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革命老人路风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686
颗粒名称: 9、革命老人路风丽
分类号: K828
页数: 9
页码: 68-76
摘要: 童年的故事路风丽,乳名路心成。1922年10月14日,农历的八月二十四日,在英谈村出生。他的祖父路延清,有四儿二女。长子少亡,已不知名字。二子叫路喜小,三子路老三,四子路世梅,大女儿不知名字,二女为路云妮。路风丽的母亲叫冯喜荣,为杨庄人。在路风丽出生时,路家的家业已经衰败了,路延清从贵和堂分得的家产,由于抽大烟出卖给别人,家里仅有8亩薄旱地。路风丽父亲结婚时也是在这个院子里,当时居住仅有五平方。当路风丽出生后,因房子太小就又向别人借房子居住。路风丽参加了这次行动。1941年1月中旬,经路风丽请战要求,又回到385旅769团3营12连3排7班当战士,从此离开了129师师部,重新回到了前方。
关键词: 英谈 路风丽 抗日

内容

童年的故事
  路风丽,乳名路心成。1922年10月14日,农历的八月二十四日,在英谈村出生。
  他的祖父路延清,有四儿二女。长子少亡,已不知名字。二子叫路喜小(小名叫会小),三子路老三,四子路世梅,大女儿不知名字,二女为路云妮。路延清还有—房夫人,生有二子一女,大的叫路夫小,二子就是路风丽的父亲路世宗(小名路生小)在家里排行第六,女儿叫路喜枝。路风丽的母亲叫冯喜荣,为杨庄人。
  在路风丽出生时,路家的家业已经衰败了,路延清从贵和堂分得的家产,由于抽大烟出卖给别人,家里仅有8亩薄旱地。全家租借街坊的半个院子里,居住着他的祖母、大爷和他的父亲三口人。路风丽父亲结婚时也是在这个院子里,当时居住仅有五平方。当路风丽出生后,因房子太小就又向别人借房子居住。
  从路风丽记事起,他的父亲为了全家的生存就在不断地奔波迁徙,寒来暑往,年复一年,总也改变不了贫穷的命运。为了全家人不饿肚子,父亲带领全家曾三次上山西逃荒,寻找生路。种过山地,开过店房、饭铺,也受尽了屈辱和苦难。
  路风丽7岁的时候,路世宗又带全家从山西暖窑村回到了英谈村。租了几间房子,开了饭铺,加上祖上分的几亩薄田,靠望天收来过日子。
  那时路风丽记的最清楚的事是:为了保护村子的安全,英谈的一些人加入了真武神道(红学会)。1929年,阎锡山率兵攻打顺德府(今邢台市)时,阎锡山的部队驻在白岸村。有一次,两个当兵的从白岸村翻山跑到英谈村,被真武神道的人还缴了枪。
  路风丽小的时候很想上学。当时英谈村有个私塾,学费是一年1元钱。1931年,他9岁的时候,路世宗把他送到私塾里读书,也希望路风丽能有文化、考科举出人头地。在私塾里路风丽读了四书五经、百家姓千字文,后来,还学习写仿练毛笔字。可惜,12岁那年因家里太穷没有缴上学费,就再也没有进过学堂了。
  1934年的时候,路世清又带着全家逃生到山西暖窑村。据路风丽回忆:“在暖窑村,父亲又找了一个店房,代开饭铺。父亲炸了麻糖,我用一个棍子挑上篮子,在暖窑沟附近村寨串山庄叫卖。大岭口、常峪村等地方是我经常去的村庄。一天来回要走三四十里路,有时卖完了,有时还卖不完。虽然卖麻糖也舍不得吃一个,走一天不吃东西,回来才吃点糠菜粥饭。不出去卖麻糖时,就上山打柴、挖野菜回来做饭吃。洋桃叶、苦苦菜是我家吃的家常菜。春耕季节,还去帮村里人家种地,辛勤劳作一天,村里人只管饭不给工钱。”后来,路世宗带着路风丽又到山西许村找了一家店房,靠做豆腐,吃豆腐渣为生。
  1937年,路风丽16岁的时候,发生了卢沟桥事变,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路风丽居住的许村有个共产党地下组织,在党员崔文魁、乔喜群的领导下,成立“青年抗日先锋队”,组织青年参加抗日。
  路风丽积极报名参加了青年抗日先锋队,还当上了“青年抗日先锋队”的队长,本村的乔万富为“青年抗日先锋队”政委。当时青年抗日先锋队每天的任务就是站岗、放哨、送信。有时信上插个鸡毛说是急信,要不停地紧急送走。有一次,一架日本飞机降落在辽县(左权)一带,有两名飞行员跑到离许村不远的富裕村。当时地下党组织起来围捕,在这里打死一个日军飞行员,一个被活捉。路风丽参加了这次行动。
  1938年12月,山西和顺县组织青年干部到和顺县城学习,路风丽与乔万富一起,以“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政委的身份去参加了学习。到和顺县城的当天晚上就遇到日军扫荡。当时八路军385旅驻在和顺县城西的串村,接上级的扩军指示,和顺县政府把参加集训的青年干部直接送到三八五旅新兵连。
  从此,路风丽就正式参加了八路军。
  给邓小平当警卫员
  1938年12月12日,路风丽参军,正式分到129师385旅769团第一营四连三排九班当战士。769团是129师的主力团,前身是1937年8月由红四方面军最有战斗力的红四军红十师、红十二师改编而来的,功勋卓著,战斗力很强。
