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653
颗粒名称: 一 自然环境
分类号: K928
页数: 30
页码: 7-36
摘要: 要去看英谈,就要深入太行山中。在中国古代地理典籍中,太行山是昆仑山的余脉和延伸,山脊海拔1500—2000米。太行山头枕京都,脚踏黄河,自古有“黄河如带、五岳俱朝”的尊崇地位。《尚书?禹贡》称太行山,《列子》谓之大形山,《淮南子》谓之五行山、盘古山。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载:北次三经,首日太行之山。《太平寰宇记》谓之“皇母山”、“女蝎山”等。生动地描绘了太行山的雄。进入太行山路罗川后,可以看到一条条的支沟和川谷,满目的青山和红石崖壁。地质专家研究证实了沈括的论点,在数亿年前,太行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经过了频繁的地壳活动,地面上升沉降,海水时进时退。
关键词: 邢台市 英谈 自然环境

内容

1、藏在太行深山处
  要去看英谈,就要深入太行山中。
  在中国古代地理典籍中,太行山是昆仑山的余脉和延伸,山脊海拔1500—2000米。
  太行山头枕京都,脚踏黄河,自古有“黄河如带、五岳俱朝”的尊崇地位。《尚书•禹贡》称太行山,《列子》谓之大形山,《淮南子》谓之五行山、盘古山。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载:北次三经,首日太行之山。《隋书•地理志》谓之“母山”。《太平寰宇记》谓之“皇母山”、“女蝎山”等。《括地志》记载说:“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明朝唐枢《太行山记》是这样说的:“……太行,中原之正脉,两腋如华盖,故身不自结而凝为所冒之中,以其行局之宏,非‘太’不足以当之;而其伊止之所,乃所以为‘行’之地。”陈毅有一首诗《过太行山书怀》说:“太行山似海,波澜壮天地,山峡十九转,奇峰当面立”。生动地描绘了太行山的雄姿。明代诗人谢榛有诗说:“行经百度水,只是一漳河。不畏奔腾急,其如转折多。”其实“转折多”,支流亦多。进入太行山路罗川后,可以看到一条条的支沟和川谷,满目的青山和红石崖壁。
  北宋科学家沈括写了一本《梦溪笔谈》,书中记载他在游览太行山时,发现“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认为这里:“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地质专家研究证实了沈括的论点,在数亿年前,太行山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经过了频繁的地壳活动,地面上升沉降,海水时进时退。这里的古海环境可以追溯到中元古时期,在太行山的石英砂岩中留下了大量的水平层理、波状纹层、泥裂构造、羽状交错层和各种波痕。这里是典型的陆表海环境,在寒武纪—奥陶纪期间,随着古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时间的不断推移,这个地区的地势不断地大幅度抬升,海水慢慢地退出,结束了寒武-奥陶纪陆表海沉积的历史。后来的一次次地壳活动,使太行山脉逐渐隆起并形成太行东部陡峭,西部徐缓的地貌形态。
  邢台西部的头行山,处于太行山脉的中部,是八百里太行最绿的地方,也是太行山最雄伟、最壮观的地段。
  康熙版《邢台县志》说“山,太行之脉,蜿蜒逶迤,经过邑西,故邢在其东……”《晋书•石勒载记》称,当时的邢台(襄国)为“依山凭险形胜之国”。明人王祖嫡在《顺德府修城记》中写道:“太行蜿蜒适居,断麓可据可守”(见乾隆版《顺德府志》)。《邢台县志》(嘉庆版)说:“西山一带与山右接壤,林谷深阻。”邢台县太行山最高峰为不落青山,亦称不老青山、十字各梁,海拔高度为1822米。
  在太行山分水岭上,历史上建有货郎神、庄儿角(又称庄儿口、杜儿角)、夫子岩、路罗岭、支锅岭、清风岭、黄榆岭、马岭□八大关隘。古文献中就记载有支锅岭、黄榆岭、天河梁、峰火台、马岭关、不老青等邢台名山47座。目前邢台许多秀美的山川已经成为太行山区中的著名景点,如太行大峡谷、天河山、紫金山、九龙峡、栲栳红山等。
