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宗太平道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1461
颗粒名称: 1、广宗太平道乐
分类号: J649
页数: 4
页码: 9-1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广宗县是邢台市东部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广宗太平道乐至今广泛流布于邢台市东部的广宗、巨鹿、平乡一带的概括。
关键词: 广宗县 太平道乐 民间艺术

内容

广宗县是邢台市东部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文化底蕴深厚,著名的广宗太平道乐起源于此。“广宗”一名始见于西汉时期,《汉书•诸侯王表》载:汉元始二年,封代孝王玄孙刘如意为广宗王,盖取“推广宗子之意”为名(《威县志》),数年后国除,后汉时置为广宗县。然而,那时的广宗在今天的威县境内。今广宗县在东汉时为经县地,隋、唐时期为平乡县地,元代始析平乡县增置广宗县,即沿袭了其东不远的古广宗之名。民国《广宗县志》记载:“广宗全境地势平衍,无崇山峻岭,土壤概系沙质,到处堆积成丘,自古以沙丘著名。”历史上这里地瘠民穷,往来商贾甚少,在相对封闭保守的环境中,太平道乐原汁原味地保留着独特古朴的韵律,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活化石。2006年,太平道乐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平道乐也称太平古乐,渊源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至今广泛流布于邢台市东部的广宗、巨鹿、平乡一带。公元184年,中国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其领导者就是当时的钜鹿人张角,道徒皆以黄巾裹头,史称黄巾起义。虽然黄巾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却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的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进步,尤其对当地民俗和民间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邢台东部诸县流传的很多民间艺术都与黄巾起义有关,并一直流传到现在。
  公元172年,钜鹿郡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太平道为道教一支,奉黄帝、老子为教祖。在长达12年(公元172-184年)的起义舆论发动过程中,张角打醮设坛,以传道和治病为名,在农民中宣传教义,进行秘密活动。十余年间,徒众达数十万人,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他把人人平等的思想及对神的祈禳祷祝编成经文,让徒众吟诵,并先后加入了打击和吹管乐器伴奏,增强了诵经的节奏性和渲染力,这便是太平道乐最早的雏形。张角以广宗大柏社村为中心打阖天大醮,即以大柏社为总坛,并以总坛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呈“米”字型设分坛。距总坛四五十里“四面八方”的8个村为分坛同时打醮,醮期为极数9天,届时,1600多平方公里的华北大地上管、笙、笛、箫、锣、鼓声响彻大地,其声势和影响可以想见。
  黄巾起义失败后,打醮融入了祭祀死难黄巾军英灵的内容,太平道乐在民间通过代代“口口递”(即口传心授)完整地保存下来,流传至今。元代,全真道传到广宗,入全真道者免交皇粮,随着部分太平道徒加入全真道,太平道乐渐成道教音乐,形成了“邱祖派”和“孙祖派”两大派别。两派在较长时间内仍然以演奏太平道乐为主,并代代相传。现在两派主要分布在广宗县中清村、大平台、后平台、砖窑、赵葫芦5个村。经过普查,太平道乐有伴弦曲牌48首、器乐曲牌41首、打击乐曲牌45首,共计181首,其中失传47首。流传下来的曲谱主要有《太平十八番》及通称“三仙曲”的《朝天子》《经堂乐》《玉芙蓉》等,另有手抄本太平道乐工尺谱—册辗转传世至今。由于工尺谱只记写了旋律的音高关系,没有时值和强弱拍的划分标记,所以太平道乐主要是靠师傅的□传心授。又因太平道乐师祖留下的曲谱在传人心目中神圣无比,虽经世代相传,也不敢妄自更改,使其古朴的风韵至今犹存。
  太平道乐自汉末至今已传承延续了1800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补充、完善和发展,融和吸收了宫廷音乐、地方戏曲、民间曲艺等多种音乐成分,逐渐形成一套由经乐与器乐组成的完整的太平道乐。其乐器分文场乐器和武场乐器,文场乐器有高音尖管、高音大管、中音管、低音雅管、次低音管、笙、埙、海笛、云锣,武场乐器有坛鼓、手鼓、铛、格、铙、镣、铃、碰钟、木鱼、磬等。曲调有的明亮、高亢,有的深沉、悲切,旋律起伏跌宕、优雅婉转,高低音变化极大并且频繁,有的曲子达两个八度之多,使音乐表现的内涵更加丰富。其节奏明快、虚幻轻盈,既有道教音乐的清静幽远,又有源于农民起义的粗犷雄浑。太平道乐的演奏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静乐,一种是动乐。静乐在表演时或坐或立,一般都在打醮中的醮棚内演奏。动乐则是循图谱边行进边演奏,谓之乐舞或道舞。道舞演奏的人数可多可少,至少9人,多者可达30人。太平道乐虽然源于道教,然而只有演奏者在民间道场穿上道袍演奏,人们才感觉到它是道教音乐。现如今,太平道乐主要在打醮、祭祀、寿诞和民间庆典时演奏,深受群众喜爱。
  历经沧桑岁月,世代传承,太平道乐逐渐演变成为极富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各宫观道乐均以丝竹乐器为主,主要在宫观科仪上伴经演奏,借以敬神。太平道乐演奏者都是民间艺人,以吹管乐器为主,正如艺人所说“都是带眼的、能吹的”,其演奏常在民间醮场,更多是在丧仪和其他庆典仪式上,“亦道亦民”,既敬神又娱人。太平道乐源自武装起义,具有粗犷雄浑、古朴激昂的韵律特色,既不同于北方道乐的“全真韵”(以北京白云观为代表),也有别于南方道乐的“正一韵”,在全国独具一格。

知识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邢台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紧密相联,生动深刻地体现了邢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聪明才智。本书重点介绍的46个项目,大多已被纳入各级保护名录,涉及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武术、美术、技艺和民俗等诸多门类。书中还配有大量图片、以便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貌,领略邢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绚丽多彩。

阅读