  路风丽刚刚参军,就在辽县东煤窑沟打了一仗。在四平村活捉了一个日本人,叫小林,还缴获两门火炮。
  1939年5月,路风丽被调到连部当通讯员。经过几次战斗后,路风丽成熟了。1939年7月15日在连壁村由李行山、刘恒刚介绍,路风丽光荣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40年3月,129师除奸部调人,团首长把路风丽调到了除奸部。除奸部设在桐榆镇,路风丽在桐榆镇学习,内容是怎样做好保卫工作。—个月的学习期满后,以满分的成绩结业并被分配到129师师部警卫排骑兵班当警卫员。
  129师的师部,当时设在涉县索堡南边的常乐村,有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参谋长李达。副师长徐向前当时在济南。到了警卫排,班长分配路风丽跟随邓小平政委,负责邓政委的警卫工作。
  邓政委是1938年1月接替张浩同志担任129师政委的。
  路风丽到任后,邓小平就把他叫到身边,对路风丽进行了了解。问什么时候参加的八路军,在前方的哪个连队,上过学没有。路风丽都一一做了回答。他还对路风丽说:“你在前方是步兵,在后方做警卫工作,要学会骑马、喂马,还要抽时间学习文化,没有文化不行。”路风丽至今还清楚地记着第一次见邓小平时候的情景:“邓政委,他个子不高,却很精神。话语不多,却很和蔼。穿灰布旧军衣。在他面前我一点也不觉得拘谨”。
  路风丽从此开始跟随邓小平,负责邓小平的日常行动和外出开会、行军打仗以及生活方面等方面的工作,还每天早晨五点钟就起来练习骑马。
  在每次行军打仗时,邓小平所使用的作战地图、望远镜,以及铅笔、文件、纸张、蜡烛、火柴、生活用品都由路风丽负责带着,甚至连首长抽的烟也由他负责。
  在129师师部当警卫员的日子里,路风丽除了负责邓小平的警卫工作外,有时还临时负责刘伯承师长的一些保卫工作,所以路风丽必须熟悉每个首长的特点和生活习惯。跟随刘师长有“三个不能忘”:一是不能忘记他的洗脸盆不能乱用,因刘师长只有一只好眼,乱用脸盆怕传染眼病,坏了他的眼睛。二是任何时候不能忘记带他的望远镜,因为他的望远镜是苏联特制的“三眼”望远镜,他使用时只用单眼的望远镜,其他首长使用时用的是两眼望远镜;三是任何时候不能忘记带他的竹拐杖,因为他眼睛不好,一下马他就要拄拐杖。
  有一次,路风丽临时跟随刘伯承到八路军总部开会和学习,在总部见到了彭德怀副总司令。因为那次会议和学习时间较长,总部要求不带警卫员,刘伯承在到达总部的第二天,就把路风丽和马夫安排到30里外的总部后勤所在地武乡县的下河村。在那里路风丽的任务就是喂马、放马,工作之余的时间还学习参加。
  回到师部不久,八路军发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路风丽跟随邓小平首长在太行山一带来回穿梭,参加了“百团大战”组织的大大小小战役。
  “百团大战”结束后,由于战时大量减员造成了连队编制不满的情况,刘邓首长对129师采取了精简后方,充实前方的政策,进行了精简整编。
  “1941年1月7日,邓政委召开一二九师直属队干部会议,讨论‘精兵简政’问题。并召开动员大会,从各级领导机关抽调人员充实到连队,提出师直精简一部分战士到前方去。师部决定警卫排要缩减一个班,留两个班。一个步兵班,一个骑兵班。我主动报名请示邓政委到前方去,得到邓政委的批准。”1941年1月中旬,经路风丽请战要求,又回到385旅769团3营12连3排7班当战士,从此离开了129师师部,重新回到了前方。
  邓小平二、三事
  路风丽跟随邓小平近一年时间,那段时间里也是路风丽最难忘的日子。
  邓小平政委非常关心路风丽和警卫战士的成长,无论是在驻地休息还是行军时,有时间,他总爱和战士我们拉家常。有一次,路风丽跟邓政委在村外散步,邓政委就问起路风丽老家是哪里人,家里都有谁。路风丽回答说:“老家是邢台县英谈村人,是个大山区,因家里穷,逃荒在山西省和顺县许村住。家里有父亲、两个妹妹和祖母。母亲有病没钱治,去年(1939年)去世了。”邓政委说:“我是四川人,家乡也有大山。”邓政委又问:“什么时候参的军,什么时候入的党?”我说“1938年参军,1939年入党。”首长还说:“我们八路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队伍,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封建剥削制度,解放贫苦人民,使贫苦人过上好日子。到那时候我们穷人就不受苦了”。
  邓小平关心警卫战士的学习,对他们的学习要求也很严格。经常亲自抓警卫人员的学习。他常说“一个人没有文化不行,革命胜利了,需要很多人才去建设新中国,你们要抽时间好好学习文化,为建国以后打算。”路风丽在邓小平身边当警卫员后,一有空,邓政委就教路风丽写字,或出一道题让路风丽解答。隔一段时间还要考他的文化学习和政治题。有一次,在涉县邓小平给路风丽出了一道题,路风丽没有答上来。他微笑着说:“看你答不上来了,以后要多看书。这道题在什么书上第几页,你去找吧。找到了把它记下来。慢慢就懂得知识多了”。