  太行山脊中,还有内长城雄关文化。邢台的内长城又称赵长城,为战国时赵国所修,是中国长城文化中的一部分。内长城呈西南走向,南起沙河市的黄背岩,北至内邱的嵩都岭,沿着太行分水岭时断时续,时起时伏,高低错落,绵亘于崇山峻岭之间。至今邢台的内长城还保留着很多关隘,如内邱县的鹤度岭、锦绣堂、烧梁关,邢台县的马岭关、黄榆关、支锅岭、风门岭、清风岭、路罗岭、王山铺、水岭、夫子岩、黑虎关、货郎神口,沙河市的黄背岩、数道岩等近20处。每处关隘一般由城墙、关门、营堡、官厅、敌楼、烽火台组成,建筑材料多为当地的毛石。这些内长城遗迹与太行山一同构成了邢台的雄关文化。
  在数亿年以前,造山运动使太行山地区发生岩石急剧变化,由于地壳局部受力,使岩体隆起形成了复杂的褶皱和断裂构造。山势东西纵驰一道道山梁构成山川,在邢台太行山从南到北分为路罗、浆水、稻畦(将军墓)、宋家庄4道山川。
  英谈在路罗川中,路罗川周围汇流下来的河水经路罗川流经这里,使这里的水源丰富,成片的土地得以耕种,粮食生产自给自足,形成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居住生活的良好环境。
  “古木苍苔坠几层,行人一望旅情增”(唐代诗人刘沧《秋日望西阳》句)。自古至今,很多文人志士来到太行山,对太行山给予很高的评价,很多人是这样评说这里风景的,说这里景色迷人,山清水秀,赤壁丹崖,山势雄伟,峰回路转,如屏如画。山场万亩,到处是古树参天,林深树茂郁郁葱葱,空气纯净而清新。深秋时节,柿林栗树硕果累累,层林尽染。山村层叠似堡,错落有致,石板路巷,“之”字折回,院落悠深,极目远望,四季风景如画。
  从路罗镇西行到小庄口,过坡子村,进入一个大山谷,就可以看到一个藏在深山里的小山村,这就是英谈村。这里东距邢台市区70公里,距邢台县路罗镇8公里。从英谈经白岸,越过货郎神口、杜儿角口可以到达山西省左权县(古辽州),又可从此通往邯郸武安境。
  英谈古寨位于太行山深处,处于群山之中。在路罗川上游的龙门川西侧,这一带的山势雄伟,群山叠翠。清代诗人宋岳在游览太行关隘货郎神口后写下一首诗:
  万峰回合此天关,坐拥旌旗月满天;
  岁熟定知民瘼少,时平应见羽书闲。
  壶尊漫对苍茫里,钟磬俄闻紫翠间;
  虚阁倚栏秋气爽,水清云白净尘寰。
  诗中描绘了太行山的秋天景色,赞叹这里群峰起伏,营盘棋布,山岭关隘,旌旗招展,进而歌诵大地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从英谈向北行2公里就是邢台太行奇峡群,西部约8公里就是中国的爱情山——天河山和元太保刘秉忠隐居处——紫金山。紫金山东又有山,因出“色青白花”的雪浪石而称之为百花山。再向西可以通太行关隘货郎神口。
  2、峡谷群里的雾子垴
  路罗、白岸一带的最高峰为雾子垴。
  雾子垴位于英谈村西南3公里,海拔1300米。以红石岩形成,山峰俊秀,山体四周古树参天,山顶及周围有大片的次生树林,西南面是悬崖峭壁。北面的断壁有一天然形成的巨大石窗,当地的村民称之为“八仙窗”。
  每当夏秋雨季,薄雾缭绕,云烟缥缈。远远望去,雾子垴笼罩在云雾之中,恰似仙境,蔚为壮观,雾子垴也因此而得名。雾子垴是一座“天然气象站”。村民们可以根据笼罩于雾子垴山顶和山腰的云雾多少、疏密程度来判断天气的变化。如山顶轻雾飘飘,近日晴空万里;山腰浓雾笼罩,暴风骤雨就要来到。
  在雾子垴主峰东西两侧伴生出两座高度达数十米的天然石柱,东侧为剑柄岩,西侧为拴马岩。雾子垴还有许多山头,如天狗岩、擂鼓峰、黄巢寨峰、剑鞘谷、石瀑岩、神龟岩、双鹰岭、印峰、夕阳峰等。山上不仅有许多与八仙、黄巢有关的景点,还有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
  松鼠拜佛相传松鼠天天面西拜佛,在此修成正果,并祈盼百姓万事如意,多子多孙,健康长寿。
  八仙窗在雾子垴北面的断壁中间,有一长宽约10米多的,深约2米的天然石洞,在山下看如同一扇窗户。相传雾子垴为一座空山,里面居住着很多动物,所以雾子垴又称“百兽窟”。
  “八仙窗”还有一神话传说。传说八仙过海途经此地,想稍作休息,因无处落脚,于是吕洞宾挥剑砍石成窟,在半山腰处留下一个石洞,恰似石窗,故此得名“八仙窗”。而在北崖的山岭上有片石头,好似一扇门,叫“八仙闭关门”。故当地有“南有八仙窗,北有闭关门”之说。
  夕阳峰在雾子垴有一山峰,岩体的中间裂有宽约一米,高数十米的石缝。相传八仙之—的曹国舅,用如意板打落雾子垴山顶上一块石头形成的,阳光可以透过石缝照射过来,像一道强大的激光束。透过夕阳缝可以看到对面远处的山峰,十分壮观。夕阳下观看此景,常常使游客身临其境,留连忘返,从中领略到大自然的妙趣。
