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太行明珠-前南峪》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579
颗粒名称: 一 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
分类号: K878.2
页数: 18
页码: 7-24
摘要: 本节描述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包括1、浆水与浆水川、2、连心河、3、七星潭、4、文昌庙与明智泉、5、泽后亭、6、香槐亭廓、7、战备工事。
关键词: 太行山 前南峪 邢台

内容

1、浆水与浆水川在十数亿年以前,造山运动使太行山地区发生岩石急剧变化,由于地壳局部受力隆起形成了复杂的褶皱和断裂构造。山势东西纵驰形成了一道道山梁,山脉之间构成大川,邢台太行山从南到北分为路罗、浆水、稻畦(将军墓)、宋家庄四道山川。
  浆水川邻靠路罗川,西部为九龙峡谷,现在已经开发建设成一个自然风景旅游区。东北有大寨山脉,西南有夷仪山脉;大寨山山脉位于将军墓川和浆水川之间,东西走向,长26公里,主要山峰22座,最高峰为清风寨(海拔1456米)。夷仪山山脉位于浆水川和路罗川之间,东西走向,长27公里,主要山峰18座,最高峰为孤山(海拔1517米)。
  在浆水川的上游,有一个天然洞穴,常年溢流出泉水,因为溢出的水量很大形成了一条河流,又因泉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使河水变得“水皎似浆”,为此这条河得名为浆水。
  在浆水河畔的浆水镇原名叫上店村,而不远的地方有一个下店村,据说是春秋时期邢国陪都所在地,上店和下店就是邢国的上宫殿、下宫殿。这里也就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夷仪城。夷仪是邢台历史上的古地名,相传,在西周时期,周公之子封于邢台后,在西部山区营建了一个城池,以抵御来自西部狄族侵犯,这座城池就建在夷仪川,春秋初年,邢国受到卫国和狄人的侵犯,后来在齐国联络诸侯大军的相助下,在浆水川筑起了夷仪城。关于邢国的遗迹还有很多,在浆水镇的冯家沟村北1000多米高的山顶上,有一个用石头垒砌成的方形墩台,台高残存有三米,专家称这里是邢国夷仪城的峰火台;这种台子在距浆水不远的将军墓也有一个,峰火台为园形,台直径14米,下面有厂个高1.5米高的台基,台基上有烽火台,现有台高约4米。关于这个峰火台,专家考证说是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
  邢国在此建筑夷仪城,后来人们将城边的大川起名为夷仪川。夷仪川又称浆水川,也是因为夷仪改名为浆水的缘故。
  夷仪山脉中有一座山峰叫流钱山,相传山上的石缝中经常有古钱流出,据有关专家考证,古钱可能为古邢国迁都夷仪城时的遗迹。两山夹—川,大寨山脉和夷仪山脉中间的地势平坦,有万顷土地,这里水源丰富,在人们的辛勤劳作下,浆水成为西部山区的米粮川。
  2、连心河在前南峪的村东南有一条汇入浆水川的河流,这条河原名叫南河沟。1940年抗大迁移到浆水川后,在前南峪村办学期间,军民共用一河水,后来前南峪人为了纪念抗大,将南河沟改名为连心河。
  连心河自西部的山谷入流经前南峪村汇流到浆水川,全长约有2公里,河床宽约15-30米。由于河床落差比较大,前南峪人在河中建有拦河坝45道,形成连心河叠瀑,成为一道靓丽的水景观。连心河水,河溪叠漫,水流潺潺,涛声不断。“叠水连心”是南峪十二景之一。
  1963年大洪水后,前南峪人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坚持治山、治滩、治水四十多年,终于把一个光秃秃的山梁改造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山腰上的果木林年年硕果累累,层层梯田连年丰收,人均收入不断增加,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奋斗之路。前南峪经验成为“太行山道路”典范,连心河治理就是一个例子。
