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内丘牛王庙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568
颗粒名称: 10、内丘牛王庙会
分类号: F713.582
页数: 3
页码: 121-123
摘要: 本文介绍了邢台市内丘牛王庙会、内丘县城西去十余公里,在柳林乡王郊台村南,小马河畔的北岸,座落着闻名遐迩的牛王庙。庙台之上古柏环绕,葱茏苍翠之中掩映着一座清代建筑风格的古老戏楼。高大的牛王庙坐北朝南,戏楼与其交错对峙。据庙院內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重修戏楼碑记载:“牛王庙昔有戏楼一座,所建不知何时。自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后,今六十余载,每年三月十五日奉歌舞祀典。”
关键词: 内丘县 牛王庙 庙会

内容

内丘县城西去十余公里,在柳林乡王郊台村南,小马河畔的北岸,座落着闻名遐迩的牛王庙。庙台之上古柏环绕,葱茏苍翠之中掩映着一座清代建筑风格的古老戏楼。高大的牛王庙坐北朝南,戏楼与其交错对峙。据庙院內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重修戏楼碑记载:“牛王庙昔有戏楼一座,所建不知何时。自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后,今六十余载,每年三月十五日奉歌舞祀典。”牛王庙会香火极盛,经常会有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前来拜祭牛王,为牛王跑功、唱神戏。三百年来,在这座砖木结构的戏楼上,究竟为牛王和当地百姓上演了哪些优秀的戏剧作品,我们已无从考证,但透过戏楼昔日的繁华,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到,农耕文明时代戏曲、音乐艺术在邢台大地的兴盛和辉煌。
  农历三月十五日的内丘牛王庙会是为祭祀牛王而立,庙会设立年代人们已不太清楚,也无从查考。为了在庙会期间给牛王唱神戏而建造的高大戏楼,今存为清代建筑,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我国北方罕见的古戏楼,十分珍贵的戏剧文物。牛王庙会以牛王庙及戏楼为载体,表现出人、神、畜和谐相处的田园风光。庙会期间,数万民众从四面八方涌入牛王庙赶庙会,为耕牛祈求平安、健康,保护耕牛,望获丰收。
  牛王庙会以庙会祭祀形式流传,主要包括祭拜牛王、牵牛赶会、为牛祈福、跑功、唱神戏等内容。庙会当日,善男信女带着供品,到牛王庙前祭拜。敬牛王时要有一种特殊的供品,就是用黄纸剪成的耕牛,并用焚香留下的灰烬画上眼睛,于牛王神前烧化。香客在说词中把自己的牲畜称为“小毛童”,把牛王爷称为“毛童爷爷”,把牛人物化,以示敬重。三月十五日庙会时,当地的耕牛不再劳作,要休息一天,喂好草好料,梳理牛毛。牛王庙周边农民还有牵牛赶会的风俗,把牛放到河滩、山坡上供人品评。家有牲畜的人家,都到牛王庙祭拜,并求一红布条,系在牛角上,祈求保佑家畜一年四季平安。庙会时,善男信女以跑“功”的形式,为牛王表演自编自演的舞蹈和唱词。庙会期间,还要在戏楼内唱神戏,主要是唱给牛王爷看的,届时,赶庙会的人和牲畜都聚集在戏楼前,共同观看,热闹非凡。
  在生肖十二个动物中,为其立庙敬祀的不但有龙王庙,还有牛王庙。在兽神崇拜中,牛王是个很重要的兽神。作为农耕时代的主要畜力,对牛的崇拜,表现了民俗文化的时代特征。

知识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邢台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紧密相联,生动深刻地体现了邢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聪明才智。本书重点介绍的46个项目,大多已被纳入各级保护名录,涉及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武术、美术、技艺和民俗等诸多门类。书中还配有大量图片、以便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貌,领略邢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绚丽多彩。

阅读

相关地名

内丘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