  群猴迎日位于雾子垴东山腰,十几座山头聚集在一起,远远望去,犹如一群猿猴,面向东方,迎接旭日东升,故名日“群猴迎日”。相传海龟奉龙王之命驮碑压山来到雾子垴,遇到百兽飞禽的阻拦,龟兽大战。百兽为争日辉的力量,派猿猴等去迎接日出,龟用魔法使这些猿猴变为山石,留到今天。
  回音壁传说黄巢在此擂鼓练兵,回声在山谷中荡漾,至今在这里还能听到。
  点将台相传是唐代末年黄巢起义,在此练兵点将,点将台上下有588个石台阶。
  黄巢寨为黄巢驻兵的地方。
  鸳鸯林雾子垴的山顶上,有一片古菜树林。春夏秋三季登上雾子垴,走在曲折山路和林中小径上,可以观赏到不同的风光,尽情享受天然氧吧带来的新鲜空气。在这里,游人还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在这片原始生长的丛林中,不管是柞树、橡树还是其他树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成双成对。自然生长的树,要么从地面分支形成双杈树,要么两棵树并行生长在一块。历经百年,枝繁叶茂,依然挺立。既像一对恋人,相依相偎,永不分离;又像一对夫妻忠贞不二,海枯石烂,永相厮守。传说为牛郎与织女所变,村民们给予雅称“鸳鸯林”,游人在这里远眺天河山,可以感受到爱情的神圣与伟大。
  在雾子垴顶上有一种金蟾,肤色金黄,身上有红筋,十分少见。据说这种金蟾只有在雾子垴山顶才能看到,因为它们是黄巢的真身所变。
  登到雾子垴山顶,山高云低,视野开阔,群山环绕,景色万千。特别是朗朗晴天,极目远望,一览无余,可观两省五县(山西省,河北省,邢台县、沙河市、武安市、左权县、和顺县)。眺望四周,四面风光尽收眼底,白云山、小西天、紫金山、天河山、峡谷群等旅游景区。如夜间天气晴朗,登顶可看到邢台市夜景。
  春暖花开时节,满山遍野的杏花、梨花、桃花、栗子花绽放,山花烂漫,游客就好像置身于百花园中。
  3、南山大平沟
  南山大平沟,位于英谈古寨的南面大山中,从东庄□进入,有四个S弯,南北两侧为高大的山岭,有数十条支沟,全长6000米。是当前攀登雾子垴的必经之路,也是英谈古寨最长的山谷之一。
  奇石是大自然惠赐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尊崇自然、返朴归真的审美情趣的体现。赏石贵在意境,重内涵、有情趣、看神韵。石之意境蕴涵深邃,耐人遐想,让人品味无穷。
  古人认为石头为山之骨、岭之脉,坚硬而有灵气,可为体弱多病的人带来健康平安。现在许多的单位都放置巨石,有代替影壁的作用,在民间还有的作为避邪驱魔石神,或作乘凉闲座。
  历史上石头与生活有密切的关联,用石头铺成的路,如路家的骡马古道,有石头砌成的墙,这种情况在太行山是很普遍的。用石头作为村庄的名字,如邢台的大石头庄、白石沟、石店、石坡头等等,生活中还有石桌石凳石盆石磨石碾等等。
  石头如人,有独特的性格:有顽石、有圆滑之石,有通灵之石,更有“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精神,炼成石灰还能入药治病救人,《神农本草经》谓石灰可“去黑子息肉”,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归经入肝、脾,“止血神品也,但不可着水,着水即烂肉。”有“散血定痛,……黑须发”等功效。
  石头之所谓奇,就是石头形态与纹路奇特,如漏痕,通灵剔透,瘦如西子,皱如枯木,纹如山水,色彩丰富。有人说:纹石像形,价值连城,奇石带洞,贵的要命。造型石以形为主,形成强烈的艺术具象感受,有突出的特点和可品可叹的形态;而纹理石是看图案,看石筋纹理,看是否能构成图画与文字等,看石纹如读文章,“文似看山不喜平”,赏石如此以变化为妙,其石面纹筋清晰、美丽,不杂乱,有层次,这与欣赏书画的道理相同。赏石,无论是什么石头,都要用审美想像、艺术想像来达到艺术享受的最高境界,能培养人的理念,突出人的气质,丰富人的情感,增强生活中的趣味。
  在英谈南山大平沟里,有无数块造型石、纹理石、巨石,这些石头来自大自然、来自太行山、来自雾子垴。
  大平沟里到处都是奇石,所以当地人又称为奇石沟。这些奇石以太行雪浪石为主,石头奇形怪状,各种各样,纹理丰富,是太行山欣赏雪浪石最佳的地方。