  现在连心河两岸,一侧是良田和密植栗树实验田,不远处就是前南峪村新建设的二层新民居,河的另一侧山坡上植满了杨树、栗树、松树等,到处是绿色满园,游人行驶在连心河两岸,河岸绿树成荫,河中潺潺流水,一道道叠瀑映入眼帘,微风吹来果香四溢,远处层层梯田是一派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3、七星潭从前南峪索道下站沿坐化山松林石板小径,到达文昌庙,这里就是前南峪坐化山七星潭景区。七星潭位于坐化山瀑布上游,依地势变化,积成了大小不一的七个水潭。水潭的形状不同,依次叫作天枢潭、天璇潭、天玑潭、天权潭、玉衡潭、开阳潭、瑶光潭。
  在西部太行山区,当地老百姓自古就对北斗七星崇拜,并已形成了传统习俗,基于这个习俗把这七个天然水潭命名为七星潭。
  据《搜神记》记载: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受胎,皆从南斗过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北斗七星即大熊星座,把天璇、天枢两星连成直线,延长五倍距离,即可以找到北极星,故此星又称“指极星”,可以说是北方的标志。
  在民间有观天象看北斗的习俗。北斗星不仅可以指引方向,还可以确定季节。据观测,北斗星在不同的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天空不同的方位,古人根据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向来确定季节,斗柄在东,天下皆春,斗柄在南,天下皆夏,斗柄在西,天下皆秋,斗柄在北,天下皆冬。这里的天下,指的是华夏大地。北斗七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非常密切,认为北斗七星具有好多社会功能,不但掌握着人间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换,还主管着州国分野,年命寿天,富贵爵禄,岁时丰歉等多种职能。北斗星的运行规律对制定历法有很大帮助,古人发现北斗七星总是围绕着北极星循环转动,而且居于天体的中央,于是便认为那是天庭中最尊贵的地方,并形象的把北斗星看成是天帝乘坐的车。民间说法是天帝常驾车骑巡观四方。因此,人们参拜北斗已形成习惯,目的是驱除百邪,为自己增福延寿。
  坐化山七星潭叠叠而下形成七个瀑布,最大潭容100m3,最小潭容30m3o瀑高2-3米,宽10-15米。水流翻潭铺泻而下,形成七道叠瀑,水如银帘,十分的壮观。
  七星潭是前南峪国家AAA级景区的一个主要景观,为此这里有“七星拱月”胜景。
  4、文昌庙与明智泉文昌庙位于七星潭的上面,坐化山景区的中心地带,这里海拔高度接近1000米,周围的山峰形成一个山坳,文昌庙就座落于这里。
  有文字记载,早在唐代初期,坐化山就有道教庙宇,当时有一个叫志高的道徒在此处修练,庙宇的名字已经失传了,今不可考。到了元代,坐化山道观改为文昌庙,至此之后,自元到清香火非常旺盛。是方圆百里有名的道教活动场所。2004年,为了保护这里的文昌庙文化遗产,前南峪人对文昌庙进行了重修。
  重修后的文昌庙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歇山重檐式,檐下有一周回廊。殿内供奉着文昌帝君。两侧为天聋、地哑和六星君。
  民间传说中的“文昌帝君”有“天神”和“人神”两种不同的说法。
  天神是指北斗七星之一的“文昌六星”,文昌六星又称为文曲星。文昌六星即为上将星、次将星、贵相星、司命星、司中星、司禄星,这六星主管着天下文运禄籍。
  而人神又有两种,一是指“文昌帝君”,二是“五文昌”。
  五文昌是指:1.关羽(关云长)三国时代蜀国之大将,平日无战事,则研读四书五经、兵法,手不释卷,后人尊为“文衡圣帝”、“文昌君”。2.吕洞宾(吕岩、孚佑圣帝)在八仙中排行第六,是唐末、五代时期著名道士。自小聪明过人,年少即熟读经史,后人尊为“孚佑圣帝”,民间亦尊奉为“文昌君”。3.张亚子(梓潼神)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曾在西晋为官,唯不幸战殁。唐代安史之乱,玄宗逃到四川。传说梓潼神在万里桥迎接,玄宗便封其为左丞相。后来僖宗因避内乱亦入四川,封梓潼神为济顺王。由于唐朝皇帝大力推崇,梓童神的名气大振,逐渐与文昌神合而为一。到了元代,仁宗皇帝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又有宋元时道士假托梓潼神降笔作了所谓的《清河内传》,其中说玉皇大帝命他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4.