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临城南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493
颗粒名称: 6、临城南调
分类号: J825.22
页数: 2
页码: 38-39
摘要: 本文介绍了邢台市的临城县临城南调,据说南调是豫剧的前身,又称河南调,在清末传入临城,全靠一代一代地口传身授来传承,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等的概括。
关键词: 临城县 南调 曲艺

内容

在邢台市的临城县,流传着一个古老的剧种叫南调。据说南调是豫剧的前身,又称河南调,在清末传入临城,全靠一代一代地口传身授来传承,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南调传入本地以后,吸收了本地的优秀文化,与本地语言、民俗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临城地方特色的南调文化。临城南调主要分布于临城县西部山区赵庄乡一带,除用于大戏演出外,也用于民间小班,还可以自娱自乐,长期在民间流传,深受群众喜爱。
  清朝末年,临城县赵庄村杨三桃外出学艺,得南调真传,回到家乡创立了赵庄南调戏班,将南调艺术传给了杨玉珍、于顺成等人,并再传于岳礼祥、王歪小等人,使这一民间艺术在山区小县传承开来。据岳礼祥讲,他于1951年拜杨玉珍为师学习南调,主攻文乐,由于不怕吃苦,逐渐成为赵庄南调剧团的台柱子和领头人。新中国成立后,临城南调达到鼎盛时期。传至第四代高新文等人后,在文革期间沉寂了多年,很少有人传唱临城南调,此艺术形式濒临灭绝。近些年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发展的政策影响下,临城南调再次在临城县活跃起来,也出现了第五代和第六代传人。杨喜斌是南调的第四代传人,由于喜爱南调艺术,他于2006年自发组织赵庄村喜爱这项艺术的村民成立了南调剧团,使这一古老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得以传承发展。
  临城南调演出所用的服装道具、功法等与现代豫剧基本吻合,但有些板式、唱法与现代豫剧有明显的区别,比如在家伙腔里的韵调高低起伏特别悬殊,但悦耳动听,又能将戏剧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临城南调的乐器主要有:板胡、二胡、笙、三弦、低音胡、竹笛、唢呐、点、鼓、锣、手锣、梆子等。其中有一种打击乐器,叫“点”(铜器),在剧情或演出的特定环境里替代梆子,使演奏表现出一种特殊的韵味。临城南调常演的剧目有《燕王扫北》《辕门斩子》《秦琼投朋》《敬德背鞭》《刘玉娥行会》《五女兴唐传》《天子路》《打金枝》《马三保征东》《清查府》等。
  临城南调板式丰富,慢板绵软悠长,快板行云流水,与地方文化相融合,风格别具一格,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对研究豫剧艺术的起源具有重要价值。

知识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邢台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紧密相联,生动深刻地体现了邢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聪明才智。本书重点介绍的46个项目,大多已被纳入各级保护名录,涉及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武术、美术、技艺和民俗等诸多门类。书中还配有大量图片、以便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貌,领略邢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绚丽多彩。

阅读

相关地名

临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