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广宗柳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532
颗粒名称: 3、广宗柳编
分类号: J528.5
页数: 2
页码: 77-78
摘要: 本文介绍了广宗县柳编、柳编技术成熟,工序完整,器形丰富,制作精美,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堪称我国民族手工技艺中的瑰宝,广宗县辛庄村的柳编事业蓬勃发展,成为村里的主导副业,并波及周围七八个村庄。2007年6月,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 广宗县 柳编 技艺

内容

在广宗县城东北约8公里,有个大辛庄,起初广宗柳编只有该村会做,故俗称“簸箕辛庄”,且闻名周围百余里。
  据姜姓家谱记载,姜姓是明永乐四年由原山东省登州府迁民落户大辛庄的,该村的孙姓、李姓等也都由山东迁来,距今已有600多年。当时这里是一片沙荒、盐碱、沼泽地带,为防沙、抗盐碱,这些先民在村庄周围栽种了许多柳棵子(柳条),成为后来这里形成和发展柳编技艺的重要基础。在大辛庄村,流传着清朝康熙年间张士杰、张士英兄弟带着自己精心编制的簸箕,去京城向皇上进贡的故事。当时皇上一见到精制的簸箕,满脸欢笑地问道:“此物何用?”张士杰随口答曰:“柳条本是—把柴,能工巧匠编起来,拿到京城来进贡,能把糠皮簸出来。”康熙一听,龙颜大怒,可又一想,既然人家是好心来京进贡,何必使其难堪,只好强压怒火说了句:“穷柳尖子,难发大财。”张氏兄弟回来之后,不但没有灰心丧气,为了生计,反而传承、发展了本村的柳编手艺。
  柳编最主要的材料是柳条,柳条有三伏天打的白柳条和秋后砍的红柳条之分,柳条砍下后捋去皮才能编制,风干后的柳条需要在水中浸泡几天,具有柔韧性以后方能使用。柳编对湿度要求很严,一般情况下,需要在地窖中完成。柳编制品多种多样,有簸箕、簸箩、篮子、篓子,以及盛面粉用的笆斗、结婚时女人用的八角盒子,还有近年编织的矿工帽等,大多是农村家庭必备的器具。
  广宗县柳编技术成熟,工序完整,器形丰富,制作精美,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堪称我国民族手工技艺中的瑰宝。300多年来,柳编行业在大辛庄一带世代相传,老少皆能,成为一种生计之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广宗县辛庄村的柳编事业蓬勃发展,成为村里的主导副业,并波及周围七八个村庄。随着时代的变迁,柳编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逐渐减少,柳编技艺也在走向衰落。2007年6月,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知识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邢台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紧密相联,生动深刻地体现了邢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聪明才智。本书重点介绍的46个项目,大多已被纳入各级保护名录,涉及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武术、美术、技艺和民俗等诸多门类。书中还配有大量图片、以便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貌,领略邢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绚丽多彩。

阅读

相关地名

广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