魁斗(魁星)的典型像为蓝面凶相,右手执笔,左手捧墨斗;右脚踩鳖鱼头,左脚往后翘起如弯钩,象征托住斗中之其它星座,谓之“起斗“、“踢斗”。执笔意思是用笔点定科举中试人的名字,此即谓“魁星点斗,独站鳖头”,被视为考中之征兆。5.朱熹(朱衣夫人)宋朝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自幼聪颖庄重,十九岁中进士,历任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等四朝文官之“宝文阁待制”。明、清科举考试,对四书五经之解说,必须以朱熹批注为正解。被后人尊奉为“文昌朱衣公”、“朱衣星君”、“朱文公”、“紫阳天子”等。
  《云笈七签》说:“文昌星神君,字先常,天子同命之符也。中央司命者。或日制命丈人。主生年之本命,摄寿夭之简礼。”文昌神源自星辰信仰。《楚辞九歌》的少司命即指第四颗星。战国已经列入了国家祀典。
  到了宋元时期,宋、元道士声称玉皇大帝命梓潼帝君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为此文昌星和梓潼帝君就被道教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将两者合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故称文昌帝君,下旨天下建庙供奉。坐化山文昌庙也应该是这个时期建庙祭祀的。但这里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在文昌庙中供奉着北斗七星,其中以坐像的文昌星君为主,其次为北斗第一阴明贪狼星君、北半第二阴精饿厄门星君,北斗第三真人禄存星君、北斗第五丹元廉真星九段,北斗第六北极武曲星君,北斗第七冲破军昨君。当地百姓说,在礼拜时念诵本命真君名号,可免灾延生,获福无量。所谓“本命真君”是指北斗七星中的哪颗星,那么那颗星就是此人的本命真君,名属相的本命真君如下:鼠属于北斗第一星;牛、猪属于北斗第二星;虎、狗属于北斗第三星;兔、鸡属于第四星;龙、猴属于第五星;蛇、羊属于第六星;马属于第七星。人们祭拜本命星君,所谓人们的命运生死祸福,全是由自己的本命星君掌握着。在北斗七星中的第四星文曲星,古代星相专家将其解释为主在贵的吉星,道教又将其尊为主管功名利禄之神,又叫文星,民间俗称“文曲星”,隋唐科举产生之后,文曲星尤为士人所膜拜,说文曲“职司文武福禄科举之本”。掌管世间读书人的升迁,故而华夏各地争相朝拜供奉,文人墨客更是至诚至极。
  民间对文昌帝君十分的崇拜,每逢大考来临时,那些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父母们都要陪着孩子来到文昌庙进行祭祀,在祭拜时献上自己的供品。说起文昌帝君的供品也十分的有趣,有象征勤学的芹菜,有表示聪明的葱,有精打细算的大蒜,有赶考求个好彩头的菜头,还有以煮熟的蹄子表示自己在考试中熟悉题目,此外还有发糕(考运发)。竹笋(顺利)。油一瓶(加油)。桂花(贵气)桂花叶12片、桔子叶12片(祭拜后,考前泡水洗澡,以缓和紧张情绪)。
  相传,坐化山的文昌庙十分的灵验。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和七月十五是这里的传统庙会。庙会期间各地的香客来到这里进香,以祈求自己的文运昌盛。
  在文昌庙旁有一股清澈的泉水,大家都称之为明智泉。泉水得名于老子《道德经》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也有传言说:人常饮此泉水就会增加聪明才智,愚钝之人饮过此水,也可逐渐变得聪明起来,故明智泉。这个泉水还有一奇,人多时,流量就变小,人少时,流量反而就大了。
  5、泽后亭泽后亭在前南峪万邦珍果园的顶部,亭子前面有一个开阔的广场,四周为梯田和万邦珍果园。泽后亭为琉璃瓦八角形。1980年,为了记忆前南峪人的创业过程,教育下一代青年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为子孙造福,前南峪村两委决定建设纪念性的泽后亭1963年秋季,一场特大暴雨连续下了七天七夜,把前南峪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340亩保命田冲得精光,房屋倒塌多处,冲毁小型蓄水池、塘坝12座,果树2000棵,给前南峪造成很大损失。
