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秧歌戏的起源和经过过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480
颗粒名称: 隆尧秧歌戏的起源和经过过程
分类号: J825
页数: 2
页码: 24-25
摘要: 本文介绍了邢台市隆尧县秧歌戏,隆尧秧歌孕育于明末,产生于清初隆尧东部,经历的过程,创立的班会,同时也孕育了众多的优秀演员等。
关键词: 隆尧县 秧歌戏 清初

内容

隆尧秧歌孕育于明末,产生于清初隆尧东部。明万历年间(1573-1619)(隆平县志》记载,民间迎春时,“先朝造土牛耕夫于大门之外,立春前一日,地方官率僚属具朝服列仪卫燕,陈诸歌部杂戏,农夫秉耒耜前导迎春于东郊,设公所奉”。“元宵前后数日,居民门户张灯鼓乐,儿童秧歌、秋千、湖游、诸戏,男妇游行为乐。”那时,甚至丧葬也有“妆戏”演唱。明洪武初年隆平县省入柏乡县,该县县志亦有“逢七延僧道焉,亡其葬也,间有妆戏,结彩杂技交陈,殊失丧制也”的记载。至今,隆尧民间丧葬时,仍沿袭鼓乐和唱戏交陈之俗,不过"妆戏”已变成坐唱而已。这种“儿童秧歌”、“妆戏”应该就是隆尧秧歌的雏形。隆尧秧歌从产生到科班演出又经历了很长的过程,直到清嘉庆年间(1796—1820)才独立成型并有班社赴外地演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先后有“同乐会”、“德胜班”、“全胜班”、“三桃秧歌班”等进驻顺德府清祥茶馆演出,受到了各界群众的欢迎,大大推动了隆尧秧歌这门乡土艺术的改良和发展,同时也孕育出了众多的优秀演员。著名艺人有张老来、张大四、杨振邦、段三桃、吴秋贵、吴淑英等。

知识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邢台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紧密相联,生动深刻地体现了邢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聪明才智。本书重点介绍的46个项目,大多已被纳入各级保护名录,涉及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武术、美术、技艺和民俗等诸多门类。书中还配有大量图片、以便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貌,领略邢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绚丽多彩。

阅读

相关地名

隆尧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