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传统纺织技艺和沙河四匹缯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529
颗粒名称: 2、传统纺织技艺和沙河四匹缯布
分类号: J528
页数: 4
页码: 74-77
摘要: 本文介绍了邢台市传统纺织技艺和沙河四匹缯布、纺织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上这里很早就有人类居住,并一度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并于2007年6月布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 邢台市 传统技艺 纺织

内容

邢台纺织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上这里很早就有人类居住,并一度发展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其必然也就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倪健中在《首都中国》一书中写道:“商代重要的丝织业中心是邢台,也就是祖乙所居之庇。”当时河北南部的气候条件比现在优越,“而邢台作为一国之都,当然具有技术条件了。所以,中国的丝绸文化是在商代都城中起源。”建国以来在邢台考古工作中,陶纺轮、石纺轮等纺织文物在商代遗址屡有发现,成为邢台文明发达的可罪见证。
  西汉时期,钜鹿郡的纺织业已名扬九州。《西京杂记》曾记载:西汉末年钜鹿郡陈宝光妻“善织绫”,并革新提花织机,“机用一百二十镊,六十日成一匹,匹值万钱”。隋唐时期,邢台的纺织业有了较大发展。唐代著名邢州尧山诗人于漬在《村居宴起》中写道:“起来花满地,戴胜鸣桑间。”可见当时邢州一带桑树遍野。于漬《织素谣》中还有“贫女苦筋力,缫丝夜夜织,万梭为一素,世重韩娥色”的诗句,写出了当时纺织之昌盛。到了北宋,邢台威县一带“桑麻沃野,人物富盛”,“桑麻万户,鸡犬之声相传”。1271年元朝统一中国后,“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发钞“以丝为本”,并在邢台设立了顺德路织染局、南宫织染提举司,管理从南宋掳掠的织造工匠。元至正年间,李道裕任唐山(今隆尧县)“礼儒士”时,曾“讲明正学,劝课农桑,咸有成法”。元朝以前,邢台主要是丝麻纺织,元朝以后随着棉花种植的推广,开始了以棉花纺织为主的纺织史。
  明朝统治者极力倡导种植棉花,自明中叶以后,植棉业已“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明嘉靖《顺德府志•艺文志》记载,邢台一带"黍稷半成云匝地,木棉新熟雪盈筐”,已大量种植棉花。棉纺织业成为农家的主要副业,“十室之内,必有一机”,“无贫富,妇女皆习之”。进入清代,河北南部一带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产棉区。随着棉花产量和纺织技术的提高,邢台的土布织造日渐规模,并远销各地。早在清末,内丘县的官庄镇、隆平县的魏庄镇、尧山县的双碑镇和任县的城关镇等处,就是棉花、棉线和土布交易的几大集市。顺德府很早以前也就有了土布、皮毛、山货、洋布、银钱“五大行”,土布被列为五大行之首。
  土布生产从种棉、轧花、弹花到纺线、织布,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在自穿有余的同时部分销售,以补生活之不足。邢一带至今还流传着“地净场光粮囤空,吃一升来赊一升,纺线织布日夜忙,只为挣钱挡窟窿”、“淋硝盐,拉大锯,织土布,下关东”等民谣,不仅是近百年来当地百姓艰难生活的写照,也反映出邢台土纺土织的兴盛。随着土纺土织的日益发展,邢台印染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兴起豆面印染技术。在民间,人们不仅织白布也开始织花布,使传统的纺织技术走向极盛。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于机器纺织业的发展,土布生产村,仍有个别人家在织造和使用土布。
  沙河四匹缯布是邢台民间织造土布中的精品,在沙河十里亭镇、刘石岗乡、孔庄等一带广泛流行。因它在制造过程中使用四匹缯来分辨经线的格式,故称四匹缯。作为典型的民间手工艺品,曾代表河北省参加在日本举办的民间美术展。
  四匹缯布的织造比较复杂,要经过轧棉、纺线、染线、浆线、络线、经线、掏缯、闯杼等多道工序,才能安在织布机上,织成鲜艳漂亮的四匹缯布。决定土纺土织布条格、花纹的关键工序是经、纬色线的设计排列和缯的多少,二匹缯只能用单梭织白布和条纹布。所用器具有轧花机、弹花机、纺花车、拐子、轮车、绞绞、络子、经布绳、经布棍、缯、梭、织布机等。四匹缯布可由多种颜色的经纬线织成不同的图案,—般有“大小点”、“枣花”、“疙瘩眼”、“拉不断”等20多个花色,还有“宝莲灯”、“石榴大开花”、“仙女散花”、“蚂蚁上山”等具有民间故事内容的制品。四匹缯布可做成衣服、被褥、门帘、毛巾、枕巾、围裙等,具有广泛的用途。
  这种花布图案繁多,色彩艳丽,风格别致,结实耐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2007年6月,沙河四匹缯布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知识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邢台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紧密相联,生动深刻地体现了邢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聪明才智。本书重点介绍的46个项目,大多已被纳入各级保护名录,涉及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武术、美术、技艺和民俗等诸多门类。书中还配有大量图片、以便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貌,领略邢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绚丽多彩。

阅读

相关地名

邢台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