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抗大英烈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太行明珠-前南峪》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611
颗粒名称: 3、抗大英烈谱
分类号: K827
页数: 6
页码: 101-106
摘要: 本段描述包括陆中副校长史紫千、队长王希真、排长崔荣生。
关键词: 抗大 英烈谱 前南峪

内容

1942年5月和1943年5月,日寇调集重兵,对太行区根据地进行了二次大“扫荡”,抗大总校陆军中学(1943年1月总校奉命返陕,改称为太行陆中),都处于敌人的大合围圈内。敌人采用“抉剔扫荡”、“梅花战术”、“篦梳战术”,先分数路向根据地挺进,构成合围圈后,以篦梳队形向中心压缩,企图聚歼我军,再行“抉剔清剿”,以搜捕我分散人员。在这一次次血与火的洗礼中,陆中师生经受了严峻的锻炼与考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陆中副校长史紫千史紫千是当时太行区著名的教育家之一。抗战前曾在榆次私立魏榆职业中学担任教导主任。他常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教育学生,学校除教授文化科学知识外,还以精湛的武术、拳法、刀、枪、剑、棍授以学生,为抗战培养了许多能文善武的栋梁之才。
  抗战爆发后,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在一二九师政治部任教育科副科长。百团大战一次夜行军,雪地夜宿,冻掉8个脚指。
  1942年抗大总校陆军中学成立,他被聘请出任副校长。是年5月反“扫荡”时,他坚持把配给他的马让给病号骑,因行走困难,不幸被俘,被关进太原监狱里。日寇对他高官诱降,他严辞拒绝;又对他施以酷刑,他宁死不屈,并在狱中发展党的组织,准备越狱。最后敌人把他当作练刺杀的活靶子,将他活活刺死在太原东门外,反“扫荡”结束后,噩耗传来,陆中师生挥泪赋诗以挽之:战争岁月双足残,反敌“扫荡”行走难;不幸被俘遭惨杀,全校师生齐悲咽。
  □队长王希真陆中四队队长王希真,生年40多岁。抗战前他曾在国民党军队任过营长,目睹蒋介石卖国反共的反动政策,这位有爱国心和正义感的旧军官,毅然弃暗投明,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先在延安抗大,后又随校部迁移敌后太行。陆中成立后调来任四队队长。他诚恳正派,性情豪爽,工作极端负责。1942年5月反“扫荡”,四队被敌人包围后,他为了掩护两个徒手排小学员突围,单枪匹马与敌人苦战几个小时,弹药耗尽,英勇牺牲。
  反“扫荡”结束后,队里派人到战场一个崖洞里,找到了他的尸体。他全身多处受伤,肠子流出来,右手食指仍套着手榴弹圈,手枪已无子弹,埋在尸体旁。在崖洞附近几十米内,有多处血迹可以辨认。当搬动王队长遗体时,在他的背部下面有一堆松土,上下都是血迹。扒开松土后,发现一个小本字和几百元冀南票。小本子上记得第一句话是“同学们永别了,我们一定要胜利!”接着记述了在这次反“扫荡”中,一些同志的表现。特别令人激动的是,在他弥留之际,把经济与生产交待得清清楚楚。他在本子上写着,出发前全队共有多少现金,他带多少,指导员带多少,司务长带多少,分给同学多少,路上开支多少,他身上尚有多少。属于他个人几元钱,请代交党费。他还嘱托大家,反“扫荡”结束后,务必到菜地里看一下,要锄一次草。指导员宣读小本上的内容后,同学们放声大哭,很长时间呆呆站立不动。深切地回想起王队长一言一行,痛切怀念这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现录教员王启淳悼诗中的两段,以表达对王队长的怀念之情。
  战后派人清战场,队长长眠卧山岗;弹穿下腹肠流出,血迹斑斑半里长。呜咽溘水哭英雄,太行山巅立劲松;幸存师生思尽瘁,征途漫漫效长风。
