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南和抬黄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564
颗粒名称: 7、南和抬黄杠
分类号: K892
页数: 5
页码: 112-116
摘要: 本文介绍了邢台市南和抬黄杠的民间习俗、南和县有两个乡镇,河郭乡与贾宋镇,每年春节期间,河郭乡的“四牌公”总要抬着“黄杠”到贾宋镇去玩社火,贾宋镇的人像招待亲戚一样热情款待。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抬黄杠”,相传这是东汉末年黄巾军与官兵打仗时留下的传统。
关键词: 南和县 抬黄杠 风俗习惯

内容

南和县有两个乡镇,河郭乡与贾宋镇,每年春节期间,河郭乡的“四牌公”总要抬着“黄杠”到贾宋镇去玩社火,贾宋镇的人像招待亲戚一样热情款待。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抬黄杠”,相传这是东汉末年黄巾军与官兵打仗时留下的传统。
  南和县“抬黄杠”的习俗始于东汉末年,距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当时,张角率领的黄巾军起义后,部将黄龙率其中一部驻扎在今南和县贾宋镇张路村,而官兵屯集县城,两军形成对峙阵势。其间,由于黄巾军缺少粮草,部将黄龙便派人到河郭附近的村庄筹集粮草。河郭百姓听说农民起义军需要粮草,都积极支援,纷纷献粮。为保证筹集的粮草安全,河郭的百姓与黄巾军商定,由村民用箱子抬送,黄巾军护送。当黄龙带领送粮队伍路过贾宋村边时,恰巧碰上官兵,双方展开激战。贾宋百姓听说官兵拦截起义军粮草,一起涌出来,帮助河郭村民赶跑官兵。
  这一天正是正月二十一日。从此以后,河郭和贾宋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了患难的好朋友。每年的正月二十一日,河郭的村民都要仿照原来送粮的样子,备下三十二杠,表示送粮,三十二名骑着高头大马的勇士和三百二十名村民、兵丁以示护送,浩浩荡荡到贾宋镇去感谢支援之恩,这叫做送杠。贾宋镇的人也以同样的人数来迎接,这叫接杠。两村在交接的时候还要按照太平道的规矩,举行庄重的仪式,双方相对跑到村口随着“杠头”的指挥进行交接。年复一年,天长日久,这种活动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喜闻乐见的大型社火。直到现在还流传着一种“抬黄粮、送黄粮、送给黄巾作粮饷,黄巾吃了打豪强”的传说。
  南和县河郭乡历史上曾划分为七个牌,抬黄杠活动主要由西边四个牌,即赵牌、梁牌、樊牌、郗牌(庄)四牌组织,因此,杠头打的大旗上写的是“四牌公”三个大字。四牌公大旗一直由抬杠首领即“杠头”保存,杠谱由“头杠”(第一杠)保存,从不外传,千百年来传袭至今。这一天,河郭乡“四牌公”的两千多名群众,都会像运送宝物般,肩抬七色花杠隆重而小心地早早出发“送杠”;同样,贾宋镇“七牌公”(程牌、冀牌、李牌、豆牌、韩牌、杨庄、唐庄)的近三千多名群众也会在三更时分,如接待贵宾般热情等候在村口“接杠”。
  黄杠共三十二杆,一般杠是由杠箱和杠杆两部分组成。杠杆长6米,粗12公分,由弹性木料做成。
  杠箱在中间,重约30公斤,杠箱两边各有铁环一个,杠杆上绑有两串铜铃,杠箱顶部用彩绸彩球彩带编织在一起,两边插有两个鸡毛掸子。黄杠套路有三环套、金香炉、剪子股、四大金刚、抬佛爷、对瓣枣花、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单头蝴蝶、双头蝴蝶、五股穿心、赛马等二十四式。抬杠时,彩绸、彩带、鸡毛掸子上下摇摆,杠上铜铃随着杠杆有节奏颤动拍打,同时作响,气势雄伟,高处望去十分壮观。表演时,三十二黄杠后面配备三十二匹马和参加活动的群众,谁的杠谁负责找马、训马,连骑马一包到底。由于“抬黄杠”人数众多,规模宏大,花样繁多,组织不易,不知何时起,表演时间改为十年至二十年一次。