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临西手工挂面制作技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545
颗粒名称: 7、临西手工挂面制作技艺
分类号: TS213.24
页数: 3
页码: 85-87
摘要: 本文介绍了邢台市临西县手工挂面制作技艺、起源、所在地区、分布地区、制作过程等,中国的面食制品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面条始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900年的历史。
关键词: 临夏县 手工挂面 制作技艺

内容

中国的面食制品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面条始于东汉时期,距今已有1900年的历史。东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就有“汤饼”,崔实《四民月令》中有“煮饼”、“水渡饼”、“汤饼”,这些指的都是面条。到元、明时期,面条制作又前进了一大步,不但品种多,而且已有挂面问世。明朝刘基《多能鄙事》中就有很多饼饵面食史料,但都无涉手工空心挂面工艺。
  临西尖冢手工空心挂面起源于邢台市临西县南部的尖冢镇。尖冢镇地处河北、山东两省交界之处,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在尖冢村边流过。明清两代这里是著名的水陆码头,朝廷在此设局驻防,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风纯朴,是古代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经济、文化重镇和交通枢纽。明万历初年,尖冢镇王氏二十八世祖王垣,始创手工空心挂面,距今已有400多年的生产历史。发展到二十九世祖王廷铨时,不仅工艺日臻完善,面条还随大运河传进了皇宫。万历皇帝食用后喜其爽滑可口,柔软清纯,随口吟联:“宫廷玉液酒,尖冢空心面”,随被列为贡面。当地流传至今有“一京、二卫、三尖冢”之说。后来手工空心挂面在王家世代相传,流传至今,成为地方传统特色食品。手工空心挂面以当地优质小麦为原料,面粉经过特殊加工,配以其他天然原料,经过选料、和面、加工面粉、六醒、一轧、二切、三搓、二盘、二拉、挂杆、晾晒、分类、检验、包装等二十多道工序,纯手工制作而成。原料配比和每道工序的火候掌握没有固定的配方和数据,要根据气候冷暖、风力、风向、天气阴晴适当掌握,全凭师傅的言传身教和多年的制作经验。要想制作空心挂面绝非一日之功。尖冢手工空心挂面成品空如竹、细如发、长如丝(细度均不超过1毫米,最细只有0.1毫米),煮食柔软可爽滑筋道,开锅即食,久煮不烂,易消化,是上好的传统面食。临西手工挂面制作技艺曾流传于尖冢周边数十村,仅尖冢村就有作坊100余家,但仍以王氏嫡传为正宗。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生产队以王氏族人为技师,成立了生产队空心面作坊,直至1971年解散。1978年改革开放后,王氏家族及原生产队作坊他姓群众纷纷开始家庭作坊式生产,成为家庭致富的重要手工业。90年以后,由于利润菲薄,只剩王氏一家时产时停,如今面临失传。
  临西手工挂面由于特殊的发酵方式,面条如竹呈空心状态。它的制作技艺是现代技术和机械无法代替的,在中华大地绝无仅有。它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一项传统绝活。

知识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邢台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紧密相联,生动深刻地体现了邢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聪明才智。本书重点介绍的46个项目,大多已被纳入各级保护名录,涉及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武术、美术、技艺和民俗等诸多门类。书中还配有大量图片、以便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貌,领略邢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绚丽多彩。

阅读

相关地名

临西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