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前南峪人物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太行明珠-前南峪》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625
颗粒名称: 七 前南峪人物谱
分类号: K828
页数: 23
页码: 123-145
摘要: 本段描述的1、高杨和“二只跳蚤”、2、农民汉子郭成志、3、栗树大师王金章、4、宋健与前南峪。
关键词: 前南峪 人物谱 邢台

内容

1、高杨和“二只跳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落实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并且得到明显的效果。上世纪八十年代,邢台县613个农村中,只有前南峪是一个例外,这个村一没有照搬“大包干“,二没有沿袭大集中旧的生产方式,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实行专业承包责任制。
  1981年,前南峪把责任田和自留地分给群众,而前南峪的8300亩山场怎么办?外村的变化让这里的人看到眼里,一些人坐不住了,于是每天都追问党支部书记郭成志“上级都号召分了,我们村怎么不分,为什么啊?”有人还说他另有所图,还有的人就跑到城里告状,给他列了十二大罪状。甚至说他对抗三中全会制定出来的方针路线。
  这个时间郭成志的压力很大,思想也在犹豫。分吧,眼看着8300多亩荒山刚刚得到治理,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划,设施还没有配套,技术尚在实行,资金正在落实。分田到户这磋商辛辛苦苦成果就会化为一个泡影。不分吧,有些群众要求十分强烈。经过思考,郭成志选择了后者,坚持走集体化道路,他与村班子研究后宣布:为统一开发治理山场,村决定实行专业承包,这有利于壮大集体经济,这山场不能分。
  选择了也激起了波澜,一封封上告信寄到北京和省里,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个人是谁?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在浆水一带生活战斗过的邢台抗日县委书记,时任河北省委书记高扬。
  高扬(1909-2009)辽宁省辽阳县吉洞乡礼备沟村人,早年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12月,经地下党组织介绍,高扬同志前往西安工作,并由宋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东北民众救亡会党支部书记。又被派往张学良部队机要秘书处工作,参加了“西安事变”前后的各种救亡活动。
  1937年11月,高扬同志在太原参加八路军第一游击纵队。太原沦陷后,他根据上级指示到河北邢台一带开展敌后工作。
  1938年1月至7月先后任邢台县工委书记、邢台县委书记等职,领导建立了地方抗日政权和武装力量,消灭了当地反动势力,打开了邢台地区的抗日局面。
  1938年8月至1945年10月,先后任冀豫特委宣传部部长,冀西地委组织部长,太行一地委、七地委书记,同时兼任军分区政治委员。为开辟和建立抗日根据地作出了积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高扬同志被派往东北解放区工作。1949年6月,任中共沈阳市委第一副书记兼市委组织部长。1950年6月至1954年12月,先后任辽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主席,辽东省委常委,辽东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辽东省委书记兼省委统战部部长,这期间还曾担任中共东北局委员、常委、组织部部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东北地区工作部副部长等职。他为推进东北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6年1月,高扬同志调任中央书记处第三办公室副主任,同年4月任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1956年1月,任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副部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和工业企业生产的方针,参与制定了一系列振兴和发展工业与交通的政策。
