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传统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496
颗粒名称: 三 传统体育
分类号: G85
页数: 19
页码: 43-61
摘要: 本文介绍了邢台市传统体育邢台梅花拳、沙河藤牌阵、任县太极拳、潭腿等众多根植于邢台的武术项目,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习练,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使邢台成为名副其实的武术之乡等的概括。
关键词: 邢台市 体育 武术

内容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习武之风盛行,主要是武术可以强身健体,修心养性。而在冷兵器时代,武术技击成为战场上取得胜利的重要一环,从一定意义上讲,战争的频繁发生,促进了武术的繁荣和发展。邢台地处太行东侧,华北南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战乱频仍,很多人习武防身、强身,保护自己和家族的安全,逐渐形成了尚武、习武之风和豪侠仗义之气。邢台梅花拳、沙河藤牌阵、任县太极拳、潭腿等众多根植于邢台的武术项目,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习练,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使邢台成为名副其实的武术之乡。1.邢台梅花拳梅花拳古称干支五势梅花桩,因习练者信仰易学,在梅花状的植地木桩上演练而得名。落地演练以后称落地梅花拳,简称梅花拳或梅拳。梅花拳动作朴实大方、威武雄壮,既适于表演观赏,又有强身健体、技击制敌的功能。
  梅花拳始于西周初叶,据梅花拳经典《五护纲领》说:“居伯阳(老子)后,占仲尼(孔子)先”,即公元前10世纪末,距今已有2900多年。从西周初叶到明末梅花拳共传授127代,梅花拳弟子们把这段的传承谱系称“前百代”,明末以后从“收元老祖”开始称“后百代”。又说梅花拳起源于明末,据《梅花拳根源经》和《梅花拳传承谱》记载:梅花拳第一代为收元老祖(虚拟),第二代张三省,改梅花拳在桩上演练为落地演练,传说在巫山羽化升天。前两代均以开法传道为主,且单—相传,自第三代邹宏义开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
  邹宏义原名邹讵亮,字魁阳,客居江苏徐州铜山北街,有《邹氏家谱》云:“我邹氏本北直顺德人,元顺帝时,我始祖为元内臣,至洪武年间,始祖改元而为明臣,辅理有功,承蒙皇上洪恩,钦赐世袭一等指挥职,镇守江南徐州府,代代相传,遂寄籍徐州而家焉。”邹宏义自幼天资聪颖,曾习练家传武学,后得仙人张三省点拨度化,刻苦演练,寒广宗梅花拳队员在南京表演之一广宗梅花拳队员在南京表演之二暑不辍,创立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派即梅花拳。清康熙年间,邹宏义的文武功法已练至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便离开徐州北上,手推一辆由稀有兵器组成的独轮车,一面传授拳术,一面寻找故里,最初来到广宗县魏村。清乾隆九年(1744年)邹宏义之子邹文聚思父心切,遂北上寻父,几经辗转,“头站南和三关店,二到广宗魏村,魏村无有站脚地,平乡马庄扎下根”(《根源经》)。邹氏父子在平乡马庄桥(后马庄)定居后,“一时从学门徒不下百人”。自此,梅花拳才正式在民间公开广为传播,平乡、广宗、南和、威县、巨鹿、鸡泽、曲周、永年、沙河、邢台等县弟子纷纷来马庄拜师学艺。其后,邹氏祖孙皆卒葬于现后马庄村北,即邹氏墓群。1993年7月,该墓群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至今日,广宗前魏村和平乡县后马庄村依然是梅拳传播的圣地,常有外地梅拳后代到此寻根访祖。
