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在陕北的创建及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太行明珠-前南峪》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598
颗粒名称: 抗大在陕北的创建及发展
分类号: K878.2
页数: 5
页码: 71-75
摘要: 1935年,我国的政治形势正处于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的紧要关头,抗日救亡已是迫在眉睫。1935年12月25日党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团结全国爱国青年,积蓄抗日力量,毛泽东同志于1936年5月20日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创建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中国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创建并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中央决定“红大”的政治委员由毛泽东同志兼任,校长林彪、副校长刘伯承、教育长罗瑞卿、党总支书记莫文骅。1936年6月21日,国民党第八十六师高双成部队一部偷袭瓦窑堡,“红大”随党中央迅速撤离,于7月3日迁到陕北保安城。1937年1月21日,抗大第二期举行开学典礼。
关键词: 抗大 陕北 创建 发展

内容

1935年,我国的政治形势正处于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的紧要关头,抗日救亡已是迫在眉睫。1935年12月25日党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团结全国爱国青年,积蓄抗日力量,毛泽东同志于1936年5月20日亲自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创建抗日红军大学。
  1936年6月1日,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在陕北瓦窑堡创建并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毛泽东同志在典礼大会上指出:我们创办“红大”是为了迎接民族战争的到来,并指出:我们“红大”要继承黄埔军校未完成的任务,在第二次大革命中成为主导力量,即要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中央决定“红大”的政治委员由毛泽东同志兼任,校长林彪、副校长刘伯承、教育长罗瑞卿、党总支书记莫文骅。
  1936年6月21日,国民党第八十六师高双成部队一部偷袭瓦窑堡,“红大”随党中央迅速撤离,于7月3日迁到陕北保安城(今志丹县)。
  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形成和发展,全国进入准备全面抗战的新阶段。各方面都迫切需要大批干部去开展工作。“红大”一期学员于此时毕业,分赴红军主力部队及全国各地。一批杰出的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的领导人,从红大走出,其中有:罗荣桓、罗瑞卿、谭政、彭雪枫、陈光、杨成武、刘亚楼、王平、谭冠三、莫文骅等同志和林彪、黄永胜等。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各地的革命青年和知识分子纷纷奔赴延安,寻求抗日救国的真理。为适应即将爆发的抗日战争对人才的需求,“红大”除继续培养红军干部外,还要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志±,学校由培养红军干部扩大成为培养全国性的抗日干部学校。1937年春,“红大”校部迁往延安,并于1月19日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1937年1月21日,抗大第二期举行开学典礼。学校成立教育委员会,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委员有林彪、刘伯承、傅钟、罗瑞卿、刘亚楼、杨立三、莫文骅。校长林彪、副校长刘伯承,刘亚楼任训练部长,傅钟任政治部主任,莫文骅任政治部副主任,杨立三任校务部长。
  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为抗大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937年“七七事变”后,海内外优秀的炎黄子孙在“抗日高于一切“的□号下,冲破国民党的拦截和日寇的封锁,纷纷奔赴延安,抗大校园出现了母女、父子、夫妻,甚至全家都来学习的动人景象,抗大规模空前发展。当年毛泽东同志经常到校授课、作报告。在1937年5月至8月期间,毛泽东到抗大讲授《辩证唯物论》,每周两次,每次4小时,历时3个月。后来毛泽东发表的《实践论》、《矛盾论》两篇哲学著作,就是在抗大讲课所用讲稿的主要部分。1937年7月,抗大第二期毕业,毛泽东为学员毕业证书题词:“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1938年3月19日,毛泽东到抗大视察,他对知识青年学员寄予殷切期望,要求广大知识青年在战争中学习,他指出:“你们到抗大学习,有三个阶段,要上三课,从西安到延安八百里,这是第一课,在学校里住窑洞,吃小米,出操上课,这是第二课;现在第二课上完了,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第三课,这便是到斗争中去学习。”毛泽东的讲话使抗大知识青年备受鼓舞。
  1938年3月底,第三期学员开始陆续毕业,至5月全部分配完毕。除一部分学员留校当教员和做机关工作外,其余人员立即奔赴抗日前线。
  1938年4月16日,抗大第四期正式开学。此时,华北地区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面战场伤亡惨重,在抗日战争全局中已退居次要地位;而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却得到较大发展,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抗日战场,开始进入主导地位。在中华民族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在华北、长江南北等地展开了更加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创建了许多抗日根据地,并牵制着日军向中原及大西北的进攻,有力地支援了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作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的威望。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威望日益提高,位于大西北的抗大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广大爱国青年和一些知名人士及华侨,他们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投笔从戎,通过各种渠道,冲破阻力,克服重重困难,象潮水般地涌向延安,奔赴抗大,寻求抗日救国的真理。这一期吸收了众多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当中有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平津地区及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大中学生;有知名的文艺界人士,如郑律成、贺绿汀、欧阳山尊、莫耶、史若虚、汪浑、张平、颜一烟等;有来自世界各地的64名华侨青年;有国民党军队将领的子弟,如国民党元老黄兴之子黄鼐、冯玉祥侄子冯文华等。
  为满足广大知识青年和各界友好人士的抗日要求,抗大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大量吸引外来知识分子的指示,本着“来者不拒,随到随即编队”的原则,开办了第四期学员班。第四期开学前后每天要接纳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外来知识分子和各界人士,当时毛主席欣然为第四期开学题词:“学好本领,好上前线去。”并指示抗大把为抗日前线培养知识青年干部,作为这一期的中心任务。
  广大知识青年的加入,不仅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力量,而且在改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的知识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很大影响。抗大学员经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努力改造世界观,成为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的坚强骨干。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11月30日,抗大政治部召开全校党的活动分子大会,深入传达学习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毛泽东的指示。12月12日,毛泽东在抗大干部晚会上作报告,毛泽东的报告为抗大深入贯彻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办好抗大指明了方向。
  抗大第四期从1938年8月至12月陆续毕业,毛泽东为抗大第四期学员毕业证书题词:“努力奋斗,再接再厉,光明就在前面。”

知识出处

太行明珠-前南峪

《太行明珠-前南峪》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是第一部综合介绍前南峪历史、文化与发展的图书。概括介绍邢台县前南峪的历史发展历程,分别就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的山川,坐化山的风景与民间传说,绿色的生态园中的植被与景观、经济植物等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在追溯历史时,对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在前南峪那段历史进行还原,其中有感人的故事,有军民共建的回顾,还有抗大精神的弘扬。特别是前南峪人在抗大精神的引领下,在半个多世纪里进行两次创业,把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建设成“国家级森林公园”,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殊荣,创造着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再造了一个风景秀丽、生态和谐、百姓安居家园。是社会工作者、乡村历史研究者及大中专学生、旅游爱好者了解前南峪的优秀图书。

阅读

相关人物

刘伯承
相关人物
罗瑞卿
相关人物
莫文骅
相关人物
罗荣桓
相关人物
罗瑞卿
相关人物
谭政
相关人物
彭雪枫
相关人物
陈光
相关人物
杨成武
相关人物
刘亚楼
相关人物
王平
相关人物
谭冠三
相关人物
莫文骅
相关人物
林彪
相关人物
黄永胜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前南峪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