  1959年,高扬同志遭到错误批判,被错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撤职下放贵州,任贵州省清镇钢铁厂副厂长、贵阳汽车制造厂副厂长。
  1962年6月,经中央批准为高扬同志平反,同年任命他为化学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扬同志受到林彪、“四人帮”的严重迫害。被打成“三反分子”,撤销化工部部长、党组书记职务,遭到残酷地批斗、审查,并被下放化工部河南省干校劳动。
  1978年1月,高扬同志任中共吉林省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
  1979年4月,高扬同志调任农垦部部长、党组书记。
  1982年6月,高扬同志担任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他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面对复杂的局势,为了掌握全省的情况,来到河北后,第一年就走访了多个县(市)乡(镇)。
  —天,高扬面对案头上的告状信思绪万千,“前南峪”这个名字对于他来说太熟悉了。而摆在案头上还有一份前南峪调查报告,是中央政研山区组组长李占魁深入太行山区前南峪的调查通报。于是决定亲自来这个他战斗过的地方看一看。
  1982年10月8日,高扬走进太行山进行调研,一同前来的有自己的老战友,大名鼎鼎的邢台县抗日县长,现任河北省政协委常胡震,陪同调研有省委副秘书长肖峰及邢台地委书记周基、副书记张玉美及邢台县委的领导同志等人。
  高扬来到他的第二故乡邢台县西部山区,先是到冀家村乡稻畦村看望了老房东,这里是他受命组建邢台县委、县政府,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堡垒村。随后来到这个抗大曾经建校的地方前南峪。
  年青的郭成志从正在劳动的山沟里叫了回来,陪同着高扬走进大山,眼前满沟满坡的绿油油的小树让人兴奋,和一路行进中的荒山形成鲜明对比。1978年,前南峪已被河北省科委命名为太行山区改造示范区,走进四条治理过的大沟,边走边听着郭成志汇报,如果领着全村再干四、五年,其他山沟也能治理成像这里一样的,有综合效率的“经济沟”和“花果山”。高扬望着这位顶着压力“不分田到户”的年青人,想当年这里是恶水穷山,没有想到被郭成志依靠集体力量,带领全村人把这里打理的井井有条。思考着应该如何给予这位年轻支干部的支持。
  当汇报到目前村里思想情况时,高扬打断了郭成志的话:“不用说了,我全知道了。不用怕!躺在炕上还会蹦出两只跳蚤咬人呢,何况这么大一个村子!”—句话说的郭成志眼泪流了下来,高扬从眼泪中知道这位年轻的书记能走到现在有多么艰难。
  太阳就要落山了,高扬在前南峪的山上已经转了半天,下山的路上,省委书记对地方领导庄重的说:中共中央1981年的一号文件讲得很明确,在我国农村目前实行多样多样的生产责任制,其中也包括现在实行的专业承包责任制。这是符合中央文件精神的。改革是允许多种多样的,“可以保留一两个试试看嘛。”不久,邢台县委再一次派出工作组来到村里,进行了民意调查,大多数人同意村党支部的意见,这山场,不能分。
  此后,高扬的“二只跳蚤”故事在前南峪传为美谈,成为前南峪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后来高扬同志相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7年3月,高扬同志出任中央党校校长。
  2009年3月29日,高扬同志在北京病逝,享年100岁。
  2、农民汉子郭成志在邢台西部太行山区出了一名新愚公,这个新愚公就是前南峪郭成志。
  1961年,18岁的郭成志以优异的成绩从浆水中学初中毕业了,因为他家境贫寒,毕业后就回到了前南峪。1963年,刚刚20岁的他就当上了村里的民兵连长。这一年一场特大洪水冲毁了南前峪村仅有的340亩好地,为了生计,一些人含泪背井离乡到外地去谋生讨饭。留在家里的郭成志,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面对灾后给前南峪人带来的思考,他勇敢的挑起了治理荒山的重担,指挥民兵连组成青年突击队,来到深山里开始了治山、治滩、治水的序幕。
