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隆尧招子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465
颗粒名称: 2、隆尧招子鼓
分类号: J632.52
页数: 3
页码: 12-14
摘要: 本文介绍了邢台市隆尧县招子鼓,原称鼓会,曾广泛流行于邢台的隆尧、柏乡、宁晋三县交界一带。招子鼓是一种传统的乡艺,因鼓手背上插有鼓招子,故称招子鼓。招子鼓历史悠久,粗犷质朴,气势宏大,乡土气息浓郁,是极为珍贵的民间舞蹈艺术,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概括。
关键词: 隆尧县 招子鼓 文化遗产

内容

招子鼓原称鼓会,曾广泛流行于邢台的隆尧、柏乡、宁晋三县交界一带。招子鼓是一种传统的乡艺,因鼓手背上插有鼓招子,故称招子鼓。招子鼓历史悠久,粗犷质朴,气势宏大,乡土气息浓郁,是极为珍贵的民间舞蹈艺术,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招子鼓的起源,民间还有种种美丽的传说,其中两种流传颇广。相传唐朝建立之初,李世民兄弟为了争夺皇位,手足相残,爆发了宫廷斗争。为躲避追杀,李世民藏匿在宫内的大鼓之中躲过一劫,登上王位后,李世民对大鼓偏爱有加,无论逢年过节,还是朝中有喜庆之事,均以击鼓助兴。据国学大师陈寅恪考证,李唐家族的祖居地就在隆尧,现在该县魏庄镇王尹村仍有唐先祖陵遗址。这一习俗也就在后来逐渐传回了李唐故里。另一种传说来源于李自成起义,传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每逢作战必用鼓队擂鼓助威,听到鼓声,义军士气大震,打了很多胜仗。于是李自成就把大鼓系上彩绸,装饰一新,在一片咚咚的战鼓声中凯旋而归,久而久之,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招子鼓”。
  招子鼓在隆尧、宁晋、柏乡一带流行,与这一带的地理环境和民间信仰有着密切关系。这里位于太行山的东麓,地处古大陆泽的南泊和北泊之间,境内河汊纵横,有午河、泜河、滏阳河、澧河、小漳河等多条河流。历史上这里河水时常泛滥,百姓面对洪灾,束手无策,为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常常敲起大鼓,祈求神灵庇护,后来逐步形成了招子鼓。招子鼓也曾为祭“路灯神”和“灯光佛”而舞。古代澧河、滏阳河两岸,几乎所有的村庄都曾有过招子鼓的活动。时至今日,每年春节期间,个别村的招子鼓会还要举行为河神散灯等民间活动。在隆尧县,目前活动较多、规模较大的有狮子疙瘩和千户营两个班会。招子鼓的主要道具是“鼓招子”。“鼓招子”由三部分组成,下部是木制招子杆;偏上方有一圆形木制彩盘,直径约十公分,彩盘周围挂满五颜六色的彩绸和小铜铃;最上方是彩色鸡毛制成的掸子,含“上掸天宇,下扫凡尘”之意。招子鼓舞者背插高约五尺左右的鼓招子,腰系—扁形革鼓(雅鼓状),表演中鼓招子时而大幅度摆动,时而小幅快速抖动,小彩绸随风舞动,小响铃叮叮有声,时而如狂风暴雨,时而又如窃窃私语,豪放洒脱,刚劲舒展,生动有趣。
  招子鼓的表演方式和套路与其他鼓类有着明显的不同。其鼓谱丰富,鼓点简朴雄壮,节奏变化多样,和谐悦耳。招子鼓全部是打击乐器,有大鼓、小鼓、马锣、大挠或大钹等。传说原来曾有72套鼓谱,现在常用的只有战鼓引、鼓头、引鼓头、小番、长番、单上架、双上架、鸡上架、鸡落架、伙鼓等三十余套。其舞蹈动作不多,基本步法是“小踩步”,基本动作是晃动招子和力度较强的蹲、跳。招子鼓队形变化丰富,十分灵活,有二龙出水、五股穿心、插花、跑对角、串八字、大围场、龙盘柱等等,形成了招子鼓特有的韵味。
  招子鼓是一种非常适合在街头广场演出的民间艺术形式,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发展,以其铿锵的韵律、豪放的舞姿赢得了群众的喜爱,并逐渐从原来的娱神和祈求丰收,发展成为以参加节日庆典为主的娱乐活动,在全省享有盛名。河北省歌舞剧院曾以隆尧招子鼓为素材,经过加工整理,编排了民间歌舞《庄户金秋》,把它搬上舞台演出后深受群众好评。近年来,隆尧招子鼓还曾多次组队,先后参加了第五届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首届中国邢台郭守敬科技文化周、首届中原民间文化艺术节、2006河北文化艺术展演等重大文化活动的演出,受到广泛赞誉。

知识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邢台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紧密相联,生动深刻地体现了邢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聪明才智。本书重点介绍的46个项目,大多已被纳入各级保护名录,涉及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武术、美术、技艺和民俗等诸多门类。书中还配有大量图片、以便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貌,领略邢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绚丽多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