  这里的许多石头还有传奇色彩,在大平沟的中部有两块天然巨石,一块如泰山,当地村民称之为泰山石;另一块正好位于大平沟的正中,当地的村民称之为石锁,也称锁石,这两块巨石不仅形体可赏,纹理好看,还有传说故事。唐代末年黄巢起义时,他领导的义军来到英谈建立营盘后,常常在太平沟和雾子垴进行练兵,为了防止官军的进入大平沟,黄巢从雾子垴上搬来两块巨石,锁住大平沟,使官军无法上山。另外,在大平沟还有两块蛤蟆石,相传是黄巢下凡后的金蟾化身。说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某年三月初三,王母娘娘寿诞,各路神仙前去祝贺。王母娘娘到南天门迎客,在门口的守候石狮随之也欠身致礼,这时石狮座下的金蟾乘人不备,溜之大吉,离开天宫后几经周折,下凡来到大平沟,化为石蟾,又经过很长时间后在人间投胎,这就是黄巢。
  4、西山梯子沟
  梯子沟位于英谈古寨的西北面,沟起于英谈古寨的村西,止于白岸分水岭,长约3000多米。在梯子沟中间的一段,两侧为峭崖陡壁,从海拔700米处开始,在不足1000米距离之间,逐级向上连续攀登300多米,因登此沟如同爬梯子,故名梯子沟。
  在梯子沟游览,步步登高,一步一景,两侧石壁如刀劈,十分的险峻。清晨来到梯子沟,鸟鸣声在幽谷间回荡,在沟旁有许多高大的石台,站在石台上可以远望下面的英谈古寨和对面的猫头寨、桃山、轿架山、北山等。在梯子沟还有一山洞,名字为狐仙洞。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冀南银行的一座秘密物资仓库,当年在此洞存放有大量的物资和印刷设施。
  关于狐仙洞,当地还有一个传说。也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山洞里住着一个修练千年的狐狸,为了成仙就专门吸过往行人的精血,使这里的百姓很害怕。事情传到了玉皇大帝那里,就下决心收服这个狐仙,于是派出了一只勇猛无比的神鹰飞临到这里。当来梯子沟后,神鹰没有找到这只狐仙,就飞到了山顶上,天天到处寻找这只狐仙,怎么也找不到。时间久了,神鹰就化成了岩石,后来百姓们就叫这个住过狐仙的山洞为狐仙洞,叫对面的山岭为雕乜。神鹰天天对着狐仙洞就是找不到狐仙,为什么呢?原来当时在这里闭关修行的八仙已经出关,提前一步替神鹰收服了狐仙,并把狐仙送进了北乜的“闭关门”内修行。
  在梯子沟里的半山腰上还有一泓清泉,冬不竭,夏不溢。
  登上梯子沟顶峰后,看峡谷群山,可以领略太行山的磅礴气势。从山顶可以通向和尚垴、后场沟等山峰深谷。在山崖上还有“一人栈”古栈道。“一人栈”,故名思义就是只可容一人通行的栈道。这条古栈道十分的惊险,在数百米高的山崖腰线上开凿出一条小山路。小山路有的地方凹进,有的地方凸出,穿崖越峰连接百谷,有时隐于丛林,有时显于断壁,入“一人栈”单人向前行进,只能进不可退,“一人栈”又称过人栈,可从白岸过英谈通往黄巢崖、路罗、明水岭、寒风栈等地,是古代的一条重要的山路。
  《畿辅通志》引《畿辅舆图》“黄朝(黄巢)崖口,在县西一百六十八里,口外接山西和顺县界。由露罗(路罗)镇西行达桃树坪,西南行达黄朝(黄巢)崖,路险,仅能通步。南至明水岭口八里。”“一人栈”相传修建于战国时期,为赵国军队镇守西山防止秦军入侵所建,因年久失修,现在已经无人行走,所以保存下来的“一人栈”栈道也不多,在英谈的山谷中有10里之长,也是当前保护最好的一段。
  从“一人栈”可以通向英谈古寨的北山崖、和尚垴。山顶上到处都是红石板岩,在此可以观赏到古海环境时所形成的各种岩石,如波浪石、泥裂石、雨痕石等等。这里简直就是一座地质博物馆。
  5、谈风论水
  英谈古寨的山水环境十分宜人,四季都很美,春满春色,夏披绿荫,秋呈金黄,冬裹银装。古寨三面环山,南面临河(南河沟)。英谈古寨靠山而居,依地形而营造,形成了错落有序,层层叠叠的寨堡景象。山寨如同在画中,与大山、绿丛、水流、劳作、生活等场景结合在一起,成为许多游人向往的地方。所以来英谈的人都说这里是世外桃源,赞叹这里是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
  好风景都是好风水。
  英谈最初营建时,选择在东西走向的一个大川里,有人形容这个大川如同—条巨龙,弯弯曲曲,尾高头低伏藏在这里,当地的百姓称大的山崖为“乜”。在大川的西、北、南三面有数座山“乜”,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石壁屏障。北面的山“乜”,悬崖峭壁垂直百丈,崖下隆起的山岭余脉微微弯曲,将英谈古寨依偎环抱起来。
  古寨就建在川龙的颈部,在大川的座后沟北侧一级台地上,当时看上去这个地形环境不是很好,但如果从南山上看英谈村来龙去脉,就会感觉到古人在选址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英谈人很讲究风水,在雾子垴分水岭的山神祠中,有一块修祠碑记,就有“阴阳某某某”的记载。
  水之说