  梅花拳兵器推车梅花拳的组织形式分文场和武场,文场领导武场。文场是梅花拳派特有的组织,主要是教育门人,指导武场和拳派活动,研习文理。“未学艺,先知理”,凡门徒弟子都要忠君王、孝双亲、尊师长、尊礼守法。文场是传统文化的精粹,融合了儒、道、佛三家学说之精义和《周易》之理的神奇妙用,讲究修身养性,练神练气,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文武兼备,方可知“进退之中有梅花拳拳谱首页妙招,趋避之内有利害”、“如天之无不覆,地之无不载”。梅花拳非常重视武德,第五代传人杨炳在其所著的《习武序》中有“五戒”、“五要”和“习武规矩十二条”,要求习武者以强身健体为目的,保家卫国,惩恶扬善,扶弱除强,被后世弟子奉为戒规。杨炳,字虎文,号松岩,河南内黄县城东八里庄人,生于康熙十一年,卒于乾隆十二年。他文武双全,技艺精湛,成为康熙壬辰科武探花、御前侍卫,诰封通议大夫。他的《习武序》内容系统充实,戒律规范,武术理论明晰深邃,不仅为梅花拳立教育人、习文练武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中国武术史的重要典籍。
  梅花拳的武场弟子占演练者的多数,他们通过习武练功来体悟拳理拳法。梅花拳武功分架子、成拳、拧拳和器械四个部分。架子是基本功,包括“庄步五势”、“行步三法”。成拳是在基本功架子基础上两人或多人的对练,有抓、拿、摔、打等招式78种。拧拳则“势无定形,脚无定步”。梅花拳演练的器械除刀、枪、剑、棍等常见的十八般兵器梅花拳师祖墓地外,还有许多手推独轮车部件原型的特有兵器,其套路练法丰富多样,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与竞技的特点尤为突出。演练梅花拳时,往往以牛皮战鼓、锣、钹、铙、镲等打击乐器来营造声势,一时间鼓乐铿锵,声震云霄,豪气冲天。
  1900年,中国爆发了著名的义和团爱国主义运动,梅花拳民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梅花拳第十四代传人赵三多,威县沙柳寨人,出身贫寒,自幼习拳练武,在与中外反动势力斗争中,为不株连其他拳民,把自己领导的一支梅花拳改为“义和拳”。1898年10月,赵三多在威县梨元屯提出“助清灭洋”的口号,并领导义和拳发动了第一次起义,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随后,义和拳组织不断在冀鲁边一带通过传拳发动群众,很快在1900年春夏之交席卷京津,与八国联军展开了殊邢台梅花拳被授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桩表演■平乡县梅花拳纪念碑死斗争。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广宗武举人景廷宾领导广宗义和拳民继续进行反帝斗争,竖起了“官逼民反”、“扫清灭洋”的旗帜,参加者涉及冀鲁豫3省24州县16万多人。在近代中国的这次反帝爱国运动中,梅花拳民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为此梅花拳又被誉为“爱国拳”。
  梅花拳深深植根于邢台大地,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和活力,习练者已遍布国内十几个省份及世界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堪称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2006年,邢台梅花拳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威县梅花拳弟子对练平乡梅花拳2、沙河藤牌阵在邢台市区南20华里,107国道的东侧,有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叫十里铺村。走进村庄,使你油然感到一种历史的沧桑和凝重。这里是古代驿路的必经之地,村中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梅花亭和乾隆御书的宋《梅花赋》石刻已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这里还有一项独特的民间体育竞技项目,也已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就是沙河藤牌阵。在一个村里有两项国宝项目,实属罕见。
