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隆尧秧歌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478
颗粒名称: 1、隆尧秧歌戏
分类号: J825
页数: 4
页码: 24-27
摘要: 本文介绍了邢台市隆尧县秧歌戏,秧歌戏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它起源于农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后与民间舞蹈、杂技、武术等表演艺术相结合,逐步形成戏曲形式等。
关键词: 隆尧县 秧歌戏 戏剧

内容

秧歌戏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它起源于农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后与民间舞蹈、杂技、武术等表演艺术相结合,逐步形成戏曲形式。隆尧秧歌戏是祖国戏曲百花园中带有泥土芳香的一朵小花,曾在当地及冀南诸县广为流传,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至今冀南一带仍流传着“吃饭吃窝窝,看戏看秧歌”、“扶犁锄地唱丝弦,纺花织布唱秧歌”等民谣。
  隆尧县在历史上曾为水乡,盛产稻米,隆尧秧歌戏就源于这一带农村劳动人民在插秧、收获劳作时的“稻歌”,由于人们在往返路途上也随时传唱,所以又称“道歌”或“道腔”。河北腹地的秧歌,以往统称为大秧歌,20世纪50年代初,河北省剧目工作室在进行剧种普查时,为把各地的秧歌加以区分,才把流行于邢台地区的秧歌定名为隆尧秧歌。
  隆尧秧歌孕育于明末,产生于清初隆尧东部。明万历年间(1573-1619)(隆平县志》记载,民间迎春时,“先朝造土牛耕夫于大门之外,立春前一日,地方官率僚属具朝服列仪卫燕,陈诸歌部杂戏,农夫秉耒耜前导迎春于东郊,设公所奉”。“元宵前后数日,居民门户张灯鼓乐,儿童秧歌、秋千、湖游、诸戏,男妇游行为乐。”那时,甚至丧葬也有“妆戏”演唱。明洪武初年隆平县省入柏乡县,该县县志亦有“逢七延僧道焉,亡其葬也,间有妆戏,结彩杂技交陈,殊失丧制也”的记载。至今,隆尧民间丧葬时,仍沿袭鼓乐和唱戏交陈之俗,不过"妆戏”已变成坐唱而已。这种“儿童秧歌”、“妆戏”应该就是隆尧秧歌的雏形。隆尧秧歌从产生到科班演出又经历了很长的过程,直到清嘉庆年间(1796—1820)才独立成型并有班社赴外地演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先后有“同乐会”、“德胜班”、“全胜班”、“三桃秧歌班”等进驻顺德府清祥茶馆演出,受到了各界群众的欢迎,大大推动了隆尧秧歌这门乡土艺术的改良和发展,同时也孕育出了众多的优秀演员。著名艺人有张老来、张大四、杨振邦、段三桃、吴秋贵、吴淑英等。
  隆尧秧歌“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唱腔古朴,是徒歌干唱的形式,在伴奏上只有打击乐(武场),而无丝竹相配(文场),打击乐器有板鼓、大锣、小锣、铙钹、梆子。其每一唱段的开始和唱句的连接、送腔、结束,皆以打击乐贯穿,相当于其它戏曲艺术的过门、间奏。锣鼓经有“二鼓头”、“三鼓头”、“四鼓头”等。隆尧秧歌的板式曲牌计有20余种,主要板式有慢板(4/4拍)、二性板(2/4拍)、三板(1/4拍)和散板,多以二性板为主,其板眼格式基本上是四句一循环。唱词的分区与评剧相近,其唱腔形式属宫调式,它的唱腔音域窄,一般活动在八度之内,曲式平稳,除慢板外,其它板式皆无过多装饰。个别剧目运用“诸公调”、“梆子令”、“锁南枝”、“鬼腔”等曲牌音乐,其中以“锁南枝”较为常见。隆尧秧歌根据地域、唱腔和表演的特点分南、中、北三路。南路以邢台、任县为中心,代表人物吴淑英、吴秋贵、姚新瑞等;北路以柏乡、宁晋、赵县、石家庄市为基地,代表人物有连喜成、商更银、万人迷等;中路以隆尧、巨鹿为主,代表人物有段胜月、孙金梅、李清海、乔计凤等。南北两路重文轻武,主演一些生活小戏;中路实力雄厚,既重唱功,又擅武打,除演生活戏外,还演文武带打的戏。隆尧秧歌从其发展和表演艺术风格看,可概括为两大流派:一派宗师起业,一派业余成家。前者唱做并重,板式要求严格,曲调平稳动听,表演细腻大方,行腔自如,以情动人,并善于运用身段、水袖、眼神等底功塑造人物;后者则以唱功见长,音域宽阔,以声带腔,吐字清晰,韵调优美且刚柔相济、跳跃多变,但在板式、做派上却不甚讲究。
  隆尧秧歌戏的传统剧目相当丰富,据统计有200多出,鼎盛时期各地轮番上演的剧目有70余本,单台本有《小王打鸟》《小二姐做梦》《站花墙》《小姑贤》《小挑推磨》等,连台本有《红楼阁》(四本)、《巧借缘》(四本)、《小红宝》(四本)、《孟丽君》(七本)等。剧目中贯穿着劳动人民特有的乐观主义和朴素正义感,并有大量歌颂妇女形象的剧目。隆尧秧歌戏所用语言汲取提炼于当地劳动人民丰富的生活语言,通俗晓畅、质朴生动,并有□语化的特点。唱词的结构基本以七言、十言为主,根据语言的自然节奏分为二二三、三三四分逗,上下句不断反复,其格律、平仄不讲求严整,自由灵活。隆尧秧歌戏绝大部分剧本以念为主,以唱为辅,念白形象化、口语化、性格化,灵活运用便于刻画人物、展开情节。隆尧秧歌戏剧本脉络清楚,情节完整且曲折多变、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故事性。表演细致逼真,形神兼备,粗犷中求细腻,模拟中求真实,动作中化舞美,给人以生活实感。
  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关心支持隆尧秧歌的发展。1948年初冬,冀南党委在威县郭庄开办了戏剧培训班,当时比较出名的隆尧秧歌“三桃班”的主要演员参加了培训,对隆尧秧歌的一些剧目去粗取精进行了改编,并创作、移植了《兄妹开荒》《送公粮》《土地证》《保山参军》等剧目,配合革命形势进行演出,受到老区群众的欢迎。1949年7月,尚步臣(隆尧先锋秧歌剧团第一任团长)参加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中央首长的接见。全国解放后,随着隆尧先锋秧歌剧团的成立,各地风起云涌般成立了200余个隆尧秧歌团、班。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随着新人的不断涌现,在继承前辈经验的同时,不断移植兄弟剧种的剧目,丰富隆尧秧歌剧目,推动了隆尧秧歌的发展、创新。1959年,隆尧秧歌《闹大厅》等赴天津参加全省文艺汇演,《闹大厅》《站花墙》被灌制成唱片,在省电台播放。改革开放之后,隆尧秧歌仍然不断有反映时代特色的新剧目出现。
  隆尧秧歌戏是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对于研究河北乃至中国戏曲史具有重要的价值。2006年5月,隆尧秧歌戏同定州秧歌戏、朔州秧歌戏、繁峙秧歌戏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知识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邢台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紧密相联,生动深刻地体现了邢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聪明才智。本书重点介绍的46个项目,大多已被纳入各级保护名录,涉及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武术、美术、技艺和民俗等诸多门类。书中还配有大量图片、以便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貌,领略邢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绚丽多彩。

阅读

相关地名

隆尧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