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任县太极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506
颗粒名称: 4、任县太极拳
分类号: G852.11
页数: 2
页码: 55-56
摘要: 本文介绍了邢台市任县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的精粹,它动作和顺、轻灵圆活,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武术运动自然高雅,使人在享受音乐的旋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和诗的意境中,强筋壮骨,祛病消灾,身心健康。
关键词: 任县 太极拳 武术

内容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的精粹,它动作和顺、轻灵圆活,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武术运动自然高雅,使人在享受音乐的旋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和诗的意境中,强筋壮骨,祛病消灾,身心健康。数百年来太极拳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名师辈出,流派纷呈。清末民初,在任县就同时出现了以王其和为代表的环水村习练人群和以董英杰为代表的北街村习练人群,之后历经百余年的传承发展,逐渐形成了王其和式太极拳和董式太极拳两大流派。
  王其和1889年生于邢台市任县环水村,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太极拳界著名技击名家。环水村位于大陆泽腹地,这里自古习武成风,王其和自幼练习洪拳,后师从武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郝为真,学习武氏太极长达六年之久。25岁时王其和遇到杨氏太极拳大师杨澄甫,杨先生对其拳路和造诣很是赞赏,欣然收为徒弟。追随杨澄甫十多年后,王其和便回归故里,带徒传拳,终老乡里。他对各家太极拳悉心体悟、矢志揣摩,在武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吸收杨氏太极拳“舒展大方,圆活飘逸”的特点和打法,逐渐形成了一支形神兼备、练用结合、独具特色的太极拳套路。这套拳路"步伐灵活,转化自如;下盘结构严谨,轻灵沉稳;上身舒展大方、匀缓柔和”,后人称该套拳路为“郝杨架”、"混合架”、“软硬架”、“武杨和式”等,近年来统称为"王其和式太极拳”。其代表弟子刘仁海以及王其和的儿子王景芳在王其和式太极拳的形成、发展和传播上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刘仁海,天生睿智,深修武德,广收弟子,在拳理、拳法上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刘仁海先生去世后,1983年成立了"王其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刘舜曾,下设20个分会。王其和式太极拳形成后很快流传到邻近村镇以及周边县市,如今又随第三、四代传人的交流和传播,在天津、太原、南京、山东等地开始流行,习练者已近万人,使这一优秀的武术遗产不断得到发扬广大。
  董氏太极的创始人是董英杰,原名董文科,于1897年生于河北任县北街村,自幼聪慧,体弱而好武。董英杰起初在刘瀛州指导下学习太极拳,并向太极拳家李香远学过艺,后亦拜杨澄甫为师,学习杨氏太极拳。董英杰极得杨澄甫识重,成为杨式传人中的代表性人物,杨之《太极拳使用法》即为其手编。其功底淳厚,拳架气派宏大,在技术上有所创建,理论研究亦独有心得,著有《太极拳释义》一书,极受好评。师从杨澄甫十余年后,董英杰辗转去了香港,在香港创建了太极学院,传拳范围逐步扩展到东南亚及美国。董的儿子董虎岭、女儿董茉莉、孙子董增辰、董继英以及曾孙董大德,皆为太极拳知名人士,多年来分别在香港、加拿大、美国以及欧洲等地传播太极拳,吸引了20多个国家的万余名太极拳爱好者,使这—中华武术奇葩绽放在世界各地。董增辰从1997年开始,几乎每年都要带领十几个国家的上百名太极弟子来到家乡举办“董式太极拳友谊交流会”,极大地促进了家乡太极文化的发展。

知识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邢台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紧密相联,生动深刻地体现了邢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聪明才智。本书重点介绍的46个项目,大多已被纳入各级保护名录,涉及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武术、美术、技艺和民俗等诸多门类。书中还配有大量图片、以便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貌,领略邢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绚丽多彩。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其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任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