  □靠山吃山、吃山养山,山区出路就在山上在那个难忘的年月里,郭成志与他的青年突击队一起,与全村的群众共同在大山里,每天是四点起床,带着干粮上山,从邻村的土垴上拉土、担土,晚上还要趁着月光再多干一会儿。现在已经71岁的郭俊利深情的回忆说:当时,郭成志带着青年人与全村的群众一起奋战在大山的沟沟垴垴里,提出一个治山的原则,就是有树就有坪,有坪就有埂。把大小树分到户里,没明没夜的干,冬天里他们的袄都被汗水湿透了,每天拉土跑的路都能从前南峪到邢台城走一趟,就是这样他们没有停留下来,歇人不歇车,真是小车不倒只管推。在劳动过程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劳动竞赛,他们劳动的车子还竖起了标兵车、妇女车、夫妻车,有青年治山队,有治山铁姑娘队,相互进行竞赛活动。他们一边劳动,一边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那时,村里的条件差,没有电灯,家家还是用洋油灯照明。有一次,一个青年看天没有亮就起床了,屋里黑又没有点灯,穿起袄就上了山。热火朝天开始一天的劳动,等天亮了他的媳妇也上山了,顺便带来一个棉袄,让这个青年人换上,这时大家才发现他身上穿着竟然是媳妇的棉袄,大家哄的一下笑了。后来这个小故事还编成了《穿差袄》文艺节目在工地上进行演出。
  66岁的郭俊刚说,经过六三年那场大洪水,全村山上山下就有老祖宗留下的2400棵栗树,党支部与郭成志一班子人进行研究,计划了“先治山,后治滩,借土栽树,以洋槐头,果树腰,梯田脚高标准去治理山坡。1964年成立了林业队,自己育苗进行绿化荒山,到现在前南峪仅栗树已经有成树23000多棵。人均栗树150棵。
  郭成志也回忆说,当时老支书郭明跃已经是70岁的人了,坚持在工地上与年青人一起,啃干粮,喝白水,一天两头见星星,两顿饭吃在山坡上。一次老支书在施工中砸伤了腿,仍然坚持和几位60岁的老党员一起和青年比着干。那年的二月二,年青的女党员郭海文在悬崖塌方的危险时刻,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献出了仅有20岁的宝贵生命。冬天里手冻裂了,鲜血不止,大家贴上胶布接着干,谁都不忍心放下手中的钢钎和铁锤;夏天里动一动就是一身汗,仍然顶着烈日一干就是一天,有的妇女扛石头,脑后磨的长不出头发来,也没有一个退缩埋怨。就是他自己也是这样,长期的劳累得了胃病,郭成志忍着疼痛坚持干,有一次在劳动中他的胃病引起大吐血,满身是虚汗湿透的衣服,大家都劝他休息,而郭成志毅然坚持到收工,第二天带着药就上山劳动,边吃着药还指挥着劳动,就是这样,前南峪的人团结一致,奋力拚搏,经过风风雨雨,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大家治山不止,垫地造田、造林绿化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
  “靠山吃山,吃山养山,山区出路就在山上”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
  □当十年干部要创百年基业1977年,郭成志当选为前南峪村党支部书记。那时,前南峪还是—个“五多”村子,这就是“欠债的多,到外村山场打柴的多,逃荒的多,面黄肌瘦的多,光棍汉多”他下决心改变现状,走出一条属于自己适合南峪人发展的路。
  邢台县有一个叫翟天河的供销社主任,很长时间就想把“光秃秃”三个字从大山头上抹去,可是干来干去越干胆子越小,后来他的最大的感叹就是“你若没有脱胎换骨、九死的勇气,就休想动大山半根筋骨。”郭成志要治山了,就选择了最难的麻峪沟开始。治山前他对翟天河说:“俺知道麻峪沟难治,再难的沟如果让俺啃动了,其他九条沟全不在话下了,俺有一个思想准备,啃不动就啃半条沟,一半不行就来它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只要让俺郭成志啃动2000亩中的400亩,我就敢站在山沟里喊,大山没有啥了不起的,好收拾!到那个时候,我们向荒山进军的战斗就全面打响了”。
  “战斗全面打响了”这是前南峪人在抗大时期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这是一句号召令,是一句动员令。为了鼓舞士气,郭成志在治山前提出了“当十年干部,创百年基业”,就是这一句话,他们利用了一个冬天的时间,终于在麻峪沟修造了400亩的水平沟,一个新世代的愚公,抡起了武曲星的开山斧,成功地劈下治理荒山的第一斧。