  沙河藤牌阵是我国古战场实战技击项目,如今仅存于邢台的沙河市十里铺村,当地人称之为“打藤牌”。藤牌战法由于是师徒传授,又有严格的祖师遗训,所以古往今来对它的记载较少,清朝以前处于秘密传藤牌阵参加2006年春节乡艺展演沙河藤牌阵表演之一承状态,如今主要在民间庙会、节日庆典和乡艺汇演中为大众所熟悉。藤牌阵源自商代,真正传入邢台一带是在明代末年。相传李自成起义失败后南退,时有一将士秘密逃遁至沙河十里铺村隐姓埋名。此人为人忠厚老实,不善言辞,偶遇邻人欺侮,只以微笑还之,村人送绰号“老拙”。老拙将“藤牌阵”传授给村民,用来防身、护村,并留下“只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谁传外谁死”的训诫。村民遵循训诫,相传至今已传承到第十二代,经常习练者达200余人。
  藤牌就是藤制的盾牌,古代作战时用作遮挡敌方兵刃、矢石、铳弹沙河藤牌阵表演之二沙河藤牌阵表演之三等攻击的护身武器。制作藤牌的主要原料是北方太行山一带常见的藤条,编成大圆铙似的藤牌后,经桐油浸泡,涂上生漆,外部罩上画有虎头的生牛皮。内有上下两藤环,可容手臂挽入,并有横木,便于执持。现在十里铺人对制作藤牌工艺进行了创新,只在藤牌顶部罩一块用帆布画就的面料即可。这样制作的藤牌既轻便又实用,很适于街头庙会上的表演。
  沙河藤牌阵除使用藤牌外,还有短刀、三齿叉、大片刀、长矛、木棒等。藤牌开战时,由战鼓指挥,大筛锣、铙、镲、钹辅助烘托,鼓法有进军鼓、退却鼓、变阵鼓、得胜鼓等十多种。表演阵法时,攻守方每队最少4人,藤牌兵左手执藤牌,右手执短刀,与4名手攥三齿叉、大片刀、长矛或木棍者按阵法轮番打斗。实战时藤牌阵法变化无穷,常见的有“一字长蛇阵”、“八卦连环阵”、“梅花五方阵”、“四门迷魂阵”、“八门穿心阵”等,阵容可随实战需要扩大到成千上万人。
  悠悠三百多年来,沙河藤牌阵无论是在防身御敌还是在活跃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藤牌阵法攻守兼备,变化莫测,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将进一步丰富中国古代军事战法的内容。藤牌阵法中还融入了舞蹈和音乐,使广大群众在强身健体、活跃文化生活的同时,得到了艺术的享受。3、临西潭腿中国古代武术素有“南拳北腿”之分,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突出表现了地域造成的南北武术流派的差异。“北腿”则以潭腿为代表。相传潭腿的创始人为五代时期的昆仑大师,潭腿的“潭”字借用了发源地龙潭寺的“潭”字而得名。龙潭寺位于今天的临西县尖冢镇龙潭村,历史上这里隶属于山东临西潭腿表演之一临清,因此潭腿又被称为“临清潭腿”。
  昆仑大师是五代后周的一员将领,他的真实姓名今天已经无法考证。传说他曾经追随后周第二代皇帝周世宗柴荣转战南北,屡立战功,在他奉命远征南唐期间,后周为宋所灭,昆仑大师被形势所迫,遂削发为僧隐居于龙潭寺,法号昆仑,后人尊称他为大师。昆仑大师身怀绝技,精通医术,他将武术和医术共熔一炉,研创出内外两功并用的潭腿武功,并将这一功法传于寺内众僧。据《武备志》记载,宋代开国皇帝临西谭腿表演之二赵匡胤建立宋朝以后,大兴武备,曾在今天的长沙举行了各派武术比武大会。赵氏(匡胤)创立的“太祖长拳”,因其政治优势荣登第一,称之为宋代十八家之首;第二名便是临清潭腿,称之为十八家之尊。从此,“南拳北腿”便享誉海内,流传至今,并演变出临清派正宗潭腿、少林潭腿、精武潭腿、教门弹腿、通备弹腿等不同流派。