  英谈东面有宽阔的龙门川,龙门川是路罗川的上游,发源于王山铺。下经杨庄、英谈,与另一发源于蜂王崖的川水汇流在一起,东流入路罗川。
  为什么叫龙门川,相传在传说时期,龙门川的水很大,给下面的百姓每年都带来灾祸,龙王知道此事后,就想给百姓办一件好事,于是派自己的九个儿子来到这里,九龙看到这里情况,将自己的真身化成九条川谷,分流了洪水,缓解了下游百姓的洪水灾难。
  龙门川有许多支沟,主要的有天明关沟、恶石沟、杨庄沟、桃树坪沟、前罗门沟和英谈沟等。
  英谈沟是众多川谷中的一条,位于龙门川的西侧。
  英谈沟又称英谈川,起于雾子垴分水岭,向西为白岸沟,向东为英谈沟。
  沟呈东西走向,从雾子垴分水岭到龙门川口,全长3.5公里,前后落差429米。南面、西面和北面的汇流面积比较大,南北两侧有后场沟、梯子沟、小姐沟、座后沟、大平沟等十数条分支沟。这些沟里的水都汇流入英谈沟,溪水在英谈沟中随沟的弯曲数折后东流泄入龙门川。英谈沟与龙门川两川相汇后,就形成“丁”字形。
  从英谈的沟口处,可以看到对面的大山,有桃山、帽儿山、轿架山等。
  山之说
  地人称山崖为乜,所以南乜、北乜、西乜就是南山、北山、西山的意思。在西乜的山坡上向东远眺,东北有帽儿山(也称帽头寨),帽儿山海拔988米,因山头形状如帽故名帽儿山。又因很早以前,有人在山顶上建了一个寨子并在上生活,故又称为帽头寨(猫头寨)。帽儿山的东面有几座山峰,海拔在960—1200之间,远远望去,形如蟠桃,当地人称为桃山。几座小的山峰与桃山组合起来,又如一顶古代的轿子,老百姓又称为轿架山。当地村民站在英谈东寨门前说:“遥望村东南,映目轿架山,仙人前后列,共赴王母宴”。
  在英谈的南面有南山,南山海拔约1000米。南山的西北为大平沟,在大平沟里还有许多山峰,这些山峰多在海拔800米到1000米之间,南山与太平沟四周有一万余亩的山场。
  英谈的西面为梯子沟岭和后场沟岭,两沟之间还有一个山岭,当地称其为和尚垴。西南有太行独秀峰—雾子垴。
  雾子垴,清道光年地方志书就有记载,当时雾子垴名称为雾斯垴,与路罗岭相连。是这一带方圆百里的最高山峰。
  村寨的北面为一个巨大山体,英谈人称为北乜,(又称为后乜旮劳);北乜海拔为1016米。英谈古寨座落在北乜山下,英谈古寨平均海拔高度为668米,与北乜形成了348米的大落差,同时南、西、北还有三道粱把村庄围住,地形呈一个簸箕形状,古老的英谈就座落在这里。
  风水说
  中国人对村落的选址十分用心。这样的例子不少,如皖南的西递和宏村,浙江省兰溪市的诸葛村等都是如此。在古代,—个村庄的选址首先要看风水,要看是不是利子孙,利财运,看能不能登科进举,讲究是很多的,但再多也不出以下几个原则:村子如果在山区选址,就是要背山面水、山龙昂秀、水龙环抱、明堂宽大、水口收藏等几方面。
  “来龙去脉”是堪舆家的术语。一般来说,山脉起伏为龙,其主峰称为来龙;山谷中溪流称为脉,而其主流则称为去脉。来龙去脉指从头到尾像脉管一样连贯着的山势。《运瓮记》中说“此间前冈有块好地,来龙去脉,靠岭朝山,种种合格,乃大富贵之地”。
  英谈古寨正是处于这样一个“来龙去脉,靠岭朝山,种种合格”两水交会、群山环抱的堂局之中。
  如果再站得高一些,特别是站在南山和梯子沟山岭上去看,英谈的地理环境就会更清楚一些,村子正处于一个水流交汇的地区。而这个交汇点的北侧正有一个高台之上,如果远远望去,这个地区表面又似凹下,这也就是风水家说的所谓“明堂”,阴阳家说凹下的地方应该是属阴。而这里又是两水交汇的地方,所蕴含的气上浮后,属阴的地方又转为属阳。英谈古寨所选村址,正合了风水家所说的龙气与堂气相和的点。有了山水的生气,有了这样好的风水环境,使得居住在这里的人,天人合一而带来生机和吉祥。这个点的产生也是英谈古寨在历史上子孙旺盛的原因。
  在现在的英谈古寨东寨门东北向不远有一道山梁,从远处望去这道山梁如同一向内弯曲的手臂一样,将英谈村紧紧的抱住。
  东寨门的正前方有一座不高的小山岭,如大宅门前的影壁一样,遮挡住东西向的山风,也使英谈沟的水流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大S曲线,当地人称这座山岭为蹲财垴(蹲财垴也称中财岭)。蹲财垴海拔高度为686米,无论站在哪个方向看,东庄、前英谈、后英谈三个村庄都是面对着这座山岭的。村民普遍认为蹲财垴中英谈的风水岭,当地村民中流传着“三庄伙一城”的说法,也正是这座不高的山垴造就了英谈历史。
