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吃山养山,山区出路就在山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太行明珠-前南峪》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628
颗粒名称: 靠山吃山、吃山养山,山区出路就在山上
分类号: K828.1
页数: 2
页码: 128-129
摘要: 本段描述的是在那个难忘的年月里,郭成志与他的青年突击队一起,与全村的群众共同在大山里,每天是四点起床,带着干粮上山,从邻村的土垴上拉土、担土,晚上还要趁着月光再多干一会儿。现在已经71岁的郭俊利深情的回忆说:当时,郭成志带着青年人与全村的群众一起奋战在大山的沟沟垴垴里,提出一个治山的原则,就是有树就有坪,有坪就有埂。在劳动过程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劳动竞赛,他们劳动的车子还竖起了标兵车、妇女车、夫妻车,有青年治山队,有治山铁姑娘队,相互进行竞赛活动。他们一边劳动,一边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那时,村里的条件差,没有电灯,家家还是用洋油灯照明。后来这个小故事还编成了《穿差袄》文艺节目在工地上进行演出。
关键词: 农民 集体 前南峪

内容

在那个难忘的年月里,郭成志与他的青年突击队一起,与全村的群众共同在大山里,每天是四点起床,带着干粮上山,从邻村的土垴上拉土、担土,晚上还要趁着月光再多干一会儿。现在已经71岁的郭俊利深情的回忆说:当时,郭成志带着青年人与全村的群众一起奋战在大山的沟沟垴垴里,提出一个治山的原则,就是有树就有坪,有坪就有埂。把大小树分到户里,没明没夜的干,冬天里他们的袄都被汗水湿透了,每天拉土跑的路都能从前南峪到邢台城走一趟,就是这样他们没有停留下来,歇人不歇车,真是小车不倒只管推。在劳动过程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劳动竞赛,他们劳动的车子还竖起了标兵车、妇女车、夫妻车,有青年治山队,有治山铁姑娘队,相互进行竞赛活动。他们一边劳动,一边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那时,村里的条件差,没有电灯,家家还是用洋油灯照明。有一次,一个青年看天没有亮就起床了,屋里黑又没有点灯,穿起袄就上了山。热火朝天开始一天的劳动,等天亮了他的媳妇也上山了,顺便带来一个棉袄,让这个青年人换上,这时大家才发现他身上穿着竟然是媳妇的棉袄,大家哄的一下笑了。后来这个小故事还编成了《穿差袄》文艺节目在工地上进行演出。
  66岁的郭俊刚说,经过六三年那场大洪水,全村山上山下就有老祖宗留下的2400棵栗树,党支部与郭成志一班子人进行研究,计划了“先治山,后治滩,借土栽树,以洋槐头,果树腰,梯田脚高标准去治理山坡。1964年成立了林业队,自己育苗进行绿化荒山,到现在前南峪仅栗树已经有成树23000多棵。人均栗树150棵。
  郭成志也回忆说,当时老支书郭明跃已经是70岁的人了,坚持在工地上与年青人一起,啃干粮,喝白水,一天两头见星星,两顿饭吃在山坡上。一次老支书在施工中砸伤了腿,仍然坚持和几位60岁的老党员一起和青年比着干。那年的二月二,年青的女党员郭海文在悬崖塌方的危险时刻,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献出了仅有20岁的宝贵生命。冬天里手冻裂了,鲜血不止,大家贴上胶布接着干,谁都不忍心放下手中的钢钎和铁锤;夏天里动一动就是一身汗,仍然顶着烈日一干就是一天,有的妇女扛石头,脑后磨的长不出头发来,也没有一个退缩埋怨。就是他自己也是这样,长期的劳累得了胃病,郭成志忍着疼痛坚持干,有一次在劳动中他的胃病引起大吐血,满身是虚汗湿透的衣服,大家都劝他休息,而郭成志毅然坚持到收工,第二天带着药就上山劳动,边吃着药还指挥着劳动,就是这样,前南峪的人团结一致,奋力拚搏,经过风风雨雨,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大家治山不止,垫地造田、造林绿化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
  “靠山吃山,吃山养山,山区出路就在山上”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

知识出处

太行明珠-前南峪

《太行明珠-前南峪》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是第一部综合介绍前南峪历史、文化与发展的图书。概括介绍邢台县前南峪的历史发展历程,分别就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的山川,坐化山的风景与民间传说,绿色的生态园中的植被与景观、经济植物等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在追溯历史时,对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在前南峪那段历史进行还原,其中有感人的故事,有军民共建的回顾,还有抗大精神的弘扬。特别是前南峪人在抗大精神的引领下,在半个多世纪里进行两次创业,把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建设成“国家级森林公园”,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殊荣,创造着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再造了一个风景秀丽、生态和谐、百姓安居家园。是社会工作者、乡村历史研究者及大中专学生、旅游爱好者了解前南峪的优秀图书。

阅读

相关人物

郭成志
相关人物
郭俊利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