  临西潭腿表演之三临清潭腿以腿功见长,拳势古朴,功架完整,刚劲有力,节奏明快,意气相合,动作精悍,攻防迅疾,招数多变,爆发力强。据《十路正宗潭腿词谱》,临清潭腿有十路拳,“一路顺步单鞭势,二路十字起蹦弹,三路盖马三捶式,四路斜踢撑抹拦,五路栽捶分架打,六路勾劈各单展,七路掖掌势双看,八路转环剁子脚,九路捧锁阴阳掌,十路飞身箭步弹。”潭腿功法分势法、练法、桩功、内功、外功五个组成部分。潭腿有一整套的习练方法,分为五个相互衔接的练功过程。首先要按腰压腿、抻筋活络、沉气稳势、摆架站桩,接着练习基本腿法和步法,有了这些基础方才能相继练习基础拳功。基础拳共分为八路,在《基础拳词谱》中这样写道,“初习入门基础拳,随势左右两边练。一路弓步出拳势,二路钻拳进步拦。三路贯耳蛇舔腿,四路擦步穿山掌。五路连拳踢弹腿,六路锁肋跺子脚。七路挫步缠丝腿,八路抻蹦十字腿。即是操步有习拳,势法功劲内里含。”最后方可按“先传架子后传功”的方式传习十路正宗潭腿。潭腿技击上下盘同步出击,讲究“三分拳,七分腿”,手足并用,令对手防不胜防。器械有拔步刀、连环刀、六合枪、八宝枪、扑钩等一般器械,还有牛头镇、截爪镰等许多稀有器械。临清潭腿内外两功并重,求得内七外三之法,练就前四后六之功,故多重于内功,调气运劲,用意不用力。不论拳脚、器械都是手足并练,拳脚同功,刚柔相济,弹韧相兼,紧而不僵,威而不猛,轻松潇洒。
  临清潭腿的功法、练法和套路从古到今几乎没有失传和添改,是因为昆仑大师为其所订门规和师训为历代传人和学艺者所遵循。临清潭腿内外并重,表里相依,气意双融,涵虚育气,内外合一,自成体系。久练则精神饱满,体力充盈,气爽神清,能起到修心养性、磨练意志的作用,不论强身健体,还是自卫防身,均可一生受用无穷。
  随着历史的变迁,临清潭腿在它的发源地却销声匿迹了,而远在北京,却始终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所钟爱,使其有幸流传下来。清代末年,贺子琴先生与其师弟张木连先生在北京德胜门外石佛寺(现今功德林前街东口路北)设馆授艺,所传弟子及后代传人有成就者甚多。1989年3月,北京市武术协会成立了“临清潭腿研究会”,很快便普及弟子3000人,为弘扬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临清潭腿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至今,临清潭腿在北京已传至第九十七代。2000年,北京市临清潭腿第九十七代掌门人隋世国先生经与临西县有关部门联系,对今临西县龙潭村进行了考察,确认了龙潭寺遗址,并立碑纪念之。2002年,临西成立潭腿研究会,第98代传人董春磊任会长。至此,临清潭腿才又在它的发源地被重新流传开来。
  临西潭腿古拳谱和研究文章4、任县太极拳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的精粹,它动作和顺、轻灵圆活,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武术运动自然高雅,使人在享受音乐的旋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和诗的意境中,强筋壮骨,祛病消灾,身心健康。数百年来太极拳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名师辈出,流派纷呈。清末民初,在任县就同时出现了以王其和为代表的环水村习练人群和以董英杰为代表的北街村习练人群,之后历经百余年的传承发展,逐渐形成了王其和式太极拳和董式太极拳两大流派。
  王其和1889年生于邢台市任县环水村,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全国太极拳界著名技击名家。环水村位于大陆泽腹地,这里自古习武成风,王其和自幼练习洪拳,后师从武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郝为真,学习武氏太极长达六年之久。25岁时王其和遇到杨氏太极拳大师杨澄甫,杨先生对其拳路和造诣很是赞赏,欣然收为徒弟。追随杨澄甫十多年后,王其和便回归故里,带徒传拳,终老乡里。他对各家太极拳悉心体悟、矢志揣摩,在武式太极拳任县太极拳祖师王其和画像任县太极拳练功场面之一K的基础上,吸收杨氏太极拳“舒展大方,圆活飘逸”的特点和打法,逐渐形成了一支形神兼备、练用结合、独具特色的太极拳套路。