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南宫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512
颗粒名称: 6、南宫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
分类号: G852
页数: 3
页码: 59-61
摘要: 本文介绍了邢台市南宫市“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起源于南宫市开河村,因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几百年来只在开河张姓家族中秘传,主要流传在以南宫开河为中心的威县、冀县、清河、广宗、宁晋一带。
关键词: 南宫市 少林 武术

内容

“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起源于南宫市开河村,因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几百年来只在开河张姓家族中秘传。早在清康熙年间张获武以自家武功为基础,结合少林拳、通背拳等拳术创立了“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拳术、器械、内外功、桩功俱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武术体系,主要流传在以南宫开河为中心的威县、冀县、清河、广宗、宁晋一带。
  据康熙十七年张氏族谱载:“始祖讳鬍老,中都凤阳府黄土冈人,性忠直有识略。”在明永乐帝时,张氏先祖立下战功,但不愿升进,遂来到南宫城东南七公镇,即今之开河落户,教子孙朝夕习练武功,其后辈子孙有许多武庠生和四名武举人。
  到康熙年间,其第十世孙名国咨,字获武(1663-1746),从小习练家传武功,18岁时不满足自家武功,遂去河南少林寺做了俗家弟子,三年艺成。后在谢家店与店主比武时遇到隐士赵华阳,从此与店主同拜赵华阳为师学习“散手通背拳及器械”三载。张获武结合了自家武功、少林拳、散手通背拳创立了“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康熙二十六年,张获武在北京大红门外创办镖局,康熙二十八年张获武因武功出众受到皇封,镖局被封为“永盛镖局”,赐黄马褂一件,金头玉棍一条,金顶狼牙镖旗一面,旗上写“拳打南北二京,脚踢黄河两岸,永盛镖局”。此皇封镖旗在开河一直保存到民国,兵荒马乱时和一部拳谱同时失落。后来,永盛镖局发展到从北京到南京五十里一小店,九十里一大站。吃自己饭,住自己店,从此张获武创立的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也名扬大江南北。
  南宫民间流传的张获武的故事很多,他创办的永盛镖局在清王朝经久不衰,带动了开河民众,家家习武,以武谋生。开河很多人的祖上都是扯线(走镖),坐池子(护院)赶考场的。文革前张家瓦房门楼上还悬挂着一块金字大黑匾,上写“三世名科武衙员”,文革间被造反派当做乒乓球案毁坏了。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的拳术、器械、功法特色鲜明,六合大枪是自家枪法与少林大枪的有机结合,大武功结合了清朝皇宫四品带刀护卫山东金元功(金大力)的功法形成,拳术是汇集了自家武功、少林拳和散手通背拳三家精粹熔为一炉,使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在中华武林中独树一帜。
  少林散手通背门经过历代拳师几百年的改进和发展,分为明场和暗场。明场以基本功为基础,美观大方,姿式优美,重于表演健身,主要有摇身架、马步桩、弓步桩三种桩法;少林通背头趟拳、二趟拳、十二对打串拳等拳术;伍员刀、叉刀、双昆山刀、春秋大刀帽、四路花枪、六路花枪、八面战身枪、二十四式花枪、峨眉棍、孙宾拐等单练器械;对扎花枪、单刀进枪、双刀进枪、大刀进枪、三节棍进枪、大梢子进枪、双手梢子进枪、虎头钩进枪等对练器械。暗场着重实战,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只传子孙,有内二趟拳、十二炮捶、达摩十二掌等拳术;昆吾剑、龙门剑、昆山刀、苗刀、六合大枪、六合眉镰、春秋大刀一百零八势等器械;铁砂掌、朱砂掌、拔步空蹬、点穴功、大武功、小调手、六把松、鹰爪功、春点行话等功法。
  开河六合大枪最具特色。《开河枪谱》载:“指左扎右枪头作仰月圈,名日虎尾迎月。指右扎左枪头作覆盆圈,名日雪花盖盆。指左扎左枪头作车轮圈,名日金龙捧月。此即奋斗连三枪。仰月圈内藏覆盆圈,二圈成为车轮圈,车轮圈内藏仰月圈、覆盆圈。此三枪变化无穷”。其与全国各地的六合大枪都不相同,独树一帜,枪长一丈二尺,三把枪执枪法,枪枪不离圈法,有九圈母之论。六合大枪分六合,六六三十六式,即可单练又可对练,此枪圈法不超过七寸,不离三尖相照。无论进攻和防守,枪尖始终对准对方的咽喉,威胁着对方。枪法有:劈枪、分枪、扯枪、拉枪、扎枪、拦枪、盖枪、拍枪、挑枪、钩枪等。开河门以六合大枪为看家绝艺,从不外传。
  此外,六合眉镰是开河门的独门兵器,其他门派从未见到过。它不是双手各拿一只的小眉镰,而是眉长九尺,镰头像人的一双眼眉,固名眉镰,象个Y字。因镰中间有个凹槽,可以把枪卡在此处,使枪不能动。因此开河枪谱有"枪见眉镰不能胜,眉镰无功不如枪”之说。
  少林散手通背门到清咸丰年间分为北场和南场,北场叫大势口,姿势更低,架子舒展大方,是继承流传下来的拳式;南场是在北场的基础上加进了梅花拳的拳式,叫小势口梅花串拳。北场、南场的械器都相同,没有改变。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以技击实用为精华,特点是低架势,下腿挨腰,特别重视下盘,手法封闭,紧凑严密,进攻速度快,受打击面小,特别讲究功力,进门先练三年摇身架。
  少林散手通背门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根植于民众,世代传承,在修身养性,强身健体,除暴安良,保家卫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邢台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紧密相联,生动深刻地体现了邢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聪明才智。本书重点介绍的46个项目,大多已被纳入各级保护名录,涉及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武术、美术、技艺和民俗等诸多门类。书中还配有大量图片、以便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貌,领略邢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绚丽多彩。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宫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