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尧山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551
颗粒名称: 1、尧山文化
分类号: G127
页数: 4
页码: 94-97
摘要: 本文介绍了邢台市隆尧县尧山文化、这里的人们世代敬仰崇拜并祭祀尧帝,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尧山庙会和内涵丰富的尧山文化,成为中华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6月,尧山文化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 隆尧县 尧山 文化

内容

隆尧县城西去6公里,在广阔的平原上突兀起两座山峰,南北长约4.2公里,南峰称尧山,北峰称宣务山,合称尧山,又名唐山,当地俗称南山和北山,属于太行山系的支脉。尧山史前称“大麓”,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尧帝始封唐侯于此,因以名山。这里的人们世代敬仰崇拜并祭祀尧帝,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尧山庙会和内涵丰富的尧山文化,成为中华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6月,尧山文化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唐山县志》记载,尧初建都于山西南4公里的柏人城,姓伊祁氏,名放勋,号陶唐,史称帝尧、唐尧。《史记》记载,尧纳舜于大麓,“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这种考验活动即在尧山上进行,三年后尧让位于舜。山上乾隆年间“万古留芳”碑记载:“昔尧帝尝登此山望洪水”,说明尧曾长期活动于尧山一带,恩泽惠及广大民众。
  两汉皇帝自称是尧的后代,在尧山顶建尧祠(据东汉熹平四年即175年的“尧帝碑”)。隋代当地著名高僧、佛经大翻译家彦琮法师在宣务山顶修建了隆胜寺,增加了礼佛诵经的佛教活动。自唐代始,在北峰《四库全书》记载尧山唐帝庙碑碑文书影上开凿石窟,数百年间形成了著名的宣务山石窟,包括千佛堂、罗汉堂、心经石室三大窟龛,雕有3500尊佛像的六壁摩崖造像,释迦涅槃像(卧佛),准提千佛塔等,成为河北省仅次于响堂山的第二大石窟,只可惜毁于文革期间的炸山采石。自唐至元代初年,佛事活动与祭祀尧帝的活动同时兴旺,并形成早期的尧山庙会,是尧山文化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元大德年间(1297年),曾对年久失修的尧帝庙进行了扩建重修,并特地在庙前刻立大型“唐帝庙碑”,由翰林侍读学士郝经撰写了著名的“唐帝庙碑”碑文,其中“唐山苍苍,唐水汤汤,帝德是昌,篡于有皇”的名句后人广为传诵,《畿辅通志》《唐山县志》收载了全文。碑阴刻“唐侯故土”四个大字。巨碑即立,高踞山顶,雄伟壮观,四十里外可见,是尧山著名景观。元延祐四年(1317年),又增修舜禹配享殿,并立碑。这一时期至明朝末年,祭祀、朝拜尧帝活动又达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马健在诗中写到:“穹碑昭帝力,披读忆唐尧”,表达了尧山民众对尧帝的崇拜追忆之情。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尧帝庙废并建三天阁,把尧帝神化,和玉帝、孔圣人供在一起,香火甚旺。后人又在山上建三官庙。三官的一种说法即是神化了的尧、舜、禹,分别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其中尧为天官居中,更受到人们的朝拜和祈求。赵渔凭借自己的威望,在尧山北峰正式立下四月初一的尧山庙会,三百多年来经久不衰,牵动了各地大批百姓。清“万古流芳”碑记载:“适至四月上旬,庙门洞开,则四方远近,百里内外,或乘车骑以奔驰,或携男女而徐行,或千人百人林林起会以庙顶,或五步十步历历叩拜以谢神,逦迤而来,络绎不毁,县令杨大韶考虑到尧山顶上山高水缺,登临困难,遂将尧帝庙移建于朝拜活动兴旺的北峰,使尧帝也得到更多的朝拜。
  明朝末年,当地进士徐养元认为“帝尧为唐邑首祀”,不宜与佛、道混杂,又将尧帝庙仍迁建于南峰。县志记载:“四方入唐邑之境者,皆遥瞻庙貌,唐邑人文之盛,不有赖于斯乎?”知县郑宗周特为尧帝庙“置祀田三十亩,以供焚修扫除之役”。即专派一大批人看管保护庙宇,足见对尧帝之尊重。与徐养元同中进士的同乡人赵渔在尧山顶尧帝庙前的山坡上刻写下了66厘米高的大型“天”字,下署“邑人赵渔为帝尧题献”,表达了对尧帝的崇敬。赵渔在北峰宣务山上兴建了“资治书院”,实现自己“庇尽天下寒士”的宏愿使众多穷家子弟读书成才;绝。”可以想见当年的盛况。后人虽然增加了正月十六、六月初一、十月初十、腊月初一4个庙会,但仍以四月庙会最大,时间最长,现在会期仍保持半月有余。
  庙会期间,各庙前盛行庆神扇鼓舞(俗称跑功),还有说书、唱戏、杂技、武术、马戏等民间艺术的精彩表演,而面老虎、糖人、酸枣面则是庙会上的特色工艺品和商品。由于庙会涉域广大,人数众多,交通不便,还形成独具特色的“茶棚”文化。
  地灵生人杰,天宝蕴物华。尧山一带成为人杰地灵之域,历史上名人辈出,在20平方公里范围内孕育了李唐王朝、周太祖郭威和周世宗柴荣三朝帝王。在隆尧境内,有战国柏人侯李昙、西汉广阿侯任敖、象氏侯李贺三位侯王及北齐文宣皇后李祖娥、后周圣穆皇后柴氏两位皇后;还有隋代佛经翻译家彦琮、仙医智荣,唐代御史大夫李嗣真、著名诗人于漬,五代太子太保符习,元代孔子后裔孔(慕名迁居于此),明代御史陈登云、兵备副使韩宰、著名教育家马健,清代吏部尚书董国祥、《五方元音》作者樊腾凤等众多名人,都在古代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几千年来,尧山文化以其深厚独特的文化内涵,给了隆尧人民以源源不断的人文滋养。正如旧县志所云:这里“士崇朴雅,不事边幅,民力耕织,不矜华侈,勤俭忧思,有陶唐之遗风。”“急公后私,矜节尚义,燕赵慷慨之气习犹存”。这些淳朴的民风民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宝库。

知识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邢台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紧密相联,生动深刻地体现了邢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聪明才智。本书重点介绍的46个项目,大多已被纳入各级保护名录,涉及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武术、美术、技艺和民俗等诸多门类。书中还配有大量图片、以便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貌,领略邢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绚丽多彩。

阅读

相关地名

隆尧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