这套拳路"步伐灵活,转化自如;下盘结构严谨,轻灵沉稳;上身舒展大方、匀缓柔和”,后人称该套拳路为“郝杨架”、"混合架”、“软硬架”、“武杨和式”等,近年来统称为"王其和式太极拳”。其代表弟子刘仁海以及王其和的儿子王景芳在王其和式太极拳的形成、发展和传播上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刘仁海,天生睿智,深修武德,广收弟子,在拳理、拳法上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刘仁海先生去世后,1983年成立了"王其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刘舜曾,下设20个分会。王其和式太极拳形成后很快流传到邻近村镇以及周边县市,如今又随第三、四代传人的交流和传播,在天津、太原、南京、山东等地开始流行,习练者已近万人,使这一优秀的武术遗产不断得到发扬广大。
  董氏太极的创始人是董英杰,原名董文科,于1897年生于河北任县北街村,自幼聪慧,体弱而好武。董英杰起初在刘瀛州指导下学习太极拳,并向太极拳家李香远学过艺,后亦拜杨澄甫为师,学习杨氏太极拳。董英杰极得杨澄甫识重,成为杨式传人中任县太极拳练功场面之二的代表性人物,杨之《太极拳使用法》即为其手编。其功底淳厚,拳架气派宏大,在技术上有所创建,理论研究亦独有心得,著有《太极拳释义》一书,极受好评。师从杨澄甫十余年后,董英杰辗转去了香港,在香港创建了太极学院,传拳范围逐步扩展到东南亚及美国。董的儿子董虎岭、女儿董茉莉、孙子董增辰、董继英以及曾孙董大德,皆为太极拳知名人士,多年来分别在香港、加拿大、美国以及欧洲等地传播太极拳,吸引了20多个国家的万余名太极拳爱好者,使这—中华武术奇葩绽放在世界各地。董增辰从1997年开始,几乎每年都要带领十几个国家的上百名太极弟子来到家乡举办“董式太极拳友谊交流会”,极大地促进了家乡太极文化的发展。5、清河曦阳掌太平拳清河作为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自古崇侠尚武。在清朝末年,曦阳掌太平拳便流行于清河县界内卫运河两岸,并成为冀鲁交界运河岸边一大门派。此后,社会变迁,岁月流转,该拳种非但没有被历史的风沙湮没,相反却以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传承与发展。
  八方锤演练曦阳掌太平拳的师祖原是太平天国的一个军官,太平军失败后,便流落到清河、南宫一带教拳授徒。曦阳掌太平拳原出于少林四大硬掌之后融内外家功法为一体,自成一派。到清河授拳的师祖将太平拳的精华结合到掌内,便使曦阳掌又有了发展。因当时师祖受到朝廷缉拿,教徒授艺都在晚上,又因此功法内外兼修,有阴阳之意,所以称为曦阳掌太平拳(又称掌拳)。后来师祖留传有《拳脚论》两部。
  如今,虽然曦阳掌太平拳的师祖已无从考证,但作为这套稀有拳种的第一代传人宋文忠却以一个伸张正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形象留在清河人民的记忆里。清朝末年,天下大乱,盗贼蜂起,为保一方平安,民间大兴习武之风。运河东岸的山东省夏津县邢庄村有座寺院,香火鼎盛。一个花和尚飞贼强住寺內,依仗武功高强,采花盗柳,抢掠民财,为害一方。寺院住持请宋文忠前来擒贼。为了除害,宋文忠带大弟子郑文仓星夜过河,赶到寺外,待机擒贼。三更时分,寺院房脊上跳下一人,随后飘忽疾行,宋文忠师徒紧跟不舍,直到杨庄一瓦房院,飞贼正待进屋,郑文仓已到背后,大喊一声:看打!两人立即交起手来。宋文忠曦阳掌祖传拳谱《拳脚论》唯恐弟子失手,瞅准机会出手,将贼人打出一丈开外,飞身一纵,将其踩在脚下,迅即将其擒拿。为害一方的飞贼终于得到清除,而宋文忠一时也是声名大噪,前来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曦阳掌太平拳得到迅速发展。