  大灾过后,前南峪人并没有被灾难吓住。村党支部书记郭成志同志依靠党员和支部的力量,及时采取有利的措施,把党员群众团结起来,稳定了人心,并结合本村实际,响应县委号召“一手持矛指向荒山,一手握盾守住河滩“制定了二十年发展规划:五年绿化,六年造田,三年治水,七年高标准治理经济沟,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前南峪村用15年时间,在山顶栽洋槐3400亩,播油松500亩,修滩地420亩,旱地26亩,打护堤坝18华里,截堤流5处,挖大口井5眼,建小型塘坝5座,扬水站3处,初步改善了生产条件。
  四十多年来,前南峪修滩垫地、造林绿化工程从未间断过。累计投工200多万个,动土石700多万方。有人计算了—下,如果把这些土石垒成一米高、一米宽的墙体,可以筑成一条比万里长城还要长的长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前南峪党支部落实中央精神,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他们认真总结自1963年到1982年近20年的治山经验,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了专业承包、集体经营、统分结合的经营形式。
  1980年、1982年河北省委书记金明、王铮视察邢台县山区建设,与郭成志同志进行亲切的交谈,肯定了前南峪村制定的发展模式。
  1982年10月8日,河北省新任省委书记高扬到前南峪进行视察,对陪同的市、县负责人说:“农村搞承包不要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可以留一个试试看。”在选择了一个正确的经营形式之后,前南峪党委领导班子又提出了“尊重科学,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把各项工作纳入科学轨道”的总体指导思想,倡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前南峪的带头人郭成志同志三下昌黎,请来了河北省果研所板栗专家王金章,研究板栗生长情况,推广“五改一加强”的板栗科技技术,达到了板栗高产的目的。板栗高产的事实,使全村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只有尊重科学、依靠科学,才能有丰富的回报;也使村民意识到,提高自身科技和文化素质的紧迫性。于是,前南峪党委全方位、多途径引进科学技术,通过开办农民夜校等形式,培养技术人员。共培养了214名技术人才,其中127名被聘为农民技术员、助理农艺师和农艺师。
  一系列科技技术的引进应用,使前南峪在农、林、牧、副、渔等方面实现了稳定高产。前南峪村创办的工矿企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集体经济的壮大使村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村民的福利状况得到明显提高。
  在以郭成志同志为领头人的领导班子带动下,前南峪村逐步完成了治山、治水、绿化、造林等一系列基本任务工作之后。从1978年起,前南峪大搞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起了10条高标准的生态经济沟,取得了明显成果。并提出了“经济沟”建设标准,这项成果在1989年通过了河北省科委的科研成果鉴定,为片麻岩地区的开发治理创出一条新路。前南峪经济沟建设共有五个发展阶段:即沟谷治理、大造林、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生态经济沟建设。生态经济沟又称立体经济,是以林果业为主,农、林、牧、副、渔配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集约型农业工程。
