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请王金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太行明珠-前南峪》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623
颗粒名称: 三请王金章
分类号: K878
页数: 2
页码: 118-119
摘要: 本段描述的1976年,前南峪的板栗树已达1.3万株,结果的树2300多株,株产只有三、四公斤。怎样才能实现栗树高产稳产呢?郭成志彻夜难眠。1977年春,郭成志到遵化、迁西参加治山现场会,那里的板栗树株产高达15公斤。他算了一笔账:如果前南峪每株板栗树能产10公斤,人均可增收100多元。他打听到昌黎有个省果树研究所,便到昌黎请技术、找人才。带干粮、喝凉水、睡车站,不远千里来到昌黎。然而,第一次吃了“闭门羹”,第二次坐了“冷板凳”,三下昌黎,三顾省果树研究所,终于把参加过全国科技大会的农民技师王金章请到前南峪。
关键词: 前南峪 板栗树 王金章

内容

1976年,前南峪的板栗树已达1.3万株,结果的树2300多株,株产只有三、四公斤。怎样才能实现栗树高产稳产呢?郭成志彻夜难眠。1977年春,郭成志到遵化、迁西参加治山现场会,那里的板栗树株产高达15公斤。他算了一笔账:如果前南峪每株板栗树能产10公斤,人均可增收100多元。他打听到昌黎有个省果树研究所,便到昌黎请技术、找人才。带干粮、喝凉水、睡车站,不远千里来到昌黎。然而,第一次吃了“闭门羹”,第二次坐了“冷板凳”,三下昌黎,三顾省果树研究所,终于把参加过全国科技大会的农民技师王金章请到前南峪。
  为了找到板栗低产症因,郭成志跟随王金章一起翻山越岭21天,跑遍了全村72座山头,64条山沟,对全部板栗树进行了调查登记,低产的原因就在于管理不善。“对症下药”,制定出了“五改一加强”的治理方案。随后,组织了28名有文化的中青年农民建起栗树修剪专业队,群众看到碗口粗的树枝竟被锯、砍下来,有人大骂郭成志是“败家子”,还到郭成志门前“示威”,把王金章“轰”下了山。对此,郭成志虽然很恼火,但他知道,面对新事物,一时不认识,是可以理解的,农民是最重实际的,于是就在东沟划出实验区封山修树。郭成志把铺盖卷也搬到了山上当起了王金章的“后勤部长”,抽出5人专门看管维护,给专业队以特殊环境。
  第二年,经过修剪、施肥、治虫等科学管理,东沟的栗树枝干茁壮,果实累累,这时郭成志解禁开山让群众进山尽情参观。秋后单打单算,这条沟当年产栗子1万公斤,是上年的3倍多。三年后全村栗树株产由3.4公斤增加到18.9公斤,是当时全省平均株产的5.7倍,全国的11.2倍,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净增300元。科技促使板栗高产的事实,让怀疑的人没了,责怨的人没了,主动学技术的多了。
  前南峪板栗高产闻名遐迩,坚定了“双委”一班人带领群众科技治山发展林果业的信心。他们先后与24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挂钩,请专家、拜老师、利用科技夜校学习科技知识。有一位记者曾用“三百人家尽读书”描述那段红火的日子。“外引”、“内育”、“选送”培养了农民技术人员214名,获中级以上职称的28名。

知识出处

太行明珠-前南峪

《太行明珠-前南峪》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是第一部综合介绍前南峪历史、文化与发展的图书。概括介绍邢台县前南峪的历史发展历程,分别就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的山川,坐化山的风景与民间传说,绿色的生态园中的植被与景观、经济植物等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在追溯历史时,对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在前南峪那段历史进行还原,其中有感人的故事,有军民共建的回顾,还有抗大精神的弘扬。特别是前南峪人在抗大精神的引领下,在半个多世纪里进行两次创业,把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建设成“国家级森林公园”,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殊荣,创造着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再造了一个风景秀丽、生态和谐、百姓安居家园。是社会工作者、乡村历史研究者及大中专学生、旅游爱好者了解前南峪的优秀图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