  宋文忠的弟子有许多人到北京从事保镖护院,也有弟子在天津、济南、南京或开镖局,或做捕快。郑文仓的徒孙朱宗林曾任北伐军中的武术教官;华家那村王峰、殷师傅(名字待考)、山东邢庄邢大里都曾在北京任禁军教官,当时京城出名的飞贼麻二、麻三、钱爬子均被邢大里所擒,因而名声大震。邢大里绰号铁胳膊、黑旋风,他练功时能把一搂粗的大树硬砸进碗口粗的大坑之中,练功用的木棍被他的胳膊一挡即断,其孙邢字来解放初在德州地区的武术擂台赛上得过冠军。邢大里在清河县的弟子有油坊村的郭英方、黄长山、陈风林、王综河、王禄增等人。
  尽管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风云变幻,曦阳掌太平拳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得到传承与发展。在抗日战争时期,曦阳掌太平拳弟子们在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的斗争中写就了辉煌的篇章。1941年,峨二庄的中共党员、运河支队队长康福乾和康瑞芳十几人,在渡口驿代王庙与日本鬼子交战,一口气用红缨枪杀死十几个鬼子。
  清河县曦阳掌太平拳第五代传人牛玉林自幼喜欢舞枪弄棒,8岁拜郁春芳为师,学习曦阳掌太平拳。经过几十年的潜心修炼,达到了出神入化、运用自如的境界。因为牛玉林的家紧靠卫运河,经常有天津商船停靠码头。天津商人大都知道牛玉林的大名,不管离得多远,都请他保镖,押运船只,一直送出清河界,从未有过闪失。
  曦阳掌太平拳包括徒手套路和器械套路。徒手套路有四五架、丁拳、大架、小架、白话锤、八方锤等。器械套路所用兵器有刀、枪、剑、鞭、棍、绳镖、钩等,分为雪花刀、断门刀、拦路刀、双刀、春秋大刀、单枪、六合枪、大枪、单刀擒枪、双刀擒枪、拐子擒枪、梢子擒枪、缠脖枪、单剑、双剑、单鞭、双鞭、刀里加鞭、齐眉棍、大棍、对棍、三节棍等套路。
  曦阳掌太平拳功法讲究蹦拨转换,沾缠粘连,以静制动,四两拨千斤,其要诀为“两手四扇门,全靠胯子去迎人;抬腿不让步,让拳不让路;一个胳膊三道弯,不打这边打那边”,素有“学会曦阳掌,打人不用想”之说。该拳属稀有拳种,《中华武术辞典》不见记载。该拳种功法独特,历史深远,传承有序,并与太平天国运动渊源密切,具有很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6、南宫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起源于南宫市开河村,因长期受传统观念影响,几百年来只在开河张姓家族中秘传。早在清康熙年间张获武以自家武功为基础,结合少林拳、通背拳等拳术创立了“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拳术、器械、内外功、桩功俱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武术体系,主要流传在以南宫开河为中心的威县、冀县、清河、广宗、宁晋一带。
  据康熙十七年张氏族谱载:“始祖讳鬍老,中都凤阳府黄土冈人,性忠直有识略。”在明永乐帝时,张氏先祖立下战功,但不愿升进,遂来到南宫城东裹边炮演练南七公镇,即今之开河落户,教子孙朝夕习练武功,其后辈子孙有许多武庠生和四名武举人。
  到康熙年间,其第十世孙名国咨,字获武武术器械(1663-1746),从小习练家传武功,18岁时不满足自家武功,遂去河南少林寺做了俗家弟子,三年艺成。后在谢家店与店主比武时遇到隐士赵华阳,从此与店主同拜赵华阳为师学习“散手通背拳及器械”三载。张获武结合了自家武功、少林拳、散手通背拳创立了“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康熙二十六年,张获武在北京大红门外创办镖局,康熙二十八年张获武因武功出众受到皇封,镖局被封为“永盛镖局”,赐黄马褂一件,金头玉棍一条,金顶狼牙镖旗一面,旗上写“拳打南北二京,脚踢黄河两岸,永盛镖局”。此皇封镖旗在开河一直保存到民国,兵荒马乱时和一部拳谱同时失落。后来,永盛镖局发展到从北京到南京五十里一小店,九十里一大站。吃自己饭,住自己店,从此张获武创立的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也名扬大江南北。