  1996年,邢台县又爆发了一场大洪灾,整个山区60%的耕地被洗劫一空,而前南峪村利用三十年筑起的绿色工程,成功地抵御了这场洪涝灾害。灾后的大山更加绿树葱葱,山下的沟谷里清水潺潺,千万棵果树硕果满枝头。
  □为了大山明天绿,山场不能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分产到户”在整个中国农村全面展开了。郭成志认真学习了“一号文件”,反复把前南峪的情况进行分析,并与文件精神对照起来研究,感到前南峪依靠集体力量治理荒山的路是对的,是与农业、林果业、畜牧业等专业承包和中央政策是一致的。于是与班子研究后,决心“分田不分山”继续坚持“集体专业承包责任制”。这样的决定在前南峪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别村分了,为什么我们村不分”为什么?郭成志与班子领导一同召开群众会,讲出这山不能分的理由。进行了民意测验,结果是全村338户,有37户同意分山。众望所归,这山没有分。
  1982年的初春,又有人开始要求分山了,他们到处写信,寄到了县里、省里,甚至寄到了北京。说郭成志反对中央一号文件。清明节到了,他与大家一样在亲人的墓前寄托着思念。但又比大家多了另一种心情,也不知道哪一个人竟然在他父亲的坟头放了一把桃木剑。这是对人最大的侮辱,他的心被刺痛了,妻子劝他说,“何苦呢?分了吧,分了省心,何苦让人家糟践自己的老人坟头啊”山里的汉子骨头比石头还硬,下定了决心就是不能变。
  郭成志的决定引来了调查组,村子里又进了工作组,还来了省里的大领导。曾经在前南峪战斗过的“老八路”以现任省委书记的身份回访了前南峪。“可以保留一二个不分,试试看嘛”。
  前南峪分山的风波平息了,大山治理又开始了。
  □我就是你的“后勤部长”山绿了,果树上的果子还是那个样,两万棵栗树产了一万斤栗子,株产只有三、四公斤。没有科学技术,村里人富不起来。郭成志明白这个道理。
  1977年春,郭成志到遵化、迁西参加治山现场会,那里的板栗树株产高达15公斤。他算了一笔账:如果前南峪每株板栗树能产10公斤,人均可增收100多元。他打听到昌黎有个省果树研究所,便到昌黎请技术、找人才。带干粮、喝凉水、睡车站,不远千里来到昌黎。去找全国板栗专家,时任昌黎查树研究所干果室的主任王福堂。
  然而,第一次吃了“闭门羹”,第二次坐了“冷板凳”,三下昌黎,三顾省果树研究所,终于把参加过全国科技大会的农民技师王金章请到前南峪。
  为了找板栗低产症因,郭成志跟随王金章一起翻山越岭21天,跑遍了全村72座山头,64条山沟,对全部果树进行了调查登记,低产的原因就在于管理不善。“对症下药”,制定出了“五改一加强”的治理方案。随后,组织了28名有文化的中青年农民建起栗树修剪专业队,群众看到碗□粗的树枝竟被锯、砍下来,有人大骂郭成志是“败家子”,还到郭成志门前“示威”,把王金章“轰”下了山。对此,郭成志虽然很恼火,但他知道,面对新事物,一时不认识,是可以理解的,农民是最重实际的,于是就在东沟划出实验区封山修树。郭成志把铺盖卷也搬到了山上当起了王金章的“后勤部长”,抽出5人专门看管维护,给专业队以特殊环境。
  经过修剪、施肥、治虫等科学管理,第二年东沟的栗树枝干茁壮,果实累累,这时郭成志他们解禁开山,让群众进山尽情参观,事实教育了群众。秋后单打单算,这条沟当年产栗子1万公斤,是上年的3倍多。三年后全村栗树株产由3.4公斤增加到18.9公斤,人均收入净增300元。板栗高产面对的事实,怀疑的人没了,责怨的人没了,主动学技术的人多了。
  前南峪板栗高产闻名遐迩,坚定了“双委”一班人带领群众科技治山发展林果业的信心。他们先后与24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挂钩,请专家、拜老师、利用科技夜校学习科技知识。有一位记者曾用“三百人家尽读书”描述那段红火的日子,还有的人说现在前南峪在办“科技抗大”。“外引”、“内育”、“选送”培养了农民技术人员214名,获中级以上职称的28名。
  1982年,前南峪利用当地重精石资源,购买旧设备,请县办中学化学老师作技术指导,办起一座工业硫酸钠化工厂,当年获利25万元,从此,他们思想更加解放了,胆子更大了。一次,郭成志到省城参加人民代表会议,背上一包当地的石头,找专家鉴定,看有什么用,专家说可以用来提炼金属硅。于是他们将发展林果业积累下来的资金用上,投资150万元,建起一个以当地矿产资源为原料的冶炼厂,年生产1200吨的金属硅。