  就这样,路风丽和他的战友们牢牢地记住了邓小平的教导,一有空闲就学习,一字一字的学,一天天的积累,一天天的长进,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读书看报写信都不成问题了。
  还有两件小事让路风丽终身难忘。一次,路风丽出去买马草,往回运马草时,不慎被马蹄踩伤了手背,手肿得就像馒头。邓政委知道后嘱咐他要好好休息,伤好了再工作。
  另一次,是因行军中遭雨淋,得了重感冒发烧不退,两天未到首长身边,邓小平关切地问身边的工作人员:“小路怎么两天没来上班?”另一名警卫员说:“小路感冒发烧休息”。邓小平知道后,亲自到路风丽的住处去看他。并嘱咐“要多喝开水,好好休息这使路风丽十分感动,他感慨地回忆说:“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邓政委日理万机,军务繁忙,像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对身边的工作人员那么体贴关怀和照顾”。
  邓小平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很严,特别是在遵守群众纪律方面要求更严。在战争年代,物质匮乏生活极其困难,他经常教育战士们要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严格遵守群众纪律。永远保持八路军的本色。
  百团大战期间,由于敌人的扫荡和封锁,部队有时几天搞不到粮食,吃不上饭。我们就到群众地里挖点山药,掰点嫩棒子吃。回来后,邓政委总要问“弄来多少,给群众付钱了没有?”,并嘱咐警卫员:“一定要给群众打条子,不能违背部队纪律。”有一次,行军时带的干粮吃完了,几位首长一天都没有吃到东西。有一个警卫员费了好大周折才从群众手里买来一只鸡。邓政委问“哪来的?”警卫员说:“买来的”。“几个钱,谁付的钱?”警卫员说“2元钱,我付的钱”。邓小平说:“你们一个月才挣2元钱。记起来,让司务长从我的生活费里扣给你。”路风丽经常深情地回忆:邓小平生活俭朴,从不搞特殊。在那样艰苦的特殊年代里和战士们一样吃食堂。战士们吃什么,他吃什么。首长外出,所有的生活费都是从司务长处领取,由路风丽保管。下连队吃饭要交菜金、米票,回来后他都要过问:“这几天到各旅、团吃饭,付帐了没有?一顿给多少菜金、米票?”这些都要和首长一笔笔说清楚。邓政委经常对路风丽说:“我们到各单位不能白吃战士的口粮。白吃是国民党的作风。你们单独出去,也要给米票、菜金,回来后到司务处领你们的。”由于首长的言传身教,严格要求。
  无论到哪里,邓小平身边的战士都严格按首长的要求办,从未违反过纪律。
  在邓小平身边的日子里,路风丽看到邓小平经常要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彻夜不眠,不仅要研究敌情,制定作战计划,处理军事要务和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等,还要抽出时间学习,首长那旺盛的革命精神和充沛的精力,使所有警卫人员十分敬佩。

知识出处

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

《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这是国内第一本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英谈古寨的书。 作者在大量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基础上,用自然环境、历史足迹、抗日伟业、红石建筑、窗棂艺术、路氏家族、 传说故事等章节,生动地介绍了太行山深山里英谈古寨的生态环境与建筑文化特色,揭示英谈路姓“三支四堂”家族在太行山的发展过程,在河北的迁徙和繁衍发展;把口传家史资料、地域文化传说、民俗民风和历史发掘结合起来, 展示冀商路家家族的创业历史。同时挖掘了八路军总部、冀南银行、129师在英谈古寨中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本书把作者本人拍摄的大量图片与通俗文字结合起来,采用古朴大方的设计版式,将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展现在读者面前,是适于文化研究者、旅游者等不同层次的人士了解英谈古寨的理想图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