一般是在国泰民安、和平盛世、丰收之年,由贾宋镇提出邀请,河郭乡“杠头”组织“抬黄杠”理事会共同研究决定抬杠日期。“杠谱”里有一项亘古不变的规定,正月十一“齐杠”、正月十三“齐马”、正月廿一、廿二“送杠”、“接杠”。正月十一这天,赵牌、梁牌、樊牌、郗牌四个村的三十二杠便一个不缺地全部送到“杠头”指定的场所。而后,一一观看,哪个村的更漂亮,哪个村的更美观,大家赏个不停,赞叹不绝。“头杠”是三十二杠中最重要的一杠,“抬杠”中,其它杠都会紧随“四牌公”大旗和头杠的指令而变幻着二十四样式中任意一种。
  正月廿一、廿二这两天,河郭乡抬杠队伍就会到贾宋七个牌,踩街抬杠。每当抬黄杠的队伍到来时,沿途的企业、作坊,甚至是农家的主人,都会将自家门前打扫干净,鞭炮迎接。届时鞭炮声、欢呼声不绝于耳。踩街时,在“杠头”指挥带领下,三十二杆杠按顺序排列在“四牌公”大旗后穿街走巷,按照杠谱,踩着杠的震颤鼓点,时而徒手倒肩,时而外八步内八步,杠杆在脊背上任意转动,却不掉下,两个抬杠人前后默契配合,翩翩起舞。抬杠人或扭得花枝乱颤,或鼻扎八字胡、嘴叼大烟袋、拄着拐杖,直扮鬼脸。抬杠中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孩童,也都为自己能抬一会儿扭几下,而高兴不已。一时街道上,人挤人、人喊人,挤成一团,笑闹声、喝彩声,响彻云霄。
  上午踩街热闹,下午跑马更为壮观。村边广阔的田野上,早早围成偌大的人墙,等候抬杠队伍的到来。约下午二时左右,杠头高举“四牌公”大旗,三十二杆杠、三十二匹马、近两千名抬杠人按顺序排列,而后蜿蜒入场,不多时所有“黄杠”随着“四牌公”大旗的挥舞,分别做着三环套、金香炉、剪子股、四大金刚、对瓣枣花、凤凰单展翅、拉风匣、野鸡旋涡等黄杠套路二十四式。场地上,四周的观众不时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其阵势之宏大,不逊于“沙场秋点兵”。最后的野鸡旋涡和赛马把活动推向高潮。人、马、杠一起运作,一时间,表演场地上顿时飞尘扬天,马铃四起。远处望去,在"黄杠”的疾速跑动下,彪悍的骏马绕圈飞驰,其气势宛如北方旷野的赛马场。数万人的表演场地上,人欢马叫,抬杠艺术达到高潮。杠花、舞步寓意深刻,记载了当年黄巾军和官兵交战时的种种情况,骑马者代表黄巾军,抬杠者是老百姓,有时候马掩护杠,表示黄巾军掩护老百姓,有时候杠围住马,代表老百姓掩护黄巾军,有时候马突然从杠中跑出来,代表黄巾军出奇兵袭击官军,每一种杠花都是一种纪念。
  约十年一见的南和县“抬黄杠”,对于仍处于新年气氛中的乡村群众来说,不单单是一场民族节日的文化盛宴,这一传承千年的民间社火和传统习俗,承载更多的是惩恶扬善、互助互爱等民族传统的发扬光大,以及黎民百姓对国泰民安、和平盛世美好生活的期盼。

知识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邢台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紧密相联,生动深刻地体现了邢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聪明才智。本书重点介绍的46个项目,大多已被纳入各级保护名录,涉及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武术、美术、技艺和民俗等诸多门类。书中还配有大量图片、以便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貌,领略邢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绚丽多彩。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和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