  从1982年创办太行化工厂以来,一年一个新台阶,先后办起15家村办集体企业,组建起企业总公司,年工业产值近亿元,成为邢台县最大的乡镇企业集团。被誉为“邢台第一村”。
  □科学和谐发展不是说出来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位曾在前南峪生活战斗过的老人邓小平说过的一句话。经济要发展,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发展理念。要从传统温饱型农业向高效农业和生态旅游观光农业转变,这就需要第二次创业。为了把最绿的前南峪变成生态、自然、和谐的前南峪,他们拆掉金属硅和金属镁冶炼厂除去了污染源,投资3000多万元建起果品冷藏库和板栗加工厂,使优质水果可以储存保鲜错季销售,干果又可以加工增值。
  在原已治理的建滩沟中,又投资500多万元重新规划改造了果树布局,先后建成了高新技术范示园区、果树国外引种示范园区、优种苗木繁育园区、有机食品生产园区、干鲜果品加工园区和生活休闲娱乐园区。引进种植多种国内外新品经济树种,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规划建设了美国树莓、薄皮核桃、欧洲榛子、澳大利亚油桃、乌克兰大樱桃、美国葡萄和杏扁等八大精品园区。对经济沟进行技术改造,配套了滴灌、喷灌、管灌、微喷现代化水利设施。在山脚沟谷水平梯田内发展西洋参、蓖麻、红小豆等高效作物种植。建设了独具特色的玫瑰园、柿子沟、红果梁、栗树山庄等观光园区。今天的前南峪到处皆绿,有水皆清。游客来到这里,春可观花、夏可纳凉、秋可采果、冬可赏雪。
  投资1000余万元修建了坐化山载客索道。修复了化山瀑布、文昌庙、山涧浮桥、登山云梯等景点,栽植了金丝柳、牡丹、石榴、四季玫瑰、日本北海道黄杨等观赏花木,形成了一道花团锦簇的绿色长廊。
  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的前南峪是郭成志的最大心愿。
  富裕起来的前南峪村对全村重新进行了统一科学规划和彻底改造。村里村外路面已全部硬化。投资200多万元新建了文化广场和文化大院,农民夜校、图书室、文化娱乐室、青年民兵之家、妇女之家一应俱全。
  按照规划设计,建设经费由村集体和农户各出资50%,全村统一建起了二层住宅楼。目前已有近80%的农户乔迁新居。同时,全村已做到了网络、有线电视、电话户户通。冰箱、彩电、洗衣机已成为村民家庭的日常用品。
  村民中所有的适龄儿童早在10年前已享受了真正的免费9年义务教育。同时,村中凡是考入大专以上学校的,都享受2000元的奖励。
  已有4名委培的大学生回村工作。在外委培在读的7名大本生也即将毕业。全村65岁以上老人实行退休养老制度,每人每月发放养老金300-500元。对30年党龄以上的老党员,每人每月增发30元“光荣费”,作为对他们多年为前南峪的建设冲锋在前所作贡献的奖励。
  不仅全体村民的浇地、饮水、电费全免,而且为了防止村民上山砍柴,保护山上的植被,每人每月补助液化气费12元。
  村设有卫生室,负责全村的防疫灭病和环境卫生。合作医疗制度已坚持了40余年。村民看病就医,费用的75%由村报销。
  全村开展了以“遵纪守法、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尊老爱幼、计划生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每年的年终,由全村群众推选出的村民代表逐户进行评议。优胜者不但受到精神鼓励,还按家庭人□每获一星人均发给50元的奖励。
  下一步工作,郭成志又有一个新打算,就是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景区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时加大水利水保设施投资力度,兴建一批蓄水保土工程,改造、建设河道,增加水利亮点,突出景区水利生态建设特色,实现山水交融的和谐景象。照景区整体发展规划,突出“红、绿”两大主题,坚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并重,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景区品位和档次。抓旅游服务人员的教育、管理和培训,提高素质,搞好服务,打造旅游品牌,树立良好形象。