  从风水学的山龙、水龙上讲,英谈村背山面水,同时也是枕山、环水、面屏,来龙大吉。用风水家的眼睛看英谈水口,所处地理位置也是极佳的。所谓的水口,也称之为龙口,就是“来龙”的去脉。明清两代,人们对水口极为重视,在当时的风水著述中都论述过,认为水口也是气口,气口也是“上接天气,下收地气”阴阳交汇的地方,更是关系到福泽子孙后代的大事。英谈古寨的东寨门正冲山口,为大不利。而蹲财垴如同一屏,像"泰山石敢当”一样,破解了这个“煞气”,加上川流曲折有致,就更是利于英谈的财运发达了。
  科学说
  风水好的地方都是风景好的地方,风景好的地方也是堂局最佳的地方。从自然科学上看,英谈古寨的选址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背山面水是自然环境,面水而居是聚落选址的必备条件。
  郭璞在风水著作《葬经》中说,有了水才能使“内气萌生,外气形成,内外相乘,风水自成”,这说明古人对水环境的重视,对居住环境的科学要求,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水的多少决定了人的多少,也就是说有多少水就可以滋养多少人。居以高台之地,是居住环境的首选,特别是阳面的高台之地更是人类居住的佳地,从考古工作发现的原始人类的穴居,到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建筑遗址,没有一处不是居以阳面的台地,与此同时还要避开风口和水流直冲的地方,这些都是为了村落居住的安全,这些村寨选址条件都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早晨起来可以登上高高南山。站在南山的山顶可以看到从东方出来的太阳把整个英谈古寨逐渐照亮,那一时刻的英谈古寨是一片金黄,也就是从早晨那一刻起,英谈古寨笼罩在阳光下。无论是春季还是夏季,不管是金秋还是严冬,英谈古寨都是在"三阳高照”下渡过的。所以,如果我们把古村落选址风水学神秘的一面去掉,村落选址就成为一种科学了。
  6、英谈的石头
  太行山是有个性的。在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是这样评价太行山的:“青崖如点黛,赤壁若朝霞,树翳文禽,潭泓绿水,景物奇秀,为世所称。”成千上万年以来,从“天下之脊”崩裂下来的巨石,冲刷下来的卯石,带着太行山的性格,以及龙一样的纹脉,星罗棋布的置于大沟大壑中。
  在太行山有丰富的峡谷地文景观旅游资源。在英谈的梯子沟、雾子垴等地,可以看到由于太行山古老板块内营力和外营力而形成的地质变化,有崩塌形成的悬崖峭壁,还有山脉隆起时出现的断裂、节理、褶曲等地质构造形迹,有因海侵时形成的岩层,有风化形成的“梯子沟”“风摆八仙台”“寨堡峰”。这里的独特地质地貌形成了可观赏的自然景观,有“险”有“秀”,登高远望处处是“叠叠雄峦”,走进深谷,仰首满目白云,奇峰挺拔高入云端。在英谈的梯子沟等地还可以看到悬崖上的节理斑驳陆离,这种崖壁上的自然纹理与红色的质地,岩面上有规律的、纵横交错的裂隙,给人浑厚、古朴、沧桑的美学感受。深谷中暴露出的古老地层,可以看到许多地质变化现象,如岩层在水平挤压受力过程中所产生的连续弯曲构造,灰黑色的岩层与石英层通过不同方向的受力而形成的波浪形、S褶皱,这些坚硬的岩石在外力的作用下被扭曲成不同的形态。
  巨石从高山上跌落下来,后来又受到水流、风沙、气候的侵蚀而形成了不同的纹理、形状。今天大平沟、后厂沟、梯子沟、白岸沟里的大大小小的石头,奇形怪状,造型生动,有极大的观赏性。
  英谈地文景观不仅是单纯的自然景观,同时还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上千年来英谈人发挥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把中国的历史文化溶入山谷中、石头中,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神话、历史传说故事,使这些坚硬的山体岩石变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引来了文人墨客寄情于民间山水之间,用诗歌、书画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和志向。
  太行山的石头,在历史上就很有名。宋代杜绾所撰《云林石谱》中专门记载着邢石:“邢石。邢州西山接太行山,山中有石,石色黑,亦有峰峦奇巧,亦可置几案间,土人往往采石为砚,名曰乌石,颇发墨,稍燥。苏仲恭有三砚样制殊不俗。”杜绾所说的邢石,实际上是单指一种砚石材料。
