粮食,直接运到府城。运的时间长了,官府老爷把这事儿都忘了。到后来府里的粮仓也放不下了,师爷忙给知府说差不多就行了,别叫他送了。为此,路家的粮食也为顺德府那次旱灾解了围。
  从以上传说看,汝霖堂的老海财主,在当时的经济实力十分雄厚,并在顺德府一带产生过重大影响。
  从发现的资料看,民间有关路家的传说有一定历史根据。
  据清光绪三十一年仃905年)《邢台县志》记载:在清代道光年间,汝霖堂的路延瀛为道光元年(1821年)邢台县学例贡,说“路延瀛,英谈村人。慷慨好施,捐资修城。赈济灾黎,六世同居。”进一步证实了这段历史的真实性。
  英谈的古寨墙建筑年代应该还很早,很可能在明清之际或为明代早期,或更早。清嘉庆十五年时,也就是1810年,英谈就已经有了寨墙和寨门,而重新修缮的年代已经有了确切的记载,即“大清咸丰柴年九月吉日立”,公元1857年。
  从英谈保留下来的墓碑看,路全兴,也就是老海财主,死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1848年)。咸丰年间(1857年)的这次修筑寨城与路全兴(老海财主)没有什么关系,应该为路延瀛等路姓后人所修。从地方志书记载和传说分析,路家救灾并非一次,英谈咸丰题记是最后一次修建寨墙的记录。

知识出处

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

《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这是国内第一本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英谈古寨的书。 作者在大量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基础上,用自然环境、历史足迹、抗日伟业、红石建筑、窗棂艺术、路氏家族、 传说故事等章节,生动地介绍了太行山深山里英谈古寨的生态环境与建筑文化特色,揭示英谈路姓“三支四堂”家族在太行山的发展过程,在河北的迁徙和繁衍发展;把口传家史资料、地域文化传说、民俗民风和历史发掘结合起来, 展示冀商路家家族的创业历史。同时挖掘了八路军总部、冀南银行、129师在英谈古寨中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本书把作者本人拍摄的大量图片与通俗文字结合起来,采用古朴大方的设计版式,将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展现在读者面前,是适于文化研究者、旅游者等不同层次的人士了解英谈古寨的理想图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