  □排长崔荣生1942年5月,在得到敌人“扫荡”情报后,陆中师生以队为单位,及早行动,先敌进山。但因疟疾肆虐,行动十分困难,每走一段路就有—些人发病,就地躺倒休息,行军队伍拉得很长,而且走走停停。尽管如此,由于领导掌握敌情较为准确,各队指挥大都比较得当,没有与敌人遭遇。唯有四队,在反“扫荡”即将结束时,由于领导判断错误,擅自决定下山,在山下一个村庄与由和顺“扫荡”返回的敌人遭遇。全队交叉着边打边走,两名机枪手,虽然也在发病,硬是扛着机枪,首先占领了一个高地,压得敌人抬不起头。全队病号在机枪掩护下,很艰难地走到山脚下并开始爬山。这时敌人调来四五挺机枪,我机枪手、副射手、弹药手相继牺牲。敌人趁机一窝蜂似地追了上来。
  此时排长崔荣生正赶到此,端起机枪向敌人猛扫过去,敌人当时倒下一片。真可惜,恰在这时子弹打光了。敌人再一次发起攻击,崔荣生愣了一下,提起枪就往山上跑,敌人的两挺机枪紧紧咬住他,他的脚后跟不幸负伤。他既在发病又着枪伤,已经无法行走。他想:枪不能丢给敌人,依靠坚强的毅力,身子倚在树干上,用尽全力把机枪在石头上狠摔几下,然后甩到沟底,他也面朝地倒了下去。几个日本鬼子扑到他身边,看着满身血污的“尸体”,咕噜了几句,然后一个鬼子朝他背部捅了一刺刀。幸亏这一刀没有刺到心脏上,他当时也未完全昏迷。他回来后幽默地说:“这一刀刺得真狠,本想叫一声,心想才20来岁,马克思一定不收我,不能就这样白白死去。”渐渐苏醒后,他忍着剧痛,奇迹般地爬了回来。大家无不钦佩他的顽强精神与坚强毅力。
  在抗大学员里还有冀宪民、邵英、高双来三位年龄最小的同学,1942年5月反“扫荡”,被敌人包围在一座孤崖绝壁上,下面是万丈深渊,别无退路。敌人冲上来大声吼叫:“抓活的!抓活的!”并向他们冲来。他们下定了“宁死不当俘虏”的决心,不约而同地纵身跳下崖壁。敌人狂笑着向崖下打了一排子弹,得意地走开了,想不到他们被半山崖中的树枝挂住而绝处逢生了。
  □指导员杜敬农杜敬农是一位老政治工作者,从延安到敌后,一直在抗大总校工作。陆军中学成立后,担任四队指导员,年近40岁。1942年反“扫荡”,四队与日寇一个大队遭遇时,杜指导员正在发病,行走十分艰难,不时摔跟头。即使这样,他仍履行职责,不断鼓励大家说:“抢上山去,就是胜利。”在爬山时,他身上跨着两个黄挂包,里面装的全是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在坚壁个人物品时,大家多次劝他暂时埋藏起来,他总是不肯,说:“这是从延安背来的宝,死也不会丢掉。”两个鼓鼓的挂包走起路来,在臀部左右摇摆,比别人行动更为困难。当一个日本鬼子用刺刀向他刺来时,他未能抓住敌人枪□处,而是抓住了刺刀紧紧不放。日寇恼怒地握紧枪托左右旋转,他双手鲜血淋漓。敌人又抽回刺刀,再向他胸部刺来。他高喊“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对于这位德高望众、忠于革命、勤恳工作、爱护同学的好指导员光荣牺牲,大家十分痛心。在追悼他时,同学们赋诗以表怀念:工作需要出抗大,任命政指进陆中;爱护学员长者样,关怀备至慈母心。“扫荡”遇敌空拳斗,不屈躯体血染红;英雄浩气敌胆破,革命品质师生钦。

知识出处

太行明珠-前南峪

《太行明珠-前南峪》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是第一部综合介绍前南峪历史、文化与发展的图书。概括介绍邢台县前南峪的历史发展历程,分别就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的山川,坐化山的风景与民间传说,绿色的生态园中的植被与景观、经济植物等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在追溯历史时,对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在前南峪那段历史进行还原,其中有感人的故事,有军民共建的回顾,还有抗大精神的弘扬。特别是前南峪人在抗大精神的引领下,在半个多世纪里进行两次创业,把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建设成“国家级森林公园”,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殊荣,创造着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再造了一个风景秀丽、生态和谐、百姓安居家园。是社会工作者、乡村历史研究者及大中专学生、旅游爱好者了解前南峪的优秀图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