  在英谈的山沟里,有大量的巨石,这些石头的形状有块状,有椭圆形,有不规则形,奇形怪状、五花八门,外表有的粗糙,有的光滑,有的白,有的黑、更多的是红色的。这些石头质地坚固、脆硬,纹理清晰可辨,如果仔细地赏玩,可收到养心、养眼、陶冶性情的功效。
  英谈石头的品种很多,有雪浪石、泥裂石、波痕石、叠层石、雨痕石、虫迹石、竹叶石、上水石等等。
  太行雪浪石雪浪石
  为太行山的裸露岩石,经过上万年的洪水溪流携带卵石流沙不断冲刷而成。石呈黄色、黑色、褐红色,石面上有白色的纹理如雪花、如浪花,特别是有些纯黑色的岩石有白色的纹样,如同山溪流水,似瀑布山泉,像浪涌雪沫,若隐若现如同山水画卷。宋代的苏东坡在定州为知州时偶得此石,遂赋诗云:“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从此,太行山的这种石头就被称为雪浪石。
  雪浪石在后来得到文人的欣赏,在康熙版《邢台县志》中记载:“石色多红”“石色青白,有类于花”。宋人杜绾说:“中山府土中出石,色灰黑,燥而无声,混然成质,其纹多白脉,笼络如披麻旋绕委曲之势。东坡顷帅中山,置一石於燕处,目之为雪浪石。”明人袁宏道在他的《场屋后记》中写道:“石骨净绿,亦有墨者,白浪隐隐可数,大约如长公雪浪石,而黝色倍之。”雪浪石产于我省曲阳、定州、邢台等地。邢台的雪浪石更具特色,尤以英谈大平沟的雪浪石最美。又,临城产雪浪石,文人称之为后雪浪石。
  邢石
  邢石,产于邢台西部太行山。宋代杜绾《云林石谱》:“邢州西山接太行山,山中出石,色黑,峰峦奇巧,可置几案间。土人往往采以为研,名曰乌石,颇发墨。又一种稍燥。苏仲恭有三研,样制殊不俗。”
  尧石
  尧石,产于西部太行山区,该石为石灰岩质,邢台西部太行山的浅山区和太行余脉的尧山有大量的尧石。石头造型千姿百态、玲珑剔透,佝偻扭曲,集瘦、透、漏、皱于一身,石如披麻,如斧劈,如海浪。因邢台尧山为尧帝活动居住的地方,故名为尧石。
  竹叶石
  竹叶石,又称豆瓣石,出自邢台太行山区。石呈金黄、深紫、青蓝等色,石体上镶嵌着似竹叶状的条纹,其纹理有的平整,有的凸起于石面,清新素雅。
  上水石
  上水石,系古苔藓虫化石,距今约一亿三千万至一亿九千万年。出自白岸、路罗一带,外形美观多姿,大部分呈管状、中空、条纹式,独具特色。上水石因吸水性很强而名,上水石置于盆中,蓄水后倾刻可吸到石顶,石上可洒草仔或植野草、藓苔,是制作盆景的佳石。
  泥裂石
  泥裂石,又称龟裂纹,是沉积岩中的一种层面构造,指泥质沉积物或灰泥沉积物,受到曝晒而干涸,并发生收缩和裂开,裂片呈多角形,裂缝上宽下窄,大致与层面垂直,泥裂缝中常充填有覆沉积物的成分。英谈泥裂多种多样,有细有粗,有大有小,纹如龟背、如草藤、如虫迹、如文字。
  波痕石
  波痕石,也称波痕石、波纹石,通常指在地质时代很早时期的海洋环境中,表面砂质沉积物在迁移过程中所形成的层面遗迹,形状水的波汶,石面上有明显的整齐起伏的纹路,英谈波痕石有大有小,有深有有浅,有粗有细。
  7、山场和植被
  走进英谈古寨的地界,可以看到绿色包围着英谈,英谈镶在绿海中,古寨被丛林包围着,寨在树中,人居绿里,房前屋后,院里院外,到处都是树。在英谈可以看到700多年的“救命树”,南寨墙外有上千年栗树林和百年古柳,英谈沟里有300年树龄的古漆树林,南山还有上千亩次生林。
  英谈有10174亩山场,林木覆盖率在8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这里的树木品种多达40种,有柞树、柏树、松树、橡树、楸树、椿树、榆树、漆树、杨树、柳树、桐树等;还有枣树、梨树、桃树、核桃树、柿子树、苹果树、栗树、红果树等类果木。
  英谈古寨周围都是山,有“一川、三山、六岩、九沟、十八垴之说。有山的地方就有绿,从北山到南山,从梯子沟、后场沟,到英谈沟、白岸沟、大平沟,登上雾子垴更是漫山的遍野绿色,可以看到河川山谷中的浓密林木,在山深处大面积的原始次生林中,更有上百年的各种古木名树2000余株。这些古木名树不仅是宝贵的林木资源,还是古老英谈的见证,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珍宝。
  英谈周围峰峦起伏,沟壑纵横,海拔高度在640—1300米之间,气候湿润,土质肥沃,森林覆盖率高,适合多种动植物生长。因为这里的植被,使英谈的空气十分新鲜和湿润。在古寨中、林荫间、山谷里都可呼吸到比城市负氧离子高十多倍的空气,其养生、保健、治疗疾病的效果十分明显,是太行山里的天然氧吧,是太行山区最为理想的休闲之地。