  南宫民间流传的张获武的故事很多,他创办的永盛镖局在清王朝经久不衰,带动了开河民众,家家习武,以武谋生。开河很多人的祖上都是扯线(走镖),坐池子(护院)赶考场的。文革前张家瓦房门楼上还悬挂着一块金字大黑匾,上写“三世名科武衙员”,文革间被造反派当做乒乓球案毁坏了。
  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的拳术、器械、功法特色鲜明,六合大枪是自家枪法与少林大枪的有机结合,大武功结合了清朝皇宫四品带刀护卫山东金元功(金大力)的功法形成,拳术是汇集了自家武功、少林拳和散手通背拳三家精粹熔为一炉,使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在中华武林中独树一帜。
  少林散手通背门经过历代拳师几百年的改进和发展,分为明场和暗场。明场以基本功为基础,美观大方,姿式优美,重于表演健身,主要有摇身架、马步桩、弓步桩三种桩法;少林通背头趟拳、二趟拳、十二对打串拳等拳术;伍员刀、叉刀、双昆山刀、春秋大刀帽、四路花枪、六路花枪、八面战身枪、二十四式花枪、峨眉棍、孙宾拐等单练器械;对扎花枪、单刀进枪、双刀进枪、大刀进枪、三节棍进枪、大梢子进执枪式枪、双手梢子进枪、虎头钩进枪等对练器械。暗场着重实战,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只传子孙,有内二趟拳、十二炮捶、达摩十二掌等拳术;昆吾剑、龙门剑、昆山刀、苗刀、六合大枪、六合眉镰、春秋大刀一百零八势等器械;铁砂掌、朱砂掌、拔步空蹬、点穴功、大武功、小调手、六把松、鹰爪功、春点行话等功法。
  开河六合大枪最具特色。《开河枪谱》载:“指左扎右枪头作仰月圈,名日虎尾迎月。指右扎左枪头作覆盆圈,名日雪花盖盆。指左扎左枪头作车轮圈,名日金龙捧月。此即奋斗连三枪。仰月圈内藏覆盆圈,二圈成为车轮圈,车轮圈内藏仰月圈、覆盆圈。此三枪变化无穷”。其与全国各地的六合大枪都不相同,独树一帜,枪长一丈二尺,三把枪执枪法,枪枪不离圈法,有九圈母之论。六合大枪分六合,六六三十六式,即可单练又可对练,此枪圈法不超过七寸,不离三尖相照。无论进攻和防守,枪尖始终对准对方的咽喉,威胁着对方。枪法有:劈枪、分枪、扯枪、拉枪、扎枪、拦枪、盖枪、拍枪、挑枪、钩枪等。开河门以六合大枪为看家绝艺,从不外传。
  此外,六合眉镰是开河门的独门兵器,其他门派从未见到过。它不是双手各拿一只的小眉镰,而是眉长九尺,镰头像人的一双眼眉,固名眉镰,象个Y字。因镰中间有个凹槽,可以把枪卡在此处,使枪不能动。因此开河枪谱有"枪见眉镰不能胜,眉镰无功不如枪”之说。
  少林散手通背门到清咸丰年间分为北场和南场,北场叫大势口,姿势更低,架子舒展大方,是继承流传下来的拳式;南场是在北场的基础上加进了梅花拳的拳式,叫小势口梅花串拳。北场、南场的械器都相同,没有改变。开河少林散手通背门以技击实用为精华,特点是低架势,下腿挨腰,特别重视下盘,手法封闭,紧凑严密,进攻速度快,受打击面小,特别讲究功力,进门先练三年摇身架。
  少林散手通背门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根植于民众,世代传承,在修身养性,强身健体,除暴安良,保家卫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邢台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紧密相联,生动深刻地体现了邢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聪明才智。本书重点介绍的46个项目,大多已被纳入各级保护名录,涉及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武术、美术、技艺和民俗等诸多门类。书中还配有大量图片、以便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貌,领略邢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绚丽多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