搞好旅游商品开发,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山区优质干鲜果品为重点,精心设计包装,创新销售方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五是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注重景区整体形象策划,利用多种传媒向外推荐,不断提高景区的知名度。适时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旅游宣传推介活动,丰富乡村旅游内涵,拓宽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把乡村旅游做大做强,明天的前南峪山更绿、水更美、人更富,生活会更美好。
  3、栗树大师王金章王金章,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的技师。因为他把科学技术应用在太行山板栗生产上,做出了突出成绩,大家都尊称他为“板栗大师”。
  1978年4月,王金章刚刚过了而立之年,他受省果树研究所的派遣,来到太行深山区的浆水公社前南峪村。王金章是一个年轻有为的果树技师,对板栗很有研究,由于他在林果业做出的成绩,被选为代表出席了首届全国科学大会。王金章能来到太行山前南峪村是和郭成志的努力分不开的。
  郭成志自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一心想发展林果业,多次派人到燕山板栗故乡去求教,终因不懂科学道理收效不大。为了前南峪的未来,郭成志三顾昌黎,终于感动了科学院的领导,这才引出王金章“能人”进山这段故事。
  王金章来到前南峪后,没有住在生活方便的村子里,为了守着栗树与村里配给他的几名助手一同工作他选择在一个叫建滩沟里的一座护林屋住下,村里为了他的工作方便,专门往山上拉了一条电线,使王金章与助手们在晚上能够学习科学知识。
  开始工作后,首先是对前南峪的栗树进行一次全面的科学普查,在他的带领下,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与其他同志踏遍了南峪的72座山头,60多条山沟,对山上沟内的13000多棵栗树逐棵进行观察建档,由于他的细致工作,很快就摸清影响板栗产量的症结。
  根据实际情况,王金章制定了一套科学管理措施:改精放管理为肥水管理,改不修剪为实膛修剪,改实生繁殖为嫁接繁殖,改劣种树为优种树,改青打堆贮为适时采收与沙藏栗实;加强虫害的防治。王金章的“五改一加强”工作大纲—出台,就得到了村委会和郭成志的大力支持,很快成立了一支栗树技术队,选择了东沟的栗树进行修剪。
  修剪开始后,每一棵大栗树都被剪下几百斤的栗枝,此时,不懂科学的村民接受不了,认为这是瞎胡闹,有的说这就是搞破坏,一些老人甚至骂起大街来,眼看着工作不能进行下去了,此时此刻,村党支部和郭成志给予了王金章大力的支持。毅然把东沟封闭起来,只允许栗树技术队的人进入,无关人等一律不得进山。
  待到八月时,王金章的栗树修剪取得了进展,眼看着被剪枝的栗树长势很旺,栗蓬也比不剪枝的栗树结的多。当丰收的苗头已显露出来后,村里组织群众进东沟进行观看,以前有意见的没有意见了,骂人的老人脸上也乐开了花,哈哈,这新技术就是好啊。
  当年东沟的栗树就得到了大丰收。
  为了使栗树全面丰收,王金章在东沟实行了滴灌技术,后来到1983年先后在东沟、西沟和建滩三条经济沟进行滴灌工程。随之王金章的“五改一加强”逐条实现,使前南峪的栗子一年一个台阶,年年都有好收成。
  4、宋健与前南峪宋健,1931年12月生,山东荣成人,194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5月参加工作,前苏联莫斯科包曼工学院研究生毕业,博±,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至十五届中央委员。原全国政协副主席。1986年至1993年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党组书记。1993年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8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长。
  由于他的学术成就,1994年4月,被聘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月,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