  1996年8月3日-4日,邢台县境内普降暴雨,西部山区24小时降雨量达600毫米。是六三年后又一次特大洪灾。邢台县西部山区冲走耕地10.41万亩,沙压耕地3万亩,4道山川60%以上土地被洗劫—空,70%水利设施遭到了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30亿元。而经过高标准治理的前南峪经济沟,经受住了这次严重的考验。大灾过后,前南峪山场完好无损,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键在考察前南峪之后,在前南峪治理太行山经验报告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大自然是公道的,总是对掌握其规律的人们以厚报,邢台县前南峪今年的遭遇和1963年相比形成鲜明的对照,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抵抗灾害,这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前南峪的过去曾创造过辉煌,成功地开创了“太行山道路”。前南峪党委致富思源,富而思进。面对实际和未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引领全村群众进行“二次创业”,实现了“再造秀美山川”,开发建设了前南峪生态观光旅游区。
  成绩带来了荣誉,1989年全国总工会授予郭成志同志为全国劳动模范,自1993年以来,光荣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至今。
  以泽后亭为中心的景区目前形成了前南峪十二景之--的“泽后惠风”胜景。
  如今站在亭下,面对巍巍青山,俯视浩浩林海,山风涤荡,无不为之感动,前南峪人民的伟业丰功,不仅造福当代,而且惠及后人。
  6、香槐亭廓从泽后亭向上攀登通过一个百米长的长廊。长廊为卷棚顶。依山脊起伏而建,因长廊两侧种植香槐而得名,在廓的顶部建有一亭,即香槐亭。
  这种香槐与其他槐树不同,是一种稀有的树种。
  红香花槐又名富贵树,别名红花刺槐。原产地为西班牙。拉丁名:pseudoacaciacv.Decaisneana,属蝶形花豆科落叶乔木。树冠高度15-20米,树冠为椭圆状,适应性比较强,浅根性生长速度很快。香花槐树干通直,喜阳光,树冠开阔,树景壮观,全株树形自然开张,树态苍劲挺拔,叶椭圆形至卵长圆形。长3-6厘米,叶面自然光滑,叶片绿色美观对称,观赏性强。
  “初秋山林赏美景,香槐盛开别样红”。香槐一年两次花期,每年的五月和七月槐花盛开,此槐花呈粉红色,有浓郁芳香,花朵晶莹剔透,像一串串熟透的葡萄,悬挂在浓密的树叶间,煞是惹人喜爱,非常壮观美丽。
  7、战备工事红花香槐是一种经济林,香槐成材后可供建筑、车辆、农具、枕木、家具等使用。香槐同时还是优良的蜜源树种。
  红花香槐用于荒山荒坡的绿化,有广阔的前景,大面积种植可有效地防风和保持水土,树种且耐寒、耐旱、抗高温、抗病虫。春天移植,当年开花,林业专家称“亩载香槐一百棵,三年便是一面坡”,是一种理想的山地绿化庭荫树种。
  香槐亭向上是一条槐荫小道,两侧是前南峪少儿书法碑林。由此上山进入坐化山景区。
  1969年至1971年,为了战备的需要,在前南峪的万寿峰下,建设了为冷战时期战时军事指挥所。这些战备设施分为地下、地上两部分。地上部分主要有食堂、宿舍、供水、供电、车库、仓库等设施,建于密林之中。地下部分,有会议室、作战指挥设施及食堂、宿舍、供水、供电设施等,地上地下连接部分由防原子、防辐射两道门相隔。在今天的和平时期,这些战备设施成为国防教育的场所。

知识出处

太行明珠-前南峪

《太行明珠-前南峪》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是第一部综合介绍前南峪历史、文化与发展的图书。概括介绍邢台县前南峪的历史发展历程,分别就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前南峪的山川,坐化山的风景与民间传说,绿色的生态园中的植被与景观、经济植物等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在追溯历史时,对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在前南峪那段历史进行还原,其中有感人的故事,有军民共建的回顾,还有抗大精神的弘扬。特别是前南峪人在抗大精神的引领下,在半个多世纪里进行两次创业,把一个落后的小山村,建设成“国家级森林公园”,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殊荣,创造着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再造了一个风景秀丽、生态和谐、百姓安居家园。是社会工作者、乡村历史研究者及大中专学生、旅游爱好者了解前南峪的优秀图书。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