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古寨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694
颗粒名称: 2、古寨墙
分类号: K928.77
页数: 2
页码: 79-80
摘要: 英谈的古寨墙至今保存完好,只有少部分坍塌。自东寨门到西寨门,是整个寨墙保存最好的一段,这段寨墙全长350多米。自东寨门到北寨门的寨墙保存稍差一些,个别的地方基本上已经拆到寨墙基础了。英谈的古寨墙始建于明末清初,有可能建筑年代更早。英谈寨墙的建筑材料是用当地板岩,这种板岩分红石板岩和灰石板岩,石工将板岩打制成长方形毛石。以南河沟北岸的崖头为基点修建了南寨门。东寨墙宽约3米,高低不等,最高处近10米。这个平台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水关,还能够观察到东寨门外每一处死角,对来犯盗匪进行了有效的防御。此外在社楼的对面,中和堂桥院的东面有一个山坡。
关键词: 邢台市 英谈 寨墙

内容

英谈的古寨墙至今保存完好,只有少部分坍塌。自东寨门到西寨门,是整个寨墙保存最好的一段,这段寨墙全长350多米。自东寨门到北寨门的寨墙保存稍差一些,个别的地方基本上已经拆到寨墙基础了。
  英谈的古寨墙始建于明末清初,有可能建筑年代更早。在清嘉庆路家分单中,就有了“东大门”这个名称,这说明在1810年时,英谈古寨已经有了寨门和寨墙。
  英谈寨墙的建筑材料是用当地板岩,这种板岩分红石板岩和灰石板岩,石工将板岩打制成长方形毛石。寨墙砌法为无浆干摆法,以错缝叠压方法铺砌,缝隙紧密,使石料间契合紧密没有松动。所有前后的明缝均用小片石料填塞紧密,砌石的边缘顺直、整齐而又牢固,数百年来,墙体没有出现凹陷凸肚现象。
  英谈寨墙巧妙地利用了地理山势。以南河沟北岸的崖头为基点修建了南寨门。在面东的山口处建设了东寨门。东寨门的墙寨与北山的一个余脉相接,东寨墙北头是一个悬崖,并在山崖山梁上修建了寨墙,寨墙沿山脊而上向北折。西寨门的北侧也是一道山梁,利用这个山梁下的山口,建设寨门并与寨墙相连。
  东寨墙宽约3米,高低不等,最高处近10米。在修建东寨墙时,寨墙跨越宽约6米、深约3.7米的座后沟。为了保证座后沟的季节洪水顺利泄洪,在东寨墙下设置一个拱券式水关。这样不仅保证了行洪期洪水的下泄,而且还用水关这样的设施,保证了寨内居住的安全。更为周到的是,为了寨内的安全,以防有人从水关进入寨内,在东寨墙的北头开辟了一个凸出的平台。这个平台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水关,还能够观察到东寨门外每一处死角,对来犯盗匪进行了有效的防御。
  南寨墙东寨门向南不远就往西折,沿沟的南侧的山崖修建了南寨墙。南寨墙也是英谈寨墙中最长的,约350多米。在南寨墙的中部建造了南寨门。
  北寨墙东寨墙与北山的一个余脉相接向北延伸。东寨墙向西北折去,利用了高出地面17米的山梁,并在山梁上修建了寨墙,寨墙沿山脊而上。
  西寨墙在南寨墙北折后就是西寨门,自西寨门始,沿山势向上隐入古宅中。
  西寨墙与北寨墙没有进行连接。这一部分并不是没有建有寨墙,而是在英谈人的心目中,后面的北“乜”崖,就是英谈古寨的天然寨墙了。
  此外在社楼的对面,中和堂桥院的东面有一个山坡。在山坡上还设置了一道山字石墙,这道石墙最高处近10米。

知识出处

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

《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这是国内第一本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英谈古寨的书。 作者在大量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基础上,用自然环境、历史足迹、抗日伟业、红石建筑、窗棂艺术、路氏家族、 传说故事等章节,生动地介绍了太行山深山里英谈古寨的生态环境与建筑文化特色,揭示英谈路姓“三支四堂”家族在太行山的发展过程,在河北的迁徙和繁衍发展;把口传家史资料、地域文化传说、民俗民风和历史发掘结合起来, 展示冀商路家家族的创业历史。同时挖掘了八路军总部、冀南银行、129师在英谈古寨中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本书把作者本人拍摄的大量图片与通俗文字结合起来,采用古朴大方的设计版式,将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展现在读者面前,是适于文化研究者、旅游者等不同层次的人士了解英谈古寨的理想图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