  2000年2月,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是欧亚科学院院±。他于1985年发起了“星火计划”,在1988年主持制定了“火炬计划”。曾领导和主持了中国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在工程控制论和人□控制论方面有杰出贡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际数学建模学会最高奖--艾伯特•爱因斯坦奖,何梁何利基金1998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宋健虽然生于战乱年月,他幸运地在村里读完四年级,完成了启蒙教育,后来又考入了文登荣城威海联合中学。他回忆说:“我于1944年考入文登荣城威海联合中学。日军扫荡,天天逃难,中学无住所、无教室,全然是一支孩子游击队。学枪、学炮,还似懂非懂地学了抗日游击战之类的高深课程。1945年德国战败,抗战到了最后阶段,八路军需要知识分子,故解散联中,鼓励从军。我,这个初中一年级尚未念完的小知识分子被分配到八路军东海军分区当护士。日本投降前夕,又逢精兵简政,一批十三四岁的小八路被精减了,派往刚从日军手里收复的威海市,进威海第一中学续读。
  1946年春,风云又变。国共战争有即发之势,同学们又纷纷从军。时年五月,我14岁,成为八路军的一名勤务兵。有幸遇到一位可敬的首长、威海市市长兼卫戍区司令员于洲(1904-1979)。他是山东著名的教育家,30年代毕业于北平师范。回山东后办师范学校并任校长。抗战爆发,他成了胶东抗战领导人之一。我酷爱读书,值勤之余读遍了威海市图书馆所藏。出于职业爱心,他赞赏我的勤奋,关注我的学习,批改日记,纠正用词。教导我成为一名为人民利益献身的战士。1948他奉调南下前,未忘嘱咐下属照料和安排我的学习和工作。”1948年秋天,宋健辗转至华东工矿部工业干部学校学习。1951年春,宋健只身从山东来到哈尔滨正式考上了哈工大,后来又通过了到苏联留学的考试,1953年,由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亲自送行,宋健等一批留苏学生踏上开往苏联去的列车。1960年,宋健同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夜校和包曼高等工学院炮兵系研究生院,同时拿到两个毕业证书,颇类似当今的所谓双学士。钱学森对宋健的赏识和多年交往的基础,委托宋健主持编写《工程控制论》的第二版,以补充1954年以后该学科的最新进展。1961年钱学森感到控制论的重要,倡议在中科院数学所建立控制论研究室,得到了科学院领导的赞许和支持,让宋健协助华罗庚、关肇直先生筹建,并任该室副主任。后来在文革时,宋健受到了冲击被迫逃难。他在一篇《珍惜机会》文章里写道“若夫概断文革全损无益,也未必,太史公早有定论:《春秋》、《离骚》、《国语》、《兵法》、《诗》三百篇大抵为发愤之所作。我这一年多的逃难,收获甚丰,特别是天文和原子、分子物理,对我以后的工作和科研产生了极其重要影响。”我国有两个基本国策,一个是计划生育,一个是环境保护,宋健和“人□控制论”说:“如果人□突破限值,不计划生育,便会像蝗虫那样无穷无尽地繁衍增长,最终使中国像一片密密麻麻布满了蝗虫的庄稼地。”1980年新华社公布了宋健运用控制论方法研究中国人□发展趋势的百年进程预报。
  1986年宋健走进了中南海,以国务委员和国家科委主任的身份,主管中国环境保护问题。他在日记里写下这样的话:1986年,我受命出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惶惶不可终日。我深知,如果别人受命于此岗位,可能比我做得更好。但是,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个机会。我要竭尽绵薄,为人民能得科技之惠,为学者能为国尽其才,鞠躬尽瘁,贡献我的智慧、心血和生命..用宋健说的一句话:能在科学事业中做出成就,勤奋和机遇缺一不可。
  宋健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机会对白洋淀进行了治理。经过他的调查,提出对中国环境保护的深谋大略。开展了淮河治污行动,重新改写中国的环境史。
  “珍惜机遇”是他的座右铭。天道酬勤,机遇亦会选择主人,绝不给使懒取奸的人,这似乎也断然没有错。他的四个字也验证了前南峪。