  英谈的天最蓝,云最白。晚上这里的星星最多,月亮最明。正是因为这里有好的山水,才培育出伟大杰出的人物。元代紫金山学派刘秉忠、郭守敬等人在距雾子垴不远的紫金山书院隐居读书,他们在这里观天象,看大山龙脉,讨论天下大事,负有报国之情,在邢州小试牛刀,使邢州大治,改造河道,后来邢州这些杰出人物走出中原,最终成就了大元帝国,营建元大都,疏浚通惠河,完成了一系列伟大的工程。
  太行山养育了人,使这里的人勤劳朴实,清新的空气,甘甜的泉水,滋补了英谈。
  英谈是个长寿村,数百年来,英谈古寨四世同堂,五世同福,六世同居不乏其例。据调查和不完全统计,自解放之时,90高龄的老人占全村人口的15%,80岁以上的为30%。人生七十古来稀,英谈七十不稀奇。使英谈人长寿的原因,从表象上看,一是大气质量好,空气含氧量高。二是这里的水好,家家都有泉水。这可能只是一个较为肤浅的认识,但真正的英谈古寨长寿之谜,有待于进一步的破解。
  古栗树林
  在英谈古寨的南寨门外,村村通公路两侧,有一片高大、古老、茂密的栗树林。有古栗树十数棵,树围均在3.5米以上。最大的一棵栗树,树围达5.3米,树高20米,冠幅25米。这棵古栗树生长在岩石里,据林木专家研究,这棵古栗树有1000多年树龄,相传是唐代末年黄巢起义时栽下。古栗树不仅树体高大,至今枝繁叶茂,生长旺盛,每年产板栗百余公斤,所产板栗大小均匀,入口酥面,味道甘甜,当地人都称这棵栗树产下的板栗为黄巢栗。在栗树林周围还有一些百年树龄的核桃树和柿树。
  当年路家贵和堂与天津经营口岸贸易生意时,通过顺德府商号将太行山的板栗、核桃等销往日本等国,绝大多数板栗、核桃的产量是来自这片古栗树、核桃林。
  古漆树林
  在英谈骡马古道两侧的山岭上,有500多株古漆树,这些古漆树的树围多在2.8米—1米之间,树干高多在10米有余,树龄多在100年以上。
  南寨门外古柳
  位于英谈南寨门外,生长在山岩缝里,树围约3.2米,树高约15米,树龄100年。
  前英谈古橡树
  位于前英谈古寨门外,这棵古橡树树围3.7米,主树干高约11米,在枯干上发新枝,至今已经有700多年树龄。相传,每到灾荒年时,这棵古橡树都产下百余公斤的橡子来供村民食用,为此,英谈百姓又称这棵树为救命树。
  前英谈侧柏
  生长在前英谈寨门内南侧的山岩上,从石缝中长出,树围仅0.35米,村中八旬老人回忆:听自己的爷爷说,小时候记事的时侯,这株侧柏就是这么粗,到今天还是不见长,村民说这棵侧柏的树龄估计有200多年了。
  英谈杨树坑
  位于英谈古寨内,在社楼对面,座后沟北侧有一片茂密的树林,有椿树、梧桐、国槐、杨树等树种。村民们都说,当年这里有很茂盛的杨树林,不知那年被砍伐了。后来才生长出各种树木,杨树坑到了春夏秋三季的时候,到处都是绿荫。山中吹来阵阵凉风,使这里成为英谈古寨纳凉的好去处。
  雾子垴古菜树林
  在雾子垴的山顶上,有一大片古橡近千株。大的橡树树围有2.6米,较小的树围有1.8米,树高多在8—10米左右。

知识出处

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

《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英談》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这是国内第一本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英谈古寨的书。 作者在大量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基础上,用自然环境、历史足迹、抗日伟业、红石建筑、窗棂艺术、路氏家族、 传说故事等章节,生动地介绍了太行山深山里英谈古寨的生态环境与建筑文化特色,揭示英谈路姓“三支四堂”家族在太行山的发展过程,在河北的迁徙和繁衍发展;把口传家史资料、地域文化传说、民俗民风和历史发掘结合起来, 展示冀商路家家族的创业历史。同时挖掘了八路军总部、冀南银行、129师在英谈古寨中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本书把作者本人拍摄的大量图片与通俗文字结合起来,采用古朴大方的设计版式,将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展现在读者面前,是适于文化研究者、旅游者等不同层次的人士了解英谈古寨的理想图书。

阅读

相关地名

英谈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