  1996年8月,连日的大雨洗劫太行山,8月13日浆水川咆哮着发出滚滚的洪流,一块块巨石被冲了下来,太行山山川一条条道路被冲断了,洪峰卷走了一座座房屋,连河边的加油站与汽车都让洪水冲的无踪无影了。
  电网断了,山一片漆黑,从附近传来的消息,经过治理的一条条大沟也被冲毁了。这一天,郭成志与村里的乡亲们在关注着自己的大山。
  郭明考老人是亲眼看到1963年那场大水的见证人,他对郭成志说,这场雨比63年那场更集中,但是我们前南峪的大山没有事,从一条条沟里流出的水都是清清亮亮的,就连那只有三年树龄的小山也没有事,见证过大灾的老人说话极其自信,事实也是这样,这场百年不遇的大洪灾竟然没有憾动前南峪;不久许多媒体报道了这个奇迹,前南峪在96年洪灾中“安然无恙”“岿然不动”。
  国务委员宋健十分关心太行山治理问题,曾多次来到前南峪进行工作视察,1996年特大洪灾后,辛劳稳健的国务委员宋健想亲眼看看前南峪的灾后样子,于1998年10月中旬再一次来到前南峪大山中,他看到前南峪的情景,竟然在一份材料上批示道:大自然是公道的,总对掌握规律的人们以厚报。邢台县前南峪今年的遭遇和1963年相比形成鲜明对照。请向前南峪的同志们转达我们的祝贺和欣慰。植树造林能保持水土,抵抗灾害,这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后来,宋健根据前南峪的科学治山经验,为前南峪题写“太行山道路”五个大字。
  1997年7月,中共邢台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推广前南峪经验加速山区建设步伐的决定》,在决定里说,前南峪人在党组织一班人的带领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抗大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创了以小流域为单元,以生态工程为主体,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山坡滩川立体开发的生态经济沟建设模式,收到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以林促工,以工补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前南峪的成就,就是切合实际,尊重自然规律,能动地改造自然的科学求是态度,践行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00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来到前南峪,在听到他们的汇报后说:“你们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很强,符合科学发展观,前南峪是山区建设的一面旗帜。”

知识出处

太行明珠-前南峪

《太行明珠-前南峪》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是第一部综合介绍前南峪历史、文化与发展的图书。概括介绍邢台县前南峪的历史发展历程,分别就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的山川,坐化山的风景与民间传说,绿色的生态园中的植被与景观、经济植物等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在追溯历史时,对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在前南峪那段历史进行还原,其中有感人的故事,有军民共建的回顾,还有抗大精神的弘扬。特别是前南峪人在抗大精神的引领下,在半个多世纪里进行两次创业,把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建设成“国家级森林公园”,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殊荣,创造着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再造了一个风景秀丽、生态和谐、百姓安居家园。是社会工作者、乡村历史研究者及大中专学生、旅游爱好者了解前南峪的优秀图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